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化--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_东正教论文

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化--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_东正教论文

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文学论文,宗教论文,半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俄罗斯文学理论界摆脱了苏维埃时期对宗教的片面看法,重新认识 到基督教在俄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肯定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重 大影响,专家学者们开始对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进行大胆、全面、深入的研究,从我们见 到的他们的专著和论文来看,其中既有对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宏观研究,又有对 俄罗斯文学的宗教性特征的微观探讨;既有对俄罗斯作家们创作中的东正教集结性的论证, 又有对作家的创作思想中的宗教成分的分析;既有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反映的宗教 思想的阐释,又有对俄罗斯作品中圣经的形象、情节、故事的引用和改写的论述……专家学 者们深化了对俄罗斯文学本质性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总之,俄罗斯文学理论界 进入了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新时期①。

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理论界对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兴趣不但没有减退, 而且大有增长之势。他们对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加显示出研究的深度 和广度。首先,这是俄罗斯文学研究深入化的表现和标志。在二十世纪末,愈来愈多的俄罗 斯文学研究者意识到文学研究方法必须多元化,仅仅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角度 去研究俄罗斯文学是不够的,还应当从宗教的角度、从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角度去研究俄罗斯 文学。他们注意到宗教与俄罗斯文学的同族的和渊源流长的关系,在前人的成果基础上进一 步深入考察和研究宗教与俄罗斯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文学创作的种种现象。其次,这是九十 年代下半期俄罗斯作家的创作实践的产物。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威信进一 步提高,俄罗斯社会上信教的人数继续上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为宗教大开绿灯,宗教书 籍和出版物成倍地增加,东正教对社会生活起的作用愈来愈大……在俄罗斯社会的这种总体 的宗教氛围下,不少作家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基督教思想及其道德伦理观,探讨人与基督 教的关系,把圣经的人物形象、情节、故事纳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大量以宗教为题材的作 品或表现宗教思想的作品问世了。其中最有代表 性的有:著名作家瓦尔拉莫夫的《生》(1996)、《沉没的方舟》②(1998)和《教堂圆顶》③ (1998),科斯塔玛罗夫的《大地与天空》④,1999)、尤·库兹涅佐夫的长篇叙事诗《基督 之路》⑤(2000)等等。这些作品的出现必然会促进文学研究者对宗教与文学关系进行积极的 探索和思考。第三,作家参加文学评论,扩大了文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研究者的队伍。九十年 代下半期,不少作家不但创作一些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而且对俄罗斯文学的宗教性、文学 与宗教的关系发表看法。如当代著名的作家,《莫斯科》杂志主编鲍罗丁指出:“宗教是俄 罗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真正优秀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一定要置于俄罗斯文化之中。⑥《新 世界》副主编,作家基里耶夫认为:“当前,宗教道德探索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与整个社会 对宗教的态度有关,不仅仅是纯文学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⑦

九十年代下半期,在俄罗斯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专家学者, 如彼特罗扎沃茨克大学的B·扎哈罗夫、T·莫里丘克娃,俄罗斯人文大学的И·叶萨乌洛夫 、诺夫哥罗德大学的В·科歇廖夫、切列波维茨师范学院的А·切尔诺夫、托姆斯克大学的 Ф·卡努诺娃、马里师范学院的И·卡尔波夫、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哲学研究所的 Е·罗莫丹诺夫斯卡娅,等等;涌现出一大批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方面的著作,如И ·叶萨乌洛夫的《俄罗斯文学中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茨克,1995)、М·卡秋林的《 圣 经与俄罗斯文学》(卡维拉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5)、М·杜纳耶夫的《东正教与俄罗斯文 学》(1—6卷,莫斯科,1996—2000)、В·科杰里尼科夫主编的《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 (1—3集),圣—彼得堡,1996—1999、В·库列绍夫主编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 督教》(莫斯科,1997)、Р·格留贝尔的《俄罗斯文学与圣经》(新西伯利亚,1997)、И· 尤利耶娃的《普希金与基督教》(莫斯科,1998)等等。在这些著作中,М·杜纳耶夫的《东 正教 与俄罗斯文学》、И·叶萨乌洛夫的《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В·库列绍夫主编的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和В·科杰里尼科夫主编的《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等著 作的学术品位较高且影响较大,反映出九十年代后半期俄罗斯研究者对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 系研究的面貌和水平。

《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俄罗斯文学史,由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出 版 ,它是莫斯科牧首公署教学委员会向全俄的神学院校学生推荐的教科书。全书由六卷组成 ,总页数约为三千七百多页。

