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写作课程如此重要,以至于国外大学多将其列入学习内容,如哈佛大学等对此即有规定。但在国内,应用写作似乎没有获得足够重视。文章结合当前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大学应用写作教材内容与体例的改革创新进行分析,以供借鉴。
关键词:大学应用写作;教材内容;体例;改革创新
1应用写作课程概述
应用写作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主要途径,是写作学的分支,它具有一般写作课程的学科特点,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作为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的一项工作技能,应用写作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全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设相应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应用写作教学讲授应用写作的基本知识和现代社会常用的一些主要文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
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应用写作要求,既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要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应用写作应遵循办事办文的程序,各类文体有着显著的格式规范。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应用写作,一切立足于一个“实”字,要“唯实”“写实”“求实”,达到“实用”之目的。
2应用写作课程的改革现状
2.1改革方向有时偏离
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撰写各种实用文体的能力,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应用写作教学的重点就在于通过大量例文的剖析,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特征;通过写作技巧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方法。概而言之,应用写作的教学必须以实践性为旨归。这种实践性指向,使得应用写作课程存在一定的枯燥性和机械性,确实有需要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但是,对于应用写作这类实践性课程的改革,必须尊重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而不是弱化这一特征。然而,随着教育改革中对素质教育的误读,应用写作教学也开始以所谓人文教育为改革方向。有学者提出:“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局限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文本写作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综合素质。”这种改革方向,已经偏离了应用写作的课程目标,造成应用写作与人文课程的同质性。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逐渐弱化了对应用写作专业知识的讲授与考核,加大了对人文知识的传授力度,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贫弱和教学目标的落空。
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体两翼,大学语文、国学概论等课程的设置,意在为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素养;而应用写作,正是为了提高学生具体的文体写作能力,以应对毕业后的工作要求。所以,应用写作课程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是对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这一目的的最直接践行。高校领导以及应用写作课程从教人员,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对应用写作的功能予以高度重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将应用写作教学的改革引向正确的方向。
2.2课程内容枯燥
应用写作属于公共课、基础课,在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导的高等院校中,应用写作课程有边缘化趋势,位置不够突出。加之,相对于其他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而言,应用写作课程太过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3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认识不足
学生对应用写作课程的认识不足,认为跟自己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私以为自己以后又不从事文职工作,故而存在学习应用写作对于自我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以后的求职就业没有帮助的思想误区。而思想上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学习应用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有效转变学生思想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应用写作对于将来求职就业的重要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来源。
基于上述分析,当前大学应用写作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教学内容显得乏力,教学效果显现慢,学生学习效果差,费时费力,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大学应用写作教材内容与体例创新
3.1思路与理论的转变
应用写作是写作学科下属的一个分支,因此应该采用写作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借鉴写作学科其他教材的编写思路。
大学应用写作教材的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为学习者提供“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借此可以先实现“对具体写作过程的认识”,即“搞懂事理,再弄通文理”,然后再安排文体写作及“反复练笔”形成写作本领的内容,由此构成一套完整的编写体系。如此,大学应用写作能力体现为一种综合性素养与技能。因此,教材编写要体现出如何培养这种认知“事理”的综合性素养的思路,如何形成这种“文理”表达的综合性技能的理论。这要求教材有所创新与突破,在内容知识体系与编写体例上把写作思维、知识视野、信息应用、创新智慧、案例分析、语言表达等纳入其中,探寻提升写作综合性的途径与方法。
3.2内容与体例的创新
大学应用写作教材传统的编写内容与体例既然为众多专家学者采用,必然有其合理性。但是,面对21世纪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学习群体,大学应用写作内容更新是必然的。在教材编写的体例上,我们期望能够在吸纳前人经验以及同时代其他写作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以冯汝常《大学应用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张耀辉《大学应用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两种《大学应用写作》教材内容与体例为例,两本同名教材在内容与体例上完全不同,但相同点是都有基础知识与文体写作,只是在编写体例上作了不同分割。其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思路不同。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学应用写作》(以下简称高教本)整体上按照板块结构组建三类基础知识与写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大学应用写作》(以下简称交大本)则以基础知识与文体写作两部分划分。高教本的思路是以类区分不同范畴的写作理论与文体,而交大本从属性上对基础知识与文体进行划分。
第二,理论不同。高教本把写作涉及的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等边际学科知识与写作学、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等纳入应用写作理论,以体现“对具体写作过程的认识”,即强调从“事理”认知到“文理”表达的过程,而交大本的基础理论属于相对单一的写作理论。
第三,内容不同。高教本把人际沟通所需的信息写作、管理协调所需的格式文书写作与立论表达的智慧性写作当作核心内容,而交大本将事务类、公文类、信息类、财经类、诉讼类、礼仪类、科技类等作为主要内容。二者类别部分有重复,但在具体文体选取上有所不同,而且概括、描述、侧重点不一。
第四,体例不同。高教本在体例上选取了“‘互文’式理论+文体”的模式,即三个部分的理论基础不仅在各自文体写作部分适用,也在整体文体写作中适用;交大本则是以基础理论指导全部文体写作。
通过比较发现,高教本应用写作教材不仅在思路与理论上进行了转变,而且在内容与体例上实现了创新。至于这种改变和创新效果如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验证。
结语:综上所述,应用写作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应用写作能力已然成为影响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学应用写作教材编制中,要有效创新应用写作教材内容与体例,立足应用写作教学现状,转变思路与理论思维,完善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廖艳平.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智库时代,2019(38):295-296.
[2]杜晓杰.功能与定位: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反思[J].高教论坛,2019(07):31-33.
[3]张妮.高职高专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现状与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96.
论文作者:高若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体例论文; 课程论文; 文体论文; 大学论文; 教本论文; 理论论文; 教材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