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同步发展及其当代启示——列宁主义全球化理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列宁主义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启示论文,历史进程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折时期,由自由竞争成长而来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在以电力、内燃机、化工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新的大飞跃发展基础上,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帝国主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列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资本帝国主义发展的全球态势出发,总结了马克思《资本论》发表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关于帝国主义方面的理论体系,而《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历史阶段》也即《帝国主义论》的形成是列宁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形成的标志,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即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论回应的话,那么,列宁主义则是对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理论回应,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无疑应该说是列宁主义全球化理论的集中表达。研究和把握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的同步发展的命题,可以为我国在全球化进程新阶段的战略抉择提供重要的启迪。
一、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的一致性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相伴相生,这使得全球化具有浓郁的资本主义色彩,并使全球化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因此考察全球化离不开对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关系的研究。
综观国内外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置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为愈来愈多的学者所关注。何谓全球化呢?所谓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进程,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和对外扩张而开始和演化的一个历史进程。就是说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并非新现象,资本主义制度自身即包含着这一历史进程。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这一特点,美国著名的激进派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概括得比较恰当:“全球化不是某种条件或现象,而是一种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的进程。自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形态在世界上出现以来,这一过程就开始了。”[1] 那么全球化经历了那些发展进程呢?大部分学者认为,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
第一阶段,从15世纪全球化进程起源到19世纪70年代大英帝国霸权的确立。而1492年哥伦布多次远航美洲,发现新大陆,是经济全球化的源头。
第二阶段,从1880年到1972年美元本位的终结。其特点是美国由于其经济实力处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首位,使得欧洲中心转变为美国中心。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界普遍交往,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趋势得到加强。在美国霸权维持的“和平”下,全球化进程取得了巨大发展。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在这期间,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强了全球化进程,尤其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全球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更是迅速发展,全方位地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
以上关于全球化三大历史进程的分析把经济全球化的起始与世界市场的形成相联系,不仅把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相统一,而且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发展的脉络相吻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这个地球上的产生、发展和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同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分析和划分。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分为简单协作、分工、机器大工业以及自动化四个阶段。当然这种划分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的。以生产关系的演变为标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马克思依据其所处时代及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践,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由此所决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发展实践,曾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或三个不同的阶段,即15世纪到17世纪初的冒险远征和殖民地开拓时期;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的工场手工业时期以及18世纪之后的机器大工业时期。列宁依据其所处时代及资本主义新的发展实践,主要是垄断资本产生和发展的实践,曾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或两个大的不同阶段,即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并且认为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特殊历史阶段。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分析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事实的,同时也是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相一致的。
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野里,全球化的自然历史进程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制度安排是统一的。按西方“正统的”全球化理论,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IMF:"World Economy Outlook:Globalizat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Washington DC: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7,P.45)按照该定义的理解,全球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然而,以技术因素来解释全球化问题,显然过于笼统。这是因为,科学和技术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和动力。科学和技术进步无疑为全球化进程创造了必要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客观条件。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科学进步的背后总是有利润因素的驱动,都带有“剥削的反动”。任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要借助于制度的安排,制度重于技术(吴敬琏语)。就全球化进程而言,其根本驱动力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冲动。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之所以加快,首要因素是冷战结束及“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消失为资本扩张提供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空间。
对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制度安排的一致性这一深刻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给予揭示。那时,资本主义正在通过国际市场、殖民主义产生着全球性的影响。尽管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还远远没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但马克思已经认为,它将不可避免地向全球蔓延。而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正是在于他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部逻辑,以及它的渗透能力。