《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论述了从十七世纪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末将近四百年的俄罗斯文 学的发展历史。在书中,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十九世纪初期、中期和后期俄罗斯 文学是列专章进行综述的。此外,重要作家和诗人像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列斯科夫、契诃夫等人的创作也列出专章论述和分析。十九 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俄罗斯文学没有离开杜纳耶夫的视野,他用整整一卷(第五卷)来论述 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过程,着重分析高尔基、布宁和什缅廖夫的文学创作与宗教的关系。二 十世纪俄罗斯文学是作者研究的一个重点,杜纳耶夫把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分为“苏维埃时 期俄罗斯文学”、“俄罗斯侨民文学”和“二十世纪末俄罗斯文学”三大块。在“苏维埃时 期俄罗斯文学”这一章里,作者综述了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克留耶夫、克雷奇科夫、曼 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肖洛霍夫、普拉托诺夫、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帕斯捷尔 纳克、布尔加科夫、艾特玛托夫、田德利亚科夫、索尔仁尼琴、舒克申、别洛夫、拉斯普京 、克鲁平和鲍罗丁等作家的文学创作所表现的宗教性或非宗教性和反宗教性。在“俄罗斯侨 民文学”这一章里,他重点评介梅烈日科夫斯基、霍达谢维奇、Г·伊凡诺夫、茨维塔耶娃 、纳博科夫、马克西莫夫等人创作中的宗教性问题。在“二十世纪末俄罗斯文学”这一章里 ,沃兹涅先斯基、杰尔茨(西尼亚科夫斯基)、维涅季克特·叶罗菲耶夫、戈连什坦、维克多 ·叶罗菲耶夫、佩列文、列昂诺夫、阿斯塔菲耶夫、尼古拉耶夫、阿纳西耶夫等作家的文学 创作所表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寓意成为作者注意的焦点。

《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的作者是东正教神学院教师,所以东正教的神学观贯穿全书的始 终。此书最基本的论断是,世界上的“全部真理寓于东正教之中。”(注:杜纳耶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6卷,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6年,

第880页。)作者正是基于这个论 断对俄罗斯文学进行全面思考的。显然,他的许多观点是世俗研究者无法接受的。此外,作 者还向当今俄罗斯文学界的许多传统观点挑战,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他彻底否定俄罗斯文 学中“白银时代”的提法,指出“在‘白银时代’的美学和意识形态里,东正教的真理被忘 却和否定了”(注:杜纳耶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6卷,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75页。)。他认为,“白银时代”的艺术家把美神灵化,使之几乎变成评价所有生活 现象和艺术作品的惟一标准,让审美凌驾于道德之上。杜纳耶夫还对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 学嗤之以鼻,认为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首先注重人的存在的肉体-物质方面,津津乐道 地玩味阴暗的动物本能,不仅鄙视人生的精神复杂性,而且鄙视其心灵的复杂性。后现代主 义取消道德性问题,仿佛认为道德性是没有必要的。”(注:杜纳耶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6卷,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879页。)

叶萨乌洛夫的《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是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的另一部比较 有影响的专著。这是一部具有“俄罗斯文学新概念”的“后苏联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史。作 者对苏联解体后出版的一些所谓的新《俄罗斯文学史》极为不满,他指出苏联解体后“后苏 联的”俄罗斯文学史一直处在危机的状态中:有些文学理论家不满意过去撰写的文学史,于 是对过去的文学史修修补补,增补一些因意识形态原因或其他原因被淹没的作家和作品并加 以逻辑化和系统化,就以为一部新的“真正科学的、完整的”俄罗斯文学史写成了。叶萨乌 洛夫认为,这种“实证主义的思维”对撰写真正的俄罗斯文学史是毫无益处的。叶萨乌洛夫 在其专著中表明这样一种观点:如今不是需要对过去俄罗斯文学史研究中的空白和材料 进行填补,而是需要重新审视过去对俄罗斯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态度,看看它们是否正确, 需要的是一种研究俄罗斯文学的新观念。叶萨乌洛夫试图以一种全新的出发点、态度和全新 的方法来研究俄罗斯文学。当然,作者已经预料到这种新观念会引起争论,所以他在该书的 结束语中写道:“我自己完全预料到这本书的许多论断大概会引起争论。”(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但是他还是 希望这些争论能够成为科学对话中的插语和声音。

