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山河”的无声乐章——试论越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境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越南论文,建筑艺术论文,山河论文,乐章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间,我两次应邀到越南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有机会考察了越南现存的不少传统艺术建筑物。考察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越南传统建筑艺术一方面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在审美境界上存在着难分难解的内在联系。在越南的宫殿、庙宇、祭坛、陵墓、园林中徜徉,我并未激发起置身异国的新奇之感,仿佛就是在我国的滇、桂、粤、闽一带漫游,甚至还可经常捕捉到在我国地表已较难见到的汉、唐建筑形制的踪迹;另一方面,越南传统建筑艺术又凝聚着越南古代、近代几乎全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灵魂,蕴含着京族、傣族、高棉族文化的精髓。由顺化向西,由岘港向南,愈是毗邻老挝和柬埔寨,东南亚的建筑风格就越是突出、明显,而且随处呈现着与中国、与南亚次大陆诸国以及与欧洲国家中古至近代建筑风格杂糅交汇的独特风貌。应该说,越南传统建筑艺术既是先后汲取亚、欧各国和地区建筑艺术营养并加以改造的产物;更是根植在越南土壤中,体现着越南民族的精神与性格,积淀着越南民族审美意识发展进程的历史结晶。
正如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大师们所比喻的那样,“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当人们在越南传统建筑艺术的长廊中品鉴、思索和遐想时,总会生发出与独弦琴奏出的那种优美、缠绵、深沉的曲调旋律相和鸣的审美体验。在贤良江、香江衔接着的红河、湄公河两大三角洲的城镇村社间,在延绵不断的长山山脉热带雨林中,在惊涛拍岸的巴地-头顿和富国岛上,那星罗棋布的丛林宝刹、碑亭古塔、旗台牌坊、园囿池苑和殿堂陵墓,为纵贯南北三千里的越南“一带山河”,永久地奏鸣着一曲悠长而又深邃的无声乐章。
一
从造型风格上看,越南现存的传统艺术建筑物大体可划分为四大类型:一是中国汉地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二是东南亚、南亚次大陆诸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三是欧洲诸国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四是高度融合上述三大风格类型,注入新机所形成的越南独有的建筑风格。
从地域分布上看,第一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河北、海宁、广宁、太平、河内、河西、南河、宁平、河静、顺化、广南、平定、富安、庆和、宁顺、林同和胡志明市(西贡),范围最广,数量最多;而且,自河内、河西至顺化、岘港(广南省内),这一带大量艺术建筑物看上去和中国汉地艺术建筑物在总体风貌上区别甚小;然而,其分布的密度却远远超过了目前的中国。
第二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同奈、巴地-头顿、贝河、前江、槟知、同塔、永隆、茶荣、滀臻、安江和坚江。这一带的许多艺术建筑物乍看上去和老挝、柬埔寨、泰国的艺术建筑物非常相似,只是在结构的简朴和色彩的明快上与上述三国有较明显的区别。
第三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遍布城乡的纯西式教堂不计)主要集中在河内、顺化和胡志明市,而以胡志明市最密集,那里的有些佛教寺院,乍看起来会误认为是天主教堂。
第四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顺化、岘港、广义、平定、庆和、宁顺、巴地-头顿、贝河、西宁、隆安、前江、槟知、同塔、永隆、芹且、安江、坚江和明海,其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仅次于第一类,而以胡志明市最为集中。这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一眼看去就可以肯定是越南的,虽然在立面、构件的局部上仍不难发现属于上述某一类风格类型的痕迹,但在总体风貌上已充分展现出越南民族化的新质了。