二、全球化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他们以世界眼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对以蒸汽机的使用为代表的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以生产力大飞跃、科学技术大飞跃、经济社会化大飞跃为总结果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也就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作了理论上和历史上的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自由竞争是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经济运行的总体时代特征。相对于封建主义社会制度而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为取得有利的产销条件和投资场所而在企业、部门之间不受限制地自由转移的竞争。由于封建割据的消灭、行会的瓦解和国内市场的形成,商品经济席卷一切领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资本家可以在资本的投放、转移和商品买卖等生产经营活动中,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自由地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当然,马克思认为:“在自由竞争情况下,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3] 资产阶级在资本无限追求增值和扩张的内在本性的驱动下,到处建立市场,并一度几乎一统全球。由于资本的内在冲动,使资本扩张,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逐渐摆脱地域性而走向世界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中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相伴而行,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的要求,也是资本主义扩张的必然结果。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指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生产方式,是社会财富通过商品的堆积得以扩大和膨胀的形式。《共产党宣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阔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他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他们的产品,不仅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了。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求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4]
从这些精辟的分析和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市场的不断扩大形成世界市场,在此基础上各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跨越国界,通过国际贸易等各种经济交往形成国际经济,也正是由于资本的内在冲动,使资本扩张,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逐渐摆脱地域性而走向世界性,在这里,马克思已经对全球化做出了最经典的表述,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术语,但他所揭示的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与今天所说的“全球化”并没有本质区别。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历史上第一轮经济全球化及其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所做出的科学判断。
三、全球化与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天然属性,它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对于竞争带来的资本主义的这种不断发展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已经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5] 列宁也曾明确地说过:“资本主义不可能有一分钟停止不动。它必须不断地前进”。[6]
依照列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解和划分,自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到19世纪末,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即资本主义在自由竞争环境下大发展的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积聚和集中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力、内燃机、化工技术代表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新的大飞跃发展基础上,工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垄断代替自由竞争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也即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全球化进入第二轮。对于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垄断资本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全球特征,列宁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作了深刻揭示。他认为,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垄断是辩证的统一,竞争产生垄断,垄断又产生着新的更大规模的竞争。列宁之所以把自由竞争和垄断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主要是依据其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支配地位而定的。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并不排除竞争,竞争仍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
随着垄断与竞争机制的交织运行,国内垄断必然向国外垄断扩展,垄断资本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就某种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规定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形成国际垄断,进行全球扩张。随着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规模的迅速扩大,帝国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瓜分资源的活动终于导致帝国主义的矛盾在全球范围内激化。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矛盾激化的结果。这一历史过程是与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一致的前提下表现出的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的逆转、中断和断裂。这是第二轮经济全球化表现出来的全球化的曲折性、复杂性的特点。简而言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经济的全球化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激化和深化。
列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不仅对第二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垄断资本运动的规律和全球特征即国内垄断发展为跨国垄断,私人垄断发展为国家垄断,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给予科学的揭示。对垄断导致的资本帝国主义矛盾的深化与激化及后果也作了科学分析;而且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同新的历史大变动结合起来,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抓住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不很发达的国家(俄国)用革命手段主要是革命战争夺取政权,从而把国家引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些同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断、逆转、断裂直接相关。
四、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同步发展的当代启示
第一、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战略选择的全球制度背景。关于资本主义垄断及其不断扩张的思想,H·A·查戈洛夫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一书中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了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到股份资本形式出现之间的资本主义“自我运动”。通过股份资本形式,马克思看到了在资本主义本身的基础上私有制的否定、看到了摒弃自由竞争并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成为必要的垄断出现的前提。列宁考察了垄断的初始因素,他全面分析了垄断统治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研究了资本主义向高级阶段和最后阶段的“自我运动”。列宁在制定帝国主义条件下革命斗争基本战略和策略的科学基础时,总是把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的分析放在首位,而在把历史发展推上世界大战道路的帝国主义经济特征中,列宁把资本输出摆在第一位。资本输出将改变再生产的国际条件,相应地将改变整个国际关系体系。资本输出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即资本输出国用一层金融支配网把整个世界包缠起来,而资本输出“同从经济上、政治上和领土上瓜分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分析,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为写作计划拟定的理论问题,如资产阶级社会以国家形式表现的集中,以资本输出及其国际交织形式充分体现的国际生产关系和世界市场;而争夺世界市场统治的斗争导致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7]
