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2014年12月底民政部发布《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指出“儿童需要是儿童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机会和资源的总和。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是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观为指导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服务。”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意见》指出,要强化家庭监护主主体责任,父母应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基层乡镇政府和居委会应强化监督职责和评估帮扶职责;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实施全程管理;公安、民政部门要各司其职,确保留守儿童的利益。可见,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均可能是留守儿童服务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着。
一、生态系统理论分析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社区、机构、团体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属于系统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注重把人放在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意描述人的生态系统如何同人相互作用并影响人的行为,揭示了家庭、社会系统对人成长的重要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是指个人系统,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子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个人既是一种生物的社会系统类型,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社会系统类型。中观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单位和其他社会群体。宏观系统则是比家庭等小群体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对个人而言,较为重要的宏观系统主要有组织、社区和社会文化等等。在整个社会生态环境中,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具体来讲,微观系统的行为会受到中观系统如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宏观系统如文化、社区、机构、制度、习俗等各方面社会因素的重要影响,反之,个人行为对于这些系统同样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M村留守儿童概况
M村是一个坐落于南宁市XX县的瑶族人口多的乡村,距离乡政府只有5公里,全村包括26个自然屯,31个村民小组,609户,2301人。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四面环山,土地贫瘠。这里仅有一所小学(M小学),位于M村村口马路旁。在村中央有一条河,每天都有村民在此洗衣服。附近的儿童也经常在河边钓鱼,玩耍,夏天还在河里面游泳。这里的村民迫于生计,多数外出南宁市区、广东、上海等发达城市打工,村里现居住的大部分为老人与儿童。留守儿童基本在M小学就读,该学校总共79人,留守儿童61人,约占儿童总数的77%,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有33人,父亲或母亲一方外出打工的有28人;有66.2%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2次以上。M村留守儿童基本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照料。祖辈属于年老体弱并且平均文化水平在小学阶段,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基本没有能力指导。M小学目前拥有老师7 名,大专以上学历仅有3名,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校的老师多半也是农村里的,教学结束后需要回家忙农活,没有过多的时间关注留守儿童。当地乡镇政府有专门工作人员,将留守儿童数量和基本家庭情况收集整理成册,较多的关注涉及生命安全等重大事件,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等问题并没有更多的帮扶。
三、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一)个案工作方法
在M村开展专业个案工作,遵循“优势视角”和“增权”的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或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笔者在M村,接触到两位留守儿童,他们是姐弟俩,姐弟俩右腿走路不方便,都在M小学读书,姐姐五年级,弟弟三年级。他们家庭贫困,父母离异后被判给父亲,母亲离异后改嫁到广东,父亲外出打工,两年未回家,姐弟俩跟着大伯生活,大伯最近外出,姐弟俩被安排到大伯朋友家生活 。姐弟俩因为自身的残障和父母的离异,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与欺负,姐弟俩产生严重的“我是瘸子”“我被抛弃”这类非理性认识和自我认同感过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与陪伴,使得姐弟俩孤单寂寞,非常缺乏安全感且非常自卑。没有朋友,心理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姐弟俩的父亲常年不回家且没有提供足够的生活费用,使得姐弟俩生活非常艰苦。为了帮助服务对象改善生活环境,改善人际关系,增强自信,提高自我认同感,笔者深入了解情况后与他们建立专业关系,开始专业服务。服务主要分为两个大方向,一方面对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鼓励、心理疏导和以及邀请他参与其他小组活动与社区活动的形式。另一方面,笔者链接他身边的资源(同学、老师、亲戚、村委、社会)。通过链接各方面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恢复社会支持网络系统。
(二)小组工作方法