从时间发展上看,第一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最为古老。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是河北省顺德县清康社桑村的法云寺(即“桑寺”)〔见图1〕。该寺始建于公元3世纪初叶(相当我国三国时期),至今保持着相当完整规范的中国汉代建筑的形制,而在现代中国的地表已找不到这样的实物了。几乎是和中国古代建筑史相同步,唐、宋、元、明、清各代艺术建筑的格局、款式,大都可以在越南这一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上找到相应的契合之处。
第二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现存最早的应是茶荣的涌廉寺(原名“桑哈曼加拉寺”)〔见图2〕。该寺始建于1339 年(相当中国的元朝中叶)。总体上看,这类建筑应属占城、扶南文化的遗存。这里需要指出,其下限最早当在1306年,即占城国王将乌、厘二州献给越南的陈朝并改为顺、化二州时,现在的越南中、南部地区必定到处散布着扶南风格的建筑物。今天岘港市的柬埔寨艺术博物馆中所收藏的丰富的石雕佛教造像,就是在越南中部和南部搜集、发掘出来的,其制造年代多数早于14世纪。与其相应的建筑物必然也是如此。
第三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即法国势力进入越南时。例如,胡志明市现存的佛教建筑觉海寺肇建于1887年。目前的外观极类罗马式教堂,据悉是1929年重新设计和修建的〔见图3〕。
第四类造型风格的艺术建筑物是最年轻的。最早的那批应是本世纪30年代末“越南原始佛教”在柬埔寨的土地上创立后又返输越南境内的那段时间修建的。随着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者斗争的日益高涨,民族独立意识的迅速高扬,这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也便应运而生、脱颖而出了〔见图4——胡志明市永严寺共同舍利塔〕。此外还应说明, 这类造型风格还大量体现在重新修复的古代建筑上。越南许多传统艺术建筑物毁于连绵战火。当相隔数十年后修复时,或者原来的格局、款式已难查考,或者原来的格局、款式已不再适应重建时的环境,于是,这就为近、现代越南建筑师另起炉灶,进行崭新的审美创造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越南民族化的鲜明特质也便由此得以相当集中地凝聚与显现了。例如现在河内的使馆寺肇建于后黎朝(1428—1788年)。本来是汉地佛寺伽蓝七堂格局的木构建筑群,但屡毁屡建,面目渐非。现在看到的已全部是砖石水泥结构的近代化庭院。三关门紧临大雄殿,廊庑环绕院墙。建筑物天顶是单檐、歇山、重檐几种形式的搭配组合。立面则是近代的立柱、亮窗、台阶。各式盆栽置于廊下阶上。很像近代的学校礼堂与教室的布局,兼有小园林的情趣。这就是1974年重建时所形成的一种越南式风格的建筑了〔见图5〕。
图5 河内使馆寺 1974年重修后形式越南化风格
以下,我拟对上述四大类造型风格的越南传统艺术建筑物首先从技巧的运用方面做一些稍为细致的剖析,进而就其所含的审美意蕴做力求深入的探讨。正如本节开头所列,这四大类造型风格都属“变体”。即是说,每一类造型风格都不是按照境外国家和地区的款式机械移植的,而是从适应越南特定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特别是从表现越南的民族精神、心理特点和性格气质的需要出发,有所弃取、有所创造的。因此,我的分析与探索重在从比较的过程中剥去那些雷同于境外建筑造型风格的物质外壳,尽力寻找到属于越南民族自身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精神内核。在对每一大类造型风格的技巧进行分析时,尽量照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典型建筑实例,以求较为精当地在把握其创作个性的基础上把越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发现与审美创造的历史进程联接起来,把其中显现的审美境界的规律性概括出来。
二
第一大类造型风格集中体现在京城城市布局、宫廷建筑、部分皇陵建筑和大量佛教建筑方面。
京城建筑布局以顺化市最为典型。该城市自上世纪初至本世纪中叶是阮朝的国都,至今大体保持着中轴线纵贯南北,皇城居中偏北,诸司衙署横陈皇城东西两翼,勋戚宅第、祠堂家庙分布皇城南部广场两侧(主要是西侧),南郊有坛(南瑶坛,祭天之所),北郊有庙(已佚,祭地之所),商业区位于皇城东部,民居以里坊形式周遭环抱,皇城四周和中轴大道旁植树成荫,并以阳沟排水的格局。显然,这是受中国明清北京城市规划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然而,宽阔的香江自西北向东南在皇城南部广场前横穿而过。这条江既是一条自然弯曲的护卫皇城的壕堑,又是运输和供水的主干渠道。为保持自天坛(南瑶坛)经紫禁城午门、太和殿御座至城北郊庙的中轴线笔直衔接,不被香江阻断,阮朝特意在午门、旗台正南的香江北岸建文楼一座(祭孔之所),由文楼方向至香江南岸的水面上架设浮桥,从而使中轴线成为通衢。同时,为了生产、生活的方便,除香江北岸皇城两侧的小部分街区大体保持与中轴线平行和垂直的方形结构外,其他的街区均沿着江流蜿蜒之势呈不规则的网状结构自然散布。这就形成了一个“申”字形主干框架居中,蜿蜒的江流与网状的街区和主干框架相勾连的奇特构图。显然,这就属于越南独有的设计风格了〔见图6〕。
