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中小学高收费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现象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点学校卖高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北师大附中每名学生收4 万,清华附中每位收1.3—3万,北京丰台区一重点学校明码标价:低于录取分数线的一分交一万元。这场择校高收费现象,牵系着千家万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翻开新中国的教育史,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然而,当历史的车轮滚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这个常规被打破了,一些中小学录取学生同惊人的高额收费挂钩,一向平静的校园腾起波澜,这场史无前例的择校高收费,在社会各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空前的“择校大战”
据报道:1995年1月20日召开的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纪委书记尉健行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集中狠刹三股行业不正之风,中小学乱收费位列其一。
国务院纠风办与国家统计局1994年联合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乱收费已成为当前社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位居第二。
199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第445期《情况反映》“录取学生同惊人的高额收费挂钩”一文摆在江泽民总书记的案头。总书记做了批示。9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国家教委召集会议,听取北京市委书记尉建行汇报北京市中小学择校高收费情况。
择校生价值几何?
重点学校卖高价,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然而,1995年夏天,择校高收费急剧升温,各重点中小学纷纷报出价码,令一向循规蹈矩、四平八稳的北京人瞠目结舌。
北京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是国家教委批准的试点学校,属国家所有,校长承办,3年后自负盈亏。该校今年对择校生一律开价录取,凡是成绩低于该校录取线,而学生和家长又愿意选择这所学校者,按学校要求公开填表,起价2.4万元,校方向家长开收据。
北京某建筑总公司与校方达成协议,总公司以每年每人2.5万元,提供赞助,学校则全部录取该公司职工的应届毕业子女。
市重点学校一般在4—6万元,准重点校定价为3万,一时间,整个北京市将近80所中小学“狮子张大口”。师大附中每名学生收4万,公开议价招两个班,称“特大班”;北大附中、清华附中在香山分校招两个班,每位学生收1.3万元—3万元;十一学校今年只招17%义务教育学生,其余名额是收费实验班。
北京一所区重点中学更具有商人眼光,公开宣称:不够录取线,交钱可以上。同时,最大限度地压缩本片优秀生录取名额,让更多的名额在自费生身上创造经济效益。
一位当年在伟人身边工作的秘书,想送孩子上某重点中学,一打听,收费5万元,还得排队。他好不容易托人排上了队,获得了交钱的资格,谁料,当他发动亲朋好友凑齐了钱,学校又涨到7万元,他前思后想,权衡再三,忍痛放弃了。
丰台区一重点学校明码标价:低于录取分数线一分交1万元。
高中议价生价更高,某重点学校与外省企业在京郊联合办学,向学生集资,每位学生交18万元。议价名额被炒得越来越吃香,价格越来越高。某大学附中刚刚定下录取分数线,达不到的要交8万元,不久,即有出11万的,后来又炒到12万元。
各校的收费标准并非依据学生三年的教育投入,实际并没有科学的参照。据了解,通常的做法,一是根据周围学校收费的多少,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力量,估计出个价位,二就是完全决定于供求关系的矛盾,视报名人数多少确定收费高低。
1994年,北京市教育局接收各中小学上缴议价生费达一亿多元,按1995年的收费标准,1995年肯定要更多。据了解,仅一个区就达6000万元。
在重点学校的带动下,非重点校也以各种名目向学生高收费,办“重点班”收费助费,这个创意更绝。某中学亮出招牌,办“实验班”,每名收6000元,不交钱的进慢班。朝阳区某中学办“发展数学速成班”,每名5000元。有的办“尖子班”,每名3000—8000元。
笔者的邻居小芳被大拨轰到三类校,一纸通知书,打碎了全家人所有的梦想。家长有心择校,无奈腰杆不硬,正在感慨之际,乌云中透出一道亮光:学校要办两个重点班。一家犹如绝路逢生,以为凭成绩进重点班乃轻而易举,谁料,消息还有另一半:收费6000元,小芳一家重陷入困惑之中,一气之下,串通几位家长去教育局讨说法。有人为三类校打抱不平:你重点校能收高价生,三类校为何收不得?愿打愿挨,用不着旁人说咸道淡。
当学生纷纷逃离非重点校之时,转校没那么便宜,交转校费。1994年是3000元,1995年是6000元。一位校长叫苦连天:一个学生“奔高校”,会给我校声誉造成多大损害,给学校工作造成多大被动。以转校费名义补偿一下不是太应该了吗?
一番话,似乎也有些道理,但可怜天下父母“薪”,当他们从校园里走出时,心里是几分苦涩,几分无奈。
条子和票子:哪个魔力更大?
