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论文,效益论文,速度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中速度与效益的关系,是我国经济工作中一直想解决而又一直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阐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子”。这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
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经济建设要走新路子,这是我们党早已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之后,就要求各项经济活动必须讲求经济效益。这说明,我们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十分明确的。经过1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有30%是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的。在节能降耗方面,1991年到1994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2.2%,能源消耗年平均增长率为5.6%, 年平均节约率为5.9%。在此期间,全国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折2.85 亿吨标准煤,预计1991年到1995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5,年平均节能率达5.8%左右,5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折3.58 亿吨标准煤, 相当于1994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的31%。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真正转变到集约经营轨道上来,重速度轻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产出、重生产轻环保等现象,在各地仍然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粗放式经营的结果是,投入多、产出少,速度不低、效益不高。这不仅浪费了极其宝贵的有限资源,导致经济运行紧张、产业结构失衡严重,而且还助长了通货膨胀。如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为日本的6倍、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钢材、木材、水泥等三材的消耗强度分别为发达国家的5~8倍、4~10倍和10~30倍。 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资源代价很大,资源浪费也很严重。
导致重速度、轻效益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一是在思想上,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缺乏自觉性和紧迫感。尽管党中央早有明确要求,但中央的正确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二是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缺乏明确和相互配套的推动速度与效益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三是各地区、各部门仍存在着争投资、比速度的思想而对提高经济效益则重视不够。四是企业改革尚未到位,企业经营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速度与效益协调统一的内在约束机制。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否则就难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但是这种速度必须是实实在在的,没有水份的,并且是以较高效益为前提的。要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必须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首先要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转换经济体制,理顺基本经济关系,这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速度与效益协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和重大措施。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切实调整投资方向和结构,强化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制;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形成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重组,为经济健康、协调运行奠定基础;深化企业改革,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追求目标,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资产经营自主权,形成有利于节约、降耗、增效的经营机制,建立实行集约经营的微观基础,尽快形成企业重视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内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第二,正确处理社会扩大再生产中铺新摊子和依靠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关系,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扩大建设规模,转到主要立足现有基础,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实和提高上。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资产存量达5万多亿元,其中国有工业资产存量已达3.8万亿元左右,规模已经不小。今后扩大再生产必须主要依靠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它们的重要作用。立足现有基础发展社会再生产,这不仅有利于缓解资金和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而且有利于搞好整个国有企业,提高社会生产技术水平。各行各业都应坚决把建设重点放在现有企业的挖潜、改造、充实和提高上。能够通过改革、改组、改造提高生产能力的,就不再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只有真正把建设重点转到现有企业的改造、充实和提高上,国民经济才能真正走出新路子。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与新建项目相比是一条投资少、耗费低、见效快的发展路子。
第三,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要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才能解决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大、劳动生产率不高等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今后,我们必须把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战略落到实处,通过深化改革,强化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快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力争使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目前的20%左右提高到50%以上。切实抓好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大量的合格人才。必须把发展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深化改革和增加投入,加强智力开发,把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优化经济结构,注重发展规模经济,向优化结构和经济规模要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是提高产业素质、企业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显著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今后必须把改善经济结构、发展规模经济作为一项重大举措,无论新建企业还是现有企业改革,都要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进行结构优化。凡是有规模经济要求的,都应努力按照国家制定的规模标准、技术标准,实现规模经营。规模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那些技术含量高、规模大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能够获得更高的更稳定的经济效益。有相当的规模,才便于利用先进技术,才能有规模效益,才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才能有这一切形成的合力。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择优扶持,集中力量在具有产业规模经济要求的行业中,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第五,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率。只有大幅度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才能使经济建设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生产、建设、流通和其他各个领域的经济活动,都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广泛采用节约、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限期淘汰耗能高、耗材多、耗水量大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并注重环境保护。在这方面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给予保证。
第六,建立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和评价、考核标准。坚决取消那些助长盲目追求规模扩张、数量增长、攀比产值速度的指标,强化和增加有助于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加速技术进步、优化结构的经济指标体系,以此来考核干部的政绩和经济工作者的业绩,并对经济发展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