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框架的建立、意义、基础及相关范畴界定_人口结构论文

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框架的确立及其意义、依据与相关范畴界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范畴论文,人口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5)02—089—06

人口现代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大的概念。人口现代化要发展为自成一体的理论,必然要在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方面狠下工夫。而人口现代化理论作为中国学者的一种创新性成果,目前还不成熟,甚至还很幼稚,更不用说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因此,确立一种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是本文努力的方向。由于理论分析框架牵涉面太广,本文仅就框架确立的意义、依据及相关范畴界定作出阐释。

(一)理论分析框架确立的意义

理论分析框架确立的意义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对人口现代化概念的界定还不十分明确。从邬沧萍教授于1987年首先提出人口现代化概念,刘铮教授提出人口现代化概念之前,人口学界对这一概念就未作出反应,邬沧萍教授本人也没有予以明确。刘铮教授提出并粗略界定这一概念之后,虽然这些年有了进一步的明确,但界定者大都采用描述性的方法进行解释,而没有从本质和规律方面作出简洁而准确的定义。这意味着人们总体上对人口现代化的内涵还比较模糊。但人口现代化概念恰恰是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石,概念不清必然影响到分析框架的构建和分析框架的科学性。同时,理论分析框架未能确立起来,又是人们不能深化对人口现代化概念认识的原因,因此,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对于进一步明确人口现代化内涵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意义。

2.对人口现代化的研究普遍缺乏系统性。除了刘铮、查瑞传、穆光宗等人口学教授以及很有限的几次人口现代化研讨会有意识地使用框架性分析,并且考察框架内部要素主体之间的联系而外,不少学者只是注重从某一方面或某一侧面予以剖析,要么仅就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或人口结构现代化或人口素质现代化等进行论述,要么仅就人口现代化的一些相关性问题给予解释,如人口现代化与人口转型、人口现代化与教育、人口现代化与人口素质、人口现代化与人口结构、人口现代化与人口城市化等。分析中,人口现代化只是一种理论前提或分析工具,论述重点不在人口现代化本身,而在人口现代化的相关性因素上。这种状况,只能从局部方面推进人口现代化的微观研究,而不利于使人口现代化理论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因此,将人口现代化视为一个整体或一种系统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3.人口现代化的指标设置和运用方面远远没有跟上。刘铮教授提出并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人口现代化,但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测度指标。现在所见的测度指标,绝大多数都照搬了现代化理论代表性人物英格尔斯设计的现代化指标。到目前为止,中国学者中最有创见性的测度指标,来自于北京大学张纯元教授的设计,但就是这样一个指标体系,似乎也未从根本上摆脱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的束缚,或者说受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的影响很深,同时也不具备可比性。指标上的问题给人口现代化程度评估带来困难。

4.目前的理论分析框架尚局限在三大板块之内,即分析限定在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或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结构理论化和人口素质现代这样的主体分析框架之中。实际上,任何一种比较完备或比较成熟的理论系统,它都有一个主体框架(或中心框架)和外围框架(或边缘框架)。主体框架确定的是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对核心内容进行层次性和关系性的分析;外围框架则是建立在中心框架基础之上,即围绕中心框架内容进行延伸性扩展,从多视角、多方面对中心框架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和支持。如人口再生产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和人口素质现代化,这确实是人口现代化的理论核心,基本能够涵盖人口现代化的内涵和反映人口现代化的特征,具备了构成人口现代化主体分析框架的条件,但仅此还不够,还应围绕主体框架建立起外围框架,如人口现代化的指标、模式、效应、支持系统、制度设计等,都应是人口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必须纳入人口现代化理论的总体分析框架之中,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全面、深刻、科学地把握人口现代化理论,进而也才有可能使人口现代化理论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理论分析框架的确立及其依据

本文确立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直接依据于三种影响最大的基础性分析框架:

1.确立的依据

(1)刘铮教授提出的分析框架。刘铮教授认为,人口现代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1〕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它指与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相适应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所形成的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模式;二是人口素质现代化。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要求人口素质现代化。与人口数量相比,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愈来愈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要转到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人民素质为基础上来。各国经验证明,经济发展不仅决定于资本,更重要的决定于高质量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人才和劳动者。人口素质现代化是加速国家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必要条件,甚至是前提条件。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素质现代化应超前于经济现代化。在刘铮教授的分析框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1)刘铮认为,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是通过人口转变实现的。但由于中国人口转变不像西方人口转变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产业现代化、教育普及现代化等现代化过程同步发生,因而中国的人口转变是超越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生育率的转变;2)人口现代化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但又互相区别、不能互相代替的。互相联系表现在: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人口素质现代化都是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两者区别之处在于,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着重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人口素质现代化着重反映的是人类自身素质的变化趋向。

