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课:走进大教室,拓展视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实践探索_大视野论文

专题研究课:走进大教室,拓展视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实践探索_大视野论文

主题研究课:走进大课堂,拓展大视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主题研究课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题论文,北京论文,实验小学论文,课堂论文,大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3)06-0030-03

有大视野,有跨学科的综合思维,学生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志存高远的人生。为拓宽儿童的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我校总结多年来开展主题教育与综合学习的经验,将两者加以整合,创造了新型的综合课程——主题研究课。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这一新型课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我校“双主体育人”的重要实践方式。

一、主题研究课:立足于“植根”的课

2013年初,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各校和“李烈校长工作室”的校长们,与教育部、北京市、西城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一起研讨学校已经开创三年多的主题研究课。大家对学生们的研究视角、展示出来的研究能力惊讶不已。

上学期,四年级确立的研究主题是“水”。有一组学生把水的研究和学校倡导的“不喝碳酸饮料的建议”结合起来。他们先选取本校30名同学作为样本,对小学生喝碳酸饮料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三年级以下学生经常饮用碳酸饮料的比例为53%,三年级以上比例为100%。有了这一数据,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看来,这是同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学校为什么建议小学生不喝碳酸饮料呢?

学生们把各种饮品的成分搜集整理成表格,以便于比较。比较之后,有的学生认为,碳酸饮料为身体提供了很多能量,应该多喝;也有的学生通过查资料,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小学生在长身体阶段需要大量的矿物质和不饱和的脱氧核酸,这些从饮用水中都可以得到,而饮料中所含的成分主要是能量和糖,喝多糖的、高能量的饮品势必造成富营养状况,最终会因为肥胖和缺少运动而影响心肺功能。

不同的声音引发更深入的研究。有的学生做了小实验:“我剪了个指甲,把它放进喝剩下的可乐中。第二天,我惊奇地发现,指甲的颜色竟然变了。三天后,指甲竟然‘找不见’了——原来,指甲已经变得又小又薄,我把饮料全倒掉才发现了它。这是什么原因?会不会是饮料中的某种成分与指甲起了化学反应?于是,我迫不及待地上网去查。果然,可乐中含有磷酸,而磷酸属于强酸,对物体有腐蚀作用。所以我觉得喝碳酸饮料对人身体一定有不小的危害!”孩子们自己调查研究后,自觉提出不能再喝碳酸饮料了。

学生们精彩纷呈的研究故事,让我们想到了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传习录》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学生外出游学,到了一个叫“禹穴”的地方,看到田间的禾苗,王阳明深有感触地说:才几天,这禾苗又长得如此高了!禾苗为什么又长高了呢?他的学生范兆期在旁边说:“此只是有根。学问能自植根,亦不患无长。”我们的主题研究课就是这样一门立足于“植根”的课。

二、主题研究课:对人的发展的深思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建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的根基所在。学校改革与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价值观的澄清、反思、重建与坚守。我校对主题研究课的实践探索始终伴随着对人的发展的不断思考以及教育价值观的重建。

1.观照认知与德行的和谐发展

我们始终认为:如果说“人”字的“一撇”是一个人的认知系统,由知识到认知,然后到方法、能力,最后落脚点是思维方式的话,那么,“一捺”便是人的德行、情感以及社会性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相互支撑,才能培养出顶天立地的人。我国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但今天众多的主题教育周而复始,内容、形式单一,注重成人的权威训导,忽视儿童的独立思考以及他们对价值观的自主分析、判断、选择与自觉践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十分理想。基于此,主题研究课赋予主题教育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新内涵,让儿童通过研究性学习,不断拓展、深化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在探究性的实践中,既增长见识,又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三年来,我校每个年级的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如“故宫”、“四合院”、“非遗”、“眼睛”、“水”、“规则”、“合作”、“责任”等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主题教育中单一的成人灌输的状况,唤醒了儿童的道德自觉。如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事件”引发六年级的孩子们对四合院排水系统的研究。他们重点对在特大暴雨中经受住考验的故宫博物院的排水系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为先辈们非凡的创造力感到骄傲,同时从中受到启发,尝试设计四合院的排水方案,释放出自己的创造潜能。

2.观照纵向思考与横向拓展的有机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按照知识系统进行纵向的“条状”学习,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比较扎实,长于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但缺乏横向思考、综合思考的能力,思维角度比较单一,易受某些思维定式的束缚,创新能力不足,特别是不足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样的发展是不健全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我校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跨学科的自主学习,开展“学科沙龙”活动,搭建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交流的平台,实现对学科界限的超越。为了引导师生从多视角去关注事物,我校先开设了综合学习课,后来将综合学习课改为主题研究课,由年级任课的全体教师和学生一起,围绕主题,进行多层面的系列研究与交流,旨在培养孩子对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问题、任何一个现象,都能够多角度、多面向、立体地、多元地、系统地思考,提升综合能力。

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填写“任务单”。从研究角度、研究过程、启发或收获等方面,记录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劳动、京剧等学科的研究过程。

三、主题研究课:以行动方式的转变带动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根本上讲,思维的逻辑源于行动的逻辑,而行动的逻辑又不断向思维逻辑转换。人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方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促进儿童思维方式的变革必须落实在行动方式的改变上。具体而言,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必须落实在儿童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只有改变了儿童的学习方式,才能改变其思维方式,改变其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最终成就他的一生。

