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论文_秦培芬

浅谈如何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论文_秦培芬

秦培芬(广西省岑溪市三堡镇新安中心小学 广西 岑溪 543200)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激增,知识的更新加快,随之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从而强调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增强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各国的小学数学都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2-063-01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的根本,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源。学生有了了解、想知道的愿望,才能促进他们积极思考,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成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经常使用提问的教学形式。有效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必要探索,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种有效的方式。

一、巧设提问,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小学生年龄小,在课堂教学中,要准确适度地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一课的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三个内角的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不服气地问道:“是这样吗?我可不这样认为。”两个可爱的三角形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全班同学深深吸引。我顺势问:“它们俩到底谁说的话是对的呢?”教室里顿时一片沸腾,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过了半分钟,教室里稍静,我接着说:“这样争论也不是个办法,我们必须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才是。”同学们赞同了我的说法,大家纷纷动起手来求证。有的学生用量角器度量自己手中的大小三角形,有的把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还有的采用了折一折的方法。 这样,一个情境,一个问题,就把学生带进了探索知识的海洋,刺激了学生参与的欲望,促使个体积极思维,主动地解决问题,愉快地学习。

二、逐步提问,层层深入。

“先学走,再学跑。”这是公认的道理。提问也一样,一开始所提问题太难,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执教《角的度量》,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当得出∠2比∠1大后,紧接着问“那∠2比∠1大多少呢?”学生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原有知识和经验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就要寻找突破口。我不失时机地出示10度的小角,通过操作比较出∠2比∠1大一个小角。“一个一个小角是零散的,操作起来很麻烦。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留小角来比的精确的优点,又改进操作起来麻烦的缺点,让这些小角用起来方便些呢?”再度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纷纷说“连起来,拼起来”。然后用18等分的半圆工具度量三个角的大小,当量到∠3时学生的认知又再现障碍,“这多出来的一点点不满这么大的一个小角,到底是多少呢?”引发学生探究发现“要将每一个小角分得更加小一些”,角的计量单位“度”浮出水面。“如何让大家一眼就能读出一个角的度数?”一个极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数角到读刻度是策略优化和思维发展的质的提升。学生在探究研发量角工具的同时,感悟和体验了度量的方法。有了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学过渡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在量角器“再创造”的过程中我故意创设了学生认知上的一次次矛盾冲突,引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改良、精致工具的过程中,原认知结构被不断地打破,新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中螺旋上升,优化完善。

三、诱导提问,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上“图形中的规律”——探索摆三角形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时,我先安排学生按照书本图例摆一摆,填好表格,然后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 )根小棒;2、小棒的根数比三角形的个数的( )倍还多( );3、你能用字母表示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关系吗?

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让学生自主整理和掌握了三角形中的规律,而且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在探索正方形和数字中的规律的时候,学生顺其自然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鼓励提问,体现主体。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曾经有位外国教授这样来评价我们的留学生:中国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很令人佩服,但遗憾的是没有几个敢于或会提出问题。这一现象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享有提问的权利,学生只能被动地、消极地听与回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地改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往上数学复习课,整理知识这一块,基本上是由我带领全班同学一起罗列出单元所学的知识点,也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回答,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新课程开始实施,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阅读了“教学参考书”,针对这种情况,我变换了形式上整理与复习,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在全班交流后,学生整理的形式很丰富,呈现出很多好的作品,学生积极性高涨。继而,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数学问题,由其他同学来抢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高潮,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提出了大量的问题,而其他同学的回答也是十分精彩。

总而言之,鼓励学生提问,不仅能启发学生不停地去挖掘和回忆知识,而且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关注孩子的兴趣点,了解孩子的疑惑点,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探寻新知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用教育艺术提炼和组合,精心预设,捕捉生成,创设一个个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究学习创设思维场,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爱思考会思考的思维运动场。

论文作者:秦培芬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2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浅谈如何从“问”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论文_秦培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