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债务危机与我国债务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债务论文,危机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公债也称债务,是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是国家为了满足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按照信用原则,从国内或国外吸收和偿还资金的一种形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开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又恢复了曾一度中断了的公债制度,多次向国内外发行公债(内债和外债)。具体债务如下:
表1 中国内、外债务状况
(以上资料参见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227页)
1993年我国证券发行计划为980亿元,1994年计划发行国债1000亿元,1994年2月份向国外发行10亿美元的债券。1992年我国外债余额为693.21亿美元,外债率为90.7%,偿债率为7.3%,两项指标均离国际公认警告线100%和20%还有一定距离。总体看来,在1978年以前的29年里,我国外债总额只有33亿美元,1979年以后,我国开始大规模举借外债,特别是从1985年起我国借债的速度开始加快。我国外债余额和外债风险值见表2、表3。
表2 国家外债余额 金额单位:亿美元
表3 外债风险指标 单位:%
年份
偿债率 负债率 外债率
19852.85.953.4
198620.3
8.370.0
198712.7
10.075.2
19886.310.684.4
19898.012.283.1
19908.515.587.0
19918.016.487.0
19927.316.090.7
注:1.偿债率指偿还外债本息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2.负债率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3.外债率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国际收支口径)之比。
4.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
随着我国外债规模迅速增加,我国现行外债制度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债务结构不合理。a.资金结构不合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政府间的优惠性贷款减少,金融市场的非优惠贷款的比重不断上升(可参见表2)。1985年优惠贷款为63%,非优惠贷款为71.4%。非优惠贷款一般期限短、利率高、金额小、无宽限期,容易形成偿债高峰。b.期限结构不合理。中长期资金少,短期资金多。虽短期外债手续简便,容易筹集,但往往导致外债规模增长过快,偿还集中,造成偿债困难。其次,借款市场过份集中单一。从地区和资金结构上看,我国所借外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香港市场,日元、港币较多,而在欧美市场筹措欧洲货币和美元资金所占的比重较小。这种借款的国别结构容易造成对某一国资金的过份依赖,与我国出口收汇的币种结构差距较大,使我国在偿债过程中还要承受严重的债务风险。据估计1979—1987年,由于日元升值增加的债务负担将近40%,再次,外债配置不合理,投资效益偏低。到1986年底借入的168.19亿美元的长期外债中,用于农业的仅占3.5%,文教卫生的只占2.5%,用于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建设的只占19%,相反,却有50%左右的资金用于引进彩电、冰箱生产线等生产消费品的一般制造业以及高级轿车和建设高级宾馆等。这种外债投向极大地浪费了外汇资金,刺激了通货膨胀,影响了偿债能力的增长。最后,缺乏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统一计划,借债窗口过多、管理分散。目前,有权管理和借债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不仅有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财政部、经贸部、计委等部门,还包括一大批地方政府和有关企业。分部门借款,各部门、各地区往往根据自身权利和需要借债;分部门用款,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结果是债出多门,外债规模失控。
我国外债的迅速增长,已引起了国际金融机构官员和外国金融界人士的广为关注,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债务在世界的债务中已占第14位,进入了第二类债务国的行列,已同巴西、墨西哥等陷入严重债务危机国家十年前的情况相类似。按1985年以来我国外债总额年均增长25%左右的速度,四五年以后的外债总额将超过1000亿美元,这样一来我国的偿债率将很快超过20%,尤其使人担心的是,从1990年开始我国已进入偿债高峰,每年创造的国家财政收入10%以上都要用来还债。在目前内债外债都有一定规模的状况下,国家财政赤字近100亿人民币,在外债的还本付息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94年还本付息将超过120亿元美。因此,要想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外资,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必须认真借鉴别国的经验和教训。
1982年8月,墨西哥公开声明,暂时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最先爆发了债务危机。接着又有40多个发展中国家先后宣称暂时没有偿还到期外债的能力,要求延期偿债或重新安排债务,从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广泛的全面的国际债务危机。(1982年,商品和劳务出口收入中需要用于支付外债的比例,即偿债率:巴西为89%,阿根廷为68%,厄瓜多尔为69%,智利为65%,墨西哥为57%)。自1982年爆发国际债务危机以来,到1991年世界上130多个发展中国家共欠外债1.362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困扰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引起八十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这场国际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不合理的国际经济体系转嫁危机,例如,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被压得较低,使发展中国家出口量减少,出口收入大减。还债能力下降。西方国家到八十年代改行货币主义政策,控制货币量,使利率升高。美国从1978年的8.7%提高到1981年的17.4%,利率的上升使外债支付额急剧增加,1973—1983年间发展中国家外债偿还额由160亿美元增加到了960亿美元。这样加重了发展中国家利息负担,吞食了作为发展中国家外汇主要来源的出口收入的大部分。第二,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盲目推行“借债发展战略”和采取不适当的国内政策造成的。a.发展中国家在七十年代推行“借债发展战略”,经济增长的70%依靠国外引进。许多发展中国家不顾国力,盲目兴建巨型工程,这些工程投资大、工期长,不能很快形成还债的能力。b.对外债使用不合理。许多外资不用于发展生产,而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市政建设和金融投机等非生产性项目。并且许多债务国盲目过量地进口耐用消费品和奢侈品,实行不合理的消费目标,总之,八十年代初期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其中内因是关键。
