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视角下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建议
——以黑龙江省为例
周姊毓1贾海玲1刘海燕1赖雪砚2
(1.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2.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课程设置关系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其课程设置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实用、课程比例不合理、课程人文素养欠缺等问题。在校企合作视角下,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有: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开发适合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坚持“校企合作”“学做合一”的发展道路、营造“残健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
关键词: 校企合作;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着极大特殊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即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残疾大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获得、社会适应等方面比较滞后,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中,不能简单地照搬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建立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课程体系。
一、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残疾人高等教育学院陆续成立,如山东滨州医学院医疗二系(1985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1987年)、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1997年)等,这些院校开设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以提高残疾人职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为培养目标。根据《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十五”实施方案》,21世纪初期,各地又先后成立一批特殊教育学院,这些院校均以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为办学重点,如2000年北京联合大学成立特殊教育学院、2002年成立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04年河南中州大学成立特殊教育学院等,上述院校开设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广告艺术设计、园林艺术、工业会计、针灸按摩、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服装设计等,各专业依照其专业特点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设置课程,目前这些专业和所开设的课程基本符合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基本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相对于其他省份,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较为滞后,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是2013年黑龙江绥化学院开始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并被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和中残联列入特教学校建设二期规划,于当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艺术设计、钢琴调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残疾大学生。目前,绥化学院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主要为听障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以残疾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主要围绕三大模块来进行,即思想品德教育、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实践操作课程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因此,课程设置模式可以归结为“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操作能力为重点”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又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强调对其身心的教育康复。但是,由于这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模式侧重对残疾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而对他们的人文素养重视不够;在操作过程中注重校内实践教学,而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较少,因而不利于形成残疾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总结起来,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目标决定着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曲学利(2001)主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培养高级应用性残疾人才[1];于桂霞(2004)则认为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同时培养残疾人合作、创新、坚强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2]。可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统一,既要符合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残疾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康复的特点,切实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但是,目前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不明确,具体体现在:一是没有体现出特殊教育的价值取向,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既能够培养残疾大学生的能力,使其具备一技之长,顺利融入社会,也是人道主义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但是目前黑龙江省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对残疾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个性品质培养有所忽略,对学生的教育康复和回归主流的重视不够;二是课程设置不符合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目前绥化学院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开办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某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等课程,不太符合残疾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要求,由于聋生主要依靠视觉通道获取信息,在学习上依赖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而学习这些抽象的课程难度较大,因而学习效果较差;三是课程设置未充分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市场需求决定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因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要注重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但是,目前黑龙江省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还未形成与企业互动的良好格局,在教学中,企业参与其中的机会甚少。
(二)课程内容不实用。目前,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思想品德教育、基础文化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三个领域,课程组织形式以学科课程为主,各领域分科种类繁多且过于细致。采用学科课程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如教师容易对课堂进行监控,有益于系统知识的传授,但是学科课程的弊处在于残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较为繁琐和零碎,各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强,由于残疾大学生的身心存在缺陷,从而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能力,所以学习较为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同时,由于部分课程内容参照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导致课程过于专业和深厚,超出了残疾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导致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违背了职业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
(12)太武帝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人多祈祷。(唐·《通典》)
(四)课程人文素养欠缺。从“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操作能力为重点”的课程设置模式来看,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十分强调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重视职业技术的培训,然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在于一技之长的培养,更在于残疾大学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提高社会融合能力,最终回归主流社会,能够与普通人共享社会资源,获得社会尊重。但是,从目前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实际来看,学校、家长、社会都比较看重残疾大学生一技之长的培养,把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而关于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则鲜有少见。而且,对残健融合的人文环境建设流于形式,残疾大学生仍旧处于一个相对来说较封闭的小环境内。张宁生(2000)主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努力营造“残健合一”的学习环境,以使残疾学生能顺利融入现实社会。[3]因此,黑龙江省要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重视残疾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残健互助”的人文环境,来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发展,实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
