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基础临床综合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评价。方法:以本校2016级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45名学生为教改组,以本校2014级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45名学生为传统教学组,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以循环系统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知识为内容,传统教学组按五门独立课程教学,教改组以自行开发的疾病为核心的综合课程并采用教师团队的方式教学。以教学课时量和考试成绩来比较评价效果。结果:(1)相同的知识内容,教改组所需要的课时量比传统教学组减少30%;(2)两组学生的考试总分、综合知识和案例分析教改组均高于传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使用以疾病为中心的基础临床综合课程的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基础临床综合课程;教师团队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3-0349-02
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是指初中毕业生先进行三年的中专护理教育,再进入大学进行三年的大专护理教育。目前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基础—临床—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其实是其他专科护理教育的抄袭版,甚至是本科护理教育的压缩版。
传统的护理课程体系主要以学科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宗旨。该模式学科分界明显,各学科教师无需对相关课程的深入理解,减轻了工作量。但是对于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体系,往往有一种炒冷饭的感觉,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护士培养途径,国内外尚没有可借鉴的课程体系。针对该类生源的特点,如何设计并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本研究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中职生源为对象,以提升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等为目标,在借鉴国内外护理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疾病护理知识由学科体系的横向联系变为纵向拓展,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作为问题中心,将形态、机能、病变、护理诊断、护理治疗与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开发形成一门围绕疾病护理来构建的适合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基础临床综合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方式上,由以往的一教师一课堂的教学方式变为围绕某类疾病的教师团队共同教学的教学方式。本项目组经过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与传统教学模式作了比较,为进一步的护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中职生源45名,入学后采用基础临床综合课程(循环系统)的教学,定为教改组;2014级中职生源45名,采用各学科独立的教学,定为传统组。对比两组同学,入学成绩比较(当年的全省排名)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数据以均数±标准差形式。结果显示两组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研究对象情况
1.2 方法
传统组采用传统的独立课程授课模式,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内科护理学,各课程的循环系统部分总课时为116,均以卫生部规划教材为本,知识点全面讲解,突出重点和难点,所有课程课后留有思考题。
教改组以内科护理学教师为核心,加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教师共同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开课前教学团队集中备课,以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的护理作为问题中心,将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治疗与预防等相关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形成以该部分疾病护理为导向来构建的适合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基础临床综合课程的心血管系统部分,总课时为84,授课采用项目化教学团队的教学模式,以内科护理学教师为主讲,部分教师跟班授课,部分教师即时连线授课。每个项目授课结束后留有思考题。
1.3 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教学组以五门课程中的循环系统部分的试题计分,总分为94分。教改组以五门课程中的循环系统部分的试题汇总成一份试卷进行闭卷考试,总分相同。试题考核了学生基础临床知识、案例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对比两组学生成绩数据,采用t检验的方式,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学生除比较总成绩外,表2还分别比较了基本概念类试题得分、综合知识类试题得分、案例分析类试题得分、医学基础知识得分和内科护理学得分,分数以平均分±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学生总分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教改组SD较大,说明学生成绩不均衡,学生间的差距拉大,究其原因,可能是综合课程教学法的相关医学知识的逻辑性更强,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的要求更高。进一步对比两组学生,由表2可见,基本概念类得分传统组稍高于教改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教改组综合知识和案例分析得分高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由表2可见,医学基础知识和内科护理学得分均为教改组高于传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近些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套用,弊端显而易见:(1)课程体系上以学科为基础,各学科界限分明,基础课与临床课截然分开,基础脱离专业,理论脱离实践;课程设置上中职和高职课程内容往往重复,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2)课程内容偏离岗位。护理是一个实践性常强的学科,但是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下的很多课程在没计之初只注重了课程的本身,而没有在这些内容与实际的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起明确的联系。(3)课程目标模糊。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护理知识,高职学习是为了在护理素养、临床思维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由于至今还缺乏有效的课程导致该目标难以实现。
传统的教学方法围绕学科展开,有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记忆是有帮助的,结果中也可看出基本概念类得题目传统组得分更高[1]。但是,高职护理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基础医学知识不是传授的终点,要以“有用,够用”为原则,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2]。中高职衔接护理专业的学生在中专期间已经学了相对系统化的基础医学知识,基本达到了"够用"的程度,他们缺乏的基础和临床的衔接和应用。所以采用以疾病为中心知识体系构建,再加上各学科的教师团队化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果也显示了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课时数减少),而且学生的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均有明显提高。
当然,这样的教学改革,对老师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包括学科教师传统学科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教学团队的组建,课堂教学的组织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慕景强.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3):170-173.
[2]熊良圣,等.PBL和LBL结合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84-1086.
论文作者:潘晓明,郭方明,李春燕,周爱君,陈浩浩,林益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高职论文; 课程论文; 教改论文; 传统论文; 学生论文; 基础论文; 护理专业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