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变--以“直线段定点”教学为例_定比分点论文

一课三改——“线段的定比分点”教学个案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段论文,分点论文,个案论文,一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课题系笔者参加苏州市高中青年教师数学评优课比赛的指定课题。笔者在先后形成的教学设计上,作了三处改进。

1 课题引入的改进

1.1 原始设计

(1)复习提问

①请说出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长度、有向线段的数量的意义,并举例说明以上三者的表示方法及关系。

②请说出数轴上有向线段的数量公式。

③请说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内容。

(2)引入

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在学习解析几何时,应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实际上,我们早在初中就接触到这方面的有关事例,如数轴上的点与实数是一一对应的。

一般情形。(引入课题)

1.3 自我剖析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理论——复习,引入新课……,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如果总是这样一成不变,就显得呆板,程式化了。我们现在上课总喜欢说:“今天,我们讲……。”为什么要讲?教师不说,学生不问:反正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听。这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掐头去尾烧中段”的现象。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实践,最后又应用于实践。单纯讲数学理论,就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之后,从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生活实例出发,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内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

2 多媒体使用的改进

③列表总结如下:

④观察、猜想是一种感性认识,并不表示结论一定正确,还需要进行理性证明。……

2.3 自我剖析

原始设计,多媒体的演示放在猜想、证明之后,仅仅起一个验证的作用,体现不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目的,画蛇添足,成了一种花架子。

改进之后,按“观察——猜想——证明”的思路设计:首先演示多媒体,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进而猜想出λ的取值范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顺利地解决了这一教学难点。

因此,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千万别忘了“辅助”二字:辅助在以往不用多媒体教学时的“困难”处,辅助在“点子”上,而不能为了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

3 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发现思路”的改进

(4)证明。

3.3 自我剖析

两种设计都涉及了探索活动中的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事有意义的数学活动,如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二维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类比、联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原始设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得出P 的横坐标较为顺利,但在求P的纵坐标时,却不知将它与横坐标的情形加以“联结”, 这样铺垫的x轴上的“特例”显得“生硬”。 接着研究的“一般情形”又似乎来得“突然”,好似“魔术师从帽子里掏出兔子”(波利亚语),因而从“特例”到“一般情形”并未起到“搭桥引渡”的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认知难点。

改进之后,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非常顺利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而且,使学生觉得这些思想方法是“非常自然的”“可以学得到手的”,“以后能用得上的”,为今后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笔者是一位青年教师,刚拿到该课题时,觉得这节课的内容太平淡了,好似“英雄无用武之地”,因而原始的教学设计显得较为程式化。一课三改,使我深深认识到,“平淡是真”,“平淡是美”。我们的教学技艺就是在对这些平淡的内容进行锲而不舍的教学改进中提高的。同时,在这样点点滴滴的改进中,使我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不断加深认识。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地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地做,才可能是有效的;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算是成功的。

标签:;  

一课三变--以“直线段定点”教学为例_定比分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