当年的水运码头设在皇城东侧临江的街区南部,现存有题为“商舶”的重檐砖石方亭一座,砖石牌坊一组。牌坊由四根两高两低镶嵌着中国景德镇所产器皿的碎磁片的正方形剖面立柱组成,柱上写有两幅联语:
宇宙泰和天 玉帛衣裳此会
京都首善地 馨香文物所都
王会图开 舟车辐辏
神京景胜 山水高清透露着当年商贾云集、市井喧嚣的消息。
顺化作为阮朝京师在当年是属于新建城市,基本上不受旧城的限制。其实,顺化处于越南中部东西距离最狭的地段,自古至今经济并不发达,气候也不理想。顺化东边有海云山与大海相隔,使顺化与海边的岘港(沱灢)成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气候区;西部有长山与老挝相隔,时常受到山口的“老挝风”袭击,以致夏季干旱酷热,冬季阴冷多雨。但是,由于这一带是阮氏王朝的创始者阮暎形成军事集团和政治势力的根基所在,而且北有芒山和贤良江、兰江,西有长山,东有大海,南有平川;在这里建都,既可使阮氏各个部曲首领有血亲宗族的依托与制约,又可北拒升龙(今河内,当时由“西山朝”所据),南拓疆土,西防暹罗,东通海舶。因此,阮氏集团在这里奠都完全是从军事、政治的战略需要考虑的。为了统一意志,安定人心,扩大影响,阮朝统治集团编造了一个“天姥指点,划地建京”的神话,并在皇城以西,香江由西北向正东转折的河段东北岸敕建“神京第一国寺”灵姥寺。该寺大雄殿正门所悬朱底金字楹联云:
阅寺碑 仰先王造福之因 水月常圆光满三大千世界
读国史 记老妪现身之语 岳河永固灵钟亿万祀基
图便是当年借助神道,奠都顺化的文字证明。
宫殿、坛庙、陵墓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庄严、宏大的建筑物,也是最能表现古代建筑艺术家审美创造水平的标志。在越南的这一类建筑物中,人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它既受中国封建社会营造体制的直接影响,又在空间、造型、尺度、色彩、装饰等各个方面带有越南封建社会自身的鲜明印记。
这一类建筑物仍集中在顺化。
现存阮朝宫殿区为18世纪中后期营建,至今已近230年。 直到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前,这里一直是越南的政令中心。由于历经战争洗劫,现存建筑物只剩有紫禁城城垣、旗台(藏兵台)、午门、太和殿及其附属的少部分建筑物,但总体轮廓仍很明显。
这一宫殿区极类中国北京故宫,只是总体规模和单体体积都小很多。越南人习惯称之为“大内”。不同的是,午门虽然也是门阙合一的曲尺形式,但城垣上的楼阁是由五座歇山硬顶重檐的木构建筑相互勾连而成,正面实体部分面阔七间,两侧各一间作为走廊转折的接合部,不设门窗。正门三座,中门略高,门洞均为矩形木过梁〔见图7〕。 三座与地面持平的砖石桥连通三座门内外,桥栏与岸栏互相联接,形成四个矩形水池。午门南面是一个遍布绿茵的广场。广场正中是一座由夯土筑成的三层方台,即旗台。旗台的第二、三层逐层大幅度收紧,剖面呈扁平“品”字形。最高层原来树立一根巨形旗杆,每层内侧有藏兵洞,各层间由甬梯沟通(见图8)。进入午门就是太和殿。 午门中门与太和殿之间由两个方池(颇类中国孔庙的泮池)夹护的宽阔石砌御道相接。两池两端各树一座由四根铸铁圆柱组成的勾栏状牌坊。坊额由南向北依次为“正直荡平”、“君仁由义”和“正大光明”、“中和位育”,标示着皇权的威严、公正和以儒教的王道中心思想治国的主题。
图7.顺化故宫午门正面
图8.顺化故宫午门南部广场与旗台
太和殿也和北京的一样,正面也是庑殿重檐式木构建筑,但面阔九间(北京太和殿是11间),台基由一铺“凸”字形仅一层的青砖镶石条的宽阔露台承托。平缓的九层踏步置于露台南侧突出部分的三面。露台面上两侧以文右武左的格局按官阶(正、从品)立有两列短碣。右侧现存一座矩形横碑,碑面为彩色獬豸浮雕。大殿顶也是由黄色琉璃瓦覆盖,但正脊由一列盘龙托云泥塑相互衔接。塑中镂空,镶满各种彩色碎磁片,在阳光下绚烂迷离。而且中间高耸部再覆一组二龙面向摩尼珠的饰物,两端鸱吻也是龙形〔见封三〕。大殿出檐不长,但进深很长,殿门外留出一宽阔大理石地面,两侧由碉房式砖石白灰所筑的附着建筑拱卫。殿内正中为宝座,置于一略高于地面的木台上,无栏杆,大殿由4 ×6=24根内柱与井式藻井的天面相接。宝座、内柱、藻井均为朱红色。 地面用非常光洁的黑色大理石磨砌而成,闪闪发光,倒影可鉴。宝座屏风亦为绛红色,无饰物,屏风后为木制夹墙,两侧有门厅通往后殿。后殿略小于前殿(和北京太和殿的宝座夹墙后为甬道的结构有明显区别)。由于进深比例太大,后殿另起一脊,略低于前殿。两个殿顶间加拱式券棚,檐下设亮窗来相连〔见图9〕。
