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内涵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6—0058—03 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富有实践性内涵的教学。把握和判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标准,不是看教学地点与教学环境的差异,而是看教学内容,即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富含实践性。实践教学不应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活动,不应被理解为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活动,而应被理解为教学中实践问题的教学①。由于对实践教学内涵认识的局限与分歧,再加上没有明晰社会实践、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实践教学环节等几个基本概念,使实践教学缺乏实施的稳定性、持久性、普遍性及有效性。严格意义上讲,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应该称作实践教学环节,这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已有明确表述,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为此,正确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需厘清如下几个关系。 一、思政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都是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教学环节,两者统一于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且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前提,实践教学则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但就实践教学而言,它是一种活动还是一种观念或一种理念的反映,是需要首先认清的一个根本问题。笔者认为,不应把实践教学看成是一个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意义上的范畴,而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教育教学理念和内容意义上的范畴。这样看来,思政课理论教学不但不与实践教学相对立,反而是紧密相联的。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本身就是一种以实践形式表现出来的理论教学,且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来实施的。所以,归根结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只是在一种规定的情境中师生双方位置不同而已,况且,完成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和目标都离不开两者之间的互动。 要实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特殊功能和根本要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到真正体现。换言之,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实施具有实践性内涵的实践教学正是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本质要求。实践教学的关键是要看教学是否具有实践性内容,比如,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的社会调查、自愿服务、公益活动及专业课实习等,也不一定就是安排了实践教学。诚然,实践教学需要安排必要的时间,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但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如果这些校外活动被当作实践教学来安排,并成为一种必要环节的话,那就应当是课堂理论教学合乎逻辑的补充或延伸,应具有与相关思政课课程有关的实践内涵,否则,就很可能是走马观花、热热闹闹地走过场,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正因如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并没有说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一些教育活动。而是强调要把实践教学与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所以,明确这种区分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这不仅反映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种本质需求,而且厘清了思政教育的一个学理性范畴。 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若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那么实施实践教学就要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可以说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让大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社会,同时思政课开始重视实践教学,强调思政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却一直存在着把实践教学混同于校外教学的形式主义倾向。结果,不仅没有真正体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实质,还耗费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削弱和冲淡了思政课实践教学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蕴涵。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再单纯地依靠理论课课堂教学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而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中,实践教学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思政课教学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这一基本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实践教学只能是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和手段。在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时,要防止出现另一种倾向,即要求由思政课教师承包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或实践教学,使思政课教师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实践教学上,而放松了理论上的追求,甚至产生不重视理论教学的倾向。理论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不能因为学生喜欢实践环节、不喜欢理论学习,就主张用实践环节去迎合学生,结果造成学生更不重视、不喜欢思政课理论学习的倾向,这一点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系 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既包括一般性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也包括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两者都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实践都是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去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以及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但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一般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有明显区别的。首先,从组织者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由思政课教研机构来组织实施的;而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等一般性社会实践主要是由学校团委来负责安排实施的。其次,从实施的时间上看,两者并不是同步的。我们从1987年出台的《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见》中可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的团组织就相继开展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要是寒假或暑假)走出校园,使大学生在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而在全国高校普遍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在“98方案”实施以后。再次,从两者实践的内容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及大学生一般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宽泛,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围绕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而展开的实践活动,是服务于思政课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而大学生的一般性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限于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而是一种以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更为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②。 因此,应该辩证地看待二者的关系,相应地,我们可以将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关联的实践教学活动称为“大实践”,而把与大学生思政课相关联的实践教学称为“小实践”。“大实践”主要由高校的大学生工作系统负责组织和实施,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以社会为课堂的社会实践,主要利用暑假、寒假等非上课时间,开展军训、志愿者服务等与思政理论课内容不直接关联的实践活动,其形式主要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③。“小实践”是由高校思政课教研机构负责实施的,是与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思政课教学进行过程中结合理论课课堂教学而开展的,一般的方式是在课堂内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以及观看视频音像资料等,或是在校园内充分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自学、阅读以及知识的拓展、资料的收集整理等,还有举办征文写作、参观纪念展览、组织小型的访谈以及举办实践性的专题讲座、报告等。 就内涵而言,针对大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作为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问题的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发生在主体思维领域的思维活动,是以提高和优化主体的认知能力为目的的④。而一般意义上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则是改造客观世界实现主体价值的能动活动,是以对客观世界或特定客体的改造为目的。因此,那种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简单理解为一般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仅忽视了实践教学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活动的区别,也没有认清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事实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并非只是单一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把实践教学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参观、调研考察等活动,这种认识是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简单地看成对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获取。应该说,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况且,在思政课的课堂内也可以体现出实践教学的本质要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实施的教学,即是说实践教学是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开放性的多边互动的形式而进行的,也就是说,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实践教学形式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主要起促进、鼓励和引导作用。否则,就不是教学的组织和运行方式。那种没有教师在场做指导的分散的参观调查、访问访谈之类的活动不能称之为教学,即使是让学生观看音像视频等资料的教学片,如果学生看完之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及教师总结、归纳和引导,也不能称之为实践教学。 三、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相关实践的内在统一关系 实践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认为,自然与社会的联系、社会与人的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本质上都是实践的产物。而实践又总是受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所支配,又总是表现为形式与内容、过程与成果的统一,并始终以内容和成果为其本质表征。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实践的方法论原则,也是认识和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原则。 依照这一原则,我们需要用实践的方法来看待思政课体系中各门课的课程方向和课程标准,关注教学内容与相关实践的内在统一关系,即以教学内容的观念和形态反映相关的社会实践。因此,思政课要想收到预期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紧扣思政课各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由教师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史论结合、议论为主”上,这门课程强调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几代共产党人是怎样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经历了哪些胜利和挫折,又是怎样在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不断斗争中,不间断地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与此同时,又是怎样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概括、总结、提炼、升华,在每一个方面都作出了合乎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创新和创造,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篇章。这样看来,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应当注重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尤其是与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成果及其规律与特点,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相关实践的内在统一,进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注释: ①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2). ②曾令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③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④王祝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标签:实践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大学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大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