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理哈德的库纳杜_土著人论文

浅析普理哈德的库纳杜_土著人论文

浅析普里查德的《库纳尔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纳尔论文,普里论文,查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安徽大学马祖毅先生及大洋洲文学研究所同仁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将澳大利亚女作家凯·苏·普里查德(1883—1969)的代表作《库纳尔都》译成中文。由于澳洲文学的研究工作在国内起步较晚,大家对这一作家还不太熟悉,故在《库纳尔都》中文版问世之际,我们拟对作家及其作品作一简介,以供读者参考。

一、作家简介

普里查德出身于斐济一个记者家庭,3 岁时随父迁居澳大利亚。曾在南墨尔本女子学院学习,后在维多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任家庭教师。1912年到1916年在伦敦以记者身份从事文学活动,她认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成为社会主义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是澳大利亚共产党的创造人之一。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先驱者》(1922)发表于伦敦,获得文学竞赛奖,随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黑蛋石》(1921)、《干活的公牛》(1926)和《库纳尔都》(1929)、《赫克斯比马戏团》(1930)和《亲近的陌生人》91937)。1933年她访问苏联, 回国后写了《真正的俄罗斯》(1934年)。晚年她又发表了描写矿工生活的第三部曲《沸腾的九十年代》(1946)、《黄金的里程》(1948)和《有翼的种子》(1950),写淘金者的状况,追述了澳大利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随之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同时也反映了工人队伍的成长及其同资产阶级的斗争。

二、《库纳尔都》的内容简介

小说得名于女主人公库纳尔都,库纳尔都本是牧场上的一口井,小说以这个女人的一生为线索展开。

库纳尔都是澳大利亚西北部偏僻内陆格纳勒部落的土著女人,她的部落受雇于维持里巴牧场。童年时代的库纳尔都与牧场主贝西夫人唯一的儿子休亲密无间,休8岁时离开牧场去城里接受教育后, 贝西夫人决定好好调教库纳尔都,以便日后她能精心伺候休,能管理好牧场和家宅。库纳尔都不负所望,终于成为牧场的好帮手、好管家,也越发出落得美丽动人,并嫁给了远近闻名的牧场能手瓦瑞尔达为妻。

12年后,长成大人的休归来了,可是坚强的贝西夫人由于长期劳作,心力交瘁,不久离开了人世。休无法承受这个沉重的打击,悲痛欲绝,只有库纳尔都能给他一丝抚慰。一天晚上,库纳尔都在营火旁找到了四下漫游的休,他们发生了性关系,后来生下一子威尼。

休继承了母亲的遗愿,要大力发展维特里巴牧场并与白人结婚,因此他从城里寻觅了一个陌生的女人莫莉为妻,满足了他渴求伴侣和配偶的要求。莫莉一连生了五个女儿,牧场的年成不好,她无法承受单调、艰苦的生活,没能像贝西夫人那样挚爱这片土地,而是带着女儿们回到了城里。

没过几年,库纳尔都的丈夫瓦瑞尔达意外地死去。按照惯例,瓦瑞尔达的弟弟可以认领她,其弟受雇于另一牧场——牛尼亚瓦那。牧场主萨姆·盖尔瑞是个老色鬼,收养了一批土著女人做情妇,他对库纳尔都的美色垂涎多年。为了避免她被老色鬼占有,休只好宣布她是自己的情人,这样她就能留在维特里巴。

又过了几年,休的长女菲利丝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深深地怀念着牧场,独自驾车千里回到休的身边,与他共渡难关,这使休倍受感动。菲利丝爱上了萨姆·盖尔瑞的管家比利·盖尔,并同他结婚,在维特里巴牧场北部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库纳尔都像贝西夫人调教的那样照料休和家宅,但休在肉体上对她的拒绝使她无法接受,感情上也受到伤害。一天晚上萨姆趁休不在来到他家,情欲发作,虽然库纳尔都一贯仇恨他,但多年压抑的情欲让她屈服了。休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残酷地用火烧她,并把她永远地赶出部落的家园——维特里巴,从此再也没有人看到她。

库纳尔都走后,休也多方寻找库纳尔都,毫无结果,最后失望了。加上连年干旱,牧场濒临倒闭,那口名叫库纳尔都的井也干枯了。休整日饮酒,精神崩溃,财产通过银行卖给了萨姆·盖尔瑞,自己跟幻想家鲍伯一起探矿去了。

荒芜人烟的维特里巴牧场上,一个经过长途跋涉、人影消瘦的土著女人凄凉地蹲伏着,感到悲伤,感到惊异直至她面前的火化为灰烬,然后她退到火堆旁,像变黑被折断的枝条。

三、小说的主题

小说交织着两条平行主题:库纳尔都的毁灭和牧场生活的描绘。

小说《库纳尔都》展示了一个土著女人的悲剧。这种悲剧包含两个层次:即作为土著人的悲剧和作为一个土著女人的悲剧。

任何一位了解一点澳大利亚历史的人都知道自从欧州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这块遥远的大陆之后,澳洲原有的土著居民就面临着生存受到威胁的危险,他们的命运已经把握在白种人手中,民族冲突先是诉诸武力,后是同化。而西北内陆的土著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完全依附于白人,他们的关系成了雇主与帮工的劳作式关系,他们完全失去了自由,境遇甚至不如帮工。他们终年辛苦劳动,仅能得一口饭吃,经济上的剥削还在次要,更主要的是丧失了人格。维特里巴的牧场主贝西夫人和休还算是比较开明的人,但他们对土著人经济上的剥削与别的牧场主没有两样。