此外,宫殿区遍植花树,这和北京故宫除御花园之外不准植树大不相同。如果说,进入北京故宫太和门面对太和殿时,首先唤起的是强烈的崇高感的话,那么,在顺化故宫中这种崇高感就淡化得多了:池水倒映着玲珑剔透的殿堂,绿树环抱,鲜花丛集,加上殿中不时传出乐师奏出的那种典雅平和而略带缠绵悱恻情调的丝竹乐,人们会感到这完全是一座优美的皇家园林,到处充满了东方古典的浪漫气息。特别是殿脊的彩色雕饰,翚然上翘的檐角彩饰,那种大胆的夸张,细致的强调,更会使人感到,古代建筑师是在表现皇权至上的理性精神的基础上,极力发挥浪漫主义的幻想力,在纤秾、精巧与清新的结合上尽量去开拓越南所特有的审美境界。
越南现存最完好的帝王陵墓均在顺化城郊。其中明命皇陵是属于最典型、规范的中国汉地建筑艺术风格的变体建筑群〔见图10〕。该陵几乎完全是依照中国明长陵、定陵的形制规划营建的,但又在下述几处地方打上了越南化的深刻印记:首先是南部围墙用的是佛寺的格局。红墙墙垣正中是三关门,三座门由庑殿重檐和单檐组成统一的门楼。墙垣接近两端的部位分别开设左红门和右红门。其次是,从三关门到宝城之间的神道上横亘一道墙、两道水,把陵区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一道墙在弘泽门两侧,墙南为祭祀典礼区,墙北为灵寝所在区;两道水一道在弘泽门北,是一条经人工整修的溪流,上跨三座桥,神道通过中桥而达明楼,另一道横亘在明楼北和宝城南之间,是由环抱宝城的一个天然月牙湖形成,由一座桥纵跨湖面而达宝城。众所周知,在中国,帝王陵墓均设在高阜干爽地带,尽量避开水泽池沼,大约因为越南属亚热带气候区,河川纵横,不得不巧借水势来设计了。再次是,附属建筑既体现帝王威仪又体现对佛教的极度虔诚。如三关门至显德门(相当中国明陵的棱恩门)之间的翁仲队列南北两端分别由一对石象两两相对;显德门内的窗花几乎全是佛教赞偈文字和莲花卷草图案;崇恩殿(相当中国明陵的棱恩殿)殿陛前滴檐下分置六个须弥座。殿内进深达四间,第一间设弥勒像和小千佛,第二间为拜殿,第三间设灵床,最后一间才是帝后牌位。明楼两侧置华表,形状与西安乾陵的华表一模一样,体现着阮朝创业期对唐文化的倾慕。第四是,每座单体建筑虽然都沿用中国明代皇室陵寝定制,但又都尽力表现越南皇家的特点,如显德门中部屋顶,顶上架顶,带有中国汉代碉楼的气势〔见图11——嗣德陵务谦门碉楼状建筑);崇恩殿的格局和太和殿相类,采用庑殿和券棚亮窗相间相连的结构;在月牙湖桥两端分别树立类似太和殿前那样的铁制牌坊,坊额题为“正大光明”、“聪明睿智”。这些都和中国汉地皇陵有明显的区别。至于另一座皇陵嗣德陵,基本上已摆脱定制,依山傍水,水中有榭(“流谦湖”中的“俞谦榭”),山间诸座殿阁碑亭依势攀援,完全是园林化的格局了〔见图12〕。
图11.顺化嗣德陵务谦门
图12.顺化嗣德陵区流谦湖中的俞谦榭
越南传统建筑艺术中数量最多的应属佛教建筑物。最能体现第一大类造型风格的也在佛教建筑物中。总的看,这一大类建筑物在顺化、岘港以北(包括顺化、岘港)比比皆是。但由于自6世纪末以来,禅宗前、后派先后自中国传入逐步形成越南自己的禅宗支派并被历代皇室极力尊崇,如雪窦明觉派、(即草堂禅派)、竹林临济派(即竹林派)等,他们不大注重烦琐的仪轨,也不拘泥建筑格局的规范划一,因此,中国汉地寺院的伽蓝七堂式院落在越南并不多见,而代之以多种多样的布局。主尊、胁侍、菩萨、天王、罗汉等造像的位置也较为自由。仅以顺化的“神京第一国寺”灵姥寺为例〔见图13〕。该寺建在香江自西北向正东转折河段的东北岸高阜上,路旁铺设多层石阶直上寺院平台,台边树立两长两短共四根石柱以代三关门或牌坊,柱上镌刻两幅联语:
八功之水常清一切众生吉祥也
王州之车不敝大弥十方良善哉
净土梵宫佛日增辉于四大
摩尼宝塔法轮常转遍三千
立柱向前原有正方攒尖的香愿亭一座,已废,台基柱础尚存。再向前就是闻名遐迩的福缘宝塔(俗称灵姥塔或天姥塔)。该塔为1844年绍治皇敕令而建,塔呈八角形,七级,逐层收紧,每层供奉如来各1, 最高层供奉世尊庄严坐像。塔高21.24米(合中国市尺8丈7寸, 象征八方来归七级浮屠),底层宽阔,每层八个檐角微微上挑,给人以稳当又不沉重的安定祥和感。这座塔早已成为越南的象征性建筑物(相当天坛祈年殿在中国的地位)〔见图14〕。塔的两侧是两对砖石重檐攒尖方亭,分别置寿字铁钟、绍治6年诗碑(咏神京十四景)、 建寺缘起碑和绍治四年碑。塔的正前方置启定四年诗碑,碑后即是该寺山门(也称“仪门”、“三关门”、“三解脱门”),砖石重檐硬山顶,中门悬“灵姥寺”楷书横额,两侧分别悬“大慈悲门”“大智慧门”横额。三个门洞中的廊间壁上以浮雕彩绘形式陈列天王和护法神像,山门两侧墙壁的端部分置钟、鼓小楼。进入山门,两侧各置三尊护法神彩绘泥塑像,并用檐柱走廊式建筑围护之。正面就是极类太和殿前殿的大雄宝殿了。这座大殿的特点是在进深甚长的大殿门前平台上供奉着一尊“笑面弥勒”,平台上可容近百人参拜或跳礼佛舞蹈。(我曾四次前往该殿,竟有两次看到青年男女以手相携拉成圆圈齐声齐步欢跳礼佛舞。)正门悬“灵鹫高峰”黑底泥金字并镶有泥金边框的巨匾,两边就是前面提到的歌颂“天姥指点,划地奠都”的那幅联语。进入大殿,则先见到的是本尊跏趺状端坐的玉石雕像,右手做施法印,左手做禅定印,香案上供奉着《大宝积经》。主尊后为三世佛金身像。两侧为菩萨,左为“心慈运广”、右为“神通智勇”,整间殿堂光洁明快,主尊的洁白和三世佛的金身在佛顶光环的映照下既层次分明又和谐一体。大殿后是一块花圃,花圃左部是方丈,右部是一矩形方亭供香客小憩。再向前则是新建的八角攒尖香愿亭,亭后为菩萨殿,最后部是为1992年圆寂的敦厚大师修筑的祖师塔。整座寺院由南端立柱石坊至敦厚祖师塔一线贯穿,而且先由石坊起,经福缘塔至山门,再由山门始,经大雄殿、新建香愿亭到菩萨殿,最后由祖师塔区做结,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主体,有陪衬,有回旋,有高潮,三个区域又都有过渡,有间歇,人们沿着梯磴、塔阶、过厅、殿陛、廊沿去漫步遐想,可能会感受到世事的沧桑变幻,人生的浮沉荣辱,也可能会激起一种机智或感悟。毫不夸大地说,灵姥寺本身就是一组抑扬顿挫的慢节奏、广音域的协奏曲。
