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

张凤奎, 郝玉书, 庞文新, 应红光, 宋鲁燕[1]2001年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造血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及与疾病进展的关系。方法 对 37例MDS患者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CFU GM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细胞周期分析以及造血克隆性检测 ,观察其与MDS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 ①MDS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31% ,随访过程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 9例中有 2例、异常的 5例中有 3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②MDS患者骨髓细胞体外CFU GM集落产率减少 ,集簇产率增加。43%的患者CFU GM产率极低或无生长。随访中 9例CFU GM集簇生长为主的患者中 6例疾病进展或转化为AML ;6例集落、集簇不生长和 3例生长基本正常者中仅 1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③MDS患者骨髓细胞PCNA表达明显升高 ,RAEB/RAEB t的PCNA表达较RA/RAS高。④MDS患者骨髓细胞溴脱氧尿嘧啶 (BrdU)标记指数减低 (5 .0 7% ) ,DNA合成期时间和潜在倍增时间延长 ,分别为 8.5 7h和 8.6 9d ,并与病程进展相关。⑤ 7例女性HUMARA等位基因为杂合子的RA患者中 ,2例为多克隆造血 ,5例为单克隆造血。 3例RAEB和 1例MDS/AML均为单克隆造血。结论 随着MDS病程进展 ,骨髓中原始细胞增多 ,造血细胞生物学特性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 :造血转变为单克隆性 ;体外培养CFU GM接近于白血病性生长

