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_逆城市化论文

高新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_逆城市化论文

高新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高新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04)03-0050-04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整个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代表时代最先进科学技术集合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不断涌现,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席卷全世界。高新区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名称,美国称它为“研究园区”,如硅谷研究园区;印度称“软件园”,如班加罗尔软件园;日本称“科学城”,如筑波科学城;英国称“科学园区”;法国称“技术城”。尽管叫法不同,但它们的性质和功能都很相似,归纳起来可以将它们统一定义为:一种规划建设的现代科研、教育和工业的综合体,包括市政、生活福利等配套设施,其任务是研究、开发、转化、生产高科技产品,促进研发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其具体做法是在城市内或城市附近地区划出一定的地域,实行与城市其它地区不同的特殊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促进外贸、引进先进技术等手段来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高新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势能的提高、增强城市的辐射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城市及区域的总体规划布局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我们认识和分析高新区建设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关系,掌握和利用它们的发展规律与特点,有利于高新区的良性发展,也更有利于从客观上把握城市及区域的建设与更新。因此,我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认识高新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问题。

一、高新区强化城市的“场”效应

高新区与城市的关系密不可分,城市功能的发展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高新区功能的拓展来实现。一个城市要增强它自身的辐射力,就要通过高新区来加大城市的市场效应,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使产业升级成为缄市功能发展的重要环节。

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它与乡村的区别在于其“场”的作用不同。城市是人力、资源等因素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和有效组合,大量的城市人口在城区内活动,城市必须为其创造充足的就业岗位和生活空间。城市既需要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创造条件,又需要建立基础产业,以满足城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这些因素不断刺激城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的规模聚集效益,这种聚集的能量又产生出强大的“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在物质世界中,巨大的质量系统会使周边空间弯曲:如宇宙中黑洞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样,城市的强大能量也会使周边空间发生变化,使周边各种经济单元主动或被动地受到能量辐射,最后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过去高新区没有在城市中形成时,大中城市往往靠它自身形成的传统产业如制造业、钢铁、采矿业、石油等粗加工业或重工业来产生“场”,这种场的能量构成很单一,虽然它的强度曾很强,但其投入和产出之间的能量转换差距不大,有些场甚至只有发散作用,而没有集聚作用。如大庆,它是以石油生产作为其支柱产业,只是将其原油或粗加工产品发散到全国各地。又如攀枝花是以钢铁产业为主的城市,过去仅以冶炼业作为支柱产业。一些中小城市没有特定的支柱产业,其“场”作用仅囿于非常狭小的地区。城市交通地理的区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城市之间的“距离”是城市互动发展的必要因素,而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距离”是以这两个城市之间能量的互补性、运输的时间性和安全性等作为衡量尺度。一旦高新区在城市中形成,由于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信息手段,所形成的高质量、高效率的经济运行模式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所生产的高附加值的物质产品等促使城市“场”迅速壮大,地理空间距离被“场”距离所代替。在高新区建成以后,城市“场”变得超距离和更加开放,得以在更大的空间中活动,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市场拓展能力显著增强。通过高新区的发展,城市功能特色更加突出,场效应也进一步强化。

因此,城市通过高新区能提高物质流的质量,强化“场”效应,增大信息的能量,增强城市对物质的深加工能力和吸纳低品位物流而输出高品位物流的能力。比如上海在解放前甚至解放初对全国都有巨大的影响力,但在80年代中后期其传统的经济优势每况愈下,而经过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后,上海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居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最重要地位。浦东新区是上海未来的CBD(商务中心),它广泛积聚并向国内外辐射金融贸易能量,大量高质的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生物医药等构成了开放型科技工业体系,大项目、大市场、大集团、大机构在这里汇集,发挥其功能联动作用和强大的场效应。这些都对上海迈向国际大都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新区与城市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

1.高新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

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心环节就是要抓好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的轻型化,这样,大城市的社会空间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从传统生产空间的挤占下解脱出来,城市系统才会有较为宽松的环境。高新区使重型产业轻型化,使能源和材料消耗合理化,高新区的技术投入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使各产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高新区使原来集中于城市中心的部分传统产业离散出来,使城市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文化空间、休闲空间等在运用新技术的条件下发展得更加宽松舒适。而离散出的传统产业在高新技术的参与下,其污染减小,深加工能力增强,成品的科技含量也大大提升,产业得以轻型化、高科技化,以至于得到升级,使城市空间结构和环境由此大为改善。