图14 顺化灵姥寺福缘塔
由于越南的北传佛教(越南称为北宗)历来信众最多,至今,僧侣和信徒在全国五千多万人口中占两千多万,又因为北传佛教和中国汉地佛教总的说是一个系统,其中又以禅宗影响最大(大多数祖师都是禅宗传人),所以,历史越是悠久的寺院建筑就越具有汉地建筑的色彩,特别是禅院的色彩。同时,这类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建筑群,都大体和汉地建筑不同时代的形制相应。如,建于3—6世纪的寺院,除上面谈到的法云寺(桑寺)之外,现存的还有该寺附近的方光寺(寅寺)等都具有中国汉代和南北朝时代的建筑风貌,而且,中国汉代顶上加顶的碉楼形式在越南一直沿袭至今,如河北的笔塔寺、胡志明市的灵山寺、兴明寺等。建于10—14世纪(越南佛教大发展时期)的河内一柱寺〔见封底〕、镇国寺、海宁昆山寺、广宁解冤寺、海防余杭寺、祥隆寺(该寺遗址是极为珍贵的文物)等都一定程度保留着唐、宋时代的建筑格局〔见图15〕。建于18、19世纪的大量建筑大都和中国明、清时代的格局相应。尤其珍贵的是,在越南北传寺院建筑中保存了不少在中国已较难见到的10世纪以前的大木作和小木作构件。如河内建初寺寺顶的钟楼,屋檐上的过梁龙雕,胡志明市觉林寺正殿的雕有龙头并饰彩绘的椽木等,不胜枚举。同时,也要看到,这类建筑中也都带有或多或少的瓯越时代遗留下来的地方宗教色彩,这一般表现在供奉的偶像上。(本文不予叙说。)如果说,在这类建筑本体上能更鲜明地看到越南自身特点的话,那就要从以下几点观察:一是布局的灵活多变,更适应越南山川植被的自然条件,较之中国汉地更具有园林化的情趣;二是脊、檐部分饰件强调得非常突出,绝大多数采用泥塑贴磁片的技巧,显得光彩夺目,富有更强的浪漫色彩;三是看顶部与立面的比例,越南建筑的顶部要大得多,进深比中国长得多,双脊、连拱、券棚相互联接的形式用得多,而且相当精巧;四是墓塔的形制极其丰富,令人目不暇接。世界佛教各教派的建筑格局(包括藏传佛教的覆钵式塔),在越南的多处塔林中几乎都可以找到缩微的形式〔见图16〕。这些都极其充分地表现着越南艺匠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度和融汇新机主动进行审美创造的胆识。
图15 河内镇国寺山门及塔林
三
第二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分布在越南南部,比较集中在毗邻柬埔寨的河网和沿海地区,多数属于南传佛教的寺院建筑。(南传佛教,越南称之为“南宗”。)在越南,南传佛教分为两派:一派是由高棉裔越南人于14世纪所创,谓之“特拉瓦达”,历史悠久,目前仍有500 多所寺院遍布南方各省,除了前面谈到的茶荣涌廉寺外,还有建于1373年的三栊益寺(SAMRONG EE)。另一派是由越南人善律和护宗两位和尚到柬埔寨修学后,于1940年回越南加以传播,建立越南原始佛教会,由宝真大师为僧统,在胡志明市的奇园寺设立办事机构。这两个教派都以巴利文佛经作为树立信仰的经典,在寺院建筑的格局上更多地吸收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柬埔寨、泰国的造型格局。特别是“特拉瓦达”派的建筑表现得更为突出,甚至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的某些形式也结合了进来。
这里,我以茶荣的三栊益寺、安江的西安寺和前江的永长寺三座寺院建筑为例,对这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所包含的审美意趣做简要分析。
三栊益寺在外形上很像涌廉寺,肇建于公元642年, 属于扶南文化的遗存。14世纪以来屡经重建。当前的建筑格局是1850年形成的。寺内至今尚存“诺里亚”古石像和古巴利文石经残碑。主殿供奉的本尊、胁侍都是南传佛教的典型形象。每逢佛教节日,庙会盛况空前,成为茶荣高棉族最负盛名的古刹。除了正殿造型是典型的高耸型歇山式重檐,小殿是十字交叉的歇山式重檐,中间攒尖部分树立直插苍穹的斯托普型小塔这些突出特征外,该寺还保存有历代各种造型的斯托普,使人们一进入这一区域就被南传佛教特有的神秘感所震慑,加上热带雨林的环抱与穿插,更使人觉得这里是超脱凡尘的另一个世界。和越南北传佛教的建筑相比,信仰空气要浓烈得多。但即使如此,仍不能说这是另一国家的建筑群。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的殿堂外观比之境外的类似建筑在结构上洗练得多,色彩上明快得多。殿堂的内部陈设中还有不少带有汉地色彩的部件。如正殿的龛部和周围的雕花是汉地特有的卷草变形,天花板的藻井均为朱底描金的四只金凤环绕法轮与佛光的图形,香案底座和殿壁的贴地部分也是用汉地特有的青、白、紫色相搭配的二方连续椭圆形构图的磁板镶砌的(据悉,这些磁板都是特意从中国景德镇定制购进的)。至于每逢庙会,那种万头攒动,到处是欢声笑语的场面更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显然,这些都是与其他南传佛教国家相区别的地方。
