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庆俊
上海航捷疏浚打捞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崇明 202162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项目不断发展,各种建设技术也不断发展、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其中,混凝土机构的施工技术受到了广大施工单位的青睐。目前,大多数工程和施工单位已经开始创新和优化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随着建筑的发展,如何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如何有效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已成为当前建筑企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一、混凝土结构在建筑施工中优势分析
混凝土通常是指将一定比例的沙石与水进行配比,利用凝胶材料将二者融合后搅拌均匀,从而得到的水泥制混合物。可以说混凝土是土木工程中至今存在的最佳原材料,其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耐久性最强,其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混凝土原材料十分易得、制作工艺简单方便、运输成本较低、具有较强的抗击打能力与抗腐蚀性能,简单的人为破坏几乎不会对其产生影响。在没有成型之前,混凝土属于一种胶装的凝结物,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可广泛的应用到多种建筑工程当中;当其成型以后,通常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将混凝土浇筑在钢筋中,能够使钢筋的强度、支撑力得到显著增强,形成较强的保护力,此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也不容小觑。
二、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因素
1、施工材料
施工材料是影响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关键因素,较为理想的施工材料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有效应用的途径。如果混凝土施工材料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土木工程建筑质量,其中水泥材料的影响尤为巨大,水泥是混凝土结构施工的主要材料,如果水泥材料自身质量不过关或者型号应用偏差,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质量问题。另外,混凝土结构所用的材料为混合料,因此,这些混合料的配比情况,也会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配比过程中任何原材料添加数量不合理,都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应用价值受损。
2、施工技术
对于土木工程建筑项目的施工环节而言,混凝土施工技术标准,会对混凝土的最终成品稳定性,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比如,混凝土配制环节中,各种不同原材料的投放顺序和时机,以及搅拌的时间长短等,都需要严格地按照施工技术标准执行。如果实际操作环节中,混凝土的配制工作,没有完全参照土木工程建筑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标准,会使得混凝土的质量难以达到施工要求,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对后续的工作开展造成影响。
3、运输管理
混凝土配制完成之后,若不能得到科学地储藏管理,或者在运输环节中,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使其自身的稳定性和结构性,受到破坏。对于混凝土来说,材料制成之后的运输环节,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如果混凝土材料的储存的空间环境较差,或者储存时间过长等,会使混凝土材料整体性与结构性遭受到破坏。再比如,混凝土材料在运输环节中,若出现了离析现象,可能会导致混凝土材料不均匀。因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混凝土材料的存储和运输环节,加强管理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三、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材料配比技术
材料的合理搭配,配比和搅拌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混凝土材料配制效率,优化混凝土最终质量。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土木工程建筑单位,施工技术人员在对混凝土材料进行配制和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配制材料的选定工作。①工作人员对施工材料中,水泥的种类进行了合理化选取。工作人员根据施工要求和技术标准,系统地开展了材料选择工作。比如,针对大体积的混凝土配制工作,施工技术人员选择了水化热较低的水泥材料;骨料选择时,避免出现碱骨料反应问题;添加剂的选取要符合实际施工的操作标准等等。②工作人员还应关注不同配制材料的配比问题,以确保混凝土在施工项目中的性能要求可以得到满足。在搅拌环节选择机器代替人工搅拌,针对分层问题,要采用二次搅拌,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2、混凝土搅拌
对于各个原材料的搅拌也是极其重要的。在土木工程施工时,要根据所采用原材料的强度,等级和投放顺序进行合理的规划,注意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根据天气的实际情况和工程施工的要求,来对于混凝土的含水量进行检测,如果天气湿度较大,就可以适当的增加检测的次数,对于水的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要通过反复配比,来确定混凝土的最佳比例,同时,还要注意控制外加剂的用量,保证混合的均匀性,防止出现问题。
3、混凝土运输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运输和泵送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出现离析和凝固的现象,对于后续的施工操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混凝土的运输来说,要对于路程和时间进行综合的考虑,采取科学的配比来进行原料的搅拌,确保混凝土运输到目的地的强度和质量。另外,在运输时,要选择较为平缓的路面,避免刹车过急。只有对于运输的路径和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降低其转运的次数,才可以使得在混凝土初次凝固之前进行浇注,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4、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正式开始浇筑之前,应对所需设备、机械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包括卡具、泵管、料斗等等,并且针对浇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针对浇筑位置中的预埋件、模板、钢筋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混凝土正式浇筑时,严谨工作人员擅自加水,或者使用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混凝土,同时对模膜的范围进行严格的控制,使其保持在5~10℃之间,并且按照每道工序连续浇筑,以此来提高浇筑效率。在浇筑时,如若局部出现泌水情况,则操作人员可以利用事先预留出来的泄水孔处理泌水,并且通过一系列施工技术,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收缩裂缝与下沉等问题。
5、温度控制技术
温度对混凝土结构的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它是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整个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例如,在混凝土搅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养护等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温度控制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温度。禁止因温度过高或过低而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从而控制裂纹问题。以混凝土结构施工浇筑技术为例,进行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时,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5℃,不高于35℃,达到国家规范要求的混凝土浇筑温度要求。
6、养护与拆模技术
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能够保证其自身的性能不受影响,在炎热的天气或者地区中,为了保证对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效果,施工人员了需要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覆盖薄膜,避免水分过快政法而影响养护效果,而对具有特殊要求混凝土结构,还需要对其进行浸水养护。同时,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养护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好周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进行工作。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中,应该对混凝土结构进行防冻养护,避免发生裂缝问题。在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拆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时间,在其强度达到标准时方可进行拆模,并且在这一环节中,禁止撬动、敲击等操作行为。通过这样的技术,能够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符合土木工程建筑的要求,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人员应认识到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熟练掌握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同时降低地基对混凝土的约束力,做好混凝土结构的密封养护工作,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保证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全面提升土木工程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世磊.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管控分析[J].民营科技,2018(05):103.
[2]廖维海.浅议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23):107~108.
论文作者:马庆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结构论文; 材料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 过程中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环节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