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文论文,次序论文,应以论文,文体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写作教学内容与程序的安排,如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哪一种文体应成为写作教学的重心,这是写作教学科学化的一个难题。在教学实践上,一般是从学习叙事开始的,也比较重视叙事性写作,叙事性写作几乎贯穿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全过程。由于各种原因,议论性写作是严重滞后的,也是较被忽略的。以至于学生的议论性写作能力的发展,远不如叙事性写作能力。而就现实需求来说,议论性写作远甚于叙事性写作。一个人可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就是说,写作教学的重心本应放在议论性写作上,而事实上恰恰被颠倒了,议论性写作似乎变成可有可无的点缀。这种写作教学目的与写作教学实践二者不相适应的状况由来已久。议论性写作关系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议论性写作的忽略,意味着理性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降低全体公民的思想素养。
要讨论写作教学程序的科学化问题,有必要先对语文界前辈们的观点作一回顾与审视。
梁启超说:“论事文和记事文孰为重要,学起来孰难孰易,这些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姑且不细讨论,但现在学校中作文一科,所作者大率偏重论事文,我以为是很不对的,因为这种教法,在文章上不见得容易进步,而在学术上德性上先已生出无数恶影响来。”①他主要是对“八股”教育进行总结,对20世纪初学校“专教论事文”不以为然,认为这“全是中了八股策论的余毒”,将其上升到“学术上德性上”的“生出无数恶影响”来认识,这是很有道理、很深刻的。因为“偏重论事文”,如果学生自身并没有论事所应具的能力,写不出来硬写,只好东拼西凑拾人牙慧,这必然养成弄虚作假的习惯,势必堕入剽袭、胡说一途,这自然对人生、社会都将产生极坏的影响。他的观点有拨乱反正的意味。
但他也并不是认为“论事文”不要做。他说:“我并不说论事文不该学做,论事文可以磨炼理解力,判断力,如何能绝对排斥,但我以为不要专做,不要滥做,不要速做。等到学生对于某一项义理某一件事情某一个人物确有他自己的见解——见解对不对倒不必管——勃郁于中,不能不写出来,偶然自发的做一两篇,那么,便得有做论事文的益处而无其流弊了。”②“我主张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教记述文,一学期教论辩文。由简单而复杂。记述文先静后动,论辩文先说喻、倡导,而后对辩。论小事的在先,论大事的在后。使学生知道理法,可以事半功倍。”③他认为“论事文”需要等到学生确有见解要发表时再作,就是要因势利导,随顺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他给“论事文”的学习安排的顺序也是较为合理的。
朱光潜则将文体分为言情、说理、叙事、绘态四种。他认为初学者首先不宜于说理,因为说理文需要丰富的学识和谨严的思考,这恰是青年人通常所缺乏的。
他以为入手就写言情诗文也是不妥当的。其一是因为情感迷离恍惚,不易捉摸。言情必借叙事绘态,如果未有这种准备,言情便只会变成抽象地说悲说喜。其二是因为情感自身也需陶冶熔炼。人生经验愈丰富,事理观察愈深刻,情感才愈深沉,愈易融化于具体的情境。
这样,“剩下来的只有叙事、绘态两种。事与态都是摆在眼前的,极具体而有客观性,比较容易捉摸,好比习画写生,模特儿摆在面前,看着它一笔一笔地模拟,如有一笔不像,还可以随看随改。紧抓住实事实物,决不至堕入空洞肤泛的恶习。”④而叙事与绘态之中还是叙事最要紧。叙事就是绘动态,能绘动态就能绘静态,叙事绘态二者也往往密不可分。这两种文做好了,其他各体文自可迎刃而解。他把叙事、绘态看作是言情、说理的准备,将情与理看作是“心理方面的动作”,这是独特的发现。
陈望道的见解也较为相似。他在《作文法讲义》中说先练习记载文,次练习记叙文,又次练习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他说的记载文,指的是记静态的事物;记叙文是记动态的事物,记动态较记静态难,所以,先学写静态后学写动态。论辩文、诱导文都是议论文,前者是驳论文,后者是立论文。他在两大类文体之间增加了“解释文”,即说明文,将说明文放在记载文、记叙文之后,论辩文、诱导文之前,大约有过渡的意思,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说明文”难于记载文、记叙文,又是论辩文、诱导文的基础。
可以看出这些前辈的认知对我国现AI写作作教学有极大的影响,一直到今天写作教学基本上还是按照这个序列安排的。一般初中以记叙文为主,初二开始写说明文,到了初三才接触议论文写作,高中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重。实际上,高中已经基本上不教写作了,如果有的话,大多也是为了对付高考。这样的安排,以往人们认为大致上是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因为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晚于形象思维。但是,显然,对这几类文体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充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如何培养议论能力并不了然。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视不够的。
