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波 杨蓉 李佳 李磊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650101)
【摘要】 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给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比对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状况。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等生活质量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病情预后,并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绪。
【关键词】 冠心病;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232-02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压力的增加,日常生活中摄入过多动物脂肪、胆固醇、缺乏运动、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在发生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时常需住院治疗[1]。通过探讨我院住院期间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0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63.08±8.29)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6.61±1.28) 年。
1.2方法
1.2.1心理干预: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和治疗的必要性,与其进行积极的沟通,讲授冠心病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让患者放松心情,疏解不良情绪,树立治疗的信心,同时,获得患者的信任,提高其治疗中的配合程度和依从性。
1.2.2环境干预:为患者营造一个清洁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对因生理上的疼痛或者心理上的焦虑产生严重睡眠障碍的患者,必要时,可以给予镇静剂保证足够的睡眠,促进恢复。
1.2.3行为方式干预: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方式,制定适合冠心病患者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量强度,以适度运动调节血管的压力并降低血管的紧张度;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以选择太极拳、健身操、缓慢踏车、慢跑、散步、游泳、慢节奏的舞蹈等温和的运动形式,避免在过饥或过饱状态下运动,这样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提高患者的耐受力,改善患者的精神面貌。
1.2.4生活习惯干预: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通过听音乐、种花、书画等方式培养生活情趣,以保持心境平和;告知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因便秘可引起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
1.2.5健康指导
1.2.5.1疾病知识指导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应指导患者:①合理膳食:宜摄入低热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和粗纤维食物如芹菜、糙米等,可适当饮茶,少饮咖啡、可乐等饮料。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少量多餐。②戒烟、限酒。③适量运动:运动方式应以有氧运动为主,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因病情和个体差异而不同,必要时需要在监测下进行。④自我心理调适:调整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逐渐改变急躁易怒性格,保持心理平衡。可采取放松技术或与他人交流的方式缓解压力。告知患者及家属过劳、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寒冷刺激等都是心绞痛发作的诱因,应注意尽量避免。
1.2.5.2用药指导 指导患者出院后遵医嘱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自我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外出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以备急需。硝酸甘油见光易分解,应放在棕色瓶内存放于干燥处,以免潮解失效。药瓶开封后每6个月更换1次,以确保疗效。
1.2.5.3病情监测指导 教会患者及家属心绞痛发作时的缓解方法,胸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连续含服硝酸甘油3次仍不缓解,或心绞痛发作比以往频繁、程度加重、疼痛时间延长,应及时就医,警惕心肌梗死的发生。不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可能表现为牙痛、肩周炎、上腹痛等,为防止误诊,可先按心绞痛发作处理并及时就医。告知病人应定期复查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1.3疗效评价标准:生活质量以SF-36生活质量表进行评价, 包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等 ;焦虑、抑郁状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表(SAS)与抑郁自评表(SDS)进行评价[2]。
1.4统计学方法: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患者干预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干预前后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60例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x-±s,分)
注 :与干预前对比, aP<0.05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递增。长期精神紧张、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对冠心病患者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综合护理干预,能使患者逐步认识到防病、治病的重要性,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积极调整心态,保持情绪稳定,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方式,不断提高自我护理的能力和生活质量[3],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预后。在此过程中也增进了护患关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还能改善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评分,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林海英.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0,16(33):130-131.
[2]吕珍,熊荣.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分析.吉林医学,2014,35(28):6419-6420.
[3]宋新勤,贾金鼎,王继红.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病程的健康教育[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4):353.
论文作者:任晓波,杨蓉,李佳,李磊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心绞痛论文; 硝酸甘油论文; 统计学论文; 方式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