历史实践表明: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是专门论述资本主义向另一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过渡的经济形式已经出现并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问题。并且列宁从生产社会化中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具体前提,看到了脱离资本主义的新关系的现实基础,看到了新社会未来大致的规律。也就是说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理论这一发现使我们有充分理由确认,马列主义已经上升为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既强调生产关系之间的继承关系,又善于区别生产关系体系的重大差别,这不仅对于认识列宁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而且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乃至于建构广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同样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不仅是资本主义理论的新阶段,而且也是研究政治经济学某些方法问题发展中的新阶段。
垄断资本主义新变化使资本主义竞争更加激烈,生产过剩进一步加剧。为了对付大大加剧的竞争,资本主义生产集中和垄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还出现了特大型跨国公司在某些生产部门形成绝对垄断的新趋势。资本输出有了新特点:一是跨国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对新兴区域市场的资本输出加强,证券投资的比重显著提高;二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游资日益活跃;三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金融市场开放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创造的各种衍生工具,使国际游资“异化”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难以控制的新运行机制。一定意义上讲,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表现,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是垄断资本主义的高级形态。
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通过新特点新趋势而更加深化。金融危机激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政府纷纷出马帮助本国跨国公司与竞争对手,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金融危机还使世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二,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构与完善以多方面启示。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指的是其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和经济体制逐渐被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态势。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类型,当然也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方式。历史表明,商品(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无法逾越的特定历史阶段。而商品经济不断扩张的本性又必然会使其冲破疆界,因此市场经济体制是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全球化趋势既是贸易、资本和生产全球化的原动力,又是其的重要表现和后果。[8] 根据“地图之窗”网站数据,全世界共有230个国家或地区。自1995年到2003年八年时间,市场经济国家占世界国家和地区总数的比重由45.2%上升到63.5%,可见,经济市场化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和过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所不包的世界体系正在不断形成之中。
对于我们而言,在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运行的内容和特征的前提下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从根本上讲,没有社会主义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也就不会产生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趋向。但事实上,市场经济全球化既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修正的过程,也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市场机制、完善市场体系的过程。因此,历史地看,这是一条由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三种类型的国家通过不同的路径走向同一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实践告诉我们,要取得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首先应有一套更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因为世界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已变成一种体制的竞争,只有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战略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最终消除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另外,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大国的市场经济,虽有着传统计划经济的积弊,但也有后起优势:中国跨入世界市场经济行列时,正是世界市场全球化的时期,各种适应不同国度背景产生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和类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参照和实验成果,包括原苏联东欧国家,经历了剧变之后也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修正、转型和完善的过程中,借鉴这些将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借助于经济市场化这一各国经济共同运行的基础和平台,吸收世界新科技革命最新成就,实现一定程度的跨越式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在较长时期充满各种矛盾、动荡、甚至无序,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体制等也有一个调整、完善甚至改革的过程,这就使我们的发展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存在许多发展机遇和空间。
第三、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与先进生产力相关的现代经济组织和企业制度的全球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学会在机制中生存,作出机制性战略选择。正如马克思当时所讲的股份公司,列宁在帝国主义理论中,从生产社会化中如国家垄断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一样,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具体前提,看到了脱离资本主义的新关系的现实基础,看到了新社会未来大致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现代经济组织和企业制度可能离社会主义更近。
从历史实践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至今,几次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都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以公司制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现代银行制度,全球金融网络的形成、政府干预经济的各种调控手段的采用,包括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手段的运用的机制和经验)科技创新机制、现代社会保障机制等等,都成为推动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机制。
因此,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在不同社会制度碰撞和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用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关键点在于关注马克思主义原理中阐述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因素在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发展,关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体共同生成的生长、发展、治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机制。社会主义国家应学会在机制中生存,并根据时代发展、国际格局的变化和本国国情作出战略性机制选择。
标签:帝国主义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自由资本主义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列宁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自由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垄断竞争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