在创作这部小说之前,普里查德曾在西北一个偏僻的牧场度过一段时光,这个畜牧场与小说中的维特里巴非常相似,可以说她对土著人生活境况的描写是她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

库纳尔都作为一个土著人已经被贝西夫人这样“开明”的白人所同化,她忠于主人、忠于牧场,富有极强的献身精神,但她又时刻提醒自己她属于自己的民族。她在牧场有着双重身份:一是土著人的总管,贝西和休对她信赖倍至,甚至让她保管仓库的钥匙,给土著人分发食物;二是白种人的仆人,听从白种人发号施令,没有任何自己的意志,比如当萨姆提出拿一些物品交换她时,如果她的父亲同意贝西夫人不出面干涉的话,她就会像物品一样被交换了。所以,在普里查德看来,当一个土著人本身就蕴含着一切悲剧性的结局。她本人对土著人抱有深深的同情,希望小说能唤起人们对土著人更多的关注。

小说虽然寄予土著人深深的同情,也无情地展示了土著人的陋习,尤其是对土著女人的非人待遇。她们不仅没有挑选丈夫的自由,而且不论婚前婚后,她们都可以被主人或丈夫或父亲当作礼品送人,若被过路人看中,则只要馈赠点小礼品给她的丈夫就能换取过夜权。丈夫死后,丈夫的兄弟可以认领并通行交换。从这个角度看库纳尔都似乎较幸运,她摆脱一般土著女人的命运,但实际上,她遭受的是更深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

库纳尔都与其说是毁于萨姆·盖尔瑞之手不如说毁在休之手。对于休这样的白人来说,他们需要对土著女人作出合乎道德标准的选择。因为他们的生活极端孤立、艰苦。在休的身上,有一种根深蒂固地清教徒式的道德标准,虽然他爱库纳尔都,但他竭力改变自己,否认肉体上的爱欲,瓦瑞尔达死后,库纳尔都作为他的私人财产受到保护,却没有爱欲,他没有把她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看待,而是当作土著女人看待。由于他从小讨厌萨姆·盖尔瑞,发誓不像他那样对待土著女人,所以在他母亲去世后,为了捍卫他的道德准则,匆匆在城里找了个白人女子莫莉成婚。顺便说一句,普里查德塑造莫莉这个形象无疑体现作家本人的一个重要观点——真正的澳大利亚式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生活空虚,单调。在莫莉走后及瓦瑞尔达去世后,休开始了生活中最紧张的抑制阶段。

童年青梅竹马的玩伴,他心灵的一面镜子正生活在他的家中,在他漫长的孤独和失望期间一直关心他。他的财产就是累累的债务,想到他那些古怪和令他失望的小女儿们他心中就如插进一柄利刃。由于同干旱斗争,他的身体已疲惫不堪,他的生命之源流向库纳尔都。她通过休的眼睛看到深藏在他心灵之中的一切,她等待他来到眼前,然而他抑制了自己,其理由并没有超出他的道德标准,一句话,一个白人不能对一个土著女人动感情,他的全部热情已经熄灭。当他得知萨姆·盖尔瑞已经享有了自己极想得到而又不允许自己得到的东西时勃然大怒,情感像一股仇恨与毁灭的狂潮倾泻出来。他认为他对库纳尔都的态度是高尚的,而萨姆·盖尔瑞对她的态度是卑鄙龌龊的,库纳尔都已经满足了他的需求,因此她一定要因为邪恶作风受到惩处。在最后毁灭库纳尔都的时候,他自己崩溃了,萨姆·盖尔瑞的行为只不过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毁灭的过程。

与该主题相平行的是作品描绘了牧场真实的生活状况,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风景画和风俗画。普里查德像一个风景画家一样对牧场的自然景色作了细致的描绘,一幅幅优美的风景扑面而来,如:“广漠如磬的红土地上覆盖着铁石粗砾,在她面前伸展开去,远处淡蓝的天空下灰绿色的无脉相思树丛,仿佛是镶嵌的一圈毛皮边。”风景如画的美丽牧场作背景与女主人公的悲剧相映,产生出强烈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普里查德又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俗画,不仅展示了牧场里白人的生活方式,更可贵的是她第一次向世人展现了这一部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古老的原始文化,这文化的精髓包括对生命力的图腾和崇拜。如小说的第三章主要叙述了许多部落聚会时,在威特里巴举行的土著人“火眼节”庆祝活动。黑人们吃呀、喝呀、狂欢一直延续了许多天。在狂欢会上用歌和舞来赞美传奇式的人物,这也是这个部落男女青年两性生活开始的典礼,妇女生孩子、哺育孩子被认为是宇宙繁殖力的神圣职责,部落之间通婚规定清楚地表明了为了后代的繁衍。再如第十七章还提到黑人的献祭仪式,它遵循古代吃掉死者某些部分的习惯,相信以此可以从死者的灵与肉中获取力量,从而使生命更加旺盛。

四、结束语

这部小说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是澳大利亚现代经典作品之一,在澳大利亚已成为大学文学系必读教材,并配有多种版本的导读指导。鉴于译者水平有限,介绍之中多有遗漏,有待大家读完小说之后再细细揣味,本文仅作参考之用。

标签:;  ;  ;  ;  

浅析普理哈德的库纳杜_土著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