2.城市发展要以提高高新区的势能为基础

提高高新区的势能,不仅仅是高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功能发展重要的环节,然而,高新区势能的提升不能靠以往那种简单的传统工业,必须依赖现代科技工业的体系,因此就要减少大耗材、大耗能、大耗水的产业,增强深加工能力。要凭借能量、信息、技术的输入,使产业结构升级。如果不在体制和技术上创新,则整个城市系统的能量消耗会不断增大,其势能会在“城市病”的拖累下日趋枯竭。如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发展迅速的工业城市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形势下,其传统的制造业和重工业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求,有的城市甚至出现了“逆工业化”趋向。所以只有不断地有效开发利用宝贵的信息资源,引进或开发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探索新型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高新区才会充满活力,才能拥有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进入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良性运行轨道,整个城市的场也才会充斥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新的能量,市场的空间也才会无比广阔。

高新区与它所在的城市是融为一体的,相互之间有很强的联动作用,因此城市必须在场效应中与高新区以及周边地区连动发展。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本区域自身的孤立发展,而在于与周边地区如高新区、副中心、卫星城等互联互动、相辅相成、共存共荣,形成众星拱月式的城市体系。特别是大城市应通过高新产业扩大其服务范围,由此扩充自身实力,提高城市势能。

从厦门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高新区促进了厦门的城市建设。厦门在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经济特区,开始在湖里开发2.5平方公里高新区,后来,范围扩大到全岛。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各方面部有了巨大的变化,1980年厦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多亿,通过特区发展高新产业、精尖工业,到1994年就达250多亿,1995年就达320多亿。厦门在发展中抓住的重要一环就是高新工业开发区的建设。从80年代起,搞了湖里高新区。后来又开发建设高科技工业园区等,吸引了许多层次高、科技含量多、效益好的大型工业项目和高科技产业。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大中城市如果没有一些规模和档次较高的工业区、高新区去吸纳一批技术含量高的项目,那么整个城市的社会经济是很难持续发展的。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动力,城市建设的发展就十分困难。因而高新区、新兴工业区对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其辐射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城市功能的开发必须依靠高新区势能的提升来促进城市产业的升级换代,高新区的建设对改造城市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高新区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等进程交织在一起,城市化以能量的集聚为特征,逆城市化以空间和能量扩展为特征,再城市化以空间和功能的再整合为特征。这些都通过高新区的发展和建设,使城市形成复合的大都市圈和广阔的城市网络体系。

1.工业化加剧城市化进程

所谓城市化就是指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态势和进程,也就是社会和经济能量在地域空间上向城市集中的动态变化。自1800年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英国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城市的特征日益明显,不仅数量增长,规模也进一步扩展,从功能开发的角度来说,城市化进程由工业化作为先导,依托并推进了因适应工业化而产生的交通、文化、居住等条件,城市的功能、特色逐步形成。

但城市工业化造成了生产要素的过度聚集,出现了诸多弊端和负效应。如城市土地使用强度过大、污染严重、生态趋于恶化、交通堵塞、人口密度过大等。当过度集聚后的负效应抵消了城市聚集的优势以后,城市聚集就会停止,以保持适当的规模,或开始空间的拓展。

随着资源、信息、人才队伍的日益发展与壮大,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城市化水平主要取决于工业化水平,因此,工业的转型就成了决定城市规模效益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工业在城市中的区位选择是将成本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因此它在地理位置上竭力靠近资源产地,特别是重型工业的生产企业力图定位于原材料产地及交通条件优越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传统工业产品极易趋于饱和,因此成本取向逐渐弱化,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技术取向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就日益重要。其成因有两方面,其一为交通技术的发展,其运输成本的降低、生产技术的提高导致成本要素的弱化。其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信息含量、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等越来越大,当工业在城市中的位置变得不适宜、不能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时,就可能迁移,去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因此出现新兴工业区,这就为高新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逆城市化过程——跳离式高新区的形成

我们通常将发达国家出现的城市人口的逆流动——从市中心迁往市郊或城市外围地带的现象称为郊区化趋向,而将一些大都市区的人口大量外迁导致整个大城市内人口出现负增长的现象称为逆城市化。在发达国家,中心城区人口逆向流往其附近郊区的现象非常明显,也相当普遍,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还较低,仅35%左右,逆城市化的特征还基本没有显观出来,主要是停留在城市化的阶段,但部分大城市周围兴起了许多高科技产业,许多高新区都在兴建中,这就为我国逆城市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城市化的集聚往往是工业区产生后将能量局限在一个相当小的地域内,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功能的拓展,能量开始释放,客观上要求传统工业外迁,进而分布于一个更为开阔的城市空间,以适应其产业升级的需要。也就是说能量集聚形成实力规模,而因技术化导致的能量扩张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因而逆城市化并非简单的人口流失。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交通的便捷性和电话网络的发达性创造了现代化的办公模式,使生产性企业卷入了外迁的浪潮。从事规模生产的企业需要新技术和更大的空间,只有在城市周边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天地。在城市外围能更充分地利用新技术,使其自身壮大,并从粗放型生产变为集约型生产。