(2)查瑞传教授提出的分析框架。查瑞传教授认为,人口现代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2〕1)体现在人口自然变动方面。具体来说,则是死亡水平较大幅度下降和继之而来的生育水平的明显下降,以及这两种变动导致的自然增长率的先升后降,逐渐转向低生育、低死亡、低增长的模式;2)体现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由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不断下降,低年龄组在人口总数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形成人口年龄金字塔由原来的扁平形逐渐向底部垂直型转变;3)体现在人口文化教育水平方面。从原来的文盲人口占大多数迅速转为受教育的人急剧增加,而且高学历的比重显著增加;4)体现在人口行业职业分布方面。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甚至绝对人数亦渐趋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目和比重逐渐增加,继而又转向第三产业;5)体现在人口地区迁移量迅速增加,迁移方面从农业经济时代的自富饶地区向贫瘠地区扩散延伸的模式转变为从人口较稀的农业地区、乡村地区向人口密集的工商业区、城市地区集中的模式。查瑞传教授提出的5个方面内容,实际上由三大板块构成,即在刘铮教授提出的人口再生育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基础上增加了人口结构现代化,而人口结构中的人口城乡结构还表达了人口城市化的明确主张。

(3)张开敏研究员提出的分析框架。张开敏研究员在刘铮、查瑞传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了人口现代化的主体框架。其表述为:〔3〕1)现代化的人口生育模式。认为生产力水平的高决定了人口生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少生、优生、优育,因而特别要求与生产力度水平相适应的人口质量;2)现代化人口的构成。这种构成的重点在于现代化人口的年龄构成、产业构成和城乡构成。其中,在人口的城乡构成中特别强调人口城乡构成与人口产业构成的密切联系;3)现代化的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所说社会素质,亦即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分析框架可谓弥补了刘、查分析框架的缺陷,但论述的理论深度不及刘铮、查瑞传教授深刻。

2.框架的确立

(1)刘教授、查教授、张开敏研究员提出的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是确立本文分析框架的基本依据。在刘教授、查教授、张开敏研究员以后的分析框架,大都没有什么超越,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是其分析活动的基本范围,只是在三大构架内作了进一步的微观分析。本文认为,这种整体框架确实反映了人口现代化的基本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在刘教授、查教授、张开敏研究员的整合分析框架中,包含了生育现代化和人口城市化的明确取向。本文认为,应将生育现代化、人口城市化分别从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化中提取出来,与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结构现代、人口素质现代化并列起来,几者共同整合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使人口现代化具有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五大核心要素或中心标志。当然,它们在结构形成上处于平等并列地位,而在其自身内容上则有地位区别和差异。之所以这样考虑,原因在于生育现代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生育率下降、促进人口增长模式转变,没有生育现代化作支持是难以从根本上实现的;人口城市化是优化人口城乡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人口素质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又可根本改变人的生育观念,从而推动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进程。当代西方人口理论的整体思路,也逻辑地包括着这五大方面的内容。

(3)本文尝试将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从形式上分为主体分析框架和外围分析框架两大部分。从社会科学的理论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看,往往都采取主体构架和边缘构架的形式,这便于更好地分析认识、把握和具有可操性。如果没有这种形式上的分割,将使理论系统过于复杂而难以抓住重点和认识把握。有鉴于此,本文也将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从形式上分割为主体分析框架和边缘分析框架两大板块:1)主体理论分析框架,由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人口结构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城市化和生育现代构成。这是理论构架的核心部分,是我们把握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和重点;2)边缘理论分析框架。这部分内容围绕主体分析框架设计,主要包括人口现代化的测试指标体系、模式、效应表征、能力支持系统、制度安排和评估几个部分。这样,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可用模型表示为(见上图):

