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压运动疗法是扳机点、穴位等反应点结合运动疗法的一种联合治疗手段。按压运动疗法目前国内文献显示仅运用在腰背部、面部较多,而其他部位的研究不多,但是它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近年来国内对于按压运动疗法的临床效果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按压运动疗法;综述
扳机点是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张力求内最易受激惹的区域。该Ⅸ域有压痛反应,可引起特异点的牵扯痛,以及引起植物神经反应。扳机点亦可见于其他组织,如皮肤、脂肪组织、韧带、关节囊及骨膜,然而这些扳机点并非像肌筋膜扳机点那样固定不变,而且这些点不引起牵扯痛[1]。穴位,学名为腧穴,通常也称为穴、穴道,在中医学上指人体上可以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纤维经过的地方。按照中医学理论,人体穴位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长期的实践证明,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2]。扳机点及穴位本身就具有治疗效果,再加上运动疗法联合作用,达到双重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效果不言而喻。但国内对于这种较新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在临床上的运用较少,有关按压运动疗法的叫法也不一,本文就近年来关于国内的关于按压运动疗法的临床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1 按压运动疗法的应用
按压运动疗法主要包括了扳机点按压运动疗法、穴位按压运动疗法等。根据国内文献报道得出,国内关于按压运动疗法主要集中在穴位按压运动疗法,而扳机点按压运动疗法相关文献较少,作用部位的研究也仅仅只在下背部、面部和神经康复有文献报道,其他部位的就少之又少。
1.1扳机点按压运动疗法
1.1.1扳机点按压运动疗法作用于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临床研究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时,按压肋弓以下臀横纹以上的背部区域常有压痛反应,并可引起扳机点(骨骼肌或肌筋膜高张
力束内最易受激惹的区域)的牵涉痛以及引起植物神经反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压扳机点后再结合运动疗法联合治疗,文献指出:扳机点按压结合运动康复能有效地缓解下背部疼痛(P= 0.01)改善腰背部肌肉力量(P <0.05),提高腰部活动度和下背部功能(P<0.01)扳机点按压结合运动疗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疼痛症状,而且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的腰部活动度和下背部功能,能较全面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推广[3]。
1.2穴位按压运动疗法
1.2.1穴位按压运动疗法在脑卒中的临床效果 拳式游戏运动疗法是在中医动气针法(针刺运动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成,何氏认为针灸运动疗法具有明显的治瘫作用。动则阳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通过运动,对患者筋肉气血起到调和作用[4]。现代康复认为通过反复、大量的训练,可使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文献指出:耳穴按压结合拳式游戏运动疗法对卒中后遗症的运动功能康复及日常生活能力有很重要的意义[5]。按压穴位疗法,作用点小而集中刺激效果明显有针刺与按摩的功效再结合运动疗法,可有效改善上肢痉挛状态,提高肢体康复疗效可应用于脑血管病三级康复治疗中[6]。
1.2.2穴位按压在面瘫中的临床效果 贝尔面瘫的患者在门诊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可以采用简便易行的主动肌力巡礼和面部肌肉被活动的训练,这种训练对于加快恢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针灸治疗后,面部穴位按压可能起到一定的巩固疗效作用;而穴位按压,可以使面部筋脉失养的情况缓解,正性的穴位刺激,有助于激活面部神经的恢复。文献研究表明两组在疗效、治疗时间、治疗4周时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可能是该研究样本量较小的原因。另一方面,面部运动疗法和穴位按压治疗与患者依从性有一定的关系,可能影响到本研究结果[7]。
2 按压运动疗法的作用
扳机点按压运动疗法可以局部血流量增加以及释放腺苷,有效的缓解慢性疼痛,运动疗法本身可以激活自身肌肉,增加肌肉的做功,有利于本身功能的增强,对于一些软组织无菌性炎症非常有用。穴位的作用:根据针灸学的记载,每个穴位除主治它所在局部和邻近的病变外,凡属同一经上的穴位,都对其所连属的脏(腑)有治疗作用。穴位按压运动疗法的作用不言而喻,除了本身穴位对应治疗疾病的功能,外加运动疗法,增强自身功能,和穴位共同作用治疗疾病,两者治疗效果相辅相成,临床取得的效果明显。
3 结语
按压运动疗法是一种安全且临床效果明显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某些神经方面的效果在统计学上面没有显著效果,但是其本身确实有明确的治疗效果。国内主要是以扳机点按压运动疗法和穴位按压运动疗法为主运用于临床。现阶段国内对于按压运动疗法的临床运用和研究还比较少,且运用于治疗疾病的范围还没有拓展开。
以上文献虽表明按压运动疗法对于治疗下背痛和中风以及面神经损伤等具有镇痛、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但研究尚不深入,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因此,在按压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上,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按压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最佳治疗参数等。
参考文献
[1]任志勇. 扳机点按压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观察[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4(1):119-121.
[2]何广新, 曲延华. 针刺运动疗法与疼痛治疗[J]. 2005.
[3]傅春文, 何悦硕, 梁维超,等. 耳穴按压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影响研究[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11):1854-1855.
[4]马玉强, 李斌, 徐士军,等. 运动疗法联用按压穴位对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临床观察[J]. 中国医刊, 2013, 48(9):89-90.
论文作者:魏宗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疗法论文; 穴位论文; 扳机论文; 作用论文; 功能论文; 面部论文; 文献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