叶萨乌洛夫认为,俄罗斯文学的基督教精神性是其本质特征,因此“俄罗斯东正教基督教 的主导范畴及其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里的反映” (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页。)应是作者重点阐释和研究的 问题。叶萨乌洛夫对从古至今的俄罗斯文学的一流作品进行分析和论述。他不但以古罗斯文 学作品《法与神赐说》和《伊戈尔远征记》为例论述了“东正教的理解意境”,以普希金的 小说《上尉的女儿》为依据探讨了诗人诗学中的集结性因素,还分析了果戈理、托尔斯泰、 陀思妥耶夫斯基、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和契诃夫等作家作品的集结性思想、基督中心主义和 东正教传统。这位研究者不但综述了苏维埃文学的宗教向量倾向,而且还把侨民作家什缅廖 夫和纳博科夫的诗学特征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半期阿斯塔菲耶夫的 小说《被诅咒和被杀害的》所表现的宗教思想和主人公的宗教意识纳入笔端。这部研究俄罗 斯东正教集结性范畴及其在俄罗斯文学史中表现的力作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读者的兴趣和关 注。

库列绍夫的《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是一部论文集,由五十多篇论文组成,其中 四十多篇是俄罗斯学者撰写的。这本论文集的作者大多是高校教师和文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这个论文集的总体特征是,大多数研究者站在世俗的立场上探讨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中 的许多问题。主要的论文有:《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人物与基督教人类学》、《美满的集结性 精神》、《俄国小说里的神正论和传统的情节结构》、《浪漫主义和基督教》、《“时代的 主人公”和十九世纪俄罗斯作家阐释的传教》、《俄罗斯文学里的基督教道德理想和乌托邦 意识问题》、《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生活中基督教的危机》、《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 “圣罗斯”:同意和反对意见》、《普希金与基督教》、《在东正教传统的轨道里莱蒙托夫 抒情诗中的色彩象征》、《果戈理的〈死魂灵〉是一部艺术说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艺 术世界中教会和基督教的价值》、《涅克拉索夫诗歌里的东正教契机》、《陀思妥耶夫斯基 小说〈白痴〉中对美的宗教证实》、《契诃夫与俄罗斯东正教会》、《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 里的基督教形象性》、《托尔斯泰艺术创作中基督教说教的作用和地位》等。大多数论文是 对作家本人及其作品主人公的宗教性、对作品本身表现和反映的作家思想进行研究。作者们 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的观点与杜纳耶夫和叶萨乌洛夫的观点有较大的差别,明显地感 到他们虽然在努力地探讨和阐述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种种关系和联系,但是反对把俄罗斯文 学基督教化。大多数论文的观点似乎是对库列绍夫在论文集的前言里这段话的支持:“我们 不需要把俄罗斯文学赤裸裸的基督教化。我们不会改变职业。我们依然是‘纯语言学家’… …”(注:库列绍夫:《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

7年,第5页。)

科杰里尼科夫主编的《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二辑、第三辑)是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文 学研究所编的系列学术丛书,以论文集形式出版。这些论文集的作者大都是世俗研究人员, 每篇论文的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充分显示出每位研究者的理论功底和对材料的把握。主要 的论文有:《圣者伊格纳季和创作问题》、《东正教会与新时期的世俗文学:问题的主要方 面》、《俄罗斯浪漫主义中的耶路撒冷形象》、《在俄罗斯宗教-哲学复兴中的陀思妥耶夫 斯基》、《布宁的旧约性》、《在西方文明背景上的“斯拉夫-基督教”理想:俄罗斯在184 0—1850年间的争论》、《怎样为俄罗斯作家唱亡魂曲》、《“形式的羞愧性”是东正教文 化的一个特征》、《从宗教批评立场看世俗文学》、《普希金的诗歌语言和俄罗斯文化的世 俗化诸问题》、《在基督教与实证主义之间的果戈理》、《列斯科夫艺术世界中的记忆、直 觉和信仰》、《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里的美和拯救》、《再谈冈察洛夫的宗教性》、《列米 佐夫创作里的基督教寓言故事》、《沃罗申美学里的“恐怖事物”的范畴》等等。

科杰里尼科夫在“编者前言”里已经给论文集定了调子:“我们这本集子……既反映如今 涉及‘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这个题材的一系列迫切的问题,又反映我们如今处理这些问题 的可行方法。”(注:《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页。)

