广东绿森生态景观有限公司 516000
摘要:水源保护林的建设关系到水源水量的稳定和水质的优劣,更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因此应加强水源保护区营造林的施工管理。本文从林地选择、清理整地、树种选择、苗木栽植、幼林管理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源保护林;营造林施工
水源保护区是为保护江河、湖泊、水库等水源而划定的区域。在水源保护区营造的森林一般称为水源保护林,其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水质改善三个方面[1]。营造水源保护林可以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对水源保护区营造林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
1 林地选择与清理整地
1.1 营造方式与林地选择
依据省标《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规程》(DB44/T285-2005),水源保护林宜采用封山育林方式进行营造,尤其适于具备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宜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灌木林地和无立木林地,郁闭度低于0.5的低质低效林地,人工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裸露岩石、水土流失的林地。按照重要性等级,封禁方式分为全封、半封和轮封。
1.2 林地清理和整地
造林前应对林地进行清理,一般可采用带状清理、块状清理方式。带状清理主要是为了便于挖穴、栽植树木而铲除种植穴周围的杂草、灌木。带宽一般为1.5~2.0m,块状清理应控制块在2m2左右。清理下的杂草、灌木枝条可以堆积在带间或块旁沤肥,穴土经过风化以后土壤中的病虫害减少了,使土壤环境更利于苗木生长。清理时严禁炼山和全垦,并且尽量保持原生树木不受到破坏。整地方式宜采用局部整地方式,如穴垦整地和带状整地。穴垦整地采用挖明穴方式,穴土应置于穴旁,并让其自然风化。穴的规则为直径50cm×深40cm。根据林地实际情况可灵活布置穴的位置,以避开原有树木和大石块,但应保证种植密度和株行距适当。根据林地肥力状况可在穴内施基肥,一般可施用林木专用复合肥0.25kg/穴[2]。施肥时间应在苗木栽植前1个月,方法是回土半穴,再将基肥与表土混匀施入,最后将穴土回满。
2 营造林树种选择
2.1 树种配置原则
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角度,水源保护林应以阔叶乡土树种为主,并营造复层多树种结构,也就是乔灌结合、高矮结合。乔木宜选择树高冠大、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落叶丰富且易腐烂、萌芽更新能力强的树种。外来树种、针叶树种比例不宜超过20%。较为瘠薄的林地可配置具有固氮根瘤的树种,以利于改土培肥。
2.2 造林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就是与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通俗地说就是要适地适树。广东地区水源保护林常用树种有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木荷(Schima superba)、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柯(Lithocarpus thalassica)、短刺栲、樟(Cinnamomum camphora)、沉水樟、红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壳菜果(Mytilaria laosensis)、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海南蒲桃(Syzygium hainanense)、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Dandy)、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aefolia)、复羽叶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等,这些树种也大都适合江河沿岸景观带。立地条件较差、水土流失严重的林地,可选择针叶树种(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作为先锋树种,再混交耐旱、耐瘠薄的阔叶树种(如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以固土保水。
3 苗木栽植
3.1 造林密度
应根据造林地的类型、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选择适当的造林密度。按DB44/T285-2005第7.2.5条规定,全面造林密度可采用107株/亩以上,但困难立地条件下可适当密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据文献[3],新造林密度应在150株/亩以上,补植套种密度不宜少于100株/亩。再据文献[4],人工造林与迹地更新密度可选择90/亩以上,低效林改造密度宜在60~80株/亩之间。
3.2 造林时机
