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绩、问题与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省论文,选修课论文,普通高中论文,成绩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5)02-0060-08 一、研究设计——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的编制 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与深度访谈,基于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主体可以是来自各专业学科教师、学生等,问卷调查的主要对象为各学科专业教师与学生,分别编制了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总表信度系数α值分别为0.773、0.836,即信度良好)。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的选择 基于浙江省不同地市经济、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学校所处地域与资源之不同,调研对象选择了杭州、金华、丽水三个地市的四所学校的教师(

=216)与学生(

=1906)。访谈对象随机选自该四所学校教师、学生,主要采用面对面访谈与网络访谈为主。文本分析选择的是不同地区学校(包括所调研学校)的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其中包括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及网络精品选修课程资料。 二、选修课程开发、实施的成绩与问题 (一)关注了选修课程多样性,但选修课程价值定位及其与必修课程关系还需明确 对选修课程价值认识主要从三方面调研:(1)“选修课程开发、实施与教师、学生负担的关系”、“选修课程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系”等,约68%的学生非常认同/认同选修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因而约62%的学生非常认同/认同选修课程的实施不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即体现了学生对选修课程的部分价值认同。相对而言,尽管教师关注了选修课程的部分价值体现(提供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约有87%的教师认为选修课程的开发会增加教师负担;对于“选修课程增加学生学业负担”,只有约35%的教师与多数学生的观点相同,而近55%的教师认为高中选修课程的实施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这呈现了教师对选修课程价值定位认识的偏颇。(2)选修课程价值的认同表现在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关系”的认识,约有60%的教师非常认同/认同选修课程设置会影响必修课程的实施;约有70%的学生会先完成必修课程内容再参与选修课程的学习,这是“必修课程是主课,选修课程是副课”观点的体现。(3)选修课程价值认识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是否基于共同的需要而开发与选择选修课程,是高考需要还是兴趣第一?表1呈现了教师、学生对选修课程开发/选择的出发点,尽管“学生需求”(或“学生个人兴趣”)分别是教师、学生进行课程开发/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但“行政指令”(或“学校规定”)限制了选修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体现;“高考需要”、“竞赛需要”反映了学生对选修课程与学业成绩协调的期待。

(二)彰显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但对课程理解、开发与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的准备程度决定着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强调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在将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的同时,强调增加四类选修课程,并要求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在强调从“教学”走向“课程”的深化课改过程中,尤其是在突显选修课程之时,教师们是否做好了准备?是否具备了课程意识,具备理解课程并能开发课程的能力?数据统计分析彰显了教师的课程意识,具体表现为约83%的教师非常熟悉/熟悉深化课程改革提出的四类选修课程,约70%的教师非常熟悉/熟悉基于教师开发与实施选修课程而建设的精品选修课程,约60%的教师对选修课程开发的目的非常了解/了解。教师也乐意开发选修课程,即约84%的教师非常愿意/愿意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开发一门选修课程。 尽管从调研看分别有71%与82%的教师自认为有能力开发与实施选修课程,有70%以上的教师在实际中也开发与实施了一门选修课程,但在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困难与建议”的访谈中,“精力不够、时间不够、条件不足、缺乏指导、能力有限、资源有限、经费不足、缺乏团队与指导”等成为聚焦点,还有老师提出“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对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前景的洞察力,教师的专业知识有限……”。