就是说,研究者们既要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宗教这个新的课题,又要考虑 到俄罗斯文学理论界的实际情况和人们对研究方法的接受程度。我认为这是一种比较现实的 态度。这个论文集的研究者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强调俄罗斯文学发展与宗教的渊源联 系,编者说:“我们的新俄罗斯文学尽管在许多题材和诗学手段上有所创新,但是她顽强地 继续表现中世纪的世界观,没有脱离开中世纪(教会斯拉夫)的语言基础。”(注:《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4页。)“大多数俄 罗 斯作家不仅在‘专门责任’的领域里创作,而且占据着对那位承担绝对责任的最高主宰信 任的立场。”(注:《基督教与俄罗斯文学》,圣-彼得堡,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5页。)可见,这些研究者是力求在俄罗斯文学的宗教历史传统上去研究俄罗斯文 学的发展和变化的。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几部研究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问题的论著看,研究者们对俄 罗斯文学的总体性的观点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观点是把俄罗斯文学宗教化或基督教化, 认为俄罗斯文学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宗教性和集结性,甚至断言俄罗斯文学就是基督教文 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杜纳耶夫、叶萨乌洛夫、扎哈罗夫等人;另一种观点认为俄罗斯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基督教有紧密的联系,承认基督教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和对俄罗斯作家 的创作有影响(对某些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发展和俄罗斯作家甚至有巨大影响),指出基督教文 化和基督教教义圣经是许多俄罗斯作家的创作思想、形象体系、主题、情节的源泉,但同时 又坚决反对把俄罗斯文学宗教化和基督教化。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库列绍夫、马尔其扬诺 娃、普斯托沃依特及许多其他世俗研究者。

杜纳耶夫认为,迄今为止俄罗斯的许多评论家和研究者虽然写了不少研究俄罗斯文学的著 作和论文,但是他们主要是从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角度去研究 俄罗斯文学的,并没有抓住俄罗斯文学的本质特征,即“她对现实世界的宗教的、东正教的 理解” (注:杜纳耶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一卷,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

6年,第3页。)。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及其基本特征几 乎未被无数的研究者和评论者所涉及……”(注:杜纳耶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一卷,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

6年,第3页。)因此,他要用自己的研究方法,自己的著作 《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去阐释和论证俄罗斯文学的最基本的属性——宗教性。杜纳耶夫有 权利运用自己的研究方法去阐释俄罗斯文学的特征,但是他对其他研究方法的否定却犯了虚 无主义的错误。

叶萨乌洛夫对俄罗斯文学本质的认识与杜纳耶夫基本相同。他认为东正教形象和精神物构 成俄罗斯文学的特征,他在《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中指出,“也许,文艺学理论的 一个最迫切的问题,是对俄罗斯文学的基督教(而正是东正教)意境这个特殊研究对象的意识 。”(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页。)他又说:“现代的俄罗斯文学史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基于革命民主主义者及其唯物主 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遗产基础上的。这种遗产本身对俄罗斯文化的东正教基督教基础几乎 含有一种仪式上的距离。”(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7页。)他认为用上述方法研究俄罗斯文学史是行不通的。因为俄罗 斯文学的特征是从世界的东正教形象特征和精神物而来的,古代俄罗斯文学的诗学就是在东 正教文化的背景上产生的。因此,“不仅在分析普希金的创作,而且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 的诗学时忽视集结性范畴……是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与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近似的研究者是扎哈罗夫。他在《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一文中说 :“迄今为止已出版的俄罗斯文学史有不少费解之处,而最令人费解的是,编写者们不理解 俄罗斯文学的精神实质。在最近的一百年里,人们大谈特谈俄罗斯文学的民族特征,但是最 主要的东西——俄罗斯文学是基督教文学这一点却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论证。”(注:《十九至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福音书文本》,彼特罗扎沃茨克大学出版

社,1994年,第5页。)他认为 “俄罗斯文学在对待基督教的态度上是始终如一的,尽管有过反基督教的作家,在苏维埃文 学里这样的作家很多。但是对基督和基督教的否定不是一贯的……在经历了阶级斗争和社会 主义建设的时代之后,苏维埃文学发现了与以前的传统有着深刻的联系,并且把基督教理想 中的许多东西称为全人类的人道主义珍品。也许最主要的是,在苏维埃文学里保留下来一些 信仰基督教的作家——我说出其中最著名的几位: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安娜·阿赫玛托 娃和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注:《十九至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福音书文本》,彼特罗扎沃茨克大学出版

社,1994年,第11页。)。他断言:“俄罗斯文学曾经是基督教文学……在苏维埃时 代依然是基督教文学。我相信这也是她的将来。”(注:《十九至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福音书文本》,彼特罗扎沃茨克大学出版

