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问题思想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问题思想_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概念后,人们对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由于不合理的生产行为和社会行为所引起的不利于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后果逐渐重视,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生态学出现之前,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出发,对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工业污染进行了研究,他们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和“生态问题”这个词语,但是他们有关生态问题的一些论述同样显示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精辟的见解,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是我们正确理解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要靠自然界来生活。

1.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

关于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①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②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说: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他“本来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③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这样告诫人们注意人属于自然界的特性:“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④

2.自然是人的外部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既然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他就必然地在自然界中进行自己的肉体和精神生活,与自然界的另一部分即外部自然界进行交换,“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⑤ 这个外部自然界就是人的外部环境。早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就把整个世界理解为人类世界和自然界。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作“感性的外部世界”,认为它给人提供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离开这种“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劳动便无法进行,人的生命之延续也无法实现。自然界对于人来说,是“赖以生活的无机界”,又是“精神的无机界”,是“人的无机身体”。⑥

在论述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时,马克思始终把作为人的“周围的世界”的自然界,当作人的外部环境,从而确定周围自然界作为环境对于人的作用以及人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与改造。“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人对于外部环境的关系。⑦

鉴于人类当时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实际水平(人的自然环境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具体说明了人的自然环境主要在地球、地表,他分析了作为地球上的自然条件的“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例如空气、水、土壤(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受物理条件决定的土壤的开发方式)、阳光以及瀑布、森林、煤炭等等。⑧

3.自然是人类活动的要素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即人类的生产活动。作为人的外部环境的自然,首先地也主要地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马克思指出,自然是“劳动的主要客观条件”,包括土地这种“最初的劳动工具、实验场和原料贮藏所”。这些都是“劳动的自然客观条件”,“正像劳动的主体是自然的个人,是自然存在一样,他的劳动的第一个客观条件表现为自然、土地,表现为他的无机体;他本身不但是有机体,而且还是这种作为主体的无机自然”。“作为在他之外的自然存在,是他的前提”。⑨ 一句话,自然是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还指出:如果把不同的人的天然特性和他们的生产技能上的区别撇开不谈,那么劳动生产力主要应当取决于:

(1)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

(2)劳动的社会力量的日益改进,这种改进是由以下各种因素引起的, 即大规模的生产,资本的集中,劳动的联合、分工,机器、生产方法的改良,化学及其自然因素的应用,靠利用交通和运输工具而达到的时间和空间的缩短,以及其他各种发明,科学就是靠这些发明来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并且劳动的社会性质或协作性质也是由于这些发明而得以发展起来。(10)

正因为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如此“息息相关”,所以马克思认为即使他对地租所作的详尽的考察,实际上也是“研究自然条件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11)

首先,自然是生产活动的要素。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把自然看作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而且他们进一步认为,自然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要素。由劳动过程所实施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已经使得自然作为人类生产、劳动过程的一个构成要素出现了。这时候的自然是进入人类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之中的自然。这是在外部自然条件下把人自身的自然能力激发起来的自然,是人的自身自然支配外界自然物质的自然,是两种自然在人的活动、人的劳动的统一。马克思起初把劳动过程分为“材料、工具、劳动”三要素,后来他又更明确地把这些要素表述为“有目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12) 在这些要素中,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自然。机器和其他工具等等,都包含有自然的因素。且不说尚未由人加工过的作为天然的自然物是自然因素,就是在比较发达阶段乃至资本主义生产阶段的机器体系、原材料体系和工人队伍中,都包含有自然的因素在内。

在这里,自然毫无疑问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但又不是作为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素相并列的单独的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中。同时,作为人类物质生产的“外部条件”的自然界和“内部条件”随时随地转化为“内部自然因素”。这两个概念常常交织在一切。

其次,自然是科学活动的对象。

作为人类生产活动要素的自然,同样存在于人类的科学活动之中。马克思很早就把科学看作是人类的一种活动,看作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是“科学劳动”,它也会“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科学活动的首要内容就是认识自然,从“精神上掌握自然”,然后在生产过程中“驱使自然力”为人类的需要服务。(13)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时期还是在生产中实际运用的时期,自然永远是科学的对象。