张薇[2]2012年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造血克隆相关分子标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异常造血克隆相关分子标志,并研究该分子标志在MDS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新诊断的MDS患者6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3例及正常对照40名。第一部分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白介素-3受体α(CD123)和粘附因子CD96在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从免疫表型方面寻找MDS异常造血克隆的分子标志,并检测CD96阳性细胞的异常特征。第二部分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TET2(TET癌基因家族成员2)基因在MDS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寻恶性克隆的分子标志。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TET2和DLK1(delta like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中CD3+和CD34+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三部分体外培养正常对照骨髓CD34+细胞,采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技术敲低TET2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评价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特征变化,以探讨其在MDS中的作用。第四部分体外培养MDS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采用RNA干扰(RNAinterference, RNAi)技术敲低DLK1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评价细胞增殖和凋亡等生物学特征变化,进一步明确该分子标志在MDS异常造血克隆中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MDS患者CD34+CD38-细胞占CD34+的比例为(22.72±23.9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63±9.35)%(P<0.01),低于AML组(25.15±22.70)%;MDS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中CD96+及CD123+细胞比例(21.18±24.06,31.62±28.4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1.23±17.91,9.29±12.63)%(P<0.01)。高危MDS组CD34+CD38-细胞中CD96+及CD123+细胞比例(26.25±27.64,37.56±31.01)%显著高于低危组(11.44±10.88,15.53±10.96)(P<0.05);CD34+CD38-CD96+细胞中CD114(7.23±10.25%),CD110(0.52±1.23%)及AnnexinV(2.96±3.84%)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其在CD34+CD38-CD96-细胞中表达率(24.35±21.74%,12.03±10.91%,13.69±17.98%,P<0.05)。第二部分MDS患者BMMNC中TET2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5),MDS各亚组TET2mRNA表达无差异。MDS患者TET2mRNA表达≥0.9者原始细胞比例(1.04%±1.68%)明显低于<0.9者(6.13%±8.17%,P<0.05)。以骨髓异常染色体核型细胞数目占总分裂像细胞数目的比值作为MDS患者恶性克隆负荷,TET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恶性克隆负荷增高而降低(r=-0.398,P<0.05);并随IPSS指数的增高而降低(r=-0.480,P<0.05)。MDS患者骨髓CD3+T细胞中TET2mRNA表达是正常对照组的(0.16±0.15)倍(P<0.001);TET2mRNA表达水平与血清补体C3呈显著正相关(r=0.404,P<0.05);MDS患者骨髓CD3+T细胞中DLK1mRNA表达是正常对照组的(1.61±0.88)倍(P<0.05);依据染色体分组,染色体异常组DLK1表达水平是染色体正常组的(1.45±0.44)倍(P<0.05);DLK1mRNA表达水平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343,P<0.05)。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中TET2mRNA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58±0.26)vs(1.25±0.94)](P<0.005);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中DLK1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72±1.02)vs(1.31±1.00)](P<0.001)。第三部分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转染siRNA靶向TET2后,TET2被敲低,其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20例正常对照者CD34+细胞对照组和siRNA-scr转染组细胞G0/G1期分别(93.60±5.54)%和(92.65±7.06)%,S期分别为(5.95±5.53)%和(6.92±7.04)%;G2/M期分别为(0.53±1.07)%和(0.30±0.42)%;siRNA-TET2转染组细胞G0/G1期为(90.82±8.25)%,S期细胞增加为(8.50±8.31)%,G2/M期为(0.47±0.89)%,G0/G1期和S期比例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siRNA-TET2转染组细胞凋亡率较CD34+细胞对照组和siRNA-scr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23.28±9.73)%vs(26.20±9.78)%vs(26.17±9.88)%](P<0.05)。第四部分MDS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转染siRNA靶向DLK1后,DLK1被敲低,其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下降;23例MDS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对照组和siRNA-scr转染组细胞G0/G1期分别(91.22±10.82)%和(91.29±10.39)%,S期分别为(8.38±10.65)%和(8.41±10.33)%;G2/M期分别为(0.40±0.55)%和(0.34±0.49)%;siRNA-DLK1转染组细胞G0/G1期为(95.81±3.87)%,S期细胞降低为(3.90±3.61)%,G2/M期为(0.29±0.46)%,G0/G1期和S期比例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NA-DLK1转染组细胞凋亡率较CD34+CD38-细胞对照组和siRNA-scr转染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38.97±14.32)%vs(32.94±12.64)%vs(33.48±12.44)%](P<0.001)。结论(1)MDS患者骨髓中CD34+CD38-CD96+细胞与CD34+CD38-CD123+细胞增高,这些细胞存在分化异常、凋亡逃逸等恶性特征,且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正相关。(2)TET2基因在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3+T细胞及CD34+细胞中表达减低,提示TET2基因可能是MDS的“保护基因”,其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MDS患者病情的辅助指标;MDS患者骨髓CD3+T细胞及CD34+细胞中DLK1mRNA表达增高,提示DLK1基因在MD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同时MDS患者骨髓CD3+T细胞TET2及DLK1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CD3+T细胞有“质”的异常,这可能是导致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的机制之一。(3)敲低TET2后,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凋亡率降低,细胞周期S期增加,具有恶性变的倾向,由此推测TET2表达不足是导致髓系恶性肿瘤形成的机制之一。(4)敲低DLK1后,MDS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恶性程度减低,即凋亡增加,S期减少,G0/G1期阻滞,由此推测DLK1表达增加可能是导致MDS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张凤奎[3]2000年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包括一组以血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为特征的造血干细胞疾病,有很高的发生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危险性。现行的FAB MDS分类方案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和原始细胞百分率将MDS分为五个亚型,但各亚型内部,特别是难治性贫血(RA)和伴有环形铁粒幼细胞的RA(RAS)这两个亚型,在临床过程、患者存活时间以及发生白血病转化的比率(转白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异质性。研究MDS造血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揭示MDS疾病本质以及MDS的临床诊断、预后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37例MDS、2例由MDS转化的AML(MDS/AML)以及11例正常对照的造血细胞染色体核型、体外培养CFU-GM生长模式、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细胞周期和造血克隆性。 方法:染色体核型分析用R带法;CFU-GM分析用体外半固体琼脂培养法;PCNA用单抗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法;细胞周期分析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体外掺入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法;造血克隆性分析用X染色体HUMARA基因多态性检测法。 结果: 1.29例患者初诊时做了染色体核型分析,9例有核型异常,其中+8异常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在RA/RAS为22%,RAEB为62.5%;随访中染色体核型正常的9例中2例、异常的5例中3例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2.MDS骨髓细胞体外CFU-GM集落产率7.03/1x10~5细胞,较正常对照(62.27/1x10~5细胞)明显减少(p<0.05);集簇产率10.58/1x10~5细胞,较正常对照(7.85/1x10~5细胞)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43%的患者CFU-GM产率极低或无生长。MDS各亚型之间CFU-GM产率无显著差异。2例MDS/AML均无集落集簇生长。随访中9例CFU-GM集簇生长为主的患者中6例疾病进展或转化为AML;6例集落集簇不