社,1994年,第11页。)

库列绍夫等人在对俄罗斯文学的本质认识上与上述学者不同。他在《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 与基督教》一书的前言里写道:“宗教领域在不久前是研究的一个禁区,仿佛文学与它没有 任何联系。但事情完全不是这样。”(注:库列绍夫:《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

7年,第3页。)但是他声明“我们是纯语文学家。我们的研究对象 是俄罗斯文学。我们想把从前严禁的知识加到业已积累的知识上来。”(注:库列绍夫:《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

7年,第3页。)可见,他是把俄 罗斯文学当作主体,而不是把宗教当作主体,来研究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的。所以,他的论文 集名字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俄罗斯文学”在前,“基督教”在后),而不 是像杜纳耶夫的《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东正教”在前,“俄罗斯文学”在后)书名那样 。库列绍夫注意的是俄罗斯文学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所受的宗教的影响和作用,但俄罗斯文 学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丧失自身的主体地位,他反对把俄罗斯文学基督教化。

与库列绍夫的看法相近的《俄罗斯文学与宗教》(请注意,书名又是“俄罗斯文学”在前, “宗教”在后)的作者的观点。该书的作者认为,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的确是客观 存在,而且这种关系比起西方文学与宗教的联系更为密切。在俄罗斯作家的创作里,宗教- 伦理的成分起着很大的作用,并且决定作品的题材和艺术手段。因此他认为“在苏维埃时代 ,文学与宗教的相互关系问题或是完全被排斥到许多文学理论家的视野外,或是完全以意识 形态的角度去研究” (注:《俄罗斯文学与宗教》,新西伯利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页。)是错误的。但也不能走另一种极端,把过去的文必引马列变成现在 的文必引圣经,把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等同起来,这样做是滑稽可笑的。作者在这本书的前言 里指出:“苏联解体后,许多俄罗斯文学理论家就像西方的斯拉夫分子一样,开始倾心于把 所有现象都视为宗教现象。普希金突然成为宗教的,甚至是东正教诗人,契诃夫变成基督教 作家,甚至列宁几乎被宣布为宗教思想家。但在文化领域这个意义上有着差别:尽管马 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上帝’一词出现得不见得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马利亚’少,但 后 者是宗教作家,而前者绝不是宗教诗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一切处在此世的东西必然 与彼世有联系,而对马雅可夫斯基来说,所有彼世的现象都处于此世之中。”(注:《俄罗斯文学与宗教》,新西伯利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5页。)这段话的 意思很明显,作者反对把俄罗斯文学宗教化,反对把文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简单化和庸俗化 。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与宗教的关 系几乎都得到涉及和研究,在十九世纪作家中间被研究最多的作家是普希金(注:除了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论著之外,在九十年代研究普希金与宗教关系的还有:В· 瓦 西里耶夫的《普希金的精神道路》(莫斯科,1994年),阿纳斯塔西的《普希金对宗教和东正 教会的态度》(莫斯科,1991年),В·莫罗夫的《自由的石碑》(莫斯科,1995年),Г· 列西基斯的《普希金晚期创作中的宗教和道德性》(莫斯科,1992年)等;较有分量的论文有 :С·达维多夫的《普希金与基督教》(《美国的俄罗斯学院派小组杂记》,第25卷,纽约 ,1992—1993年,第67—94页),В·涅鲍姆尼亚西的《先知:普希金的艺术世界与现代生 活》(《新世界》杂志,1987年第1期),И·尢里耶娃的《普希金的文本中的祈祷词》(《普 希金时代和基督教文化》,圣-彼得堡,1995年第6期),以及在丛刊《普希金时代和基督教 文化》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果戈理、 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在二十世纪被研究最多的作家是布宁、布尔加科夫、 帕斯捷尔纳克等人。限于篇幅,我们仅以普希金为例介绍一下各种研究观点。

