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求职经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掉进了“只招临时工”的陷阱
求职者档案:
姓名:牛德华
性别:男
毕业院校: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世态炎凉:终于等到出卖自己的那一刻,可我却掉进了陷阱。
我名叫牛德华,北京某大学99级入学,于2003年6月光荣毕业。由于今年遭受SARS的袭 击,全国就业形势显得非常严峻,但我还是早早地在北京找到了一家较好单位准备签约 。后来为了实现我来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我又主动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 ,于2003年7月到上海求职。
先是四处投递简历,同时也面试了几家单位,但都因为不是很满意而放弃。后来,我 接到一家号称是中国十大优秀咨询公司之一的上海某某咨询公司的面试电话。于是,我 通过网站查询了一下有关该公司的情况,各方面的信息都反映出这是一家很不错的专业 咨询公司。同时,我也知道,在中国,咨询业属于新兴的行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朝阳 行业,再加之我对做咨询这种与客户打交道的职业很感兴趣,所以,我精心地准备了这 一次面试。
面试当天,我早早地来到该公司,发现其无论是办公环境还是公司员工的精神状态都 很不错,他们非常热情,跟每一位面试人员都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具体情况。比如,获得 什么奖,有多少知名专家,媒体进行了多少报道等等,还说公司的总部位于美国的旧金 山,让我们觉得真是实力雄厚,非同一般(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在老板的警告下,将我 们每一个应聘者都当作是潜在的客户,所以,招聘的另一个目的是发现更多的客户)。 所以,我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次面试做到最好!
面试的第一道程序是考试,看似非常严格的考试。他们分别给每一位前来应聘的人出 一道有阅读材料的论述题和一道命题作文,论述和作文都要求在2000字以上,做完这些 题目就要花掉近一个上午的时间。这还不算,等做完题目以后,他们又会从你的文章中 找出一篇让你全部都用英文翻译过来,等翻译完了还要将这些用Powerpoint的格式做成 幻灯片。这一圈下来,就从上午10点到了下午3点,中间连午饭也顾不上吃。所以,好 几个应聘者因为受不了饥肠辘辘而半途撤离。为此,我心里还暗自窃喜,毕竟,少一个 竞争者就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
匆匆吃了一点饭,我们又开始了第二轮面试:面谈。面谈分两次,一次是与人力资源 部的专职人员(实际上是刚刚招进去不久的员工),等这一次通过了才能进入老板的办公 室。老板的办公室与员工的办公室截然不同,显得十分神秘,凸现了他的特殊地位,也 让我们这些初到者以为是何等的专家在里面坐阵,弄得我还有些紧张。好不容易才获得 了进入总经理办公室的机会。老板的打扮俨然一副专家的模样,戴着黑边眼镜(后来才 知道是为了获得客户的信任而做的平光眼镜),笑容可掬地与我交谈,显得温文尔雅、 彬彬有礼(后来再也没有对员工们露出过一丝微笑)。面谈结束时,我终于听到他说:“ 你明天来见习吧!”我一高兴竟然忘记了要问何时签约,更没有问薪水多少的问题了。 最后,我和几位可以见习的应聘者一起接受了相关的短暂培训,一直到晚上近10点才完 全结束。
那天面试的许多应聘者都毕业于各大名校,如复旦、南开、华中理工等,因为,他们 的招聘简历上就有一条要求是名校背景。等后来到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才知道,这一套 复杂的程序完全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第一,给应聘者一个公司非常正规的印象,以掩 盖其不正规的事实;第二,让应聘者知道你的工作机会来之不易,来了一定要好好干活 ;第三,培养潜在的客户群,让没有被录用的员工也以为这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他们 对于应聘者的文章根本就没有读过,更不用说看翻译成英文的文章了,不过,这些文章 会被他们利用在自己的网站上冒充是自己的原创作品,或者经过修改以首席专家(即老 板)的名义发表于沪上各大媒体作为公司的宣传之用。
我第二天就兴冲冲地到公司报到进行见习。由于前一天面试的辛苦让我深深地感到这 工作的来之不易,所以,我没有和老板谈其他东西,当时只是想好好工作,以求尽快能 够度过实习期成为一名正式的员工。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却是老板对公司新员工的“ 三不谈”政策。