进一步从所开发的选修课程来看,精品课程的数量中明显呈现了以知识拓展类课程为多,教师更多主要从学科本身出发来开发课程(不少课程是竞赛知识的补充),当然也有不少教师立足于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开发了兴趣类课程,其中职业技能类课程与社会实践类课程成为开发的难点。从现行实施的课程看,不少教师不清楚自己所开发的课程算不算“课程”(如“摸螺丝”课、“钓鱼”课、“爬树”课等),也不明白自己的课程应归属于省厅提出的四大类中的哪类(如“家用电器”、“生活中的趣味化学”等),对选修课程的实施也是且行且思考,因而会有学生针对“参与选修课程实施的问题”中指出的“教师不专业,有敷衍的感觉”,“内容不符,实践性差”等在内容、方式、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这表明在多数教师具备课程开发意识的同时,要关注其对“课程”、“课程开发”本身的理解,对课程开发规范的认识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监管与评价能力的提升。 (三)突显了部分特色课程,但少有顶层设计的样本特色课程群 尽管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得以关注与重视只有两年时间,但选出了906门四类精品课程,从精品课程的类别比例看,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约46%)相对于职业技能类课程(约23%)、兴趣特长类课程(约25%)及综合实践类课程(约6%)于学科专业出身教师相对更易些。从选修课程的开发来源看,由各中学老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占主要比例,此外还有高校负责开发的课程,有职业中专负责开发的课程,有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教研室或其他部门开发的课程,有与地方特色企业合作开发的课程。 在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凸显了少数特色课程,如义乌中学物理组开发的“科学玩具的物理原理与创新设计”,结合了义乌地方特色中的小商品市场优势,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了义乌中学“动手做”的物理文化传统,也体现了物理学科本身特点,这是继2006年课改以来的进一步深化与系统化,成为源于学科拓展的选修课程之典范。但精品课程中呈现这样特色的课程一方面是少数,无法满足学生的选择性——访谈中提出的“课程种类太少”、“选修变必修、必修名存实亡”、“选修课都有固定的那几节课,导致有些不能选报”、“选修课程太少,自己喜欢的报不上”、“虽然种类非常丰富,但可真正能选择的其实很少,希望能进行针对性的筛选”等,这些问题实则反映了选修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保学生真正能选择的机制与制度之欠缺。另一方面,深化课程改革方案中强调不同选修课程支撑不同学校的特色,这不是一门或几门零散的特色选修课程能构建的,需要思考选修课程的开发是否会“引发”原有课程体系与结构在功能上的改组、重组与新拓展?是否突显了学校的特色(这是与选修课程开发的价值相吻合的)?这有赖于学校顶层设计基础上的课程群开发与建设。从各学校的顶层设计文本分析呈现了极少数部分体现特色的课程群,如天台中学基于物理学科本身特点,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与文化体现,由企业协助开发的“汽车与物理”相关选修课程群建设——包括了“汽车与热学”、“汽车与电学”“汽车与力学”、“汽车零配件检测与拆装”、“提高汽车动力性的分析研究”、“高速公路弯道设计”、“汽车点火装置制作与性能分析”等课程,成为天台中学体现特色的课程。但这也只是基于某一学科的课程拓展,没有跳出单一学科,建构“汽车”与化学、数学、生物、语文及学校文化等相关的课程群,即离体现整个学校特色的课程群建设还有一定的距离。 (四)开始了教学方式的初步转型,但选修课程实施与评价方式需要多元化 尽管约36%的学生认为所参与的选修课程学习方式相对于必修课程有变化,约63%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师生互动,但仍有约47%的学生认为所选修的课程相对于必修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基本没有变化。学生在“参与选修课程学习中的问题”的访谈中提出了“课程不够丰富,与必修课差不多”、“课程内容过于枯燥,上课太死板了”、“与老师互动少,人数太多”、“大多数以知识拓展为主,缺乏社会实践与动手”、“课程少,断断续续,教学方式灌水式”等观点——这与对学生“参与选修课程学习的收获”调研,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收获一般”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一方面呈现了选修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亟待改进与多元,另一方面显现了教师对学习方式理解程度的不同与行为的表现。 对于选修课程的考核方式,对不同学生基于所选择的选修课程评价方式的统计,尽管呈现了“设计”(约13%)、“报告”(约10%)、“论文”(约7%)”等体现过程性评价的形式,但占比例最大的还是“考试”(约40%)这一评价方式。进一步结合教师访谈中“学分认定环节要规范化,可设不及格、补考……”、“评价也需要有自主权”、“对学生的考评要有更多的实践活动……”、“需要与学业、高考评价相关联”、“评价不够”等观点及学生访谈中“作业多、繁难……”、“根据学分而选课”、“作业内容与必修课的差距较大,难以适应”等认识,呈现了现实评价形式上“作业”与多种考核方式需求的矛盾,彰显了教师对选修课程实施过程考核、学分认定、评价多元化与自主权改变的需求。 三、高中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建议 (一)关注多维度专业引领,凸显校长课程领导力 学校的课程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的水平,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需要学校在决策的层面上做出决定并承担责任,如果仅仅凸显决策权力而忽视课程开发所必需的知识专业权力,那么就会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出现行政化的指令或想当然地随意决策。