佚名[4]2003年在《《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第24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关键词基本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 1998年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 (英汉对照 )》标引 ,按照汉语拼音字母及论文发表的先后顺序排列。B白细胞介素 2 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新方案的临床研究 (纪树荃 ,陈惠仁 ,王恒湘 ,等

祁小飞[5]2006年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基因表达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包括一组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患,是在临床上分析排除难治性贫血、后天特发性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前期、潜袭型白血病等疾病特点的基础上,界定出来的一个独立疾病实体。造血细胞发育异常(dysp1asia)或称病态造血所致的贫血和具有转化为白血病的高风险性是MDS的基本特征。由于病态造血累及的造血细胞系列和严重程度轻重不一,因此MDS患者的骨髓细胞成分和临床表现呈现极大的异质性。有些患者早期甚至没有明显的病态造血表现。虽然染色体的异常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但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偏低,因此不少病例常难以确诊或导致误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一些假说认为,MDS的发病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细胞毒素或自发的突变引起造血干/祖细胞的损伤,在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下,这类细胞获得生长优势或受到进一步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及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如错配修复基因,转录因子,抑癌基因或癌基因等。多年来的研究已证实,在MDS的发病过程中可涉及多种基因的异常,如ras, c-fms, Bcl-2, VEGF, TNF, IFN, FGF, angiogenin, DDIT3等,但以往的研究方法和策略均着眼于单个或数个基因的变化,所

陈文明[6]2007年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来源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MDS来源的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体外造血支持能力,探讨成骨细胞在M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酶联免疫夹心( ELISA)法检测12例MD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SDF-1α水平,探讨MDS骨髓微环境是否存在异常。(2)第二部分以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为对象,研究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探讨成骨细胞在造血调控中的作用。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 FCM)分析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的免疫表型, RT-PCR检测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3)第三部分研究MDS来源的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讨成骨细胞在MDS发病中的作用。采集MDS患者和正常供者骨髓标本,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表型及成纤维细胞集落(CFU-F)形成分析。取第3代MSC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丝裂霉素C处理后做为滋养层细胞。在无外源性细胞因子的条件下,将经Ficoll分离获取的正常供者来源的单个核细胞(MNC)接种到成骨细胞上共培养,研究成骨细胞体外支持造血祖细胞生存的作用;应用RT-PCR在mRNA水平上分析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成骨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第一部分MDS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增多(RAEB)组患者骨髓上清液中SDF-1α水平明显低于难治性贫血(RA)+环形铁粒幼细胞性难治性贫血(RAS)组及对照组(均P<0.05)。MD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SDF-1α水平和MDS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成负相关(r = -0.585, P=0.046),和其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积分成负相关(r=-0.657,P=0.02),但和外周血中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数量及血红蛋白浓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2)第二部分FCM显示, hFOB1.19表达CD44、CD73(SH3)、CD105(SH2)及CD90 (Thy1),而不表达CD34、CD45、HLA-DR等造血细胞标记;RT-PCR显示hFOB1.19表达Oct-4、Rex-1等胚胎干细胞标志但不表达hTERT,并经证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此外hFOB1.19还能表达SCF , IL-6,IL-11,SDF-1, GM-CSF和G-CSF等多种生长因子。(3)第三部分MDS患者MSC在体外呈典型的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细胞形态和生长模式与正常供者来源的MSCs无明显差异。MDS患者和正常供者骨髓细胞的成纤维集落形成能力(CFU-F)也没有差异(P>0.05)。和MNC共培养后,发现MDS患者来源的成骨细胞在无外源性细胞因子的情况下仍能够短期(3周)维持GM -CFC造血祖细胞的存活。MDS成骨细胞组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形成的CFU-GM集落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 05)。RT-PCR发现,正常供者来源的MSC表达SCF,IL-6,IL-11,SDF-1等生长因子mRNA,当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时开始表达G-CSF mRNA,但始终未见GM-CSF表达。MDS患者来源的MSCs也能表达上述生长因子的mRNA,当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开始表达G-CSF mRNA,同样未见GM-CSF表达。结论(1)MDS患者SDF-1/CXCR4系统存在异常,检测SDF-1α水平可能有助于MDS的诊断、判断其预后,并为治疗MDS提供新思路。(2)人成骨细胞系hFOB1.19可能是处于较早阶段的成骨祖细胞,表达多种造血相关的生长因子,成骨细胞可能对骨髓正常造血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MDS患者来源的成骨细胞表达多种造血相关的生长因子,并能维持GM-CFC造血祖细胞的存活,提示MDS的病变可能并不累及成骨细胞。