图1 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设计

(4)主体理论分析框架的内容阐释:1)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把人口转变论作为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的基本表达;对生育率下降原因进行综合描述并给出分析模型;分析中要注意提出利用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过程中的“黄金年龄结构机遇”实现经济起飞和提速;2)人口素质现代化。应对中外学者关于人口素质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对人口素质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关变量以及相关性问题进行论述,重点突出人口素质现代化在人口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3)人口结构现代化。要对人口结构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及相关变量,以及人口结构现代化的制约因素给出回答,其中注意突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等结构的现代化;4)人口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的涵义及量纲;人口城市化在促进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现代化、人口就业结构现代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总趋势以及“城市病”对人口现代化的制约;5)生育现代化。把生育理念与生育行为的现代化视为生育现代化的核心,把生育文化现代化作为人口现代化的必要补充。

(5)边缘理论分析框架的内容阐释:1)人口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需要突破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以及中国学者建立的人口现代化指标的束缚,尝试建立一个综合了HDI人类发展指数、HGI性别发展指数和HPI人类困贫指数等的、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具有国际可比性全新的人口现代化测度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以当代主要发达国家人口现代化程度和人口发展的平均水平作为人口现代化水平的量纲基数或参考指标;2)人口现代化的生成背景和推进模式。可以涉及人口现代化推进模式的人口转变论解释;人口现代化的自发型内生模式及背景(主要是针对特定背景下欧洲尤其是西欧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的一种经济动因模式);人口现代化的外推型外生模式及背景(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的一种控制动因模式);人口现代化的混合型模式(内生模式与外生模式相结合)及背景(主要是针对特定背景下后起现代化国家或地区而言的一种经济动因、控制动因合力而为的模式);3)人口现代化的效应表征。重点需研究两大内容:A、人口现代化的正效应表征与经济社会发展力;B、人口现代化过程伴随的问题与逆经济社会发展力(把伴随人口现代化过程产生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或负作用力称为逆经济社会发展力,如述伴随人口现代化过程产生的“城市病”、“老龄化”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效应);4)人口现代化的制度安排。主要应考虑:A、以人口现代化为基础的全面现代化的制度安排;B、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促进人口现代化能力建设的制度安排;C、“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教育优先发展的制度安排;D、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转变的制度安排;E、人文精神培育与公正社会塑造的制度安排等;5)人口现代化的评估。主要是运用人口现代化的量化指标去实证、评估人口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三)相关范畴界定

构建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当然必须明确什么是人口现代化这一核心概念,而要明确什么是人口现代化,又必须明确什么是人、人口、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范畴,否则就有可能使理论分析框架构建面临理解上的混乱而难以进行下去。以下即一一作出界定。

1.关于人与人口的界定

何谓人,或人的基本涵义是什么,这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问题。依照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的解释,可从广义和狭义、抽象和具体的角度给出答案。(1)广义的人泛指人类(人类的简称),是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社会历史活动和文化的主体;对广义的人的高度抽象的权威性概括,来自于马克思,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解释,被人们所广为采纳。(2)狭义的人,指的是具体性、实体性的个人(人是个人的简称),着重强调的是人的个别性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何谓人口,或人口的基本涵义是什么,明确这一概念,也就明确了人与人口的区别和联系。对于人口概念的解释,在人口学中早就比较清楚,结论比较一致。即如李竞能教授所言,“人口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与一定地域内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活动主体的,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构成的社会群体”。〔4〕这表明,人口的数量规模与变动,归根结蒂要受到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的制约。同时,一定数量的人口总是由具有一定素质的人群组成,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分割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体,人口质量也不可避免地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曼生活质量和生殖健康水平的制约(它随社会发展尤其是生产力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人口除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外,主要还有性别年龄构成、自然构成、地域分布和各种社会经济构成的规定性包括等。人口范畴的各种内在的规定性,表明它也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体,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2.关于人的现代化界定

我们这里所称的人的现代化,是指置于现代化系统中的人的现代化,因此首先有必要对现代化这一重要范畴加以界定。现代化,即如人们所言,它是受人们的价值观念指导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涉及到文化各个层面的人类文化的进步运动,也是一个包括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大子系统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导向工业革命,提供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动力,同时使作为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格载体的社会主体——人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发生相应的分化与整合,从而促进作为经济和社会集中体现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变革——民主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大众参与。相应地,人们在文化方面从生活方式到价值观念、从教育水平到知识心理结构,也会在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变化。〔5〕这样的理解,超越了过去人们对现代化的狭隘认识,即现代化不只是纯经济、纯物质层面的,它内含着人的现代——现代化的一切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

