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高速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促进了住宅建筑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步关注住宅建筑设计的户型设计、美观等方面。本文简述了住宅建筑设计中的注意事项,对住宅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加强住宅建筑设计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住宅建筑;注意事项;设计理念;设计措施
1.生态住宅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就要求生态住宅适应原有环境,在保持原有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节水、节能等内容,以达到减少建筑周围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目的。将生态、环保居住环境和自然平衡发展相统一,最终人们与环境的和谐相处。
2.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特点
生态型住宅小区除了要注意达到舒适、健康外,还应体现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其特点表现在:
2.1提高绿化率。这种环境绿化决非简单的栽种花草,而是结合生态学、建筑与美学、生物工程学、地理学、城市和小区环境规划、水资源等学科,从整体角度出发对住宅小区环境进行规划,并妥善处理人们生活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挥绿地作用。
2.2节约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节约土地资源,重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这样可节约土地。将有限的土地面积归还人类,并合理利用其为当代和后世子孙造福。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我国淡水资源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节约用水不仅是普通建筑设计考虑的重点,更是生态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有关雨水收集、处理、再利用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了实现生态建筑的目标,不管是住户还是建筑的设计、施工单位都应未雨绸缪,将节约用水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建设活动中去。
2.3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虽不是住宅建筑设计的重点内容,但是通过垃圾分类、处理再利用,能够节省能源,对环境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这样以来生态住宅设计对垃圾分类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2.4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
生态住宅建设单位应采用相关措施,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结合实际住宅功能引入生态系统,并注意保持原有生态系统平衡和结构不被破坏。同时保持生态循环和生态能源的稳定性。比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太阳能和热能的收集,以及使用节能灯具等,在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又能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一举多得。
3.生态建筑设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3.1生态建筑设计理解不全面
生态建筑概念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3.2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建筑学、农业建筑学、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有待解决的课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生态建筑实际设计实践少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4.加强住宅建筑设计的措施
4.1建筑方案设计
4.1.1建筑于风水融合。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通常只能片面地将就建筑结构体的特色,而忽略了建筑周围环境的特点,往往造成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将来的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为生态化设计理念,讲究的是建筑体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应相互融合,以至于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因此会利用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出与风水融合于一体的新型建筑。
4.1.2建筑建设的经济性。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也注重建筑的经济性,不提倡铺张浪费,过度奢华。其目是在建造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材料消耗。
4.1.3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经济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生产资源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采用节能设计:①尽量减少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金属等;②充分利用自然,尽量减少人工能源的利用,如科学合理地设计通风、采光、保温功能系统。
4.2住宅区风环境设计
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高层建筑由于单体设计和群体布局不当而导致强风卷刮物体撞碎玻璃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事例提醒规划师和建筑师,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宅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在住区内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
4.3日照、遮阳与采光设计
太阳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问题是指由于建筑物的外形设计、特别是凸凹变化的外型而引起的建筑围护结构(墙和窗等)实际按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相应的,互遮阳则是指由于建筑群布局而影响到建筑物实际接受的太阳辐射热量减少的问题。自然采光有利于人体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我国北方冬季对自然采光就有严格要求,在住宅区规划与单体设计中需仔细考虑遮挡和自遮挡对自然采光乃至建筑物的热环境的影响。
4.4实现生态建筑的智能化
将智能化的设计引入到生态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生态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体现出生态建筑人性化的设计特点,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例如,在生态建筑中采用光电材料,能够令生态建筑根据环境光照强弱的不同调节阳光的摄入量,同时利用光照进行发电,在实现生态建筑智能采光的同时,也降低了生态建筑对能源的消耗,为使用者创造出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形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进行建筑生态设计时,要结合建筑所处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生态节能措施,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生态水平。由此可见,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具备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要逐步完善从现代建筑向生态建筑的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 叶耀先.陈生广.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及相关对策[J]. 科技导报,2015(01):239
[2] 李明浩,高鹏.住宅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工业设计,2016(01):59.
论文作者:徐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8
标签:建筑论文; 生态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住宅论文; 建筑物论文; 设计理念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