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输液中的隐形杀手—输液微粒论文_郭彦伶,魏琳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隐形杀手—输液微粒论文_郭彦伶,魏琳

云南省泸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泸西 652499

摘要:输液微粒可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还有的引起血小板溶解性出血。以上危害尤以肺脏多见。但输液微粒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常用“隐形杀手”来形容输液中的微粒。

关键词:输液微粒;危害;未引起重视

静脉输液现在是我国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手段,很多人稍有不适就要输液,但输液又是一把双刃剑,有时会有过敏反应,有的人因为滥用抗生素、激素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无法控制,特别是液体中的微粒造成的危害,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常用“隐形杀手”来形容输液中的微粒一点也不过。

1.微粒的定义及分类

输液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热原反应及过敏反应,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在液体中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非代谢的颗粒杂质,称为微粒。

微粒分类共分为四大类:

黏土微粒: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可以吸附重金属如:铅、铜、铬、锌等,并能运载及释放有害物质。

尘埃微粒:燃烧不完全的烟(煤)尘、粉尘等。

有机微粒:腐烂植质、病毒、细菌、真菌及孢子、植物花粉、昆虫的磷片等。

其它微粒:塑料、橡胶、碳颗粒、脂肪栓、棉纤维、玻璃屑、纸屑、结晶体等。

2.临床常见的微粒

常见的十类微粒:玻璃屑微粒、橡胶微粒、塑料微粒、活性炭微粒、尘埃微粒、滑石粉微粒、纤维素微粒、胶体微粒、脂肪栓微粒、药物结晶体微粒。

微粒在液体中是非故意加入的可游动的、不溶性的外源物质及可溶而未溶的物质药物,其直径一般只有1-25 μm,也有50-300 μm或更大的颗粒。肉眼只能见到50 μm以上的微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多数为胶塞微粒。

3.微粒污染的来源

3.1 输液器具,注射器具在生产过程中常带入微粒.这些微粒有的是塑料器具中未塑化的高分子异物,有的是因生产环境组装过程中带入的微粒;

3.2 注射用水不纯 配备大量输液用水,应符合药典中注射用水标准。在制作蒸馏水的过程中,蒸锅未清洗或加热过猛,致使杂质积累。输送管道过长,不清洁,或老化脱屑,储水容器污染,可使药液造成微粒污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空气环境的污染在配制药物,加药和输液过程中室内空气净化程度直接影响输液中微粒的数量;

3.4安瓿锯割与微粒引入,1只安瓿,砂轮锯剖后用手掰开切割口时带有玻璃微粒300~3000个.如果用酒精或碘伏棉签擦拭后再掰开,微粒污染减少1/4,以及加药针头穿刺胶塞与微粒引入输液中;

4.微粒的形态及危害

微粒的成分及形态是多种多样,可以是固体、液体、半固体的,也可以是气体性微粒,我国1990年的药典规定,每毫升输液剂中直径>10 μm的不溶性微粒不能超过20个,直径>25 μm的不溶微粒不能超过2个。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 μm,而那些直径在50 μm以下的微粒进入血管,它不像细菌、热原立即产生明显反应,微粒污染的潜在危害对人体的危害却很大。它可引起局部静脉炎;较小的微粒可能被巨噬细胞吞食,致使巨噬细胞体积增大,在毛细血管或细小的动脉内形成肉芽肿、血栓,尤其对心肌和肝、肾等的损害可以是致命的;由于微粒碰撞作用,可使血小板减少,造成血小板溶解性出血;阻塞人体微循环系统,引起脑、肺、眼等器官的组织改变,如慢性纤维性肺炎、肺栓塞、颅内肉芽肿、视网膜肉芽肿及肾血栓等。

5.避免输液微粒的有效措施

输液中的微粒对人体的危害如此之大,我们必须了解其来源及其控制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粒的产生。

防止与消除微粒的措施 应从源头开始:

(1)制剂方面 生产药厂要提高车间的环境卫生条件,安装空气净化装置,选用优良器材和合理的生产装备,采用先进工艺,确保药液质量。

(2)输液用品 选择正规厂家的药品、输液器及输液液体,输液药品尽量选用非PVC软袋而非瓶装液体,非PVC软袋具有安全无毒性,保持药液稳定等优点。且软袋在通气压力下能自动收缩,抽吸药液时不需注入空气温,使配药过程减少了与空气接触,避免空气微粒对液体的影响[1]。加药时要使用一次性针头,且不可反复多次穿刺胶塞,可有利于减少输液微粒的产生[2]。

(3)改进安瓿的切割和消毒 新的“易折型”安瓿,操作简单,微粒污染少。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割锯痕长度<颈段的1/4周、不用无菌持物钳敲开、用0.5%碘伏擦拭颈段是减少微粒污染的有效措施。

(4)药液的正确抽吸方法可有效地减少微粒 抽药操作时,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空针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抽吸时,安瓿不应倒置,针头置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于底部抽吸微粒最少,但针头易引起钝针,因此,主张针头置于安瓿的中部抽吸药液,因为安瓿内的负压作用使颈口处玻璃微粒增多[3]。向输液瓶内加药时,应将针管垂直静止片刻,因大于50 μm以上的微粒沉积较快,可沉于针管内,再缓缓注入,同时尽量减少液体瓶的摆动,这样会使瓶内的较大微粒平稳沉积于瓶口周围,以减少微粒进入体内。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粉剂药物要充分溶解,避免药物颗粒。缩短药物存放时间,现用现配。

(6)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术,对静脉穿刺不成功者,应更换头皮针,因为头皮针斜面上滞留的微粒成为污染的又一原因。

(7)减少病房的空气流动,可有效避免微粒污染。

配药及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治疗室及病房人员流动,避免扫床、扫地,以减少空气中的尘粒污染。

结束语

目前输液微粒还难以完全避免,所以认识它所造成危害并用多种方式向医务人员和病人充分介绍输液的利弊关系,让更多的人了解输液微粒的危害,在输液的时候能有一个理性的选择,医生应严格掌握输液指征,切忌把输液当成唯一的治疗手段,护理人员应严格输液操作规程,把输液微粒的危害降低到最少。

参考文献:

[1]金花,王守凤.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76-77.。

[2]石敏,吕安安,米继民,等.静脉输液技术的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1):698-699.

[3]黄虹.不同抽吸药液法对药液污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6):46-47.

[4]秦锁娣.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范措施[J].哈尔滨医药,2011,31(5):380-381.

论文作者:郭彦伶,魏琳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28

标签:;  ;  ;  ;  ;  ;  ;  ;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隐形杀手—输液微粒论文_郭彦伶,魏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