对现代化的这种理论界定,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看法是一个很好的佐证。研究组认为,“现代化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完整地结合在一起的,现代化代表了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理性追求”;构建居于人类整体发展长河中的现代化,必须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这两大基本关系在本质上处于协调与和谐。〔6〕其实,如在国外现代化研究的人学派视野中,除了物质文明建设,以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早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阿利克斯.英格尔斯教授就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问题予以关注。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7〕英格尔斯从与“人的传统化”的对比入手来研究人的现代化,使人的现代化特征清楚地表现出来(见表1)。

表1 英格尔斯概括的传统人与现代人的特征对比

现代人的特征 传统人的特征

◆ 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 ◆ 害怕与恐惧革新与社会变革;

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 不固守传统,准备接受社会变革和变化;

◆ 不信任乃至敌视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思想观念;

◆ 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不同意见; ◆ 被动地接受命运;

◆ 注重现在和未来,守时惜时; ◆ 盲目服从和信赖传统的权威;

◆ 社会效能感强烈,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讲效率; ◆ 缺乏效率和个人效能感;

◆ 尊重事实,注重科学实验,愿意吸收新知识。相互了解、 ◆ 顺从谦卑的道德,缺乏突破陈旧方式的创造性想象和行

尊重和自尊。在现代人之间充满着尊重知识的风气和普遍 为;

的信任感;

◆ 乐于让自己和他的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 ◆ 头脑狭窄,对不同意见和观点严加防范和迫害;

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 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 ◆ 凡事总要以古人、圣人和传统的尺度来衡量评断,一旦与

的心理基础;

传统不符,便加以反对和诋毁;

◆ 对公众生活和个人生活讲求计划性;

◆ 对待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与外界孤立隔绝,妄自尊大;

◆ 了解生产过程和原理,期望能在认识本职工作过程中发挥 ◆ 凡属与眼前和切身利益无明显关系的教育、学术研究都不

出其才能与创造力。 加重视或予以蔑视排斥。

资料来源:根据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化》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根据英格尔斯等人列举的现代人特征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学者也初步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特征:〔8〕1)具有高度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2)具有高度的法治精神;3)具有开放的头脑;4)具有合作精神和竞争观念;5)具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感;6)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在此基础,我们也可将人的现代基本素质特征及其构成进一步概括为:其一,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其二,有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其三,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其四,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化时空观念。而如果把这些特征加以高度概括,现代化的意识、现代化的素质和现代化的能力实际上就可成为衡量人的现代化的几条客观标准。

对人的现代化概叙,能够加深我们对人口现代化的理解,但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有些认识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们还有必要引入人口现代化概念——人口是表现人自身存在和发展状况的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人口现代化研究可以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方面来使人的现代化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3.人口现代化

如前所述,能否客观、科学地对人口现代化概念进行事实上义,这关系到能否正确、深刻地揭示人口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联系,进而关涉能否更好地建立人口现代化的理论框架问题。由于本文在理论研究背景中已经比较集中介绍了专家们对人口现代化的种种见解和定义,而在本章第一节中也有所涉及。因而,这里不再作赘述,只是集中表达自己的几点想法:

(1)对人口现代化的理论解释是一个艰辛探索过程。从1981年曹景春教授首次提出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概念开始,到邬沧萍教授提出人口现代化概念,经由刘铮、查瑞传、张开敏、穆光宗等学者的阐释,再到2001年第1期《人口研究》人口论坛的一组人口现代化文章和2001年“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现代研讨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讨论队伍当中,人口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联系也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但到目前为止,似乎仍未获得一个对人口现代化的权威性的满意解释,这表明对人口现代化概念的界定工作仍未完成。

(2)对人口现代化范畴的界定必须注意考虑这几个因素:1)人口现代化发生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转换。人口现代化首先发生、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现代过程则远远晚于西方,而空间分布上也发生转移,中国也进入人口现代化过程;2)人口现代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知识化等现代化过程产生和推进的,因此,界定人口现代化不能脱离现代化背景,亦即要将人口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有机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框架之内,并且充分考虑人口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互动特点。