(三)课程比例不合理。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围绕思想品德教育、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三大模块来进行,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处于核心地位,实践操作类课程在教学中应该占有相当大比例。然而,在课程的实际运行中,理论课的比重要高于实践课,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师资的原因,部分教师是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转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来,在沟通、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经验缺乏,实践课对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能和专业要求较高,部分教师难以驾驭实践课教学,导致对学生实践指导的积极性不足;二是场地和设备的原因,由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在黑龙江省发展的历史较短,部分专业刚刚设立,校内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还未成型,一些实践课不能真正落实,导致实践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隐性减少的情况。
二、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模式。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展残疾大学生的能力,使其能顺利融入社会,并在竞争性职场中获得职位,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有用之才。因此,黑龙江省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应该注重“以能力为本位”,充分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以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康复为出发点,在发展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缺陷进行补偿,对他们的言语语言、认知水平、动作技能、社会沟通等方面的缺陷尽可能地加以补救,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采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首先要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课程编制、安排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和教学方式,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能够顺利进入职场;其次应该根据残疾大学生的个别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并为残疾大学生制定个别化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弥补其缺陷的补救课程,如社交礼仪、法律法规、社会常识、语言表达、艺术欣赏等课程,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再次,在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各专业应该根据其专业特点灵活运用“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设置理念,自主安排和设置课程,努力提高残疾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三)坚持“校企合作”“学做合一”的发展道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面向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建设为中心[4],因此,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坚持“校企合作”“学做合一”的发展道路,大力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指导学生在做中学。首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聘请行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行业技术人员不仅要亲自教学,还要参与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开发;其次,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短期工作,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再次,学校应该定期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指导座谈会,根据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对课程进行修订和优化,使课程与社会需求接轨,使残疾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最新要求;最后,学校还应该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学做合一”,真正让残疾大学生掌握技能,最终走进职场,融入社会。
当下在许多城市道路中都存在路网结构设计的问题,对道路正常功能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比方说在一些城市道路建设中存在道路生成点同干路系统间缺乏过渡性连接设施的问题,这无形中增加了主干道的交通流量无法实现交通分流的目的,不仅无法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还使得一些道路行驶车辆较少,造成资源浪费。此外,在城市中也存在道路整体布局不严谨的问题,虽然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各地方开始注重城市道路建设,但管理者对于道路设计布局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往往出现一条道路去年在建今年就要重新布局的现象,这就是道路设计整体布局不合理而造成的问题。
(二)开发适合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当前国内很多高等院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参照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黑龙江省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和精深,超出了残疾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且课程的呈现方式和教师所采用教学方法均没有体现出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基础性、整合性和协同性原则,因而不适合残疾大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残疾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黑龙江省要大力发展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开发适合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这样才能实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开发适合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首先要做到建立合理的激励和保障制度,鼓励从事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校教师从事校本研究,开发既符合专业要求又适合残疾大学生学习的专业课程;同时教师之间要经常交流,不断完善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得到科学、有序、健康的发展。
(四)营造“残健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前所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是指残疾人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有计划的经验总和,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显性课程固然对残疾大学生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但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可小觑,接纳的环境对残疾大学生的发展更为重要,它关系到残疾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以及融入社会信念的形成,因此,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就要注重营造“残健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为残疾大学生和健全大学生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其进行沟通交往,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导师制度和学长制度,由导师为残疾大学生进行学业的咨询和辅导,学校还要选择高年级健全大学生作为学长对残疾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进行帮助和管理;此外,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残疾大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使他们熟悉和适应学校生活,进而适应社会秩序,为他们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课程关系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在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校企合作视角下探讨课程设置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实现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也有利于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
余良胜[18]研究发现:除排便障碍外,腹腔镜下大肠癌根治术还可造成病人肺功能受损。受疾病本身及放疗、化疗影响,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增加。此外,部分病人因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缺乏,担心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19],也会导致不良情绪产生,进而影响其正常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曲学利.高等职业教育是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途径[J].中国特殊教育,2001(3):52-57
[2]于桂霞.聋人高职培养方向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特殊教育研究会2004年年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天津:2004:87-89
[3]张宁生.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125
[4]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149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07-0134-03
收稿日期: 2019-01-23
作者简介: 周姊毓(1980-),女,黑龙江七台河人,绥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残疾人职业教育及职业康复。
基金项目: 2018年度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黑龙江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推进策略研究”(KYYWF10236180130);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GZC1317113)。
[责任编辑 王占峰]
标签:校企合作论文; 残疾人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课程设置论文;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论文;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