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资市场——北京二十五中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十年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同制论文,二十论文,北京论文,师资论文,五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年改革历程引出的思考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作出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认为,教育行业不可能脱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而独立地保持计划经济下的教育管理体制,那么原有计划体制下的公办学校,如何通过体制改革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呢?又如何主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呢?
1993年3月,我向上级政府提出两项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验的申请:第一项是建立师资市场机制,推行“教职工聘任合同制”,改革教师在计划体制下的大锅饭,铁饭碗,平均主义,政府包揽的人事制度,调整学校与教师的关系,调动教师积极性。第二项“运用教育产业化管理模式,推行国有民办”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教育拨款,包揽办学的单一办学机制,调整学校和政府的关系,调动学校积极性。5月,在东城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教师聘任合同制”改革实验顺利启动。
1993年9月1日,我校开始正式推行“教师聘任合同制”改革实验,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的公办学校。《光明日报》于1993年9月13日对我校这一改革举措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大标题就是《建立师资市场》。
1993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下,我校改革更有了法律依据。
时至今日,我校的这项改革实验已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十年来,每年都有上百名大学毕业生和在职教师前来应聘,目前,我校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100%,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及完成研究生课程教育的达到60%以上,初中教师中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超过95%,教师中有70%以上成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教师全年出勤率保持在99.5%以上,全校学生对各科教师满意度达到97%以上。这支水平整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是我校保持高质量教育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近几年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在逐步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公办学校教师聘任合同制的实施,“师资市场”正日益健全和深入发展。然而,改革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虽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我认为首先是理论和认识问题,本文根据改革实践中引出的思考,仅对我国教育市场的形成,教育产品商品化,师资市场的运行机制,教师聘任合同制的实施及政府宏观调控等问题谈谈看法,以供大家讨论和研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
师资市场的存在是以教育市场的发展为基础的,而教育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础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所有制的多元化根本改变了过去教育只有社会效益的单一利益状况,而出现了二重性,使教育既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又具有私人性的一面。教育投资回报的观念和现实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认同,教育消费需求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非常庞大的内需市场,它拉动了教育供应投入,它推动了教育市场的发展,也起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教育市场中教育产品的供求之间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计划调节资源的配置形式,而是建立起新的市场交换关系。在教育市场中交换关系存在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已成为教育市场中教育服务商品的创造者,他们不再是计划经济条件的社会公务员,而成为教育市场中提供教育服务商品的交换者,他们只有通过交换其劳动产品才能参与社会分配,获得属于他们的那份社会财富。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进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
教育市场的特征与其它市场不同,从与其它市场的关系看,它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从资本运作的特点看,它具有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稳定性;从产品的特点看,它具有服务性和非物质性(无形性);从商品交换的特点看,它具有多层次、多元素、多样性、复杂性;从产品质量的评价特点看,它具有质量标准的不确定性和评价结果的相对性等等。
教育市场的形式也是十分复杂的:1、有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形式可以有:(1)自费选择学校;(2)自费上补习班或补习学校;(3)自费请家教;(4)自费赴海外留学;(5)自费上国内大学;(6)自费参加各种职业技术培训;(7)外籍学生自费来华留学等等。2、教育服务,即教育商品的供给形式可以有:(1)政府由财政拨款直接办学;(2)社会力量投资办学;(3)教师个体家教;(4)外资投资办学及中外合作办学;(5)境外各类教育机构招生等等。3、教育商品交换的形式可以有:(1)政府采购,免费提供(如公办义务教育);(2)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学校收取部分办学成本;(3)民办学校收取完全办学成本和投资利润;(4)教师个体家教收费;(5)外资办学收取办学成本及投资利润等等。
由此可见,教育市场的存在以及教师在市场中的地位是客观的,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
三、教育产品的商品化
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它具有生产性。教育产品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察。从宏观角度看,教育产品是指整个教育业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素质提高所提供的文化弘扬、道德传播、科学启蒙、研究成果、国际交流、教育服务等等。从微观角度看,教育产品是指各类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劳动者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受教育者所提供的具体的教育服务劳动成果。例如:各种课程、德育活动、教材和教学资料、课外读物、学习指导、学术报告、心理咨询、教育科研实验成果、网络教育信息、学校后勤服务等等,都属于教育产品。受教育者可以通过直接消费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劳动成果,经过其吸收消化而转化形成自身的思维、知识、技能、健康等劳动力。马克思指出:教师的服务“也会生产出一种‘可卖的商品’,即劳动力本身,作为代替。这种服务,将会加入到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中去。”可见,教育产品并不直接就是作为人的劳动者本身,而是形成劳动者身上的劳动力所消耗的教师的服务。因此,从本质上看,教育产品可以理解为教育者的教育服务。