陶景莲[7]2014年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TIM3+造血干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骨髓T细胞免疫球蛋白粘液素3(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3, TIM3)阳性造血干细胞数量、生物学特性,及其与骨髓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外周血IFN-γ+CD4+T细胞和IFN-γ+CD8+T细胞之间的关系,证实TIM3+干细胞可能是MDS患者骨髓中恶性克隆细胞,且该群细胞与MDSCs扩增,细胞免疫缺陷关系密切。对于TIM3成为鉴别MDS恶性克隆细胞的分子标志物和MDS单克隆抗体治疗的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研究对象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初治MDS患者及正常对照。第一部分研究MDS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TIM3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49例初治MDS患者、22例初治AML患者(阳性对照)及24名正常对照骨髓造血干细胞TIM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数量与血细胞减少程度、骨髓原始细胞比例、MDS分型、核型分析、WPSS积分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第二部分研究37例初治MDS患者TIM3+干细胞生物学特性,采用FCM检测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与24名正常对照组TIM3-干细胞表达分化/增殖抗原(CD11b/CD71)、造血因子受体(TpoR、EpoR和G-CSFR)、转录因子(GATA-1和GATA-2)及凋亡分子(Annexin V)的表达情况,分别从分化、增殖和凋亡方面评价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的恶性生物学特征。第三部分研究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数量与骨髓MDSC数量之间的关系。采用FCM检测43例MDS患者及15名正常对照骨髓MDSC (Lin-HLA-DR-CD33+)数量,并分析TIM3+干细胞数量与MDSC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第四部分研究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数量与外周血IFN-γ+CD4+T细胞和IFN-γ+CD8+T细胞之间的关系。体外活化淋巴细胞,FCM检测19例MDS患者和12名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胞内IFN-γ的表达情况,并分析MDS患者TIM3+干细胞与IFN-γ+CD4+T细胞和IFN-γ+CD8+T细胞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MDS患者骨髓CD34+CD38-Lin-细胞TIM3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7.81%vs0.63%,P<0.001),与AML组接近(37.81%vs33.15%,P=0.527):MDS患者TIM3+干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MFI)明显高于对照组(51.29vs4.69,P<0.001),与AML组接近(51.29vs68.63,P=0.455).对TIM3+干细胞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TIM3+干细胞与血红蛋白水平(r=-0.378,P=0.009)呈显著负相关;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显著负相关(r=-0.470,P=0.001);血细胞减少受累系数越多,TIM3+干细胞数量越多(F=5.912,P=0.005);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364,P=0.014);在核型分析中,良性核型组(正常、del(5(1)和del(20q)),恶性核型组(复杂核型即大于等于3种核型异常,7号染色体异常)及中间核型组(除以上所述的核型)的TIM3+干细胞比例分别是:良性33.69±24.73%vs恶性61.69±23.53%vs中间40.07±21.96%,三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4.575,P=0.016);随着WPSS评分的逐渐升高,TIM3+干细胞的数量亦逐渐增多(F=4.176,P=0.002)。第二部分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与对照组TIM3-干细胞表达分化、增殖、凋亡相关抗原、造血因子受体及转录因子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可将MDS患者TIM3-干细胞看作是相对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再对MDS患者TIM3+干细胞与TIM3-干细胞进行配对比较:TIM3+干细胞低表达CDllb (17.38±12.56%vs26.76±19.33%,P<0.001).TpoR(17.19±21.15%vs.26.91±26.88%, P<0.001).EpoR(31.88±19.51%Vs.41.68±25.99%, P=0.009).G.CSFR(38.99±24.51%vs.47.30±24.15%, P=0.005):过表达CD71(48.03±22.57%vs.30.81±23.87%, P<0.001)、GATA-2(64.04±22.90%vs.47.20±25.48%, P<0.001).第三部分MDS患者骨髓MDSCs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9±0.56%vs0.34±0.24%,P=0.014):MDS患者骨髓MDSCs的MF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7.90±37.37vs8.25±2.17,P<0.001):MDS患者骨髓MDSCs比例与TIM3+干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r=0.556,P<0.001)。第四部分MDS组和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及性别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MDS患者外周血IFN.Y+CD4+T/CD4+T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8.93±6.53%vs23.87±8.83%,T=-5.508,P<0.001),IFN-γ+CD4+T细胞数量与骨髓TIM3+干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579,P=0.009);MDS患者外周血IFN-γ+CD8+T/CD8+T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8.28±13.74%vs32.98±9.14%, t=-3.353, P=0.002), IFN-γ+CD8+T细胞数量与骨髓TIM3+干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590,P=0.008)。结论(1),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与AML患者接近,TIM3+干细胞数量与MDS患者疾病进展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2)MDS患者骨髓TIM3+干细胞具有分化异常、过度增殖和凋亡减低的恶性生物学特征;(3)MDS患者骨髓MDSC数量增多,并且与TIM3+干细胞数量呈正相关,提示TIM3+干细胞与MDSC的扩增相关;(4)MDS患者外周血IFN-γ+CD4+T细胞、IFN-γ+CD8+T细胞数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均与TIM3+干细胞数量呈负相关,提示TIM3+干细胞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5)TIM3+干细胞可能既是恶性克隆细胞的“根源”,又是造成患者细胞免疫缺陷的“罪魁祸首”,二者互相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MDS向AML的转化。