当成百上千的家长茹苦含辛地为子女上学四处筹钱时,也有一些人送孩子上重点中学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他们手中握着“尚方宝剑”,这就是显赫人物的条子。一纸便笺,权当重点中学的敲门砖,尽管分数相差甚远,孩子照样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重点中学。
北京市重点中小学,每年都程度不同地接收方方面面的条子生,北京五中每年接收的条子生都占招生人数的20%—30%,北京灯市口小学每年招一年级新生。条子生约占一个班左右。
条子生和票子生都属于择校生,而二者的区别在于:票子生的背后是金钱作后盾,条子生的背后是权力在支撑。北京一位校长说:“你规定不许择校高收费,堵住这个口子可以,但条子生这个口子怎么办?这不就是等于告诉学生权力的魔力比金钱的魔力更大吗?”
北京市教育局一位领导认为:要彻底解决择校收费问题,首先要解决条子生问题。条子生本身就是择校,而且是更不合理的择校。
条子生所反映出来的不正之风,是最让教育工作者痛恨,又是最无能为力的。条子生该由谁来反?该反谁?真正有权力批条子,而且批了就生效的,可不是老百姓。条子生所反映的不正之风,可不是教育界单枪匹马就能反掉的。明摆着,某些人,甚至不用给你写条子,只需递个话儿,“球”就踢给学校了,校长就掂量着办吧!拒绝吗?可别忘了日后会出现的麻烦。校长们权衡结果,不就是多收个学生吗?收谁不是收哇,比起日后的麻烦,这又算得了什么!因此,多少年了,条子生就这样在学校存在着。
第一线的教师,对条子生甚为反感。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又特权思想严重,影响极坏。笔者采访了几位重点中学的校长,他们都为应接不暇的条子而苦恼,许多条子恰恰是惹不起,躲不起的。某领导的孙子460分可以进重点中学,而老百姓的孩子差一分就是一万元。有权人的孩子可以不受这个限制,所以到头来,政策最终卡的还是老百姓的孩子。
1995年暑期招生,一位当权者的孩子点名要进北京十三中高中,因为分数相差太多,十三中拒收。没想到,这位领导勃然大怒,责问学校领导:“这还是不是共产党办的学校?”
学校这座传播现代文明的神圣的殿堂,谁都可以闯进来指手划脚一番。管水的、管电的、派出所的、医院的……一个比一个厉害。市政府一位文教办领导说,每年一到招生,一些要害部门把名单一开,指名道姓要上哪所中学,根本用不着自己亲自出面。拿着这一把沉甸甸的条子,我们只有一个字:办!不然,你明年一年的财政经费就给你不到位,让你一年的日子都不好过。
各区教育局领导也是照此办理,每年临近招生,方方面面的条子便纷至沓来,局领导将一大叠条子排排队,往市区重点校一分,至于招生计划是否被打乱,学校是否有位子,增收学生造成的教育经费紧缺,教育质量如何保证等等,就看你校长的本事了。一位重点中学校长含着眼泪对笔者说:“真是,学校办不好难受,办好了也难受。”
择校生中的赞助生
在择校生中,除了靠“票子”和“条子”进学校的以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单位对学校的赞助而取得重点中学学生资格的,在这里权且称他们为赞助生。
为提倡社会捐资助学,许多学校一直坚持不收家长现金,只收单位支票,结果,五花八门的支票,各种明目的赞助款,源源不断地流入学校帐户,神通广大的家长们,利用各种关系和权力争先恐后地向教育献“爱心”,有些支票甚至是从浙江某企业汇到北京的。
为了能让孩子挤进重点中学,家长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位在人事部门工作的家长,利用工作之便,将儿子班主任弟弟的户口利利索索的办回北京,当然,儿子自然是稳稳当当地进了重点中学。
某某部队和北京某中学搞军民共建,每年,给这所中学提供一定的经费和设备。然后,这所中学每年接收十几位部队子弟进学校。
某某部每年向某大学附中提供60万元的赞助费,学校每年接收干部子女80人,初中一个班,高中一个班,招收的这部分学生都是当年录取分数线以下的学生。他们利用公款送自己子女入学,群众对此反映十分强烈。
赞助生的背景各不相同,有生意人、演员、歌星、企业家、公司老板、海外华侨……赞助的也不仅仅是钱,赞助的项目越来越实惠,越来越紧俏,许多都是花钱买不到的。比如,赞助房子、赞助汽车、赞助出国名额、赞助现代化教学设备、赞助户口、赞助招工指标……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中小学生为何难以就近入学
1993年,在全社会“救救孩子”的强烈呼吁下,为了彻底解决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北京及全国一些大中城市小学、初中开始实行就近入学。到1995年,全国已有15个省市全面实行初中、小学就近入学。按理说,经过了几年的准备,进行这项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却偏偏好梦难圆,症结究竟何在呢?
