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当代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十多年来,随着世界范围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教学运动的广泛掀起,课堂管理研究格外受到重视,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主张、模式和实践操作方法,从而使课堂管理在价值取向、管理理念、行动策略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变革走向。认真分析和把握当代课堂管理的这些变革走向,对于我国新课改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课堂管理理念上,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
与传统教师中心的课堂管理理念不同,当代教育改革逐渐确立了以生为本的课堂管理理念。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管理目的观。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在课堂管理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时时考虑学生的需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课堂管理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2)人性化、无痕式的管理方式观。与传统的强迫纪律不同,现代课堂管理强调要实行人文化的管理,使课堂管理方式呈现出人文特性和无痕境界。例如,近年来,国外在课堂管理中特别强调“健康课堂管理”的思想,主张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生活。当代课堂肯定型纪律理论也认为,好的纪律并不依赖于更多的规则和苛刻的惩罚,而是来自师生间的互相信任和尊重,课堂管理的核心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和帮助的关系,以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密切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3)追求有序、自由、快乐、高效和创造的课堂纪律观。现代纪律理论强调,课堂纪律不能只看形式上的热闹或安静,而应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自由;好的纪律表现为热闹与安静的有序转换、自由与严格的和谐、“放”与“收”的辩证统一,是“形散神不散”的纪律,是学生在对学校纪律认同、接纳和内化基础上对纪律的超越。(4)课堂生态管理观。生态的观点,强调把人、自然、社会都看成是具有内在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强调生态内部各因子之间的平等性。从这个观点出发,生态式的课堂管理主张师生平等民主的新型关系,追求课堂管理的整体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中某个方面的效率或某个组织、个人的成长。(5)促进性的课堂管理目标观。课堂管理目标通常表现为两种取向,一是规范性目标,也称维持性或保障性目标,一是促进性目标。规范性目标注重课堂纪律和秩序的维持,从而确保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与此不同,促进性目标不仅重视纪律和秩序,而且更关注通过课堂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合理需要,推进课堂不断地生长和学生生命的发展。课堂管理的规范性和促进性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最终价值追求。那种为规范而规范、为秩序而秩序的管理目标观是错误的。正因如此,近年来,课堂管理越来越从注重规范性目标转向注重促进性目标,并通过促进性目标达成规范性目标,实现二者的统一。当然,这并不是要废除所有的课堂规则、制度和秩序,而是要改变以往那种以强迫纪律和表面秩序为目的的管理体制,真正促进课堂的有效生长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在课堂控制方式上,由注重外在控制向注重内在控制发展
传统的课堂管理,包括课堂常规、纪律、规范和策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并在课堂中由教师监督和实行的。这种注重教师外在管理而忽略学生内在管理的传统做法,使学生在课堂管理中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也使整个课堂缺乏内在的活力和动力。近年来,随着课堂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学生自我的内在管理,只有使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才能达到最优的课堂管理效果。现代教育生态学原理告诉我们,课堂管理是一种自组织行为,教师与学生都是这种组织行为的一个生态因子,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在重视教师外在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内在管理的作用,强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管理和教学活动,让学生承担他们自己可以承担的责任,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可以说,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目标,努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性的发挥,激发和引导其内在动机,实现内在控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课堂管理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当代课堂管理的一个革命性变革。
为了加强学生的内在管理,提高学生内在管理的有效性,当前一个普遍的做法是加强对学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1)加强对学生集体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训练。学生集体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力量,教师在培养学生集体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时应注意形成良好的班风、促进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加强对学生的各种活动的指导。良好的班风和人际关系,既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是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2)促进学生个体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提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自我监控的构成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从静态角度分析,自我监控可分为自我监控知识、自我监控体验和实际自我监控三个方面。其中,实际自我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一系列积极、自觉的监察、控制和调节。制定计划、执行控制、检查结果和采取补救措施等都是实际自我监控的典型表现。从动态角度分析,自我监控可划分为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一系列连续的环节和实践活动前的自我监控、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监控和实践活动后的自我监控三个阶段。因而,学生个体自我监控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可从上述两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展开。(3)课堂教学管理要重在引导而非控制。课堂教学监控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自组织系统内的管理主要是一种自我调节而不是一种来自外力的控制。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为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合作交往、发现探究和展示表现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和内在控制。
三、在课堂管理策略上,由注重行为控制向注重满足学生需要发展