一般应在前一年的11月份清理和整地,在次年春雨季节造林,并宜在早春透雨后栽植,即2月初到3月下旬,但最迟不宜晚于6月底。
3.3 苗木准备
苗木宜采用1年生、≥40cm高、健壮无病虫害的一级容器苗,也就是要求苗木通直粗壮、根系发达及顶芽无损,严禁病、残、弱苗上山。同时要求苗木在栽植前3个月不能再施肥。为了保证造林质量,运输过程中必须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苗木失水和损坏。
3.4 混交方式
水源保护林混交方式可采用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例如红椎与枫香混交或枫香与樟、沉水樟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例如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与木荷(Schima superba)、柯(Lithocarpus thalassica)、短刺栲、樟(Cinnamomum camphora)、沉水樟、红荷木(Schima wallichii)、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楝叶吴茱萸(Evodia meliaefolia)等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灌木混交,例如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与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混交。按苗木排列方式,可采用带状混交、行间混交和随机混交等方式。采用带状混交方式时,每带中的同一树种一般不超过5行(列)。随机混交可采用品字形或梅花形布局。通常不推荐块状混交,如果确有需要,每块同一树种栽植面积不应超过1亩。
3.5 苗木栽植
在种植穴中央部位挖出一个比苗木根部营养袋稍大、稍深的栽植孔,去掉营养袋或包扎泥头的材料,小心放置到栽植孔内。然后在根部泥头四周回填细土,回土后轻提一下苗木再压实,这样可以避免空穴,使苗木与土壤保持更紧密的接触。接下来回土至穴面后踩实,其形状应该是中央高四周低的球冠形。如果采用裸根苗栽植,入土前根部应先用含3%~5%的黄泥水浆根处理,并应适当深栽,同时保持根系舒展,其他操作同容器苗。
4 幼林管理
4.1 苗木补植
苗木栽植后1~2个月,应对苗木成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有死株应及时补植。
4.2 苗木抚育
一般栽植后应连续抚育3年,并且每年抚育1~2次,但对于杂草生长快而苗木长得慢的林地抚育时间可延至3年以上,或增加每年抚育的次数。为了便于抚育可在林地内开设环山林道或在混交带之间、不同树种之间开设林道。造林当年在9月底以前抚育1次,主要内容是除草、松土、扩穴、培土、追肥和补苗等。除草时应将植株周围1m2范围内的杂草全部铲除。补苗时应追施林木专用复合肥0.10kg/株,其他活苗可采用环状沟法(距植株30cm)追施林木专用复合肥50g/株,施肥后以土覆盖,避免肥效流失。
4.3 病虫害与有害生物防治
造林前应对苗木进行检疫,确认无病虫害的苗木才可用于栽植。不能使用发生检疫性病虫害或重大病虫害地区的树种造林。在苗木抚育期间要加强病虫害与有害生物的监测,一经发现疫情及时防治。
4.4 保护管理
为了提高水源保护林的造林质量,至少应在幼林阶段封禁,使林地内死地被物层得以保全,以利土壤微生物、土壤被层动物蚯蚓生长繁殖,改善土壤结构。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在林地四周设立宣传牌、公示栏,举办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对林区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释疑,同时将领导干部纳入宣传对象,发挥领导干部带头作用,以形成齐抓共管的有利局面。同时推动当地政府配合林业部门加强执法,制止滥砍盗伐和一切破坏水源保护林的行为。
5 结语
我国不少水源保护区因过度开垦和植被破坏,产生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等问题已影响到流域地区的防洪和生态安全,因此加强水源保护林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营造林施工的重要环节是树种选择、混交方式以及苗木准备和栽植,而且不能忽视幼林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百田. 林业生态工程学[M]. 3版.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102:120.
[2] 薛春泉. 广东省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技术探讨[J]. 广东林业科技,2012,28(1):96-99.
[3] 郭向品. 广东省莲花山白盆珠保护区湿地水源林营造技术探析[J]. 园艺与种苗,2013(2):27-30.
[4] 黄华蓉,张亮,钟斌. 东江水源林现状与建设方向探讨[J]. 广东林业科技,2009,25(4):79-83.
论文作者:余天计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9
标签:树种论文; 水源论文; 苗木论文; 林地论文; 方式论文; 保护区论文; 密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