作为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有许多区别于其它劳动产品的特点:(1)非物质性,教育服务不是一般的物质性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而是供受教育者学习吸收的精神的软性的无形的产品;(2)消费过程的互动性,教育服务作为产品在被消费时表现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3)产品质量的相对性,某项教育服务(如教学)的质量的评价往往受到被教育者的状况影响。
作为教育产品,即教育服务,在非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般不具有商品性。教育服务成为商品是在市场经济下形成的,由于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具有不同的经济利益,教育服务产品的所有权并不直接属于受教育者时,受教育者只有通过支付教育费用才能换取教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权。这样,教育服务产品就在教育市场的交换中成为商品,即成为教育商品或教育服务商品。
教育服务商品与其它商品一样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使用价值,即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它转化为受教育者身上的劳动能力的具体形式;另一方面它具有价值,即教育服务商品内所含有的教育者的劳动及生产教育服务商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中的劳动,它转化为受教育者身上劳动力的生产费用或再生产费用。
学校和教师是教育服务商品的生产者。与任何商品的生产相同的是教育服务商品的生产也有成本。教育服务商品的成本构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包括:学校房产折旧或房地产租金;基础设施、设备折旧或租金;直接材料,水电暖、交通通讯、信息工具等等费用;另一方面是教育服务过程中所支付的人员劳动报酬和福利费用。
学校组织教职工开展教育服务所创造的教育服务商品,必须通过市场交换,获得教育经费,补偿教育服务的消耗,才能维持学校的简单再生产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应该推行教育产业化宏观管理模式,主动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管理教育,除由政府主办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以外,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应该实行收费制,政府停止向这些学校的财政性拨款,学校主要依靠学费收入自主办学。学校成为教育市场的主体,参与教育市场竞争,教师和学校以向社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而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那里获取收入。一般来说优质教育服务的价格应高于相对劣质的教育服务的价格,由于教育市场中同样存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而教育服务价格的高低也必然会受到市场中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因此,在一定时期相对短缺的优质教育,由于在市场中供不应求,而收费标准就会上升。这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方式,就会使优质学校的总收入大于总成本而产生教育利润,当教育利润转化为教育投资时,教育资本就得到积累和扩张,于是学校就会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这应当是校长和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公办学校的教育服务产品,在教育市场的大环境中,也必然带有商品性质,只不过是政府用财政拨款的形式向学校和教师购买教育服务商品,而后将这些教育服务商品无偿转让给学生和家长。这种交换方式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如果不加以限制地进行,必然造成公有教育资源的严重流失。
四、师资市场的形成
劳动力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人才市场中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源是整个劳动力市场中知识和技术层次较高的部分,而师资市场所提供的劳动力资源则是整个人才市场中的属于教育专业技术人才类别。
教师属于教育专业技术人才,是教育服务产品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教师是依法运用其知识、技能从事教育工作的自由劳动者。教师的劳动过程就是其自身劳动力的消耗过程。劳动力是指人身上的劳动能力,教师的劳动能力主要指其教育人的能力,包括:思想道德水平;学习和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写作、语言表达、组织教学、科学研究等教育能力;身心健康水平等等。教师的劳动力存在于教师个人的脑力和体力之中,它属于教师个人所有。在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实行政府包揽的办学体制,教师劳动力归国家统一计划管理和使用,政府对教师包培养教育、包分配工作、包工资福利、包住房分配、包公费医疗、包退休养老等。教师所付出的劳动和所创造的教育服务产品并不与政府、学校、学生发生交换关系,而受教育者则全部免费享受各级各类教育服务,也不与政府、学校、教师发生购买教育服务产品的交换关系,那时,教师劳动力并不是商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教师劳动力将逐步商品化。这种转化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政府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根本改革过去包揽教师的管理办法,把教师推入市场,教师不再有铁饭碗、大锅饭和公务员身份及待遇。
2、教师的经济地位在法律上规定为自由劳动者,教师具有工作的选择权和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劳动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的权利。
3、学校或各种教育机构成为依法办学的独立法人,有权自主聘用教师,有权自主招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有权获得足够的政府财政性拨款,而其他类型的学校有权依据办学成本和发展要求收取学费。
4、社会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十分明确,如果个人追求获得政府资助的义务教育之外的各级分类教育服务,则必须进行劳动交换,因为通过这种交换所获得的教育资源将会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能力资本而提升个人劳动力的价值,从而使未来有机会获得很高的回报。正由于这个原因,在市场中有大批有支付能力教育服务商品的消费者。
教师劳动力转化商品是师资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目前,在我国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师资市场的雏形正在日趋形成。按各类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时间顺序看,应该说师资市场的初步形成要明显晚于其他各类人才市场,这是由于以上几方面的条件在市场中还不够成熟。
