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江岸区居民安乐死实践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武汉市论文,安乐死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江岸论文,居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调查发现,该区1993年死亡病例中主动安乐死发生概率为1.0%(0~2.1%),病人其他生命末期医学决策为:不治疗11.6%,减痛治疗9.9%,“情感”治疗18.2%,积极抢救57.3%;21%病人临终前有求死欲望,其中56.7%有过自杀行为,近一半的人自杀成功;摆脱疾病所致难以忍受的痛苦是其求死的主要目的。本研究揭示,在安乐死尚未合法化的我国大城市中,安乐死正以1.0%左右的发生概率在悄然进行着。
关键词 安乐死;实践;发生概率
安乐死研究在我国得到社会的关注,是在我国首例“安乐死”事件披露之后,研究的高潮以1988年上海全国首届安乐死问题学术讨论会为标志。对不同社会人群进行的有关安乐死知识与态度的调查已不少见[1~4],但多为非概率抽样调查,所得结果实难推论一个社区人群的安乐死态度;且由于安乐死在我国尚未合法,法律的、社会的因素使部分学者认为在我国现阶段进行安乐死实践的社区研究条件尚不成熟,故中国至今未见直接描述社区人群安乐死实践的资料报道。国外同类研究中,以社会民意调查及对执业医生的态度调查居多[5~6],对安乐死实践所作的定量研究仅见荷兰Maas等对执业医生中安死术发生概率进行的全国性调查[7]。
本课题以中国内陆特大型城市武汉市的一个中心区——江岸区为研究现场,以分层不等比随机抽样法对该区1993年死亡病例作回顾性调查研究,以探明在目前社会条件下当地是否存在安乐死现象,发生概率如何;社区人群安乐死态度有关影响因素,并确定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大小。
本文报告此项研究的前半部分。
1 材料与方法
江岸区卫生防疫站提供该区1993年居民死亡资料,参照Maas抽样方法,以多层不等比系统抽样法抽出499例构成本调查样本。制定统一的封闭式调查问卷;组织江岸区地段保健医生中接受调查任务的自愿者经培训后开展入户调查,其未能完成的问卷由研究者通过电话预约、邮寄、查找新线索再入户等途径完成。
为保证调查质量,每份发生的问卷事先已预留有足够的信息以检验收回的问卷在入户及填写等方面的真实性。调查资料使用SAS604、Epi-info5.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发出49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02份,拒访20(4.0%)份,失访因拆迁、搬迁所致)135(27.1%)份,应答者无力回答42(8.4%)份。有效问卷真实性为100%,且在抽样的三个方面(性别、年龄和死因)与抽样总体比较,保持了良好的均衡性(P=0.34~0.52)。
2.2 死者特征
2.2.1 文化程度:文盲及小学58.3%,初中14.6%,高中13.2%,中专及以上8.9%,不详5.0%。
2.2.2 职业:工人45.0%,行政干部17.2%,技术干部9.9%,其他27.5%。
2.2.3 月收入:<150元的占18.2%,150~249元的占29.8%,250~399元的占15.2%,400元以上占36.8%。
2.2.4 住院次数:没住院的占10.9%,住院1~3次的占51.3%,4~15次的占17.5%,16次以上的占20.2%。
2.2.5 病程:病程在1月内的为17.1%,2~12月的为23.3%,13~36月的为15.8%,37~60月为10.7%,61~120月的为17.2%,121月以上的为16.0%。
2.3 病人对疗效的态度与行为 对疗效满意坚持治疗的有109人(36.1%),对疗效半信半疑坚持治疗的有39人(12.9%),对疗效失望拒绝治疗的有19人(6.3%),主动提出安乐死的有13人(4.3%),未表态的有119人(39.45%)。
2.4 病人生命末期医学决策 见表1。
表1 病人生命末期医学决策
2.5 安乐死个例 见表2。
表2 安乐死个例一览表
注*:1. 摆脱疾病带来的痛苦; 2. 不愿拖延等死; 3. 不愿拖累家庭和单位。
2.6 病人求死意愿、行为及目的 63名病人在病中表示过明确的求死意愿,其意愿与死因及病程有关(见表3);其有34人有自杀行为,自杀者中男性25人(64.1%),女性9人(37.5%),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97);在求死目的上,以摆脱疾病所致痛苦(77.5%)、不拖累家人和单位(61.7%)、不愿无意义拖延等死(51.7%)占前三位,对生命厌倦(25.9%)、人的尊严丧失(20.7%)较为次要。
2.7 病人表达求死意愿时的背景 此时病人已多半处于生活不能自理、忍受强烈的躯体疼痛和对生存已感绝望的状态下,而影响病人生存的家庭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条件较坏者在1/4左右。
表3 63名病人求死意愿与死因、病程的关系
3 分析与讨论
3.1 治疗意愿 病人对治疗意愿不表示态度的所占比例最高,表现出对生命末程之旅的无奈及顺应自然的思想;10.7%的病人拒绝治疗及主动提出安乐死,表明对死亡进行过思考,并不一味迥避死亡。在主动提出安乐死的病人中,以低年龄组的比例最高,这可能与他们的病情更严重、医疗费用更高及心理承受的社会期望压力大、更追求自我价值有关。