尽管课改方案中提出“提升行政的决策力,……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但基于选修课程的广泛性,在选修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亟待多方面的专业引领,包括个性化特色学校课程顶层设计、校长的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力、学生的学习力等。专业引领还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参与,不仅是课程专家在课程、课程开发与实施等概念内涵理解的引领,学科教学论专家在基于学科派生出来的选修课程群建构之引领,而且还有不同专业人士、企事业从业人员在具体课程内容、实践及评价中的引领。譬如,作为一种立足于学校整体的发展目标与特色体现的个性化特色学校课程顶层设计①,是校长能基于学校自身的条件,对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与结构有统筹性规划与组织协调,是校长领导力的体现,需要通过专业引领,促进教师形成基本的课程价值认同,修正偏误的课程价值观念,避免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与结构的混乱、学校整体课程在数量上的膨胀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冲突等问题。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程不是主观随意或行政化指令,而是基于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立足于学校需要创建的特色,思考如何使地方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在一起,充分挖掘学校所在区域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模式及水平、自然环境、教育性素材等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建构选修课程群。 (二)改革培训与教师教育,促进教师课程理解力 调研与实践中呈现了教师对选修课程开发的性质、价值、过程认识及实践理解不够。对“课程”、“课程开发”内涵理解的不到位往往使教师将选修课程开发等同于教师自编教材与辅导材料,甚至有些把教材与辅导材料编写成“学科性知识内容的汇编”或必修课的内容补充或扩展(成为当前学校在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程中较普遍的认识、途径与做法,且有逐步推广的趋势)。但选修课程在其存在形态上是多样化的——尽管浙江省深化课改的四类提法是否科学待斟酌,但也呈现了课程存在形态的丰富性,这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与课程产生互动、对话。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在选修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是需要的,但在实践上窄化了选修课程开发的课程类型及内容选择的范围,也局限了教师发现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思维视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针对职后师资在课程开发中的培训,促进教师认识什么是课程、课程开发典型的模式与途径等。针对职前教师的培养,要求在课程设置中紧跟基础教育之需,增加职前教师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三)整合多方面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特色课程群 从目前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看,存在着追求简单且又省时省力的浮躁心态与行为,弱化了选修课程开发“过程”的共同参与与探究、选修课程价值的省思,因而在实践上极易导致选修课程开发的主观随意性、行政化与指令性。这一方面需要以现有开发与践行的特色课程为典范,引导更多的教师明确可行性及对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认识,多形式挖掘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发挥家长、领导、社会、企业、网络、社区等各方面的资源,鼓励职业高中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为普通高中开发与开设选修课程,引导与鼓励社会教育机构及企事业积极参与开设选修课程。 (四)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探索课程多元化评价 探索适合四类不同类选修课程的评价方式与途径——而不只是论文、调研报告等内容形式上的变化,探索选修课程实施中如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五)建立与完善各类机制,保障课改的有效行进 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不是教育内部系统所能解决的,有赖于适切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管理体制,有赖于行政部门在政策、环境与条件方面的保障与支持。 [收稿日期]2014-10-20 注释: ①裴娣娜老师指出学校课程设计方案质量水平的根本标准在于能否体现学校办学鲜明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体现高发展性、高学术性、高选择性和高开放性特点。
标签: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普通高中论文;
浙江省高中选修课发展与实施的成绩、问题与建议_课程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