谭国昌[8]2008年在《补肾益髓方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其患者TNF-α、IL-6、IL-8、IL-12浓度检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补肾益髓方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同时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浓度,探讨TNF-α、IL-6、IL-8、IL-12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疾病进展中的意义及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方法:将40例入选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药组,西药组低危患者给予康力龙、维甲酸,中、高危患者用IDA方案化疗,并给与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补肾益髓方,观察两组各自的疗效。检测两组40例MDS患者治疗前的TNF-α、IL-6、IL-8、IL-12的血清浓度,分为RA/RARS/RCMD组和RAEB-Ⅰ/RAEB-Ⅱ组,并收集志愿者静脉血10例,设为对照组。结果: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改善、外周血象以及降低药物副作用均优于西药组。检测MDS患者血清TNF-α、IL-6、IL-8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MDS中RA/RARS/RCMD组TNF-α水平高于RAEB-Ⅰ/RAEB-Ⅱ组(P<0.05);RA/RARS/RCMD组和RAEB-Ⅰ/RAEB-Ⅱ组IL-6的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RAEB-Ⅰ/RAEB-Ⅱ组较RA/RARS/RCMD组IL-8的浓度明显高(P<0.05);RA/RARS/RCMD组IL-12血清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MDS中RAEB-Ⅰ/RAEB-Ⅱ组IL-12血清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1.补肾益髓方加常规西药治疗能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是治疗MDS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血清IL-6、TNF-α、IL-8、IL-12水平与M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进一步的基础研究价值,IL-6、TNF-α、IL-8、IL-12的检测有一定的诊断意义。3.TNF-α、IL-8、IL-12浓度在MDS分型间有明显差异, IL-12个体差异型大,不可作为MDS分型指标,TNF-α、IL-8可以作为分型指标。4.血清TNF-α、IL-12水平可作为评价MDS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否可作为判断MDS预后的指标,需进一步动态检测。