主题研究课通过走进社会大课堂的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过程如下:

一是规划与设计。在各年级组核心团队的带领下,师生围绕合议产生的主题,进行规划与设计。教师制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指导方式及活动程序等。学生填写“任务单”,在大主题范围内,选择自己的小课题以及自己的合作伙伴,阐明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确定研究方法,特别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研究过程进行规划。

二是行动与反思。学生查找资料、调查、考察、制作、实验等等,进行自主探究,并不断进行小结与反思,写下“我研究中的收获与感悟”。教师与儿童一起活动,适时进行指导,根据儿童的探究情况,对后续的活动进行具体的规划与改进。

三是交流与评价。组织进行小组内、年级内、全校范围内的学习成果交流,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教师设计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如设计水滴印章等),对孩子的活动成果进行奖励,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想象力与创造热情。例如:五年级上学期研究的主题是“校园”。研究校园竹文化的学生提议改进竹子的介绍牌,不仅要有竹子的名称,还要有竹子的生长特点、精神内涵,有关竹子的成语、古诗,甚至可以印上郑板桥笔下的竹子。正面为中文,背面是英文。这样的创意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从单一的学科思考到运用综合思维,融合语文、科学、书法、英语、美术等多个学科来解决问题。学生从事主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其新的学习方式及相应的思维方式逐步建立的过程,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1.以现实问题为学习的基点

主题研究课直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儿童青春前期的困惑、四合院的排水问题、污水净化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等等。在主题研究活动中,现实生活问题成为学习的基点,它更强调学生自下而上地建构知识经验,更加注重社会实践中的学习。

2.实现多学科的自然融合

主题研究课十分强调让每个孩子都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学科一一考虑、研究,不断拓宽思路,进行横向思考;之后,再对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重点研究。比如:在关于“水”的若干问题的探究中,儿童的思路不断拓展,他们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劳技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孩子们想知道为什么雨水、海水不能喝?雨水与矿泉水、淡水与海水都含有什么物质?为什么水能奏出音乐?他们广泛搜集带“水”的成语;用水浇蒜苗,观察其成长过程,列出统计表;收集有关雨水与矿泉水中物质含量的资料,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制作节水牌;查找资料,看水的三态用英文怎么说;用筷子敲击不同水位的杯子,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等等。

3.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做中学”

学生面对主题研究课中的现实问题,不仅要分析问题,而且要尝试解决问题。孩子们走出教室,走进社区,大胆探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研究中,孩子们在操场上练习抖空竹、滚铁环、荡秋千;采访皮影艺人,亲手操纵皮影。在“水”的专题学习中,学生们制作净水装置、从事浇水劳动、尝试进行家庭用水的再利用、制作节约用水的宣传牌,还通过查找外文资料,看到不一样的水的世界。这样,寓学于做,活学活用。例如:在皮影戏的学习中,孩子们不只是玩皮影,体验乐趣,还探究皮影的光学形成原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更深地体会到知识的价值。

4.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成长

在主题研究课上,同年级的孩子围绕同一主题共同进行探究、交流,彼此的思想、观点、技艺等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例如:六年级上学期的研究主题是“四合院”,学生们制作立体模型45个,创意四合院147个,编制小报356份,创编课本剧45部,相声11组,撰写论文73篇。全年级教师与孩子们一同学习,开放性的主题探究活动对每个学科教师都是一种考验和锻炼。教师、学生双向选择,还邀请家长参加研究活动,成人与儿童一同体验成长的快乐。参与主题研究活动的教师对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无不感到惊叹,这也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时甚至难以分辨到底是什么学科了”,“我们必须掌握更丰富的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对完善主题研究课的几点思考

经过三年多主题研究课的实践,我们感受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了学生系统化思维的初步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形成的教育合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多角度思考;课内外学习活动的和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对孩子们来说,任何主题的研究都没有终结性的答案,更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现实问题是复杂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对成人来说,主题研究课的探究实践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是主题研究课不能只停留在横向的、整体的、模糊的思考层面上。在主题探究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将横向思考与纵向深入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又要学会将各方面分析得来的资料、信息及时加以综合,不断突破已有思维的束缚,从根本上不断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

二是作为一门课程,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及其评价等都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譬如,我们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各年段主题研究课的学生发展目标。

☆四年级上:根据主题,从不同学科、多角度收集与查找资料,并初步筛选,为我所用,建立资料意识。

☆四年级下:学会由此及彼的思维联想方式,拓展思考角度,树立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

☆五年级上:学会提问,培养从不同角度思考、由表及里的思维方式,初步树立整合意识。

☆五年级下:运用整合的方法,在分类、对比、综合中,树立整合意识。

☆六年级上:学习多种研究方法。如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对比和比较、访谈等。

☆六年级下:初步形成系统思考方式,提升综合研究能力。

上述主题研究课的目标很难说是十分清晰、层次分明的,我们还需要通过努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主题研究课的课程纲要和课程资源包。

标签:;  

专题研究课:走进大教室,拓展视野--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专题研究课程的实践探索_大视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