分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课堂管理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传统的课堂管理是以学生违纪行为的控制和矫正为重要特征的:在整个20世纪60-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课堂管理的重点是运用临床诊疗模式等心理咨询方法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课堂管理的重点则转向了运用行为矫正技术控制学生的行为,教师被告知可以忽略学生的不当行为,但要强化其恰当的行为;之后,便是教师效能研究流派的兴起。教师效能研究者认为,课堂管理的重点不是对付已经发生的不良行为,而是研究教师如何通过提高传授技能、师生关系建构技能和课堂组织管理技能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正如里德利(Ridleyt,D.S.)在《自主课堂》一书中指出的,“翻阅以往有关课堂管理的研究成果,你会得到有趣的发现:只有极少数研究提到了学生的需求、态度和预想,而大部分资料都陷入了积极、有效管理课堂的教师策略之中。”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课堂管理理论不断交汇融合,课堂管理策略发生了由注重行为控制向注重满足学生需要的变化,共同显示了对通过创设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个人和学习需要的关注。当代课堂管理理论普遍认为,学生的行为甚至是违纪行为,都受其内在需要的驱动,都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结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正是由于我们的学校环境没有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学生才发生不良行为。库珀史密斯(Coopersmith,1967)、格拉瑟(Glasser,1990)等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只有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在学校环境中作出良好的表现。琼期认为,每个学生只有在满足个人和心理需要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当教师的一种行为引发了学生的消极反应,这或是学生缺乏教师所希望的反应技能,或是教师无意中侵犯了学生的一个重大需要。许多研究也表明,正是由于现行的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作为拥有强烈归属欲望的社会生物,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要求被接纳和被重视的愿望。当课堂环境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引向寻求关注、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规避失败或表现无能等错误的目标,错误地选择各类违纪行为来满足归属等普遍的心理需要。因此,为了有效管理课堂纪律,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识别学生错误目标的具体类型和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切身体验到自己各种需要的满足,从而减少违纪行为,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
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需求,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切实理解学生个体心理和学习需要。(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相互扶助、支持的教学集体和课堂环境。(3)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情绪安全感。(4)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5)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6)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参与、选择积极课堂活动以及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四、在课堂管理内容上,由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改进教学策略发展
多年来,课堂管理和学校纪律领域的研究常常过于强调如何约束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却忽视了学生行为和学习态度之间的关系;经常强调如何提高注意力,却很少关注课程和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近年来,随着课堂管理研究的深入,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课堂管理在内容上已由原来注重纪律管理向注重改进教学策略发展。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改进教学是改善纪律的关键。当代许多课堂管理研究者都高度强调有效教学策略与学生良好行为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管理研究中,埃弗森(Carolyn Everston)等人都曾指出,让学生参与教学并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而格拉瑟(William Glasser)最有革命性的课堂管理主张就是,纪律依赖于满足学生对归属、自由、乐趣和权力的基本需要,而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教师必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程和教学,优质课程、优质教学和优质学习是有效纪律的主要特征。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Jacob Kounin)也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他关于高课堂管理成效和低课堂管理成效教师的比较研究表明,两类教师的课堂管理方法非常类似,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管理的教师能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更胜一筹。这些教师还善于通过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在整节课中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等方法,使学生的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上述研究启发我们,创建良好的课堂秩序和纪律,既需要合理的课堂管理观念的指导和纪律制度的规范,更需要课堂教学的完善和改进。因为,“如果学校毫无吸引力,如果学习任务目标不明确、活动缺乏趣味、难度不合理,我们怎能希望学生专心致志呢?当课堂沉闷、教学无启发性、失败蕴藏其中时,学生的逆反行为当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的反抗行为是身心健全的表现。”总之,以科学的教学行为实现课堂管理和控制的目的,实现课堂秩序的理想状态,已经成为当代课堂管理的基本共识。
纵观国内外有关课堂教学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和学生注意的管理调控。课堂管理中的许多纪律和行为问题常常与教学节奏失控、课堂段落安排不当直接有关。加强教学节奏、课堂段落及学生注意的调控管理,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方面。(2)合理创设课堂教学结构和情境结构,恰当调节师生焦虑水平。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恰当调节师生焦虑水平,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减少学生课堂行为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混乱,这本身就是课堂纪律管理和问题行为控制的最有效策略。(3)改进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这又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增强教学趣味性,使课程内容生动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②改进课堂交往结构、提高学生参与比率;③满足学生学习需要,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体验成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4)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沉着冷静,果断谨慎,合理运用注意转移法、随机发挥法、幽默法、宽容法、设疑法等方法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