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文傑中学 526300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因此,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人为本”。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下面是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观念上把握好“三关”
首先是把握好“教育目标的转变”关。以前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数学学科专业人才,以弥补专业人才奇缺。实施数学新课标后,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公民为主要目标。作为教师必须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将来要在该领域从事更高深研究的学生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另一方面是“这门学科对那些不会成为这个领域专家的学生的教育有什么贡献”,而且后一个问题更显得重要。
其次是把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关。在教师的职能上应该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知识结构上要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师心理观念上,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教师要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探究知识的奥秘。
再次是把握好“学生角色的转变”关。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教育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教师地位的尊敬和对教师权威的认同,而轻视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者个体应该得到的尊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学生和社会的欢迎。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锐意改革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多几分微笑、轻松、民主、平等与尊重。可以肯定地说,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健康人格的关键。
二、教学实践中落实三个“关注”
一是关注“教育是为了培育人”的教育本能。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把学生看做“人”,就是要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是具有巨大潜能的、能够实现主体全面发展的人。
二是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培养完善的人”的教育理念。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培养一个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共同自下而上和谐而全面发展的人。
三是关注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问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发现和创新的环境和机会,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进行“再创造”学习。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
三、教育过程中发挥好四项“作用”
首先是教师“人格”的渗透作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爱岗敬业,才能“时时在意,处处留心”。只有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无尽的爱,才能在学生中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这一力量的教育作用远远大于空洞的说教,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其次是教师“情感”的推动作用。在不少人的心目中,数学课是“灰色调”的,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我认为要抓住“动情”两个字。动人心弦的眼神、表情与手势,配合着流利动听的教学语言,必然会形成一种整体的课堂教学美,使学生受益匪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要以个人细腻的情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索、质疑、独立思考的良好品质;善于巧妙质疑,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把“静的知识”以动态的形式活生生地展现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感。教师会心的微笑、真诚的鼓励、赞许的目光、信赖的眼神……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再次是学生“地位”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层次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其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教学形式要体现民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中可以由学生讲课,由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组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作为组织者。在问题解决中,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意见进行反驳,甚至进行否定,凸显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第四是学生“成就感”的激励作用。在教学评价中要按照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标准进行。在对待学生的作业时,应以定性为主,可采用“A、B、C、D”等级制的评定方法,从作业解题的正确率、解法的新颖性、书写的工整度等多角度进行评价。对待学生回答的问题,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的办法,回答过程中同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协助解答,让学生在竞争、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尽量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尽量让大家品赏成功的甜头,常有的“成就感”就会发挥强大的激励功效。
四、教学方法上采用五项“策略”
首先,采用数学“艺术”策略。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以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其“艺术性”。如七年级教材中设计几何图形铺设地板的章节,教学时应注意渗透其“艺术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勾股定理a2+b2=c2也是美的,因为它简洁而对称地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
其次,采用问题“悬念”策略。可在“课前导入”“课中求知”“课后小结”三个阶段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前导入”设置悬念,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课中求知”设置悬念,可使所学习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的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课后小结”设置悬念,可以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
再次,采用术语“通俗”策略。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琐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富于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将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才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通俗化的语言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将低数学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不等式的性质“若a>b,c>d,则有a-d>b-c”,这一性质很不容易记忆,可以用“大头-小头>小头-大头”来加以记忆,通俗易懂,不容易遗忘。
第四,采用课业“减负”策略。以人为本,就要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应把教学的主阵地放在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大部分在课堂完成,注重45分钟的效率,课后只是适当的点拨,“点石成金”,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还学生自由。
第五,采用内容“分层”策略。教师备课时要兼顾基础与提高两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以基础为主,适当渗透提高内容。在课后作业上,除按基础课的要求留必做题外,还可适当加一至两道提高要求的选做题,也就是探索题、拓展题和讨论题。在辅导方式上,应采用“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方法:对尖子生,要压担子,尽量挖掘其内在的潜力;对大部分中下层学生,要重在基础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多练习、多批改、集中训练的办法,以强化基础内容的巩固。
总之,只要在数学教学中时时注意渗透人文精神,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那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
参考文献
[1]李瑾瑜 柳德玉 牛震乾 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1。
[2]程黎曦 教师与新课程.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1。
论文作者:范桂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人格论文; 的人论文; 悬念论文; 策略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