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_王恒,赵俊华,赵成光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_王恒,赵俊华,赵成光

王恒 赵俊华 赵成光

(徐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 江苏徐州 221003)

【摘要】目的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治疗疣状胃炎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疣状胃炎82例,在电子内镜直视下,对疣状隆起病灶,经活检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对病灶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结果 胃镜复查,本组所有病例隆起糜烂处均治愈, 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 内镜下APC治疗VG效果良好,是治疗VG非常理想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 疣状胃炎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052-02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 is, VG)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又称慢性糜烂性胃炎、天花疹样(痘疹样胃炎) 或章鱼吸盘样胃炎,是一类临床上无特异性,但在内镜、组织形态学上有特征性改变的胃黏膜病变。内镜下属呈疣状外观,隆起糜烂型胃炎。成熟型VG多由于结缔组织增生所致,临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镜下隆起不易消失,易发生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属癌前疾病。目前多主张进行胃镜下灼除治疗[1]。我们应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质子泵治疗疣状胃炎,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对象为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10月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疣状胃炎82例,诊断标准参照新悉尼系统和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究讨论共识意见》[2]。患者主诉包括反复发作的上腹痛或不适、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可见隆起糜烂灶,顶部脐状凹陷,呈疣状外观,大小形态不一,多呈圆形及类圆形,直径0.4~1.5cm,大部分按胃黏膜走向分布。病灶部位多在胃窦部,其中4例波及胃体下段,2例在胃底,均为多发,共计368个病灶,病变在形态学上均符合疣状胃炎的诊断[3]。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PC联合药物治疗)和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组(42例)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年龄32~60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1月至3年,平均1.8 年,共计192个疣状病灶,其中病理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生者5例,Hp阳性35例。对照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月至3年,平均2.1年,共计176个疣状病灶,其中病理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和(或)肠化生者3例,Hp阳性3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疣状病灶、病理学诊断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使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内镜专用氩离子凝固器,氩气流量设定为2L/min,功率45W。在电子内镜直视下,观察疣状隆起病灶,经活检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器导管,将导管伸出内镜头端,直至病灶上方约0.5 cm处,以每次1~3秒的时间施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治疗后黏膜平坦或略凹,病灶色泽转为白色,或深黄色为止。氩离子凝固治疗次数视病灶大小、质地情况自行决定,一般以胃镜下整个病灶灼除为止。术后禁食6小时后进软食, 并给予奥美拉唑和铝镁加混悬液治疗4周, Hp阳性者均给予根除Hp治疗(奥美拉唑20mg,替硝唑0.5g,克拉霉素0.5g,均1日2次口服,用1周)。对照组常规奥美拉唑和铝镁加混悬液治疗4周,Hp阳性者给予根除Hp治疗,方法同观察组。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Hp。

1.3 疗效评价

1.3.1 临床症状评价 上腹不适、上腹隐痛、饱胀、烧心、反酸5个症状。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有效:症状部分消失;无效:症状无改善。 (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 总例数x100%。

1.3.2 客观疗效评价 痊愈: 病灶全部消失;有效:病灶消失 50%; 无效: 病灶无改善或消失< 5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2 周后进行胃镜复查,本组所有病例隆起糜烂处均治愈, 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本组28例治疗后前2d出现剑突下烧灼感, 15例出现剑突下阵发性隐痛,于第3天消失。未见治疗后病灶周围黏膜下气肿、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1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22.5%,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1)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42 29 7 4 2 85.7%(36/42)*

对照组403 6 14 17 22.5%(9/40)

注: *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1

2.2 治疗后两组内疣状病灶变化情况比较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胃内疣状病灶总有效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 ,见表2。

表2 两组内镜下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治疗组 42 36 5 1 97.6%(41/42)*

对照组 40 2 6 32 20.0%(8/40)

注: * 与对照组比较P < 0. 01

3 讨论

疣状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胃炎,也称糜烂性胃炎或痘疹性胃炎,其发展具有潜在的癌变倾向。隆起糜烂性胃炎的镜下治疗方法有多种,如微波凝固法、电凝电切法、冷冻法、酒精注射法等,各有优缺点。APC应用于内镜下治疗,通过氩离子将高频电流传送到组织而起作用,其穿透深度是恒定可控制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应用于消化内镜下治疗,对隆起糜烂性胃炎、Dieulafoy病、胃肠道息肉、Barrett食管、消化道肿瘤均有很好的疗效。具有以下特点:(1)不接触组织,不存在接触性探头治疗时,探针粘连的现象[4],减少出血及穿孔危险,时也不必因为要去除探头粘有组织而反复清洁探头。(2)组织破坏深度浅,一般不超过3mm,不会引起消化道穿孔。(3)氩离子具有自动导向功能,可进行轴向、侧向、逆向凝固,对病灶的治疗较全面。(4)产生烟雾少,保证视野清晰,加快治疗速度。(5)不产生组织碳化,有利于组织修复[5]。本组未发现黏膜下气肿、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部分患者于术后出现剑突下烧灼感及上腹部隐痛,可能与黏膜下神经受刺激或凝固面受胃酸、胃蛋白酶影响有关,给予抑酸剂或黏膜保护剂治疗可缓解。

隆起糜烂性胃炎在肉眼下不易与早期胃癌Ⅱa型鉴别,常需行活检以确诊。如病灶数目较多,无法对每个病灶进行活检﹙以防大出血﹚,只对一些肉眼观察认为较可疑癌变的病灶进行活检(常取病变范围较大处)时,易遗漏早期癌变病灶。氩离子凝固治疗时可使组织失活、凝固、干燥,其表面温度远超癌组织42#就可灭活的温度。其原理是电流通过离子化的氩气将其导向靶组织产生高温凝固或止血[6]。APC治疗为逐个病灶进行烧灼,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隆起糜烂性胃炎病变范围广、部位分散、活检取材不易准确等可能出现漏诊误诊之不足,临床实践证明内镜下APC治疗VG效果良好,是治疗VG非常理想而且有效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冯莉,吴云林,付极,等.雷贝拉唑在成熟型疣状胃炎氩离子凝固术后的疗效观察[J] .中华消化杂志, 2004, 24 ( 2) :116 117.

[2] 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00, 5(1): 77.

[3]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64-365.

[4] 冯莉,吴云林,孙波,等.氩离子凝固术对猪胃黏膜作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18(3): 164.

[5] 张业祥,余小舫,潘凯,等.经内镜子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5, 17(1) :8-9.

[6] Wahab PJ,Mulder CJJ,den H artog GD,et al. APC in flexible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piolt experineces [J] .Endoscopy,1997,29(3):176- 181.

论文作者:王恒,赵俊华,赵成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5

标签:;  ;  ;  ;  ;  ;  ;  ;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_王恒,赵俊华,赵成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