西安寺是越南南部最著名的古刹〔见图17〕。该寺建于1847年(绍治七年),立于山腰,背依层峦,面临安江市,周围古树阴幽,被越南佛教界人士称之为“禅林胜境”(见《大南一统志》)。当前的建筑规模是1861—1958年历经97年逐步扩大形成的。正殿的佛像、菩萨像数约200,刻工精细,并悬有许多横额和楹联, 至于环绕殿堂檐柱下走廊间的天王、金刚、罗汉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造像既有汉式的,又有东南亚式的,还有一些是印度婆罗门教式的,和西安寺建筑群一样,这座寺院堪称几大文化体系的巧妙组合。
图17 安江西安寺
该寺的正殿由中部突出的主殿和两侧收进的侧殿组成。主殿的顶部是在印度常可见到的覆钵攒尖加帽沿形状,带有明显的莫卧儿文化色彩。八条类似罗马塔司干式的石柱承托殿顶,顶檐下的石柱之间以类似意大利巴罗克式的拱券相衔接,第一层大殿的正门处采用东方习见的券棚式方顶形成宽阔的门厅,但顶部覆以南亚地区常见的鳞状瓦,底部是由九层三面椭圆状石阶所环绕的大理石基座承托。两侧的侧殿顶部为券棚攒尖的重檐方亭式,第一层的过廊以莲瓣琉璃瓦四周镶贴屋檐,又以类似罗马爱奥尼亚式的八根石柱承托,但从总体上看又类似尼泊尔加德满都佛寺的格局。然而,由于整个建筑是由银白色殿顶、橙黄色立面和淡绿色立柱、纯白的拱券相衔接,因此,全貌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很像三朵亭亭玉立的莲花。有趣的是,寺院的山门和两道侧门却是汉式的歇山重檐结构,院墙也是勾栏式的望柱型,柱头立有小型菩萨雕像,神态各异。栏面由金属焊接成法轮常转的二方连续图形,既不妨碍从外边观赏大殿的视线,又使大殿的空间感延伸了一层。总的看,西安寺是以南亚次大陆的建筑造型风格为主体结合中国、古罗马、意大利的局部造型为陪衬所形成的越南南部的典范性建筑,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
永长寺肇建于19世纪初叶,于1849、1907年两次重建,1907年重建时正殿的正面与祖庭采用了亚欧混合型,表现出东南亚地区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处所特有的典型的建筑风貌〔图18〕。从总体上看,该寺的殿堂部分是由一个扁平的“月”字形结构组成的院落。环绕正殿四周的是内外均有走廊的正门、侧门、后门和偏殿,正殿居于“月”字的第二横笔部位的中间。祖庭则居于“月”字第一横笔的中间。“月”字形的空白处建有园林式的假山(上面点缀宝塔、流泉、小桥,象征须弥山)。殿堂的正面采用曲尺形门阙合一的形式:正门顶上和阙楼的正面顶上共建有五面扇形攒尖的女儿墙,除中间的那面装饰法轮题写汉字寺名之外,四面墙上居中处均雕有方形梵文真言,中间三面女儿墙的两侧建有卧鹿的浮雕,每面女儿墙两侧均为望柱,柱头树有带耳宝瓶的圆雕。正面共由九间巴罗克式廊柱组成的外缘,每一间中间又由两条较细的廊柱与承重柱组成三个圆拱,每根承重柱上都写有弘扬佛法的长联。正殿共三层,耸立在院落中心部位,最高一层采用类似碉楼的造型,即在庑殿单檐的中间切面树起一座攒尖方阁,庑殿和方阁的正面顶部也用前述的女儿墙装点。于是,这个院落的每座殿堂从局部看大都是带有汉地建筑特点的,但远远望去,其气势非常类似高棉吴哥窟和希腊万神殿的组合。殿前是一大片方形苗圃,中间是圆形花坛,两侧各以四个方形花台种植盆栽,花坛正面置白色须弥座,上摆攒尖方亭式长明灯架,苗圃外缘正面对称排列一对白色斯托普。因此,这样的总体几何图形布局又显示出一种法国凡尔赛宫式的情调。然而,不论是瞻仰佛堂,还是漫步塔林,人们都会感受到汉地佛教的浓重氛围。应该说,永长寺的建筑非常集中地表现了越南近代建筑师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开拓的创造性精神,标志着更能体现越南民族独有的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即将诞生并走向成熟。
图18 前江永长寺