逆城市化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摊大饼式的近域外延式发展,即从城市中心城区向外扩展,建筑密度逐渐降低,但城市的边缘却不断向外扩张,郊区土地不断开发为城市用地。这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特别常见,如北京、西安、广州、成都等,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摊子”越铺越大,到处都是建筑物。一些人认为铺摊子的优势在于沿用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减少额外投资,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当城市容量还未饱和时,工业向城市边缘发展并形成高新区,能节约大量基础建设的投资。但是一旦城市基础设施的容量达到饱和,铺摊子就难以为继。这种方式使得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呈现量的增加而少质的更新,自然气息难以渗入,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悖。如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紧靠城区发展,中关村完全融合在城市中,缺少公共绿地。第二种是跳离式扩展,即在中心城区外发展一批高新区和科技城镇以疏散主城产业,并通过能量扩张来吸收都市圈外迁入的人口和技术。跳离式的扩展使产业区具有更大的空间灵活性和扩张能力。但它要依托老城的辐射功能,要建设新的相对独立的基础设施。跳离式扩展能使城市“透气”,使灰色城市泛绿,形成可观的植被,形成灰绿相间的新型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框架与能量层次。这种城市化拓展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以深圳高新区为例,深圳的城区与高新区之间由深南大道连接,大道绿化率非常高,沿路绿地宽度近100米,虽为高新区,却显示出园林城市的特点。

当然,这种逆城市化必须适度,过度的扩展会使高新区的效能降低。城市基础设施都有一定的服务半径,超过其服务半径就会降低集聚效益。同时空间的扩展必然会增加交通流量和信息量,增加能源的消耗。当这种消耗开始大于扩展效益时,跳离式的逆城市化进程就该停止了,因为失衡的逆城市化会造成经济能量的无效损耗,特别是跳离式的高新区和主城之间的失衡,大量的人流、车流会在二者之间形成交通潮水,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基础设施如电力、供水等在局部区域会超负荷,而在另外的区域则几乎放空。因此逆城市化的发展必须均衡,距离要适当,空间布局要有机衔接。如成都高新西区位于郫县犀浦,属于成都大都市圈,绕城高速公路与其相连,但它又跳离了成都市区的范围,这就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对整个大成都能量与势能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我国的少数大城市中,即将出现逆城市化苗头。我们在处理高新区和主城之间的关系时,应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避免产生无序、混乱的恶果。

3.再城市化趋向——综合性高新区的产生

在发达国家,自逆城市化导致中心城区居民人口数下降后,80年代城区人口又开始出现少量增长,这一现象被称为再城市化,它是对逆城市化的充实和修正。逆城市化的成因有三:一是城市空间和能量的向外扩展,人口和产业外移。二是功能衰退,如美国芝加哥的钢铁业、英国格拉斯哥的造船业等传统夕阳产业衰落,导致城市的不断衰落。三是区位优势的弱化,因交通网络的变化与交通技术的发展、区域经济和物流格局的变化以及新的生活理念和产业理念的形成而改变现存的区位条件,一些地区区位优势增大,一些地区区位优势弱化。一些区位优势较弱的城市很可能利用高新技术而使城市能量提升,形成新兴区位中心城市。通过再城市化,老化的产业结构会得到调整,新的城市功能会逐步转变,其高新技术含量、知识信息含量会不断提高,城市不只是在空间上扩展,而且在功能上也更加丰富,也就是形成了另类综合性的高新区。如四川绵阳市在70~80年代以前因“三线”建设而成为我国机械、电子、国防技术的重镇,随着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到80年代中后期,绵阳的许多传统产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其城市优势也逐渐衰落。到90年代,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信息网络等新技术与老企业的融合,绵阳形成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雄厚的研发能力及以长虹为龙头的大量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企业,使其城市功能再次焕发青春,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电子科技城。

再城市化不只是一种城市空间的变化和人口回流的现象和过程,而且在本质上是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中心演变为另类综合性高新区的深化过程,是其功能的重新整合和再开发。没有再城市化,空心化的中心城区就无以为继,退化的城市功能就无法进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识到,高新区的建设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它不仅强化城市的“场”效应,而且带动城市产业升级,提升城市的势能,增强城市辐射力,促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高新区还影响城市的布局特点,在工业化的基础上,高新区促进城市的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高新区强大的能量优势,而高新区又要依托城市优良的基础条件,以实现高新区与城市功能的联动发展。在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下,大力发展高新区是促进我国城市跨越式发展、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收稿日期:2003-10-20

标签:;  ;  ;  

高新区与城市的互动发展_逆城市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