通过宣传,招募组员。最后有着不同需求的留守儿童有4组,学习小组、人际交往小组、行为习惯改变小组、情感宣泄小组。针对学习小组的情况,社工链接当地村委会和社会资源,借用村委的一间房间将其装饰成为读书屋,读书屋面向儿童每天开放,招募几位学习成绩较好的志愿者每天到读书屋值班,读书屋里面面配备桌椅和图书(来自社会捐赠)。组员可以在读书屋阅、写作业,阅读可以增加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学习兴趣。遇到不懂的问题志愿者可以解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人际交往小组,社工链接学校资源,向学校申请每周周五最后一节课用于游园活动,而负责游园活动的就是人际交往小组的组员,这样组员们会为了活动的顺利开展,协调和组织各方面的人和事,他们就会不知不觉提高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提高自信,改善人际关系。针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儿童,链接学校以及村委两方面资源,以标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组员任命为卫生检查员,为他们贴上“卫生员”标签,他们小组活动的形式主要是每天负责检查学校以及村庄的卫生检查,检查之后再做一个组内总结,在无形的压力与监督下,他们肯定会逐渐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了满足留守儿童情感的需求,链接学校和村庄资源,招募组员开展“手工制作小组”“书法小组”“电影小组”等小组工作,通过这些活动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减少孤独感,转移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三)社区工作方法
根据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在家庭抚育能弱化的情况下,社区资源是其“差序格局”中最可行而直接的,最方便的资源依赖系统[7]。在M村开展的社区活动,通常是鼓励村民服务于该村留守儿童,参与留守儿童互助帮扶,满足留守儿童需要,解决他们的问题,促进该村的和谐,实现共同发展。为了满足M村留守儿童情感的需要,社工链接村庄资源,将留在村庄的一些家长和老师招募成为志愿者,长期服务于留守儿童。并且在村里的村委会旁边设立了一个小信箱和一面心愿墙,留守儿童可以将日常的问题或困惑写出来投到信箱,他们也可以将写给父母的信件投进来,所有的问题和心愿都会被志愿者想办法解决,有效的满足了留守儿童情感宣泄需求。为了丰富留守儿童业余生活,有效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更多的关爱,促进社区邻里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工链接村庄和社会资源,平均每个月会在村里开展一次大型的社区活动,例如“我与你同在”主题社区活动。为了减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减轻他们对父母的四年,每逢重大节假日,村里的志愿者都会到留守儿童家里进行慰问或者与留守儿童一起过百家宴。
四、存在的问题
社工会受到时间和资源的限制。例如,社工运用社会系统理论评估服务对象情境并识别了相关需要干预的系统(个人、家庭、社区、政府、社会),但是由于社会工作者本身能力有限或者机构缺乏时间和资源,社工和服务对象就不能干预所有需要的系统。社工会发现有些系统并不允许他们干预。例如,社工和服务对象识别到家庭、社区需要干预,但是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因为不了解社工,也更不相信社工,他们并不愿意参与干预。这时,社工就要与服务对象合作起来使得这些不愿意干预的系统打开边界。如果不成功,那么社工就要协助服务对象考虑其他可能的干预方式。另一种情况是非自愿的服务对象可能并不接受干预或者没有意识到干预的需求。这种情况下,社工可能需要使用动机式访谈刺激服务对象改变动机,使其意识到对于干预的需求。在调整整体性和人在环境中的评估时,社工容易掉入陷阱,即过度评估系统以及模糊了工作的焦点。社工需要提高警惕的是在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时,不要忘记与服务对象解释清楚,以保证工作的焦点有利于服务对象的目标前进。
五、建议
多方协作,整合资源。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多边的问题,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单靠一方的力量难以实质性的解决,此时需要联合政府、社会组织、村委、村民邻居和家庭多方力量共同参与解决。针对社会工作者人才能力不足,可以培养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依托政府在人才政策、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项目承接社会工作机构要积极聘请专业的社会工作专家对政府工作人员、学校老师、志愿者等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培训,使他们也能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技能。针对资源限制问题,通过优势视角,发现和挖掘当地资源,更多渠道得寻求资源。增强社会工作宣传,扩大影响力。通过加强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宣传,树立专业的可靠的良好社工形象,可以有效的改变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社区对社工的看法,减少不愿意参与干预服务的可能。注重个性与优势,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的潜能。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我们确实应该将重心放在留守儿童的微观、中观、宏观系统中,但是留守儿童自身的个性与优势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也不能忽视。重视留守儿童的个体需求,尊重他们内部适应性的差异。在工作中要注意挖掘他们的优势,切勿对留守儿童问题“污名化”,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最终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DB/OL》.2014-12-24,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tzl/201412/20141200752310.s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DB/OL》.《2018-0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
[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2004年查尔斯扎斯特罗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新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付立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社区矫正与和谐社区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第19卷第4期
[5]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王鑫,姚兆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研究导刊2010第24期.
作者简介:范建春(1993年4月—),女,汉族,广西蒙山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工作。
论文作者:范建春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3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