安玉姬[9]2006年在《补肾益髓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及对TNFα调控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髓系定向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大约有30%的患者可转变为白血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经临床验证,采用补肾益髓法治疗MDS疗效满意。本研究通过一年半的临床观察发现补肾益髓法治疗MDS总有效率73.3%,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外周血象的情况,高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60%。为深入研究补肾益髓法治疗MDS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用ELISA法测血清中TNF-α的浓度,发现MDS患者血清TNF-α的浓度高于正常人,且用补肾益髓法治疗后异常升高的TNF-α水平得到降低,从而抑制骨髓造血细胞的过度凋亡,诱导其向正常细胞分化、成熟,恢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张红[10]2012年在《原癌基因Bmi-1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此病具有高风险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特征。近几年有研究发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白血病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而此类细胞可能正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克隆及最终转为急性白血病的根源。随着该病诊断方法的不断完善,如何从分子水平对MDS进行诊断及预后评价是最近几年研究的重点。原癌基因Bmi-1是多梳基因(Polycomb group genes)家族重要的调节基因,其表达对维持白血病干细胞(LSC)的自我更新能力和无限增殖必不可少。本实验通过SYBRGreen相对定量PCR方法测定Bmi-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探讨其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其中难治性贫血(MDS-RA)17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24例,所有的病例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1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①利用SYBR Green相对定量RT-PCR方法检测Bmi-1基因在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从分子生物学方面探讨MDS恶性克隆的标志;②流式细胞仪检测MDS患者骨髓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计算CD34+CD38-CD123+细胞的比例,从免疫表型方面寻找MDS恶性克隆的分子标志。③分析Bmi-1的表达高低与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骨髓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性。结果1.Bmi-1表达水平测定:①41例初治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i-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Bmi-1于对照组无表达、RA组相对表达量为1.42±0.70、RAEB组相对表达量为3.29±1.14。其中,R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EB组明显高于RA组(P<0.01)。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①MDS组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RA组高于对照组(p<0.01),RAEB组高于RA组(p<0.01)。②Bmi-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CD34+CD38-CD123+/CD34+细胞比例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显著(p<0.01)。3.Bmi-1表达高低与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以及骨髓染色体之间的关系:①Bmi-1高表达组,骨髓原始细胞>5%的病例数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显著(p<0.01)。②Bmi-1高表达组,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例数增多, Bmi-1低表达的患者,其预后不良染色体核型的例数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癌基因Bmi-1的表达与白血病干细胞免疫表型具有相关性;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i-1表达增高,并且RA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AEB组明显高于RA组; Bmi-1基因高表达组,其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高于Bmi-1低表达组。因此,Bmi-1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MDS患者在分子水平上的恶性程度标志之一,其表达越低,反映其分子水平上恶性程度,表达越高,预后差,风险度高;反之,表达水平越低,预后较好,风险度越低。

参考文献:

[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J]. 张凤奎, 郝玉书, 庞文新, 应红光, 宋鲁燕.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1

[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造血克隆相关分子标志的研究[D]. 张薇. 天津医科大学. 2012

[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D]. 张凤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4].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年第24卷关键词索引[J]. 佚名.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3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基因表达谱研究[D]. 祁小飞. 苏州大学. 2006

[6].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来源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 陈文明. 苏州大学. 2007

[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TIM3+造血干细胞的研究[D]. 陶景莲. 天津医科大学. 2014

[8]. 补肾益髓方治疗骨髓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其患者TNF-α、IL-6、IL-8、IL-12浓度检测的相关性研究[D]. 谭国昌.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

[9]. 补肾益髓法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及对TNFα调控作用研究[D]. 安玉姬.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

[10]. 原癌基因Bmi-1表达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D]. 张红. 泰山医学院. 2012

标签:;  ;  ;  ;  ;  ;  ;  ;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造血细胞生物学指标检测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