其实,说明与议论能力的开发与发展,也许还可以更早一些。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15岁)——“在这个阶段里儿童获得抽象思维能力”。⑤就是说,11岁以后,进入到形式运算期的孩子,抽象思维的能力开始得以发展。“随着青春前期开始,人们表现出在抽象水平上进行形式推理的能力。他们能从观察中引出假设,能想象真实的以及假设的事件,并演绎或归纳出关于他们周围的世界的原则来。”⑥可见12岁以上的初中生已具备了发展说明、议论能力的生理基础。
而布鲁纳则将人的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表演式模式:表演式模式是儿童通过动作去应对世界。在智力的感觉运动时期,幼小儿童所做的正是这个模式。2.肖像式模式:肖像式模式在于用意象去概括和代表动作。因此它是和知觉密切联系的。儿童注意和记忆这些物体可以看到的或“表面的”特点,并且以这些特点为基础在表象上处理它们。3.符号式模式:按照布鲁纳的意见,符号是以间接的和任意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这种任意性正是符号表象的最大威力所在,因为一个符号就其本性来说是远非动作和意象所能处理的。由于使用符号,不仅可以迅速排除供选择的对象,而且也可以演绎和归纳出结论来(也是以抽象的、符号的形式),从而达到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力的顶峰。⑦这三个模式有的也翻译为:动作表达方式、肖像表达方式和符号表达方式。符号表达方式,即对于像语词这类元素的使用,而元素和它们所代表的东西之间有一个任选的关系。意象必须以经验的知觉方面为基础,而符号可以代表抽象的观念,其中包括转换、规则和概念。最重要的符号工具是语言,布鲁纳认为语言是认识发展中的主要力量之一,因为儿童总是试图发展与他在语言中听到的抽象概念相应的图式。⑧
布鲁纳的研究表明,符号表达方式,即语言表达方式,是与人的抽象思维相吻合的,就是说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就逐渐摆脱了肖像表达方式,体现出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倚重。到了五、六年级,语言表达方式势必会得到一定的发展,到了小学毕业,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以这样的语言储备为基础,其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的进步,意味着语言表达方式的初步掌握,表明了完全可以适应说明、议论的学习。
这说的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可能性。再说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叙事、抒情类写作主要靠的是感性认识,其主要认知形态是感觉与感知,以感官的感觉与思维的知觉为主,虽然也需要理性思维的配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而说明、议论类写作主要靠的是理性认识,需要对事物作分析、概括,演绎、归纳,判断、推理。这些都需要抽象思维能力。固然它也需要感性认识作为前提,但由于这种感性认识能力发展在前,所以这大致上不成问题。一个心智较为成熟的人,这两种认知能力当是较为协调的。对于人的发展来说,相对而言,理性思维能力更加重要。
一个高中生,如果只具备感性认识能力,只能写叙事或抒情类的文章是不够的。因为,写叙事、抒情类文章只能算是某种“专才”,而不能视为对所有的高中毕业生的普遍性要求,而写说明、议论类文章应是对所有高中生的普遍性要求。对于这一点,语文界还缺乏共识。
理性写作能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这对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及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在上了大学之后,他们所需要的写作能力基本上都是实用类、应用类的,即以说明、议论类写作为主。在大学阶段及日后的工作中,从事任何一个专业都离不开研究,都要进行研究性写作,如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评论、论文等写作,而说明、议论是研究能力的基础,是这些文体写作的基本手段。如果在基础教育中没得到抽象思维的训练,没能较为娴熟地掌握说明、议论的方法,便难以胜任大学的深造与日后工作上的需求。
进一步看,一个高中毕业生必须对社会、人生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见解,要能够与他人进行思想的沟通、交流以至交锋。对时政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议论能力的缺失,势必从整体上削弱国民的思想素养。显然,基础教育就应该为成为“思想者”与合格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是说,即便是擅长叙事、抒情类写作的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即使不能要求太高,但起码也应当基本达标,最好在平均值之上。而擅长说明、议论类写作的学生,则不必要求他们也得会写叙事、抒情类文章。