(3)由此,本文尝试给出一个人口现代化定义。我认为,所谓人口现代化,就是指与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人口发展优化形态。它是伴随现代化过程产生且与现代化互动或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的,以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素质类型、人口结构类型、人口分布类型、生育观念等及相关变量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为标志的,体现了社会历史性、动态性、渐进性、相对性特点的人口发展过程。我认为这样界定和解释似乎更合理:1)反映了人口现代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人口现代化实际上被看作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揭示了人口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或基本内涵;3)表现了人口现代化作为一种过程的主要特点;4)将人口现代化视为一种人口发展优化形态,这样更清楚地表明人口现代化的实质和特征。

(四)结语

(1)在认真调查、严肃思考、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或理论体系应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振兴中国人口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或者成为中国人口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上确立起中国人口发展的的现代化目标和方向,并围绕人口现代化的一系列范畴和命题展开论述,构建起中国人口现代化的基础理论或理论系统。由于中国人口现代化研究还不成熟,这给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获得积极的理论创新,努力找寻到人口现代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并构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口现代化理论体系等留下了较大余地和空间。当然,人口现代化的研究尚未真正起步,还存在一系列理论构建的障碍,如:目前还没有专就人口现代化理论进行研究的专著问世,论文数量也极其有限;不少论述尚局限在概念上;未解决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主要命题,基本理论框架尚显粗糙;人口现代化理论的功能不甚明确;人口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没有真正建立,似未跳出英格尔斯的现代化指标约束;忽视发掘西方人口理论中的人口现代化内涵;对人口现代化的实证研究非常薄弱,缺乏对地方实现人口现代化目标的实践引导等。怎样克服和冲破这些障碍,成为我们构建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的关键之所在。

(2)在构建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创建人口现代化理论过程中,中国人口科学工作者应发挥人口科学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和引领作用,运用人口科学所具有的交叉、边缘学科特点,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对包括促进人口转变和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处理和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与就业、城市化、人力资源开发、人口迁移与流动、妇女生殖健康、性病艾滋病防治、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都纳入人口现代化的理论视野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深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做出科学的理论回答,使人口现代化理论构架能够具有生动、丰富的内容作支撑。

(3)世界63多亿人口的严峻形势表明,人口现代化理论研究及理论构架的建立,这不仅必要,而且大有可为。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和问题,世界各国的人口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纷纷加入到“解决人口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行列之中,给予复杂的人口经济社会问题以理性思考和理论提炼,并取得了不少具有人口现代化理论特点的重要成果。换言之,伴随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过程,西方学者就针对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人口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由此逐渐产生和创建了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口素质的种种理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构建人口现代化理论,但其理论中的人口现代化内涵是比较清楚的或不容忽视,尤其是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实际意味着西方也正式启动了具有人口现代化理论特点的研究工作。这说明,进行人口现代化研究,创建人口现代化理论及其分析构架,既是解决世界人口问题、促进世界人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人口理论研究和世界人口理论发展的迫切需要。应当说,在当今严峻的世界人口形势和人口背景下,开展人口现代化研究,实际就已经获得了世界性的普遍意义,给人口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的实践的依据和借鉴。

(4)研究人口现代化理论及构建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需要重视内含人口现代化逻辑指向的当代西方人口理论研究,将其相关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技术等引入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之中。由于西方国家的人口国情及意识形态的差异,使西方人口现代化进程及其理论构建具有不同于中国人口现代化及其理论构建的特征。人口现代化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人口学理论概念,西方学术界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关于人口现代化的专门论述,但理起思路来,自马尔萨斯开始至今的西方人口理论或人口思想史,其一些重要概念或命题都可看到人口现代化理论的脉络。特别是近代西方人口理论除了用经济学观点来研究人口现象而外,还从社会学、生物学、数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所谓社会学派、生物学派和数理学派,尽管他们的研究和结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和分析人口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视角甚至科学方法。这些学派的理论成果的积极部分,应该说可以成为人口现代化理论研究及理论构建的重要分析工具。尤其是当代西方人口理论,它是在西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乃至全球化推进过程中爆发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不断催生着当代西方人口理论的完善与发展。这些理论研究,大都蕴藏着人口现代化的理论营养,甚至可以被视为人口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渊源,如:人口增长控制的相关理论;人口经济学视野的生育率理论;适度人口论;人口转变论;人力资本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当代西方持续展开的现代化理论研究(在西方现代化的衡量标准中,人的现代化、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人口城市化、人口素质等都占据了重要位置)。我们在构建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创建人口现代化理论过程中应当有这一明确认识。

标签:;  ;  ;  ;  ;  ;  ;  

人口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框架的建立、意义、基础及相关范畴界定_人口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