与其他商品一样,教师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价值,即生产和再生产教师劳动力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价值。教师劳动力的价值构成,主要应包括:1、养育和培养一名教师的长期投入所需要的费用;2、维持一名教师的生活与健康消费达到当地相应标准所需要的费用;3、教师维持家庭成员生活所需要的费用;4、教师从业过程中所必须的经常性学习、研究及培训的费用。教师劳动力价值的市场形式是工资(即劳动力价格),教师工资的高低虽然是由教师付出的劳动量的大小决定的,但又受到当时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及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具有使用价值,就是指教师劳动力的有用性。从经济角度来看,它的合理使用,即教师的正常劳动所创造出的教育服务商品的价值大于教师自身劳动力的价值和生产教育服务商品所消耗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之和,可以通过教育市场的交换过程而带来教育利润,使教育资本循环良性运行;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教师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教育服务活动过程,可以使社会文化、道德、知识、技术等得到传承和拓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一代新人,使人类历史向高级发展;
建立和完善师资市场的根本目的,就是进一步调动教师劳动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劳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并认真研究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努力实现教师自身劳动力的价值。
五、师资市场的运行机制
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在规律是价值规律,师资市场的运行机制也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师资市场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为使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得到实现,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而积极参与师资市场的人才竞争并努力劳动,这是整个师资市场的活力的源泉。在师资市场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教师必须竞争上岗,按劳取酬;二是学生必须付费(或由他的代表人支付教师工资和学校经费)与学校和教师所提供的劳动进行等价交换。
任何市场现象都是供与求两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在师资市场中,教育资源的需求决定了师资的供给和竞争,而教育资源的需求取决于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的需求。只有当需求方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支付教育服务的劳动消耗时,供给方的劳动消耗才能得到补偿而良性循环,不断为需求方再提供新的教育服务劳动。当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就会造成优秀教师供不应求,这必然引起教师工资的上升和教师上岗竞争加剧,这样就会刺激教师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优秀教师的增多,于是就促进更多的学校达到优质教育的标准。在市场上供求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影响师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2、受教育人口的变化;3、教育管理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变化等方面。
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育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教育投资的社会效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就公民个人而言,受教育程度对其事业发展和收入高低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广大人民对优质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呈无限扩大的趋势。这种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将造成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和优质基础教育供不应求,以及各类优秀教师供不应求。这就必然会产生两种情况:一是优秀教师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及各类专业人员投身教育事业,提高教师平均水平,增加优秀教师;二是引起广大学生入学竞争,提高优质教育服务的收费标准,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高优秀教师工资和提高优质学校收费,反映了市场机制配置教育资源的客观要求,其近期市场效果是使供求达到暂时的平衡,其长期市场效果是使教育质量、师资水平普遍提高,促进教育发展过程的良性循环。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师资有许多优越性:1、可以大大调动广大教师的劳动积极性;2、可以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3、可以节省师资,提高教师劳动效率,降低教育成本;4、可以促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学校的自主办学的管理机制,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当然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师资存在着盲目性的一面,也会引发某些新的社会矛盾,这就需要同时加强对师资市场的宏观调控。
六、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合同制”
“教师聘任合同制”是政府和学校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教师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的劳动人事制度,也是公办学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劳动人事制度弊端重重,其根本性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限制了广大教师的劳动积极性,限制了校长的办学积极性和办学能力的发展,造成学校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造成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得不合理和低效率,承担了许多对冗员的无效负担。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应加速对原有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
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在于通过体制改革,转换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充分调动校长和教师们的办学积极性。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的本质内容,就是改变原有计划调节教师劳动力资源的体制,改为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师资,从而调整教师与政府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利益关系。1993年5月我校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展以建立“教师聘任合同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教师聘任合同制”的中心,就是要把教师推入师资市场,通过应聘和与校长签订“聘任合同”的平等的双向选择过程,参与师资市场的竞争。在教师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的交换关系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对教师的公开招聘和管理、使用以及工资收入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的优秀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教师对学校的选择,强化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造就一大批懂业务、善管理的校长,创办出一大批有特色的各级各类学校。这样,整个教育就能在政府宏观管理下,逐步建立起能够自我补充、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运行机制。