从分析我国债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国际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出,两者在许多方面都是相同的,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外资,避免债务危机的发生,必须认真借鉴别国的经验教训。为此,我们应在利用债务这个信用杠杆时,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把解决资金的来源注重放在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主要依靠增收节支,广开财源来解决。而不应该采取主要依靠举债来解决。同时注重开发国内证券市场融资,尤其是在我国现在社会存款余额1万亿元,手持现金2000亿元,各种有价证券2000亿元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内在资金市场的潜力,通过发行各种债券来筹集资金和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既必要又可能。
第二,吸引外资的来源应多样化。从陷入债务危机的债务国的教训看,在外资的来源中,扩大官方债务和直接投资的比例,缩小对外借款特别是商业贷款的比例,是减轻还本付息压力和化解风险的可取方法。同时多渠道借款,可以摆脱某一国资本的控制,大大减少债务的风险系数。如菲律宾为摆脱美国资本控制状况,积极争取吸引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西欧各国的资金,收到明显的效果,使美国资本所占比重从80%以上降到30%以下,为了更好解决我国借款市场过份集中单一的问题,今后在继续吸引港、澳、台投资的同时,应着力吸引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大跨国公司的投资。因国际跨国公司资金雄厚,信誉较高,拥有先进技术、外销渠道也较广,吸收跨国公司前来投资,不仅项目规模大,而且可以带来先进技术,从而扩大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比重,促进我国产业升级。
第三,坚持“有效地利用外资为辅的原则”,利用外资要有适度规模。利用外资是一个国家解决资金短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极重要的力量,但如果引进外资规模过大就会使经济失去均衡、造成混乱。因此,适度外债规模是各国追求的目标。所谓适度外债规模是指一个国家利用的外资既是安全的,不会发生债务危机;又是所需要的,能保证极大限度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对一个国家的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判断,通常主要采用两个指标:(1)债务率,通常用一国在一定时期的外债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来衡量,即债务国每年必须拿出一定的国民生产总值来支付到期的外债本息,不能大于100%。这就客观上为债务国规定了一个引进外资的限制额度。一般说来,外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越低越好。对我国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控制外债的规模,不能搞借债发展战略。(2)偿债率,这是衡量引进外资规模是否安全时使用的国际安全线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偿债率低于20%时,其利用规模是适度的。总之,引进外资要适度,在引进外资时要考虑债务到期时的还本付息的承受能力。
第四,调整外资投资结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至关重要的步骤,也是获得和利用外资整体效益的关键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从拉美发生债务危机的教训看,外资应投向三个方面:有利于促进扩大出口创汇的部门和项目;资源稀缺,而且宏观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大的基础产业或项目;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国内产业技术开发关联系数大的部门和项目。以往我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其中的一般加工业部门,其余部分又主要集中在建筑和房地产业,总和约占吸收外资总数93%以上,第一、第三产业合起来不到总投资的7%。这种投资结构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国际上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外资投入具有强化原有比较优势的特点,在我国则表现为扩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长期下去,必然要影响到外资投入结构,加剧与调整产业结构的冲突。因此,现在新一轮以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为主要特点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需合理地引导外资投向,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现阶段我国农业,原材料、燃料、交通、金融、贸易、服务和文化教育等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但这些行业投资一般较大、投资回收期长、利润少、见效慢,国家应制定必要的信贷、税收优惠政策(产业优惠),引导外资投向这些行业,以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等。从债务国的教训看,片面追求大型项目建设而忽视了许多出口创汇的见效快的生产性项目的作法是不可取的,那样会严重影响偿债能力;同时只注重加工工业和出口创汇见效快的部门和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对基础产业部门的投入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只有两者兼顾,才能达成基础产业部门(低盈利如农业、基础设施)与主导产业部门(高盈利如机电、汽车、电讯产业)之间利用外资的均衡发展。既增加还偿能力,又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第五,加强对外债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债出多门和外债分散的现象。许多拉美重债国的沉重教训就是:借债一哄而上、多头借款,从而使筹资成本提高、偿债责任不明、外债管理上缺乏统一的机构。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仍然存在,必须加以克服。为此,必须加强对我国外债的集中统一管理。(1)从制度政策上刹住歪风,集中税收的减免权。(2)改革审批制度,大力加强主管专业部门对外商投资工作的行业管理,克服当前外商投资工作中严重的混乱状态。(3)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后期管理监督。(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总之,作好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加强对外资的集中统一管理,更好地利用外资、控制外债规模。
第六,继续改善投资环境,为广泛吸引外资创造有利条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努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2)努力改变国际收支状况,增大出口,保持必要数量的外汇储备,以增强国际支付和对外资的吸纳能力。(3)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培育和完善市场和市场机制。
总之,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债务率和偿债率,均还未达到国际公认的警告线,但如外债使用不当就会发生债务危机。因此,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借鉴拉美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我国债务尤其是外债的管理,以使我国债务充分发挥其弥补财政赤字和满足经济建设资金需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