原因之一: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义务教育阶段对口就近入学,涉及到小学和初中,它包括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小学划片就近入学,二是小学毕业时对口进入就近的初中。就实际操作来看,小学就近划片入学,实行起来相对容易,最难的是小学就近对口进入初中。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学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在两校之间甚至有天壤之别。
北京市目前有5000多所中小学,市重点校25所。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为迅速治理教育战线的混乱局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国一些省市决定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学校,北京市命名了25所学校为重点中学。从此,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出现了这种特殊意义上的学校。20年过去了,谁也没有想到,重点学校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一流学校行列。他们凭借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较高的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鼎力相助,形成良性循环,越办越好,与普通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大。
某部队大院两个男同学,考初中时,仅因一分之差,一个上了市重点中学,一个上了普通校,3年以后,参加全市中考,两人的成绩相差100分。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自然法规不可抗拒。今天,每一所学校都面临挑战,办得好,就生存得下去,办得不好,就有被淘汰的危险。前不久,崇文区一所中学,在家长和社会的强烈呼吁下,被迫关闭撤消。
原因之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加剧了择校矛盾的激化。重点学校那令人眩目的高考百分之百的光环,使得成千上万“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趋之若鹜。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高收入者,其要求子女享受良好的教育的愿望愈来愈强烈,这部分人凭借其丰厚的经济实力,很容易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所谓择校生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
一位当医生的家长说,改革我们不反对,但前提是各中学要达到办学水平大体相当,使大家机会均等。现在的问题是,学校水平参差不齐,却要求我们实现“就近入学”,凭什么要我的孩子做出牺牲?
如今的家长大多数是文革中的一代,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到如今的地位,但过去的一切已不能补回。因此,他们把自己的全部失落都寄托给了孩子。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他们在孩子身上圆着自己的梦。
一位家长说:“早就为今天做准备了,两年多,孩子和他爸的毛衣都是我织的,衣服也是自己做的,就是为了省钱,能骑车的骑车去,能走着就走着去。我们一家,常常一走就是四五站。除非万不得已,从没想过‘打的’,可咱也没觉得苦。我觉得,有人花钱是为享受,我们不过是把钱用于对孩子未来的投资上。”
在中央机关工作的张某,爱人常常病休在家,两个孩子上学,老大今年上高中,没考上理想的学校,老张四处求人联系了一所准重点中学,要交赞助费2万元,老张的心颠抖了,这对于仅靠一个人工资维持生活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可一想到孩子的前程,当爹的咬了咬牙,背着孩子出去借债,每天很晚才回家。同事们都说,两个月的时间,老张头发白了不少,人也瘦了许多,像是得了一场大病,自打孩子进了重点学校,再没见他脸上有过笑容。
也有一些家长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一位家长坦言:“虽说咱不是显赫之人,可也不是泛泛之辈,孩子在末流学校念书,让我这当爹的脸上无光。”
原因之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择校高收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平均教育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我国是2.6%,发展中国家人均教育经费是42美元,我国是12.96美元,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的1/3。
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8.45%的学生。 其中,基础教育是用占世界0.78%的经费培养着占世界19.8%的中小学生。
据调查,有些县市级教育主管部门,下拨给基层学校的办公费,小学每位学生每年只有1.5元,中学每班每月只有30元,这一80年代初的办公用费标准,不够现在支付学校一个月的电话费,湖南省凤凰县腊尔山镇小学校长说:“全校每月办公费摊到每个学生头上只有5角钱。”
据了解,在相当一部分地区,中小学办公经费缺额都在40%左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发布的世界科技状况调查统计时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择校高收费愈演愈烈。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几乎所有学校校长和教师都对择校生持赞同观点,原因在择校生带来的择校费,已经成为学校办学一根离不开的拐杖,成为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一个相当大的补充。
择校生的心理压力
自费进入“重点校”后,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紧张,吃力,他们普遍的心态是:家长花了很多钱,学不好无颜见江东父老。越是如此,心理压力越大,成绩越不理想。
学生甲:中考时,我只差几分自费上了高中,从那时起,高价生的帽子戴在我头上,因自觉耻辱,我的情绪极坏,坐在位子上,老觉着不舒服,到底是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期中考试,我5门不及格。同学们开始指指戳戳,从此,一个活泼爱笑的女孩,一下子沉默了,心中老是沉甸甸的,虽然整日生活在同学们中间,但我还是孤独。
学生乙:一见已进入老年的父母,我就觉得自己有罪;高价生这个名字,是因我不争气落下的,而受苦受罪的却是我的父母。2万元对我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父母是普通工人,除了工资,没有额外收入,为了给我筹措上学的钱,直到现在,我家还背着债!没想到,我拼命学习,期中期末成绩全不好,学校说要轰我走,说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的成绩影响全班。按我的意思算了,省得再拖累父母,但姐姐哭,爸爸骂:“2万元就这样扔了吗?”我心中烦乱,在校、在家都觉得不能抬头做人,感情上已陷入了永远的自责中,背着磨盘走路的人,当然不会轻松。你知道我的心理负担该有多重啊!