“一不谈”:见习期何时结束。我在公司工作了大约一周后,满以为老板会找我谈话 说一说具体的事项,但是,他没有,他只是不停吩咐我跟其他同事一起从早到晚地做事 。我问那些先做公司的员工,他们会用高深莫测的口吻说:“这个问题你最好等老板跟 你谈”。我说,我可不可以去找他亲自谈,他们马上提醒我说最好不要,这样老板会很 不高兴。
一个星期过去了,已经有一位同事受不了走掉了。我实在忍不住,于是就到老板的办 公室去问自己的实习期何时结束。老板很会说话,他说,等到你能够证明你实力的时候 ,我自然会正式录用你,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一个月以后,这完全取决于你的表现。我 总算是感觉到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工作。可惜直到我最后离开,老板也 没有给我一个准信儿。
“二不谈”:工资、福利状况。我知道,员工之间谈工资是许多公司的一大忌讳,但 是,这家公司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你要是问其他员工的工资是多少,打死 他也不会告诉你,因为,老板明确警告过他们,不准对其他员工提及自己的薪水,否则 将面临被炒鱿鱼的可能。
对于我们这些见习生来说,就更不好去问老板自己的工资待遇是多少,有没有福利等 “敏感性”问题了。原本以为,老板会进一步找我们谈,但是,老板仍然是绝口不提此事,当我们问他的时候,他又一次显示出了他的高深,他会说:“我们的工资水平是根据你的工作数量以及质量而定的,并要经过董事会成员的最终协商,所以,只要你好好干,工资一定不会亏待你”。可是,这家公司实际上就是一家小规模的私人公司,注册资金只有区区10万元,根本没有什么董事会。后来,我从一位从那家公司辞职的员工处获悉,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500元,根本没有其他福利待遇,车费、饭贴等更是休想。
“三不谈”:何时签约。对于应聘届业生来说,签约更显得重要,它不但关系到自己 的就业情况的落实,而且也是学校统计就业率的重要依据。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个签约时 间的问题,如果太晚了,就只能等到第二年才派遣。但是,由于前面的两个“不谈”, 老板对于何时能够签约的问题更是在见习期内要么闭口不谈,要么在我们询问的时候采 取故意拖延的方式。什么等你见习期结束我自然跟你签约,什么我现在很忙,这个问题 你等几天再说等等。其实,这家公司的员工根本就很少有签约的,因为公司的人员流动 性非常大,一般员工只能忍受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最后都会带着受骗的怨气选择离开。 老板又再次用同样的办法招聘廉价的劳动力,这被同行戏称为:“这家公司只招临时工 ”。唉,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完完全全被这家只招临时工的公司给坑害了!
投简历的尴尬
姓名:陈永锋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农业大学2000级
世态炎凉:唉,等了这么久,终是没有希望!
尴尬之一
招聘现场,人山人海,好容易看到一合适职位,但是收简历的女士要收摊了。急!赶紧 跑过去问。简历递过去,她看着我傻笑。
“哪个学校的?”
“哦,不好意思,我把学校写在里面了。”
“农业大学的。”
“噢,农业大学不要了!”
回答得干脆有力,绝不拖泥带水。我的笑容凝固,哦,简历已经在我手上了,好像不 是开玩笑的。我反思,农大怎么了?为什么不考虑一下我?我自己觉得好像挺合适啊!
我在第二次尴尬中找到了答案。
尴尬之二
“噢,计算机专业的,是科班出身,哪个学校的?”
“农业大学的。”
“农业大学还有计算机系吗?”
我狂晕!但总算谜底出来了,还好有收获。
“……”(谈话中)
“先把简历放这儿吧,需要的话我们会通知你的。”
欣慰!总比上次尴尬好,至少还有希望!
(哼!农大怎么了?我们学校也有好多专业,好多老师在全国乃至世界是一流的!我必须 有信心才能找到我满意的工作,如果连我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么让别人相信我!如果 每个人都好好审视一下自己,都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好好展现出来, 希望就大多了。)
尴尬之三
挤了大半天,终于挤到前面,我汗如雨下啊!
“不好意思!今天由于人太多,我们就不一个一个面谈了,大家在简历上写上你要应聘 的职位,分开放就好了。等我们回去看,有什么消息会按照简历上的联系方式通知大家 的!”
我又差点晕倒,因为周围有很多人挤着我!简历石沉大海,还有希望吗?浪费我一份简 历!还不如尴尬一些好,至少节省我一份简历。但是不投简历就没有丝毫机会,在心底 做了一次强烈的斗争之后,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
我投!
(不投白不投,投了也白投,带回学校也没有的啦,嘻嘻!)
尴尬之四
“……”
“好,简历您先放这儿吧,我们会慎重考虑的!”
看看手机,哇塞!足足谈了30分钟!我好激动,谈得不错,我的口才优势发挥出来了, 胸有成竹!
我等!……
唉,等了这么久,终是没有希望!
标签:求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