从群体造型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上看,更能体现第二大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群,应是巴地-头顿的涅槃精舍〔见图19〕。该寺建于1969年,1974年竣工。全部建筑依山势递层增高分为四组。入门处是一幅高四米、宽二米的龙马浮雕,以搪磁砌成,龙马对面树一旛竿,高21米,贴以42层红黄色磁砖,竿头分成三条莲枝。正殿设有释迦涅槃像,12米,褐赤色。第三层上有用水泥混以多色磁砖造成的龙头般若船,长12米,另有一大洪钟高3.8米,重3.5吨。该寺更以一座以磁片砌成的四灵蓬炉而著称。特别是该精舍以独特多样的东南亚风格的建筑物构成群体,与所倚崇山和所临湍流组成了一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珠联璧合而气韵生动的南传佛教胜境图,并且带有极其鲜明的高棉族文化色彩,在越南南部成为非常吸引游客的名胜。这组建筑可以称得上是越南现代建筑师“巧于因借”,充分展示建筑生命力的卓越创造。
四
第三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突出体现在用欧洲教堂的大格局来建造佛教寺庙上。这显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来,以法国为主的西方教会文化涌入越南境内所致。除前面所述的胡志明市觉海寺外观颇似古罗马教堂外,胡志明市西宁圣寺的大格局更近哥特式教堂(见封二),从正面看,整个轮廓很像巴黎圣母院。然而,具体到每个局部却都是汉地北传佛教的建筑形式。例如,巴黎圣母院正面是一对钟塔,而该寺的相应部位却是由攒尖方顶和两对单檐构成五层的塔形钟鼓楼。与巴黎圣母院中间的过厅、横廊、正门相应的部位西宁圣寺却是由歇山式屋顶覆盖的三层楼阁,最下一层的门厅用六根盘龙柱支撑。与巴黎圣母院靠近后面的尖塔相应的部位,西宁圣寺树起了一座覆钵形的双层塔楼。与巴黎圣母院中央通廊相应的部位,西宁圣寺外部两侧各以9组三重单檐和18 根立柱组成拱门形的通廊,每层檐下设有一组亮窗取代了巴黎圣母院那种通天立地式的哥特式花窗棂。通廊内部则完全不用哥特式的尖券和尖形肋骨拱顶,而是仍以过梁穿椽的形式分层立柱架设屋顶,并用藻井装饰天花板。至于陈设,则百分之百是佛教的吉祥物。类似该寺的建筑物还有明海的永和寺、同塔的宝光寺等,不过,这些建筑的变形程度更大了。
众所周知,法国势力进入越南后,倾全力传播基督教,极力限制佛教的发展。两大宗教不仅在教义上,而且在政治背景上都是不同的。这远看是教堂,近睹是佛寺的格局正是法属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正如这一时期许多寺院既是信仰圣地,又是政治庇护所一样,这样的建筑格局不宜单单理解为对外来宗教势力的屈从,而是更应理解为这一时期越南的佛教界人士为了振兴民族宗教而采用的一种巧妙的掩护方式。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越南建筑艺术家精巧、机智的审美创造精神。类似这样的风格变体,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多见的。因此,这种风格不能简单理解为是一个被压迫民族被奴化的耻辱的标志,反倒应看作是越南民族在强大的外来势力的重压下,千方百计保持本民族文化传统所获得的一种成功的表征。此外,从建筑美学的角度看,建筑艺术只能从空间构图方面构成正面形象,任何一类风格的建筑都不可能创造出反动落后的什么形象来,何况在民族平等、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艺术相互影响与渗透更是很正常的事。哥特式建筑也是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审美创造,表现着特定民族的社会心理,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审美意蕴,其中拥有许多精华。越南建筑师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汲取其造型特点,是无可非议的。
五
第四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是本世纪中叶,随着“越南原始佛教”的传播,首先在寺院建筑上体现出来,又向其他社会用途的建筑物发展的。在领略了前三大类造型风格后,再看这一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如果去寻根溯源的话,那么每个局部都可以在前三类中找到起始处和共同点,然而,我们更要研究的是,这一类风格的建筑物,让人一看就能判断是越南的,其体现越南化新质的要素到底何在。
以下,笔者试从八个方面做一勾勒式的分析。
首先,从轮廓上看,这一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具有简括、平直而又转折巧妙的特点。从胡志明市的宝光寺、奇园寺和广香伽蓝修道院来看,它们都是以或硬山、或歇山、或多角攒尖相互搭配的,除了在脊部加以强调外,其他部位都保持极其明确的线条,从而使立体感更加强烈,装饰部位也更加突出。前面介绍的胡志明市永严寺共同舍利塔足以说明之:八角攒尖为主体,在第二重檐的檐角衔接四座庑殿单檐,再以庑殿单檐的外缘内侧为临界角,衔接两组歇山顶,在两组歇山顶之间衔接走廊,走廊底线又成了正面庑殿顶的脊部,沿着庑殿的两侧,在两组对称的歇山立面内侧又伸出与正面庑殿出檐走向大体一致略有下斜的一对翼状边墙,边墙的内壁延伸出梯形阶梯。整座塔身既有凌空而飞的姿势又有脚踏实地的质感,点、线、面、体的组合非常明确,毫无拖泥带水之处,从而和古代、和外来的塔形明显地区别开来。
