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芬兰在PISA测评中的成绩令世界称赞。其“先见中体现的“人”的思想向真正的“诗性”发展,那么“从林到树”能否在我国加以实践,成为真正意义上中国化的教育模式呢。
关键词:从林到树;理念推动;诗性教学;人本思想;中国实践
选修芬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课程,我一并阅读了陈之华女士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书中芬兰“先见林,再见树”的教育模式让我印象极为深刻。跨专业的学习使我真切感受到了来自教育的魅力,我将从具体含义、教育理念、诗性教学以及实践路径来阐述这一教育模式,并对这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做相关分析。
一、何为“从林到树”
陈之华女士在《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中曾具体提到“先见林,再见树”这一名词概念。所谓“先见林,再见树”,就是先了解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等养成有心学习之际,将需要专门研究的经过整理后循序深入教学。在书中,作者提到花式溜冰和基础游泳两项课程。芬兰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玩乐式”教学。台湾作家张德芬说:“存在即是美。”学生所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充满美感的。因此,一项技能的习得,老师应告知全貌,让他们首先体会到快乐,再循序深入,这样便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纵观中国的教育模式,我们中国学生是在反复操练中成才的。小时总会有罚抄的经历,老师可能觉得反复练习,我们就不会再犯错。再比如游泳课上,教练通常让我们反复做同一个动作。肌肉的酸痛感让我们记住了脚要抬到的位置,可是却消磨了我们学习的乐趣。何善亮老师说“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教学建立在学生整体化学习的基础上,这也是知识本身复杂性以及知识习得建构性的必然要求。芬兰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是因为他们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人性的良善层面,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二、“从林到树”背后的芬兰教育理念
芬兰教育还有非常充满特色的一点:没有死胡同,没有终结点。我在上面的内容中提到了芬兰的学习教育,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点显而易见。芬兰的教育更像是一场马拉松。科学家认为,运动会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这能使人消除疲劳感、疼痛感,产生愉悦感。这也能够解释芬兰教育为什么被称为“马拉松式”。看似不紧不慢的芬兰教育,让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的乐趣,并致力于延续这种乐趣。学习带给他们的愉悦感使他们养成学习的习惯。赢在起跑线上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而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更倾向于中长跑式。比如我们中学时期常常练习的800米。相较于马拉松,800米的每一刻都需要冲刺。在完成一次中长跑之后,我们的大脑发出信息:实在太累了。我们的长跑需要反复,在潜意识里我们是抗拒的。抗拒产生了想法:我没有这个天分,我不是跑步的料。存在过程性短暂休息的经常性练习,由于反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但过程非常痛苦。而且,一旦出现了类似于“我没有天分”、“我不是这块料”这样的想法,人的消极就会变得很明显。试想,作为学生,如果对学习失去了乐趣,结果将是非常可怕的。
三、相比我国,谁的教育模式更“诗性”
“诗性教育”一词是由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校长柳袁照提出来的。诗性是美好的 、智慧的,又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它的本质与核心是 “灵动的创造和创新性”。诗性是充满想象力的。“诗性教育”的提出无疑是我国教育模式的一次飞跃。朱小蔓博士说:“诗性教育是对当代教育中的情感缺失所做出的有力补正。”纵观芬兰的教育,在他们的课程中有很多类似于缝纫、烹饪、资金管理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课程。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课程在某种意义上更能让学生们获得真切的情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加上“从林到树”的教学模式,孩子们对未来想成为什么非常明确,他们看到事物全貌,懂得如何独立生活,如何收获情感。
因此,对于“诗性”的探究,我们基本可以下一个结论,当我们中国学生还在为情感缺失而奋斗的时候,当我们的诗性教育仍然逗留于表面的学习环境,浮于那些有着名人名言的文化角时,芬兰的“诗性”已经渗透于教育文化,他们的教育显得更接地气。
四、“从林到树”在我国的实践路径
在石中英博士的讲座上有人提问,教育学科究竟有没有独特的研究方式。博士回答没有。教育学的研究方式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研究,因此它所吸收的其他研究方式一定是沾染了教育本身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芬兰还是中国,教育都没有独特的研究方式。方式取决于不同国情,不同的人文环境。芬兰教育模式在我国实践仍有一定局限性。首先是人口问题。2016年,我国人口数近13.8亿, 而芬兰只有550万。2000 年的 PISA 调查中 ,155 所学校里的4864名15岁学生,只有6%的学生差异是由学校差异造成的。
学校中的弱势者极有可能成为日后社会的潜在问题,所以人口小国芬兰要在源头抓起。而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可以做到“先林”,但“后树”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9从教师数量上来看,芬兰有足够的师资,能为移民孩子提供专门翻译的教师,能为 “后进生” 提供专门的“引导班”。而我们的针对师资是匮乏的,而且近年来,教师的质量问题也成了一道关卡,“从林到树”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实践道路上,如果不经过中国化,想必是十分脆弱的。
五、意见与建议
怎样把芬兰“从林到树”的教育模式中国化,使其在中国的教育中也开辟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路来,一直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意义上来讲,10“先见林”,能让人的视野更开阔,走出思维的夹角,让智慧在趣味中启迪,潜能在系统中拓展。因此“先见林”是我们需要效仿的模式。
而“再见树”,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来说,无法对每一棵“树”进行面面俱到的照顾,需要专研的“树”,要进行有侧重点地探索,发现同类“树”的共性特点,和不同种类“树”的个性特点。我们更需归类,进行团体方向性的指导。在团体中或许会存在差异,那么增强互动性,减少单方面的交流,在双方的互动交流中追寻学生的特点。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主研究、发现、感悟的过程,也是智慧充分彰显的过程。因此,善于分类归纳,增加互动交流,减少全员性质的灌输,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等等这些,都将会是中国化实践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陈之华.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2]何善亮.“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教育学意蕴——基于芬兰教育教学经验的理论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3]王甜甜.《芬兰:不考试,没有终结点的教育》[J].湖北资讯《国际连线》栏目,2017.
[4]王晓易.《运动为啥会上瘾秘密在于内啡肽和多巴胺》[N].浙江在线-钱江晚报(杭州),2013.
[5]柳袁照.《我对诗性教育的理解与追求》[J].《人民教育》,2011.
[6]朱小蔓.《叩问诗性教育——对诗性教育与情感教育关系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1.
[7]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16.
[8]数据来自百度百科,2016.
[9]翁璐瑶.《中国、芬兰教育之比较——基于两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J].《教育导刊》,2017.
[10]聂永春.《先见林,再见树》[J].《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13.
作者简介:徐诗囡(1998.04-)女,浙江绍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高欢璐(1997.10-)女,浙江宁波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徐文馨(1998.07-),女,浙江嘉兴人,学生,本科,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论文作者:徐诗囡 高欢璐 徐文馨
论文发表刊物:《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2
标签:芬兰论文; 先见论文; 模式论文; 学生论文; 在我国论文; 浙江论文; 性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