在人的智力发展中,感性认知能力是在先的,理性认知能力是后起的。感性认知能力先天的、自然发展的成分较大,而理性认知能力所需具备的后天的因素较多。感性认知主要凭借的是感官的作用,大脑对感性印象进行综合与协调就可以了,只要是感官、思维健全的人,一般都能正常感觉、感知。而且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情感、思想的逐渐丰富,这种感性认知也会水涨船高,得到普遍的提升。虽然其中也有先天素质、潜能上的差异,有些人具有形象思维的优势,在后天的发展上表现得特别优异,经过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优秀的作家、新闻记者、传记作者等,但是,随着一般人在感性认知上的自然发展,经过相应的练习,也都能达到较好的水平,多数人在叙事、抒情的实际应用层面,大致上是不成问题的。而理性认知就截然不同了。由于理性认知所借助的不完全是智力的自然成长,它还需要较多的学养滋润和思想磨砺,这必须靠长期、自觉的修炼,主要是大量地读书与思考,加之将思考的成果整理、记录成文,付诸口头讨论或书面交流。这一般需要有较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环境,通过教师与同学长期的相互激励、促进、切磋,和对他人或自己的文章的反复推敲,使抽象思维日臻敏锐与深刻。因此,在说明、议论水平上,多数人要达到实际运用的程度是不容易的,比起叙事、抒情能力的提高要更为困难,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要求在教学上要有更大的投入。
对此,语文界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摆正说明、议论类写作的位置。这里的“说明”,虽然也包括说明文的写作,但是,主要指的还是议论文中的说明方法的运用。我不主张中小学生专门练习说明文的写作,因为说明文写作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的支撑,属于专业写作范畴。缺乏专业知识的中小学生是没法写好说明文的。王富仁说:“我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很著名的语言学家,他拿了一件古物让学生描述,结果学生都写不清楚。我说这是正常的,因为学生看到的只是这个东西的外形,他没有感受,所以写不出来。比方说这是一个茶壶,如果要精确地描述这个茶壶的形状,必须是个制壶专家。语言学家认为在中学里应该训练这个描述说明的能力,这实际上不符合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⑨这一见解是很有道理的。中小学生尚处于基础教育阶段,说明文可以等到他们进入到专业教育阶段再作考虑。议论文写作,自然就会包含一些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是议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学生只要学会议论文中的说明方法就可以了。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议论性写作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必须培养的“共能”。
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读写教育至关重要。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读的主要是议论类的文章。议论类的文章往往包含有说明的成分(所以过去也称为“论说文”)。议论文中的说明主要有对基本概念的阐释、对论点的阐述等,这些也可以算是主要的议论能力之一。但议论文写作学习,重点还在对文章论点的辨析与对论证、说理过程的探究,即对观点与思路的探究。对文章观点、思路、思维逻辑的梳理与领悟是首要的。
议论主要凭借的是学养。阅读,是积累学养不可或缺的途径。课内阅读固然重要,而课外阅读同样不容忽视。因为,积累学养,不但取决于阅读的质,更取决于阅读的量。不但要多读,而且这种阅读一定要与写读书笔记相结合,每读一篇文章必定要作评点,当然也离不开写成篇的研究报告、评论及小论文等。诚如胡适所说“手到是心到的法门”,“手”不到“心”是不会到的。把点滴的心得与发现写下来,日积月累,水涨船高,学养就逐渐深厚了,滔滔宏论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与习惯,要从小学中、高年级就开始培养。到初中,就要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引导,掌握基本的立论与驳论(证明与证伪)、判断与推理、归纳与演绎、阐释与论述的方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很好的集读、思、写于一体的方法。中学每学期如能完成一至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阶段经历了12次以上系统的抽象思维的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素养必将大有裨益。
注释:
①②梁启超:《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5册43卷,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81页,第84页。
③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华书局1925年版,第44页。
④朱光潜:《谈文学·写作练习》,见《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82页。
⑤⑧[美]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等著,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心理学纲要》(上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页,第136-139页。
⑥⑦[美]R.M.利伯特等著,刘范等译:《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32页,第235-237页。
⑨王富仁:《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见《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