其次,从比例上看,这类造型风格的建筑物大都是出檐长、立面短,进深宽、台基边沿窄,亮窗宽、边窗窄(而且多用百页窗形式)。显然,这和越南的自然环境直接相关。
再次,从尺度上看,各类构件之间大都以门、窗为基准,亮窗部位呈扁平状,门和边窗部位呈竖直矩形状,如果门和边窗较多,那么立面则用装饰性虚直线加以分界。
第四,从均衡上看,这类风格的建筑物大都在主体部位继承东方两两对称的习惯布局,而在院门、墙垣上巧施变化。大门正对主体建筑的形式已逐渐减少,而在边墙的设计上多用金属或水泥构件组成镂空勾栏,既使主体的空间感充分延伸,又使院落具有园林化的情趣。
第五,从节奏上看,这类风格的建筑物往往由于几何图形组合的精巧——往往是体积不大而转角较多,从而产生婉转与跳跃相结合的音乐感受。仍以永严寺共同舍利塔为例,25米高的塔身却有沿着八个立面延伸而出的三层共计24个转折临界点,而临界点间的距离又大体相近,仿佛在演奏着4/4拍的咏叹调,单纯、婉转而又深邃。
第六,从质感上看,这类风格的建筑物虽然已多数采用砖石材料,但均用抹灰或打磨的方式进行细致处理,使之达到光滑明亮的效果,从而产生柔和娴雅的审美效应,带有浓郁的南国特色。
第七,从色彩上看,这类风格的建筑物多采用白、橙、浅绿等亮色涂饰立面,而在脊、檐、边框和基础部位则用暗色,或以杂色碎磁或用整块石料加以强调,从而,使整体建筑既鲜活清新又劲健实在。被强调的部位往往极力夸张,使建筑物产生情感外溢、想象驰骋的浪漫情调。这样的色调配合热带作物丛生的自然环境实在是相得益彰。
第八,从装饰上看,这类风格的建筑物往往在关键部位极其醒目地施设富有象征性的图案,而不做通体精雕细刻的加工。就佛教建筑说,法轮、莲花、宝瓶、摩尼珠等往往以点题的姿态出现在立面的中心,从而和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谐统一。这也把这类风格的建筑物和前三类建筑物区别了开来。
应该指出,这一类风格的形成是有探索过程,有过渡阶段的。最明显的实例是顺化的启定皇陵(见图20)。这座皇陵是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之父的陵寝所在,建于本世纪40年代。从格局上看,该陵仍在沿袭祖制,设仪门、列翁仲、立碑庭、树华表、建明楼和寝殿。但每个部位都在模仿法国罗可可式的装饰风格。明楼与寝殿相组合的殿堂中除用大理石铺设地面,天顶以规则方框环抱纤巧、繁复的曲线形花纹之外,墙壁全部用磁片镶嵌,令人感到扑朔迷离。再以华表为例,通体看去极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方塔,尽管在细部塑密檐式华盖塔顶和望柱,雕莲瓣塔腰和塔基,刻“寿”字符号于额部,饰卷草花纹于四周,刻意标明佛教意蕴,但无法掩盖主体的欧洲风格,显然带着严重拼凑的印记。当然,这座皇陵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不可否认,但实在不能说这是一座风格鲜明的越南建筑物。充其量说明这是一种欧亚皇家风格的杂糅,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图20 顺化 启定皇陵
从以上四大建筑风格的分析中,我们明显地看到,越南的传统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它们充分表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汇地区所特有的审美境界:那就是在顽强表现东方伦理、宗教观念的过程中,在不断接受境外文化影响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显示和发挥越南民族所特有的浪漫主义审美理想,逐步使传统建筑艺术更加富有越南化的新质。越南民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外来文化又非常珍视自身独立自由的社会群体,越南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从一个相当确定的侧面,表现了越南民族所特有的这种精神品格。
越南国土并不辽阔,但从北到南分布着这样密集、这样多品类的建筑群,应该说是一种非常值得珍视的文化学现象。越南的建筑并不雄伟,但却以它们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示着这个民族坚忍宽阔的胸怀。纵览南北沿途的一个个名胜,就如同在浏览一部史书,其中载满了这一民族的兴衰际遇。在这条艺术画廊中漫步,就好像在聆听一首饱含激情而又节奏徐缓的变奏曲,以弦乐为主调,音域宽、音色纯。我想,这就是越南传统建筑艺术为世人贡献的无声乐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