二、人与自然的中介是劳动

既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那么,人是如何与自然界的另一部分即“人的周围自然”实现联系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通过劳动占有自然界的,劳动是人与自然的中介,是联结双方的纽带。同时,人在占有自然过程中,又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史与自然史是相互制约的。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资,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14) 人通过劳动不断改造、支配自然界,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人类的烙印。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通过“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15) 人使自然变化,自然又使人多方面地变化,二者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历史地发展的,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日益丰富的发展过程。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对自然的直接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人类社会的能动性日益增强,这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过程。

1.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在运用工具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过程中,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将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受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布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地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16)

恩格斯认为,在自然界,必然性和规律性是通过偶然性来表现的。如果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界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在所发生的任何事情中,无论在外表上看得出的无数表面的偶然性中,或者在可以证实这些偶然性内部的规律性的最终结果中,都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17) 一般规律就存在于这些盲目发生的事情的相互作用中。恩格斯说:“在似乎也是受偶然性支配的自然界中,我们早就证实在每一个领域内都有在这种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18)

既然自然界存在着客观的自然规律,我们在劳动中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界的统治,就在于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往往由于盲目或受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实践中违背自然规律,从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只有不断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免遭自然的报复。“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特别从本世纪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我们就愈来愈能够认识到,因而也学会支配至少是我们最普通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比较远的自然影响。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不可能存在了。”(19)

2.作为人类生活永恒的自然条件的劳动过程和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把劳动过程和生产过程作了区分,认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物之间的物资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20) 就人类占有自然物质来说,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差异和矛盾的。只要有人类存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存在,而不管处于什么社会形态下。因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要吃喝,要劳动。与劳动过程不同,他们认为,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生产过程“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21) 它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特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形式”的生产过程,是双重生产过程。它包括了“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22) 在前后相继的历史长河中,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的“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23) 他抨击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对劳动过程的占有与劳动过程本身混淆起来”,以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性或证明资本是人类生产本身不朽的自然要素”。马克思认为,不应该把“同它们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所具有特殊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劳动过程要素与“属于同所有一定社会形式无关的、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永恒的劳动过程”的另一些要素混为一谈,后者才是人类生产的“永恒自然条件”。(24)

三、人们不能过分地陶醉于人对自然的胜利

人类历史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服务成为可能;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机器的研制与使用、新大陆的发现、填海造田等,成了人类征服自然的重大成果。人类通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界自在的存在发生,使之发生合乎人类目的的变化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不断地积聚和施展着自己的主体能力,强化自己的主体功能,实现和确立着自己在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取得征服自然的胜利。

在恩格斯看来,出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人类往往能够看到眼前的胜利和直接的结果,而忽视难以察觉到的长远的利益和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对那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的后果往往不能充分预料。人类一方面把自己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直接生产力,用以改造自然;另一方面,又不能确切地预料可能产生的长远后果,只能根据当前效益和近期观察的结果进行决策,这就容易出现失误。同时,由于人们还不善于从总体上进行横向的综合研究,因此,常常忘记自身也属于自然界这个整体,把人类与自然界绝对对立起来。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长的今天,往往以征服者、支配者自居,想不到自然对掠夺式开发也会做出反应。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实质上并不是自然在报复人,倒不如说由于人忘掉了或忽视了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都存在的客观制约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实践证明,人类一旦撇开自然界的制约性去任意从事物质生产活动,自然就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人类甚至会毁灭整个人类。

在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强调自然对人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忘记了“随着对自然规律的知识的迅速增加,人对自然界施加反作用的手段也增加了”[25];另一种强调人们对自然界的技术征服,又夸大了人的力量,看不到自然的优先存在地位,忽视了自然可以成为异化的力量对人实行统治和报复。实际上,不管是人对自然的绝对统治还是人对自然的绝对从属都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克服了以上理论的片面性,既强调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及其客观制约性,又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界的了解和人作为社会个体的存在对自然界实行统治。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要求人在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既要斗争又要合作。人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子系统,必然也要象其他生物一样与其自然环境既斗争又合作。只有这样,人类的生存资源才能不断扩充,生存条件才能不断改善,人类才能既不断超越于其他自然物而成为人的存在,又避免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而走向困境甚至灭亡。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128.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32.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167、95.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519.

⑤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168、95.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43.

⑧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472、292、484、483、487.

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6):140.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8):324.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56、202,(46):上,258.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121,(46):下,212—298.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201—20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2):561.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519.

(1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341、199.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519—520.

(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208—209.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24.

(22)(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925、999.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9):57.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0):512.

标签:;  ;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问题思想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