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妮 陕西省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722400
【摘要】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历史的过去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将历史“还原”,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启发学生思维,使那些久远的、尘封的、陌生的历史“再现”在学生面前,营造情境,寓教于“境”;是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利用语言情境,增强学生爱憎情感;借助音乐情境,陶冶爱国情感;演示实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图画情境,提高学生直观性;设计表演情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历史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1-065-01
课堂是学校对学生知识传授的主阵地,向课堂有限的40分钟要效率,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是每位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师,面对的是正在生长发育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初步形成阶段,单纯地讲授历史知识,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笔者尝试过多种教学方法,经过比较,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大大提高。
1 通过情境创设,实现情感的共鸣
历史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历史知识出现的场景都很壮观,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有一段不寻常的背景,事件的发生都有其来龙去脉。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借助气氛的渲染,尤其是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搭建平台。
学生对所讲述的历史知识,在符合自己需要的时候,就会产生情感和态度上的体验欲望。教师如果在学生这样的心理动力驱使下,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加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必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笔者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结合教材中所要讲述的内容,借助情感语言,营造课堂气氛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笔者通过对课堂气氛的渲染,在情感上激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营造氛围,在道德与理智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学生通过比较,明白了满洲的发展史与其他少数民族首领的异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归纳、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通过情境创设,实现小组讨论合作
笔者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要结合内容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创设的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如笔者在讲八年级历史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笔者首先给学生回放当时的历史情境,然后组织学生根据第1页“导入框”中设计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经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所说的“进京赶考”指的是什么?
学生经过讨论后,纷纷回答:指的是新中国从建立巩固到建设发展的历程,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最基础的是经济建设。同学们通过讨论还能说出建国前,共产党通过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夺取政权,但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还不足。讨论后,笔者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在师生中达成共识,进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新中国的国家政权机构。通过借助一定的情境下的讨论,不仅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对资料的分析组织能力,还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在小组活动中使学生的辩证思维逐渐提高,同时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一些知识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创设内容情境,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进一步探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师生讨论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心智,让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笔者进行教法改革时,主要是营造“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教学氛围。将竞争引入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竞争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九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中的第二框目《日本明治维新》,笔者首先将知识点进行归整,将学生历史学习的难度分解,笔者课前先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然后在课上精讲日本维新改革的背景、经过、内容、作用及影响等。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看哪一组学生归纳得完整。学生迅速结组,通过课上的讨论得出本组结论。学生为了证明本组的实力,纷纷积极开动脑筋回顾历史知识与本课的知识进行对比分析。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这要比老师讲学生记的效果好很多倍。最后笔者将每组学生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本问题的结论:
相同点:一是都发生在民族危机加剧之时;二是都是由资产阶级发动的;三是都加剧了思想解放;四是都想走君主立宪制。不同点:一是社会背景不同。日本人民反抗强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大;中国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势力弱,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二是领导力量差异。日本中下级武士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有利于改革;中国改良派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不发动群众,颁布措施无法实施。三是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期间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环境;维新变法发生在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需求,掀起了瓜分了中国的狂潮,帝国主义不容变法。四是结果有别。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中国沿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参考文献
[1]陈彤.初中历史课讨论法的运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5).
[2]赵绪昌.课堂教学多倾听学生的声音[J].中学教学杂志,2011(8).
论文作者:沈春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5
标签:情境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笔者论文; 日本论文; 明治维新论文; 知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