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管理应成为大学内部管理的重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管理论文,重心论文,学术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是高等教育渐进变革的二十年,是大学与社会在互为和互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二十年。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研究方兴未艾。关于大学内部管理问题的研究可以说卷帙浩繁,成果颇丰。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大学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管理的探讨甚少。本文所称大学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所称学术管理相对行政管理而言,是指对大学学术事务与活动的管理,通过组织和协调师生员工的共同活动,合理调配和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教育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和创造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创造学术环境,支持学术活动。
一、目前现状
应当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学术管理在日益引起学校领导者、管理者的重视。但总的来看,大学学术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与大学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功能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摆位“本末倒置”
大学许多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在大学内部,既有学术管理,又有行政管理,这两种管理必须摆正,才能真正地为大学的发展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大学的生命在于学术上的进取,学术发展是大学欣欣向荣的源泉,学术管理应保证学者、教师的学术活动充分有效地发展,以便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推陈出新,发展新学科,构成新观念,形成新事物。
然而,由于历史等原因,校一级学术管理机构不健全,院系一级在行政管理和学术管理上没有自主权。因此,许多大学学术管理机构的权力有限,其应有的作用难以发挥,有的学校的学术管理机构甚至形同虚设,由此导致了学术管理陷入被动。
2、学术管理的机制、职能、权力“模糊不清”
大学的学术管理应遵循高等学校学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大学各专业、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独特的目标,从总体上看,学术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具有多样性。对待学术事务应坚持采取科学论证方法,用学术标准来评价,同时,学术事务的管理者应是有关学科的专业权威,他们不是以职权来命令别人,而是以其所拥有的知识和人格来影响他人。因此,学术管理有着特有的运作机制。
学术管理的职能贯穿在大学的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和师资管理等工作中,如专业设置、课程的建设、对申请学位的研究、制定科研成果评价与奖励政策、学术梯队的组织等。学术管理的权力与行政管理权力不同,简单地说,它是学术管理人员所拥有和控制的权力。目前,对这些方面的认识显得模糊不清。
3、学术管理的职权由行政管理“代而行之”
英国学者阿什比认为,大学体系的规模与形式,受大学内在逻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入学者的要求这三种力量的影响,并且,如果这三种力量之间失去平衡,这个体系就会出问题。(注: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114页。)所谓大学的内在逻辑是指大学崇尚学术,发展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追求完善的倾向。一方面是大学内在的逻辑力量,另一方面是大学面临的社会环境力量,大学的稳态与发展,正是这两方面力量的平衡。无论从影响大学的几种力量的平衡这种“横”的角度看,还是从大学由一种稳定状态发展到更高一级的稳定状态这种“纵”的角度看,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是大学内部管理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目前。学术管理的职权也往往干脆由行政管理“代而行之”,或根本称不上学术管理。
二、学术管理为什么应成为大学内部管理的重心
1、大学的性质所决定
大学是历史的产物,随着发展,时代也赋予它新的内容。谈大学的性质,有必要考察一下它的发展。今天,在谈论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时,一般都溯源于中世纪。那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需要,产生了一种集体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 这就是中世纪的大学。“在西方,大学一词源于拉丁语(universitas),本义为社会、团体, 后引申为‘为学习和研究某种学问而自愿结合起来的师生共同体’”。(注:吴文侃 杨汉清主编: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年,第549页。)可见,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便与“学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当代,“美国许多著名大学的研究所和实验室承接了国家各部门的重要项目,工厂和企业纷纷与高等学校的有关单位签订合同,以解决工艺和技术上的问题”。(注:符娟照主编: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70页。)在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更充分表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这场科技革命的主战场赫然是大学。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英、法、日、俄等国家著名大学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应具备的主要特征:①人才培养出类拔萃;②学科建设领先;③师资队伍学术造诣深厚;④科研成果新;⑤办学层次高;⑥面向世界;⑦经费充足。(注:马金城: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与我校办学目标的定位,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教育思想研究专刊。)不难发现,这些特征的“焦点”,集中在“学术”上。因为大学是一个学术机构,是探求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区别于其他性质学校的标志是学术,而学术的成败得失则在于学术管理。学术水平的高低也反映着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下。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完善思维系统,正如劳厄所谈的“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学术研究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
2、大学组织管理的特性要求
我国的一些学者在经过大量研究后提出的大学组织管理中有这样两种特性:
①大学组织管理的具有多目标性。
②具有学科和事业单位双重权力的矩阵结构。在大学的教学、科研方面(这是大学的主要工作),学科、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教学、科研人员中占有首要地位。但是,不论何种学科的专业人员又必须在一个事业单位(学校)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依靠学校及其上级行政单位提供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很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并且力求在与别的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同行竞争中处于优先地位。这样他们才能在其学科、专业领域内更具权威性。因此,大学特别是它的系一级组织,是一个由学科和事业单位组成的矩阵结构。在这个矩阵中,教学、科研人员处于双重权威之下,同时从属于一个学科和一个学校。
3、国外大学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与运行机制
大学的学术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它能提供各种科研成果,更因为它能直接影响科研和开发工作的质量,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各方面起着一定的保证和平衡作用,这种广泛的作用是国家科学体系中的其他方面所不能替代的。国外学术管理的重视程度,主要从三方面得到体现:
①政策。美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事实充分说明了重视大学科研的重要意义。美国长期以来认为“大学是决定国家科研质量的重要研究阵地,大学是科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注:符娟照主编: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49页。)据统计,从 1957 年至1970年间美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金者就有三十七人之多,其中90%的科学家出自大学,这一时期被誉为美国大学科研的黄金时代。
外部环境的有利性也使美国大学的学术管理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一,大学自治。大学自治通常也叫学术自治,指大学应当独立地决定自身的目标和重点,并将其付诸实施。作为法人机构,大学不受政府、教会或其他任何法人机构的干预。大学的自治地位使其能够免受外界的干预或侵犯,专注于大学自身的学术目标。
第二,学术自由。大学的学术自由既是一种信念又是一种环境。学术自由是大学教师所享有的一项特权,教师的学术活动只服从真理的标准,不受任何外界压力的影响。
第三,教授自治,从本质上讲,美国大学的教授治校思想是一种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思想。
第四,市场调节。美国大学在市场调节机制下建立了一整套适应市场变化的学术管理体制和政策,成为广泛的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大市场的“弄潮儿”。
除美国外,前苏联、法国、前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国也都非常重视大学学术管理,因此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②经费。上述五国大学科研经费来自四种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大学自身,企业部门和非盈利机构,国外。
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政府部门提供的科研经费与大学科研经费的百分比为:美国89.4%,法国96.1%,日本69.1 %, 前联邦德国98.0%。前苏联则更多,(注:符娟照主编:比较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50页。)经济的充足是教学科研的保证。
③人员配备。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学者,有不少是大学的教授。如:经典力学的创始人牛顿是剑桥大学教授;相对论创始人爱因斯坦曾多年在普林顿大学工作;著名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罗素曾任哈佛大学教授。除了这些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大师级的知名学者外,世界一流大学总是拥有那么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教授。他们的存在使大学显得更加光彩迷人。大学里不能没有学术权威。学术权威的地位首先是他在某一或某些学科领域有渊博知识、较深造诣、精深的研究,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以及其它一些非凡的个人品质。
在运行机制上,国外学术管理采取了科学基金会、职称评定委员会、教师—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所等形式,这些有效地促进了“学术”活动的开展,加强了学术管理。
三、学术管理如何成为大学内部管理的重心
1、解决党政干部及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
学校的中心是教学和科研,是培养人才。学校工作的主体是教师,学术管理是重心。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进步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使得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在形成,可以说,中国大学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与同行组织具有不可分割的学术联系,换言之,学术已成为大学生命的枢纽。
学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工作应当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应当考虑怎样服务于教师,让他们能多用一些时间,多集中一些精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鼓励他们去争大项目,搞科技开发,进行教学改革。行政部门和后勤部门应积极为教师服务,而不是让教师服务于干部,教师也应真正地投入于教学、科研,加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管理机制
学术管理大致可分为对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产业的管理。
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事创造性工作,是干前人未干过的事,其中主要是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要形成纵向科研、横向科研、国际合作三足鼎立又交叉互补的格局,是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的标志。
学术交流,有国内、国际两种形式,国内交流不容忽视,国际交流更值得重视,有效的国际学术交流,能为我们架起一座通向国际先进水平的桥梁。国际学术交流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信息媒介交流;学者互访交流;国际合作形式的交流。
学术产业,主要是开发项目、专利产品等,使学术与产业相结合,促使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比如,华中理工大学的CAD 跟清华大学一起办了个工程技术中心,既是产业,又是科研,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工作是基础,科研工作提高水平,校办高科技产业是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活力,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学术管理机制。目前,中国大学学校层次的学术管理组织机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校党委机构、校学术行政机构和校学术民主机构。三类机构的性质不同,地位、职能不同,在大学学术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互不相同。其中,校党委和校行政发挥着主导作用,校学术民主管理机构处于从属地位。系是中国大学内部学术管理的中间层次,其学术管理组织机制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系党总支部、系行政机构和系学术民主管理机构。实际运作中,系党总支部在学术管理方面的职能相当广泛,这些主要适合于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方面的管理,学术产业管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3、明确和规范实施学术管理的职责与权力
从职责上讲,对管理的决策与规划、组织与用人、指挥与控制、协调与教育等必须明确和规范。学术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学术系统的管理,学术管理的职责贯穿在大学的教学、学科建设、科研和师资管理等工作中,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同表现。
4、正确处理学术管理与党政管理的关系
学校党委在学校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学校建设和改革的指导思想及重大问题由党委决定。同时,学校里大量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又必须依靠行政领导去组织实施。但是,教学、科研工作中有许多学术问题还必须充分听取有关的教授、副教授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才能实行正确的学术管理。“建立起自我调节的机制,加强协调和信息交流,能够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搞好学校内部管理的基础”。(注:姚启和 陈敏等:高等教育管理论稿,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8—239,241页。)
5、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增强学术氛围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要搞好教学和科研,把科研引入教学才是真正的重视教学。教风与学风的联系纽带是“学术”,教风与学风的关键在于教风,教风的好坏受治于学校的管理。教师是学术管理的主体,调动广大专家、学者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是加强大学学术管理的基础,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不仅能涌现许多学术思想,而且能涌现许多关于如何发展学术的建议。所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教风学风的完善,良好的学风教风有助于学术氛围的加强。
加强学术管理是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收稿日期:20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