普希金的创作与宗教的关系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注意的热点。 研究者对普希金与宗教关系的研究涉及到诗人的整个创作:有从总体上研究普希金与宗教关 ,如库列绍夫的《普希金与基督教》、尤利耶娃的《普希金与基督教》等等;有研究他 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宗教思想的,如科歇廖夫的《普希金的《奥涅金》的福 音书“日历”》、艾尔德曼的《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与圣-努尔西斯 基 的僧侣规矩中的“习惯”》、杜纳耶夫专门分析《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东正教与俄罗斯 文学》的第四章第四节等等;有研究他的戏剧作品与宗教的关系的,如杜纳耶夫专门分析普 希金的小悲剧的《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四章第三节;有研究他的散文作品与宗教的关系 的,如叶萨乌洛夫的《普希金诗学中的集结性因素》(《上尉的女儿》)、卡萨特科夫的《水 的历程:〈上尉的女儿〉的宗教道德意义》等;有研究他的童话诗与宗教的关系的,如卡金 的《 普希金与神奇故事》;至于对他的抒情诗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就更多了。如马里丘科娃的《论 普希金1820-1830年间的抒情诗中古代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结合》、布哈尔金的《普希金的 诗歌语言与俄罗斯文化的世俗化诸问题》等等。这些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表明二十世纪 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下半期普希金研究者对文学创作与宗教关系问题的重视,另一方 面表明俄罗斯的普希金学的拓展和深化。

在苏维埃时代,普希金一向被作为无神论诗人加以歌颂,尤其是他的诗作《加百利颂》被 当作普希金渎神的代表作(注:《加百利颂》写于1821年,普希金为自己写这首诗而感到羞愧。诗人霍达谢维奇认为 ,在《加百利颂》里的马利亚形象是普希金所引用的马利亚形象中最好的一个形象。加百利 也是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形象。意大利作家薄加丘、法国作家伏尔泰、英国诗人拜伦和法国诗 人帕尔尼都曾塑造过他们各自的加百利形象。)。但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普希金是无神论者的观点受到了 质疑。

杜纳耶夫认为普希金是有神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中用大量篇幅对 普希金的许多作品进行分析,在他的分析和阐述下,普希金变成了一位基督教诗人,“普希 金审美地——在对艺术来说是极大可以做到的宗教-哲理层次上——对接受世界的这种模式 进行思考。他指出其源泉——是无信仰,并指出其结果——是毁灭、死亡和破坏。另外的结 局是不可能的。”(注:杜纳耶夫《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第一卷,莫斯科,基督教文学出版社,199

6年,第262页。)。叶萨乌洛夫在《俄罗斯文学史里的集结性范畴》的“普希金诗学中 的集结性因素”一章里写道:“如果说‘普希金是我们的一切’,那么作为‘东正教灵魂’ 的集结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的一切’。” (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6页。)因此,应当“在东正教的意境中去审视 普希金创作的演变。”(注:叶萨乌洛夫《俄罗斯文学里的集结性范畴》,彼特罗扎沃

茨克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6页。)离开东正教是无法研究普希金的创作的。库列绍夫认为普希金是 一位创作中有宗教思想的诗人,普希金一生中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前后有变化。“普希金的基 督教性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这已经被他的生平和创作所证实。基督教是普希金的许多思想、 形象和动机的源泉。普希金改编了不少祈祷词、赞美诗、训诫,把宗教的箴言、训诫、词汇 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基督教是他的各种形式和体裁创作的一个重要的题材。”(注:库列绍夫:《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9

7年,第10页。)他 在《普希金与基督教》一文里,提出普希金一生的思想探索和发展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一) 非宗教的、无神论的时期(皇村时代,彼得堡时期和基希尼奥夫时期);二)普希金对宗教态 度开始发生变化的时期(米海伊洛夫村时期)(注:在这个时期,普希金写出《先知》一诗。评论家弗朗克认为这首诗是普希金“主变神 容”的开始。);三)普希金开始严格自我批判时期(三十年 代初期),代表作是《香客》;四)普希金的宗教思想发展时期(从1836年11月4日—1837年1 月27日)。库列绍夫认为这个时期是诗人生命的最后阶段。时间很短,但是在这个短暂的时 期内诗人的思想的确有了重大的变化。库列绍夫看到普希金一生中思想的前后发展,尤其是 看到 普希金对基督和宗教态度的变化,这是符合诗人的生活实际的。但他认为,普希金已像 真正的教徒一样皈依了基督的说法不大符合普希金晚年的思想实际。(注:对杜纳耶夫和库列绍夫的观点我不能苟同,我曾在拙文《普希金与宗教》(见《俄罗斯 文艺》,1998年第1期)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以上我们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俄罗斯文学界对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进行了论 述。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对问题的论述会有所疏漏,希望专家指正。俄罗斯文学与宗教关系 研究有着比较广阔的前景,我相信我们了解俄罗斯文学理论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状况,会有 助于我们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标签:;  ;  ;  ;  ;  ;  ;  ;  ;  ;  

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深化--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俄罗斯文学与宗教的关系_东正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