3.2 生命末期医学决策 由于本调查的内容为社会敏感问题,偏倚方向是负偏倚,安乐死发生机率的上限值下限值更具真实性,本研究得到的城区居民1%的安乐死发生概率有待以后同类大样本调查验证。减痛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病人的病痛使之安祥度过生命末期,已具有相当的被动安乐死意味。情感治疗的目的也不是积极挽留病人的生命,只是作为传统人伦观的习俗行为,以常规的治疗对待非常规的病人,直至病人在受照料中去世,体现了临终关怀的思想。在救治有可能延长病人生命的情况下撤回或不给救治的不治疗行为,多发生在无剧痛的衰竭病人中,使病人在自然状况下去世,减少了干扰死亡和自然进程的人为的医学手段。这是被动安乐死最典型的特征。上述三种行为可纳入被动安乐死,其发生概率为39.7%。
3.3 求死意愿与行为 21%的病人在生命末期提出求死意愿,且重复提出率高达67%;其中57%的病人有自杀行为,而近一半的人自杀成功。完全有理由认为这些人的求死愿望是真诚坚定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医学伦理问题:现行的医学目的一味强调维持病人生命是否合适?
3.4 相关研究比较 安乐死的定量研究起源于荷兰,到目前为止,仅见荷兰从执业医师方面对安死术发生概率进行的定量研究报告,对社区人群进行的安乐死定量研究尚未见报道。国内也只有个别“安乐死”个案报道。本研究首次从社区角度对安乐死实践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与Maas等1991年所作荷兰全国性调查[7]的结果相比,在安乐死发生概率及其他生命末期医学决策发生概率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当时安乐死在荷兰也未取得合法地位),表明安乐死实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未发现地域、人种及信仰上的差异;在病人的人生价值的取向上,荷兰人更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完美,生命质量是他们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中国人则以儒教的集体利益原则为优选标准,为家人及社会考虑得多一些。(荷兰:安乐死1.7%(1.4-2.1%),生命末期医学决策39.4%,其中减痛治疗18.8%,不治疗17.9%)。
3.5 安乐死合法化的趋势 在目前医学水平或不久的将来,人们是否有能力通过提供各种医学的或其他的手段,使病人在生命末期不陷入忍受极端的躯体疼痛、尊严丧失的状态中呢?若不能,我们只能承认,某些病人以死这一特殊方式来避免这种结局的行为是正当的。从病人及社会的角度出发,安乐死优于自杀,只是在目前阶段,安乐死之门未开,这些特殊病人的合理要求未得到支持,导致因病自杀的现象较普遍,假设我们将因病自杀和已施安死术的病人作为“合适”的安乐死对象(还不包括那些反复提出求死要求且自杀未成功的那部分病人)的话,则这些病人已占居全死因病人的12.6%,这个数字就是在安乐死尚未合法化的我国现阶段某些地区安乐死正在悄然进行、被社会默许的根源,也是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1995-07-10 收稿)
A Survey on the Euthanasia in Jiangan district of Wuhan city
Liu Xinhui,et al
1 Wuhan Public Health and Anti-Epidemic Station Wuhan,Chi-na 430022
Abstract According to 302 responses on euthanasia,at the terminal stage of life,3(1.0%) of the patients died of active euthanasia,35(11.6%) of nontreatment,55(18,2%) were adminstered only by general infusion (such as N.S.,glucose,antibiotic,etc.),30(9.9%) by high doses of analgesic in order to allevia-te pain and symptoms.173(57.3%) were treated actively till de-ath.63(20.9%) of the patients requested to euthanasia,34(56.7%)among them tired suicide,16(47.1%) died of suicide.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quest to euthanasia committing is avoiding su-ffering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not only passive euthanasia butalso active euthanasia be practised in the urban area,thoughactive euthanasia is not legal in China.
Key words Euthanasia;Practice;Incidence Probability
标签:安乐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