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弘大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借助BIM技术,工程有效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工期,避免了部分复杂节点由于没有模型而产生的错误和返工,提升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通过BIM技术的五大特性,实现了对现场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对预制装配结构施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施工过程更为精细化。利用BIM技术能有效提高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将生产过程各阶段参与人员和信息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以信息化促进产业化。本文探讨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整理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应用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升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质量;能够提升预制配件的质量,并保留配件的生产信息等;能够优化构件的生产流程,提升施工效率;能够做好建筑后期维护工作。未来,建筑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要充分认识BIM技术的价值,将其充分应用到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后续的工程维护阶段,提高建筑工程的科学性。
1基于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主要优势概述
BIM技术是能够对信息进行收集并且将信息逐步视觉化的过程,通过建立信息收集及综合展示平台,使得各类建筑模型能够实现三维可视化,便于动态化信息收集活动的开展。现阶段装配式建筑自身的各个配件的基本位置以及实际尺寸都已经较精确,如果将原有的图纸作为建筑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建设工程内容会较多,图纸也较为复杂,在实际查询过程中难度较大。BIM技术通过建立数字化模型以及三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对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进行展示,从而为各项安装活动提供具体参考数据,避免因信息误差而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将BIM技术应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能够使现场管理人员及时记录各项问题。通过信息网络途径及时传输到BIM技术模型中,相关技术人员通过查询基础模型的相关数据就能全面掌握施工现场各项具体施工情况,从而明确施工过程中的难点。运用BIM技术,能够对建筑工程进行实时和动态化监控,能够有效预防建筑活动中的重大质量和安全问题。目前大多数建筑项目的是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此管理模式下,装配分包商承包范围内的各项内容均需要加强控制,并与各个施工组成单位进行协调管理。当前通过融入BIM技术,能够为各个管理单位提供统一化的管理平台,从而全面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以此来提升建筑装配式施工质量。
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1优化整体设计
以往的建筑设计中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并不会对整体建设效果有太大的影响,然而该建筑却需要整个设计呈现出完善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误差必须被控制在标准范围内。BIM的模拟功能、可视化功能可以帮助设计人员更清晰的看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来进行设计优化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建模后,其可以实现各个预制构件之间的模拟安装,此时即使是再微小的漏洞都可以被发现,并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2.2施工模拟
施工阶段是每个建筑工程的重点内容,若施工管理、施工质量不佳,即使再完美的施工设计也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施工前,相关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建模功能来模拟现场施工情况,根据施工设计来对各项参数进行设定,并执行,即可以直观感受到整个施工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分析相关问题可以获得更完善的施工方案,这对于后续实际施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另外,可以将NAVISWORKS2015软件应用其中,其优势在于可以将施工模拟动画的效果进行提升,且时间系数更为准确。该方式主要会被应用到重点施工环节中,或是标准层预制构件方面。
2.3预制构件的质量管理
2.3.1构件生产
构件的生产流程是先设计后进入工厂生产,但在正式开始生产之前,设计可能存在多次变更,这就要求设计和生产人员保持及时高效的沟通和交流,设计和生产双方人员都必须就设计意图达成一致。利用BIM技术,实现生产厂家与设计院在模型上的实时对接,不仅造价和工期大大缩减了,而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准确性。生产厂家只需提取和更新BIM模型,就能够实时掌握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和构件的相关参数,十分有利于构件的批量生产。不仅如此,利用BIM模型,相关厂家能够直接调取预制构件的几何尺寸、材料种类、数量、工艺要求等信息,根据构件生产中对原材料的需求情况,制定相应的原材料采购计划与构件生产计划,减少待工、待料的情况发生,此外,施工单位还能够随时获悉构件的生产进度情况,甚至加以监督和控制。
2.3.2构件运输
除了生产环节,构件运输环节对会影响到预制构件的质量管理,在具体的构建运输中应注意两个问题,分别是时间和空间。首先,受到当地法律条规的约束或者路途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偶发事故,预制构件可能无法及时运往施工现场。所以考虑到运输时间的问题,应根据现场的施工进度与对构件的需求情况,提前规划好运输时间。由于一些预制构件尺寸巨大甚至异形,如果由于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构件损坏,不仅会影响施工进度,也会造成成本损失。所以考虑到运输空间的问题,应提前根据构件尺寸类型安排运输卡车,规划运输车次与路线,做好周密的计划安排,实现构件在施工现场零积压。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就需要BIM技术的信息控制系统与构件信息系统进行结合,实现信息共享。利用RFID技术根据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度,将信息反馈给构件信息系统,管理人员通过构件信息系统的信息能够及时了解进度与构件库存情况,并且实时反映到系统中,提前完成堆放等作业。在运输过程中,利用BIM技术相关软件根据实际环境进行模拟装载运输,以尽量避免实际装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3.3构件库存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工程中预制构件的储存极为重要,它牵涉到多个问题,包括堆放场地加固、塔吊旋转半径范围、车辆运输路线规划等,且它环节还需要和其它施工环节密切配合。碍于场地的限制,施工现场预制构件的堆放存量不能过多,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构件进场数量。在具体的储存预制构件管理过程中由于分类堆放、出入库统计等工作涉及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容易出现各类问题,影响到最终的工作质量。
通过将BIM技术结合RFID技术应用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上述构件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迎刃而解,RFID芯片能够存储各预制构件安装部位及用途信息等构件信息,相关人员只需读取该芯片,即可快速便捷的获取相关构件信息,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库存管理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
2.4碰撞检测
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是由施工员对照施工图纸指示建筑工人进行施工,在构件吊装前,施工人员也很难依据平面施工图纸想象构件之间的碰撞情况,如果生产的构件精度不够或钢筋位置布置存在误差,那么很有可能后期构件无法顺利连接,会造成材料浪费,耽误施工进度。BIM技术可以在虚拟模型中对预制构件和现浇结构进行碰撞检测,通过检测,可以发现构件吊装后对现浇结构施工的影响。若存在碰撞情况,一是可以调整现浇结构模板,二是可以调整构件尺寸,以使得构件与构件,构件与现浇结构之间顺利连接。
总之,BM技术运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中,能合理控制构件采购及进场,降低构件吊装及节点施工的复杂性。通过施工模拟,使施工方案更加直观,施工进程更加顺利,减少施工偏差的发生,保证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宋袭文.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价值[J].住宅与房地产.2017(35)
[2]许伟伟,苏传解.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6)
[3]张福英.基于BIM技术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04)
论文作者:温馨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构件论文; 技术论文; 预制构件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施工论文; 信息论文; 过程中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