我校“教师聘任合同制”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全员招聘”,二是“全额浮动”。所谓“全员招聘”,就是打破原有的铁饭碗式的固定工作制度,实行面向全社会全员招聘、双向选择、公平竞争、择优上岗、合理流动、来去自由的新的用人制度。学校制定了《实施聘任合同制暂行办法》,对原有国家正式教职工,一律视为“下海”,进入“师资市场”,给他们双向选择、自由择校的劳动自由权,与社会和其他学校的教师及新毕业大学生、研究生一视同仁,平等竞争。我校每年4~7月份进行公开招聘教师的工作,本校在职教师也都自愿填报“应聘申请书”。校长根据新学年学校规模,制定本校工作岗位编制,然后校长组织各级干部对所有应聘教师职工分类考核,择优选聘,并举行岗位“聘任合同签字仪式”。合同书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了受聘人的工作岗位、职务、责任、工作量,同时规定受聘人应得的周工资、年薪以及奖金总额。校长还要根据合同规定为每个教职工颁发“聘书”,聘期为期一年,第二年根据每人岗位和工作量变化重新办理聘任合同。每年的签字仪式场面激动人心,校长在签字时对每个人都提出中肯的希望和诚挚的谢意,教职工们则纷纷向校长表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决心,此刻,校长和教职工的两个积极性得到高度的统一和紧密结合。
所谓“全额浮动”,就是打破原来基本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主要按岗位职责和工作量计酬的结构工资制度,贯彻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工资全额浮动、合理拉开差距、周工资、下发薪等原则和方法,把教职工个人收入与本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逐步提高教师工资总量的原则,有效地调动了教职工劳动积极性。学校制定了《聘任合同制暂行工资福利标准》,所有受聘教职工都必须执行学校独立的工资福利制度和工资福利标准,每周按自己所上课时数和所任职务、岗位、出勤状况及补贴获得周工资。每位教师和职工都清楚地知道自己完成每天的工作,可以获得多少报酬,如果迟到和请假会减少多少收入,工作有成绩就会得到奖励,如果工作不努力,不能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认可,将得不到聘用。在这种制度中,工资的计算反映教师的劳动数量,而是否被聘以及聘任的内容则反映教师的劳动质量。正确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是“教师聘任合同制”的中心环节。
在推行“教师聘任合同制”的过程中,校长既要代表学校资产所有权人,又要代表教职工和广大学生家长的利益。我校坚持平等,互利,诚信,稳定的原则,认真处理好教职工落聘、拒聘以及聘任合同纠纷等问题,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改革与变动中使教职工感到稳定和有依靠。只有代表教职工利益,才能使改革得到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教师聘任合同制”是师资市场运行机制在学校的微观活动形式之一,真正推行好“教师聘任合同制”只有校长的努力和教职工们的参与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国家相关法规和政府的配套政策的规范和保障。
七、政府对师资市场的宏观管理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是政府的两只手,过去只搞计划调节不行,现在放弃宏观调控也不行。我认为,在政府对师资市场的管理问题上,应该加快政府职能转换的步伐。一方面要坚决放开师资市场,发挥市场调节对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强化对师资市场的宏观调控,保障师资市场的良性循环和对教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放开师资市场就是要改革由政府包揽师资管理的人事制度,凡是学校、教育机构、社会团体以及教师自己能办的事情,都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办。这些事情可以包括以下项目:
1、放开学校和校长对教师的聘用权,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合同制”;
2、改革教师公务员身份管理办法,改革由政府包揽教师派任的旧体制,全面实行教师就业市场化体制。放开教师对学校的选择权,必须使校长们明确,只有给教师对学校的选择权、流动权,学校和校长们才能真正获得对教师的聘用权;
3、放开教师的培养、培训权,全面改革由政府出资的包揽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体制,消除高等院校中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差别,实行教师来源多元化体制;
4、放开教师职称评聘权,改革现行的由政府包揽的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实行由学校自主评定和聘任职称的制度;
5、放开教师工资浮动权,改革现行由政府制定的统一教师工资的制度,实行教师工资市场化;
6、放开教师退休养老管理,改革现行由政府和学校包揽的旧体制,实行社会化医疗和退养保险制度
7、放开各级各类教师协会的管理,扩大其社会功能和自主权,使其成为团结组织教师,维护教师权益,为教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行业性社团组织;
8、放开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的管理,由政府的行政性管理转化为市场化管理和经营,使其成为教师资质档案管理,教师培训管理,教师就业中介性组织。
强化师资市场宏观管理就是要使政府管好自己该管好的事情,保障师资市场的秩序,促进师资市场的完善和良性循环。这些事情重点有以下内容:
1、加强教育立法,制定保障师资市场运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如教师资格,教师就业权益保障,教师协会,教育人才交流服务组织,教育收费,教育纠纷民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依据和司法程序,同时应加强教育执法督查。
2、加强重要环节的行政管理。政府应使用行政手段着重抓好校长任用、培训、考核和教师资格审批;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的管理,保障其质量和稳定。抓好对教育工会、教师协会、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教育科研机构的指导与管理,发挥它们在师资市场运行中的作用。
3、加强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如改革原有的公办学校的财政拨款体制,采用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生均拨款制度,逐步减少对公办非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改革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及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制度;实行收费标准分类浮动制度,对公办学校推行办学体制改革实验给以政策扶持,保障其经费收入不断提高;对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行教师工资补贴制度。
总之,政府作用对师资市场的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只要我们积极开展对教育市场,师资市场客观规律的研究,坚持科学实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我国教育事业就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