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终结艺术_课堂教学论文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终结艺术_课堂教学论文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小学语文论文,结尾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节课,有好的开头,还得有好的结尾。两者前后联系,成为课堂教学完整过程的标志。

在小学语文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结尾所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举足轻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它能帮助学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认识,巩固记忆;它还能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通过反馈,必要时,引导学生“冲刺”,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结尾,有的可以为新一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直接影响到新一课的开头。这样,课的结尾又成为学生认识发展的转折点。

一、结尾的要求

1、周密计划。结尾,容易产生拖拉和仓促两种偏向:时间过长,空而且松;时间太紧,匆忙草率。这些偏向,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当造成的。有的还和教学思想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里,盲目追求信息量,搞满堂灌,结尾却被当作“尾巴”割掉了。安排结尾,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估算好时间,留有余地,这是重要的前提。

2、整体安排。结尾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内容受其他教学环节制约。在设计时,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的整体,加强与其他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落实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

3、方法灵活。结尾,一般由教师执掌,机械呆板。 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的学生松一口气,有的学生感到疲劳,注意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改变刻板的教学模式,讲究教学艺术,继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结尾一般由教师总结。如果改为由学生总结,则更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结尾一般用肯定的语气,为学生下结论,如果给学生留下问题,促使学生继续思考,则更能提高他们探索的热情;结尾一般用言语表述,反映学习成果,如果让学生汇报听说读写训练的成果,通过反馈,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乐趣。总之,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结尾更加生动活泼。还应当指出的是,在结尾时,切勿为了结尾而把结尾程式化,那只能会造成画蛇添足的效果。

二、结尾的方法

1、总结概括。帮助学生把学习的教材内容加以整理归纳。 总结提高,以加深印象,牢固记忆。为此,可以设计概括性的问题,也可以利用原有板书,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它的艺术性表现在简明、扼要而又系统、完整上。简明、扼要就是把教学内容以最简洁的语言和最有条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且便于记忆,一般要配合使用板书;系统、完整则是不打破或损害教学内容的逻辑体系,不遗漏内容要点,使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

教学《看图读拼音识字3》(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下同;五、六年制第一册)的第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所得:“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认真。大家学了音节词,能读儿歌,认识了‘日’、‘月’两个生字,还学习这两个生字的笔顺。比比看,谁记得牢,说得好,回家把这节课的学习收获告诉给爸爸、妈妈听。”这种方式用在低年级,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的愉快,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回应。指结尾与教学的起始阶段呼应, 使整个教学过程首尾相应,做到完整、圆满。回应的内容包括开头设置的悬念、问题、困难、假设等,是悬念则释消,是问题则解决,是困难则克服,是假设则证实或证伪。这样的表现方法逻辑性强,可使学生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产生一种喜悦感,有助于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位教师教学高年级课文《穷人》,采用设疑导入新课的方法,提出:“这篇课文着重写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用‘穷人’为题呢?”在讲读全文以后,先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回答课后练习题,“说一说渔夫、桑娜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教师给予帮助,小结:“……他们的品质,都是穷人的好品质,桑娜只是穷人的代表。”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把话题转向标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这篇课文为什么要以“穷人”为题。学生的发言指出,这是因为,课文记叙的对象都是穷人,记叙的内容是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感人事件,记叙的目的是为了赞颂穷人的高贵品质等。在学生踊跃发言的热烈气氛中,结束了课堂教学。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用激疑设问导入新课,给学生提示重点,指明阅读思考的方向;讲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解疑的过程;课的结束,让学生释疑,反映阅读思考所得。采用回应的方式,不仅使课堂结构严谨,而且能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还能激起学生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

3、延伸扩展。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基础, 在课的结束时,因势利导,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活动,把书本知识扩展到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启发创造,使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有更扎实的基础。

教学《少年闰土》(五年制第九册),在课的结束时,可以介绍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扩大阅读量,在课外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有一位教师教学《赵州桥》(五年制第五册、六年制第六册),是这样结束课教学的:“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国有不少地方的大桥都是以它为典范而建造的。请同学们今后在观看电视、电影和风景画片时注意,有哪些大桥是仿照赵州桥建造的。”下课了,学生没有冲出教室,却在搜索记忆,议论开了。

4、欣赏品评。在课的结束时,引导学生欣赏和品评课文, 感受课文的立意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可以让学生自由高声朗读或低声慢吟,领悟课文的神韵;也可以由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再加以画龙点睛式的评点;还可以借助幻灯投影和录音电教媒体,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教学《桂林山水》(五年制第九册),可以在阅读总结环节,播放配上欢乐曲调的朗读录音教材,结合演示幻灯投影片(画面是漓江两岸的风光),让学生眼看、耳听、心想。这样结尾,运用多种电教手段,把语言形象、画面形象、音乐形象紧密结合起来,使文、画、曲、意、情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受自然的美,充满愉悦的气氛。

5、练习应用。依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 以练习应用的形式来结束课堂教学。通过练习应用,检查落实课堂教学的效果;或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技能,举一反三,在迁移中得到提高;或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达到理性的升华等。教学的意图虽然不同,但都是以学生的活动来结束课堂教学。与一般的课堂练习比较,它的艺术性体现在具有很强的情境性,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练习应用的内容范围是多方面的,可以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从读学写,也可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培养技能等。练习应用的形式生动活泼,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可以自由练习,也可以集体练习,还可以开展竞赛评比活动等。

有一位教师教学《三味书屋》(五年制第六册、六年制第七册),在课的结束前,让学生应用学到的观察顺序,使用方位词语,说一段话,介绍教室的陈设。这是引导学生从读学说,举一反三,在迁移中巩固提高。

6、回味思考。在结尾时,有意不把问题讲透,留有余地, 让学生去咀嚼、思考,悟出其中的道理;或者揭示新的矛盾,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作答,以激发学生下一次学习新课的求知欲,即这课的“尾”为另一课的“头”架桥作铺垫。这种结尾方法,艺术性要求高,既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又不使学生感到费解、不可琢磨,不被误认为是有意为难。这其中有一个“度”的问题,掌握好这个“度”就是艺术。一般说来,这种结尾的“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性质、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水平,让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悟出道理,或找到答案。此外,使用这种方法,应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检查复习,看看有多少学生悟出道理,全然明白。例如《凡卡》(五年制第九册)的结尾,没有写出凡卡今后的日子将会怎样,留给读者的只是省略号。一位教师教这篇课文,留下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假如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会接他回乡下吗?凡卡的痛苦生活能改变吗?”这些问题萦回在学生脑际,使他们深深关心着凡卡的命运。

7、教育感染。这种结尾,着重引导学生从教材吸取思想营养, 提高认识,领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为此,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感想,说志向,抒发情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这种结尾和“穿靴戴帽”的形式主义不能相提并论。它的艺术特点在于自然熨帖,水到渠成,因势利导,真情实感。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五年制第五册),可以采用讨论会的方式来结束讲读教学。讨论的问题,就是“思考·练习”题:“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让学生各抒己见,受到思想教育。

标签:;  ;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终结艺术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