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 四川 成都610513
科学教育在当今社会备受瞩目,这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当今的幼儿科学教育不应再局限于科学知识的获取,更要注重孩子对科学事物和现象观察认识能力的培养。幼儿天生具有爱探索的特性,这在杜威“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中得到印证。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基本特点。幼儿园教师要因势利导,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实际,做好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创造性地“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一、明确科学活动目标,做好科学活动的设计
教师要清楚自己在设计组织科学活动时,究竟需要达到一个或几个什么样的目标,是注重知识点的掌握,还是注重孩子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果?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科学活动设计的雏形就显现出来。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来看,“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科学学习使幼儿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育既然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那就“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在科学活动的设计时,要避免知识点的传授和灌输,要注重孩子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探索兴趣的激发,要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是有趣的,情感是愉悦的,也就需要教师在设计中尽量体现活动的趣味性,尽可能多的提供孩子参与操作的机会。比如在设计关于力学的科学活动《神奇的纸》时,我将之与“世界大力士比赛”活动联系起来(幼儿观赏过这类节目,觉得大力士叔叔特别厉害),“让我们也来想办法将这些纸片立起来,而且要像大力士叔叔一样举很多东西,比比谁最聪明”,活动就变得鲜活起来,孩子的兴趣也来了,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开始将我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材料通过多种方式探索。试想,如果我就对孩子说“你们想办法把纸片立起来,而且要能在上面放东西……”,效果肯定不理想;或我演示告知“你们可以这样让纸立起来,那样可以让它承更多的东西……”,简直就是扼杀了孩子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没有孩子自己探索发现的过程,也就可能没有了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孩子也就丧失了对科学的探究能力。
二、注重幼儿认知特点,做好科学材料的投放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可见,科学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材料投放要有目的性。材料的投放要与科学活动的主题密切相关,要围绕活动进行,要以能解决活动问题为目的。有时需要增加额外的材料考验幼儿自己判断筛选的能力也是许可的。但不可过多,多则可能造成幼儿的迷茫,有可能导致活动主题的偏离。就比如在利用辅助物使不具稳定性的物体稳定的探索活动中,就由于教师提供了过多的积木,致使有的幼儿忘记了活动的初衷,沉浸于搭积木游戏了。
其次,材料投放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应该以孩子的角度去思索,材料能否为幼儿所用,操作是否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或者这种操作有没有必要。只有真正能为幼儿所用,材料才有存在的价值 。我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也曾有过险些失败的案例,就是设计活动时考虑不足引发的问题。在关于扩散的科学活动《游动的颜色》中,为了以非常形象的方式体现扩散这一科学现象,我想到将颜料置于水中,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为了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操作的机会,我给他们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装有水的饮料瓶及水彩笔墨汁,其中墨汁又被稀释过,我之前做尝试时,是采用倒墨水的方式,量大,效果自然明显。但孩子尚不具备将墨水倒入口径很小的饮料瓶的能力,他们很难将墨水准确倒入瓶中,扩散现象没法观察到。后来,赶紧将墨汁笔管分发下去,只需将笔管伸入瓶口,轻轻挤压,墨汁就准确无误地坠入瓶中的水里。这下,浓浓的墨汁在水中游动扩散的现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活动中,在采取补救措施前的材料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就失去了意义,几乎达不到效果。因此,教师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材料的投放,是能被孩子操作的材料。
再次,材料投放要丰富且有层次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活动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同时就儿童发展心理学来看,即使在同一年龄层次,孩子可能因身体、心理或环境等因素造成不同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体现在操作材料的准备和投放上,就是要求材料的操作有难有易可以适合不同能力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和能力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了孩子探索的兴趣。以《沙过冬》这一科学活动为例,我鼓励孩子以多种方法将沙运送进小口径的饮料瓶中。在准备完瓶盖、勺子、纸片、塑料管等多种材料后,还在是否需要提供成型的漏斗时经过了一番思索,后来考虑到班上孩子年龄和能力水平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我投放了部分成品漏斗,也投放了很多扇形纸片。这两种材料在孩子的探索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使用,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所以,教师在材料的准备和投放时,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差异性,投放适合不同孩子的有层次性的材料。
三、强化树立科学氛围,做好探索兴趣的调动
(一)注重幼儿科学活动生活化
科学活动生活化,能使幼儿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这就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才能帮助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幼儿也只有在生活环境的探究和学习,才是真正轻松和愉快的。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植物园玩,在草地上的一只蛤蟆引起了孩子们的高度注意,他们为这只丑陋的小东西是青蛙还是蛤蟆争论不休。由此,我们生成了认识青蛙和蛤蟆的科学活动,孩子们特别感兴趣。
(二)注重幼儿科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有效的实施途径。于是,我们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游戏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许从头到尾都在玩,但玩的同时也支持、促进了他们的科学活动。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张开想象的翅膀解释科学,用自己的语言或形体方式表达自己的感知,他们在游戏中自由主动的学习。例如,孩子特别喜欢磁石,我们就用“小猫钓鱼”的游戏方式帮助他们了解了磁石的某些特性,并在游戏中引导他们去观察发现,哪些“鱼”能被钓起来,哪些“鱼”不能被钓起来,为什么?孩子就在快乐的游戏中了解了磁石的特性。
(三)注重愉悦心理氛围的创设
孩子只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才会感到最大的快乐,也才有利于他们自由快乐地去探索发现。怎样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和氛围呢?
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探究的动力。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踩鸡蛋”的活动中,当教师慢慢跨上用4只鸡蛋支撑的木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不能踩!鸡蛋会碎的!”然而鸡蛋并没有像预料的那样破碎,此时幼儿的兴趣激发起来了。接着,教师又拎起两桶水,当幼儿发现鸡蛋在如此的重压之下仍完好无损时,由衷地拍起手来,说:“哇!老师会魔法。”这时,教师却神秘地说:“老师并不会魔法,这里有秘密。”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正是在浓厚的兴趣的推动下,积极地投入到观察和操作活动之中的。
其次,要注意发掘闪光点,树立孩子探索的信心。孩子们在每一次的科学探索活动中的表现都是千差万别,但都有他自己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除了作为引导者,更应该留心孩子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及时做出具体表扬。比如“你真厉害,你是怎么想到把珠子放到这里的?”“太棒了,你这个方法最省力”……教师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同时要表达出你是为他具体哪方面的成绩骄傲。这样,孩子们探索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会更加的积极、自信。
总之,幼儿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担负着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及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任务。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教师个人能力差异、幼儿年龄与水平差异,教学设施差异,甚而地域差异都会影响,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自己的专业技巧,为幼儿确定适合其发展需要的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提供与满足幼儿发展与需要的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帮助,促进他们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占兰.幼儿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刘晓东.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时代重建[J].学前教育,2013,7:121-123.
[3]袁爱玲.中美科学教育课程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 2014,8:126-128.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J].幼儿教育研究, 2015,10:206-209.
(作者简介:梁莉萍,女,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机关幼儿园工作。)
论文作者:梁莉萍
论文发表刊物:《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7
标签:幼儿论文; 科学论文; 孩子论文; 材料论文; 兴趣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成长读本》2017年8月总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