从众多高价生的诉说中,可以看到,这些同学的心理负荷远远超出了同龄人,沉重的精神压力使他们的中学生活步履维艰,度日如年。一位普通中学的教师十分中肯地指出:能够花钱在重点校的学生,倘若在普通中学就读,学校会把他们当作有希望的“苗子”来培养,绝对比在重点中学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然而,真正能够懂得这个道理的家长和学生,又有多少呢?
择校高收费问题如何解决?
择校高收费的负面冲击是很大的,如不采取措施刹住这股风气,势必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南京市人大副主任石尚群说:“如此择校收费长期得不到解决,要损坏教育的形象,损坏教师的形象,影响社会的风气呀!”
有人说学校收赞助生,议价生,这不是花钱买教师高质量的劳动,而是用学生父母或单位的钱为个别学生买分数,有钱有权的学生就能挤掉比自己分高的学生,这是对知识的亵渎。这样做,教育的公平何在?社会的公平何在?
某区一位小学毕业生,毕业考试两门合计170分,平时成绩也不很好,却被评为三好学生,堂而皇之地被保送进了重点中学,而同班一位同学,毕业考试两门合计193.5分,平时成绩也明显好于前者,而且获得业余钢琴七级证书,却没有被评为三好学生进不了重点学校。
一位家长坦言,知道我孩子的三好生是怎么来的吗?从一年级开始,我就不断地给老师“意思意思”,6年中我是花了一些钱,可比上重点中学交赞助费少得多。
这种不正当的行为,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只要爹妈有钱有权,不怕学习成绩差。”也有的同学说:“爹妈没钱又没权,我学习再好有啥用?”显而易见,这种依靠钱或权就可以送孩子进重点校的不平等竞争现象,给中小学生的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少学生眼看着家长为他们的升学问题四处求人或筹措经费,感到受了屈辱。
他们以少有的坦率和真诚,问天,问地,问大人,问自己:“这是为什么?”一位小学毕业生,含着眼泪给国家教委监察局打电话,请求伯伯们管一管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1994年5月至1995年7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6个关于治理中小学乱收费的通知,明令禁止中小学择校高收费,然而,为何屡禁不止呢?
要想抑制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就应从缩小学校间的差别做起。只要学校存在差别,择校问题就会永远存在。有关政策应从对重点校的倾斜向普通校特别是三类校倾斜,使非重点校成为扶持发展的教育重点。只有办好每一所学校,让家长看到划片就近入学不会断送孩子的前程,他们的行动才可能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协调起来。
应该看到,我国40多年一贯制的办学体制并不是最先进的,也不应该是唯一的,应当提倡多种形式办学,国有民办,公办民助,一校两制等等。像哈尔滨华夏学校,一所学校两块牌子,哈尔滨某小学今年择校生占70%以上,每人收1.5万元,一年盖起一座现代化幼儿园。利用择校引导社会消费,何乐而不为呢?许多人看到择校出现问题就否定择校。出现问题怎么办?是堵、压、还是引导?应该看到,择校的发展趋势,必将是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出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不平衡才能发展,教育也要多样化。允许一批先发展起来的学校先行进入市场,以小部分学校作试点,放开收费。将钱按一定比例上缴国家,以缓解普通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矛盾,使国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提高普通校的办学质量上。对于试点校,国家只给政策,不给钱,而对于其他学校则只给钱,不给政策,但要求是一致的,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这样,除几所试点校外,其他学校不收择校生,教育经费短缺部分由国家补充。有能力选择学校的,可以到指定的几所学校参加考试,分高的可以进,分不够的交钱也可以进,这就给穷人的孩子留下一个口子,只要学习成绩好,也可以选择好学校。
可以相信,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基础教育改革日趋完善,基础薄弱学校办学水平逐步提高,择校高收费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