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的自然美与人文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峨眉山论文,意蕴论文,自然美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峨眉天下秀!”峨眉山素以秀美著称于世,也可说集雄、秀、幽、奇于一身。从整体上看,它是高大雄伟的,而当你进入山中时,就会为它的秀丽所陶醉;继续向前攀登,幽深的山谷又将你带往一个个神奇的境地。这里,自古有“峨山十景”之说,这些美景深深的打上佛教文化的烙印。
一、百里深山藏古寺
峨眉山,因远远看去宛若秀眉而得名。东部山麓状似锦屏,中部翠峰峻岭井然屹立,西部山势巍峨又如横空出世。大峨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著名的金顶海拔为3077米。明代有一僧人在诗中写道:“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烟云连。盘空鸟道千万折,奇峰朵朵开青莲。”的确,真切地表现出了峨眉山的雄秀幽奇。
峨眉山又是一个古老的仙山佛国,相传为普贤菩萨道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一座座寺庙就坐落在通往山顶的崎岖道路旁,掩映在深山茂林之中。明清时期,山上有庙宇一百五十多座,可见那时这里佛教之盛。
报国寺为峨眉山入山之门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创建人明光道人,原来是个儒生,后来又出了家,对儒道释三教的精神都有体会,所以建立的这座庙就名为会宗堂,取三教“会宗同源”之义。在会宗堂中所奉祀的,是三教在峨眉山的代表:儒家为楚狂,道家为广成子,佛家为普贤菩萨。清康熙年间重新扩建,改名为报国寺,意在同心报国,主要已成为佛教寺庙。康熙皇帝亲笔书写“报国寺”匾额,这三个字的大匾至今还悬挂在山门上。寺院建筑群背倚凤凰坪,周围苍楠翠柏环抱,前后有殿宇四重,亭台阁榭,布置得体。从报国寺登峨眉山有两条路线:左边的一条路,游程63.5公里;右边的一条路,游程为44公里。两条路线,一条深幽,一条高旷,风光各异。游峨眉山,从一路上山,从另一路下山,可饱览全山主要景观。
从报国寺左行,跨虎溪桥,过瑜伽河,行约二里,就可到达伏虎寺。这个寺院的地点选择得真好?伏虎寺始建于宋绍兴年间,以寺后有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据传说,这里建寺以前,常有老虎出没,时而伤人为患,高僧士性在此建了一座尊胜幢,用以镇压老虎,虎患因之而息,寺名也就由此而来。这一切把这里渲染得更加神秘。寺院周围广植楠木,多达十万余株。寺院右边有罗峰岭,山上树木繁茂,山下峡深水秀,无论阴天还是晴日,云闭雾锁,经日不散。青峰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秀丽的画面,称为“罗峰晴云”,为“峨山十景”之一。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楼有游廊,设计精巧,气度不凡。寺内有从报国寺迁来的紫铜华严塔,塔身十五层,高达七米,周围有小佛像四千七百多尊,又铸有《华严经》全文两万多字,这一精美绝伦的文物,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遗物,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音阁的“双桥清音”,为“峨山十景”之一,甚至有峨眉最佳景点之誉。这里背倚牛心山,白龙江和黑龙江夹山而注,如双龙咆哮奔腾前来,至阁前两水交汇。白黑二水之上,各有一座石拱桥,名为双飞桥;又有亭,称双飞亭。离这里不远,建有琉璃水亭一座,那就是牛心亭。两水合流处,有一高数米的巨石,如砥柱中流,傲然挺立,因它的形状如牛心,自古以来称为牛心石。这块黑褐色的庞然大石,千万年来久经水冲浪激,磨励得光泽晶莹,所以又名为洗心石。这里山高谷深,两水飞泻,浪花四溅,回声清亮。阳光照在飞溅的水中,常常映现出缤纷的彩虹,更使之蔚为奇观。“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真切地概括了这里的景致。
从清音阁经猴子坡险境,便可达大坪寺,也就是净土院。寺旁有一株千年古松,传说当年开山老僧常坐在这棵松下跏跌入定。每当虎狼来此,张牙舞爪意欲伤人时,这位高僧就默诵咒语,予以斥责教训,于是虎狼就俯伏在地。大坪是一座孑然突起的山峰,是冬天赏雪的好地方,“大坪霁雪”也是“峨山十景”之一。从大坪翻下陡峭的险坡,前面就是洪椿坪。洪椿寺雄踞于天柱峰下,因有古老的洪椿树而得名。殿宇三重,高广宏阔,深藏于银杏、古柏荫中。周围群峰环绕,两侧溪谷幽深,古木扶疏,亭亭如盖,山色朦胧,环境清静,康熙御笔手书大匾“忘尘虑”,意在点出此处景观的特色。这里草木茂密,夏日雨后早晨,潮湿空气难以扩散,往往易于凝成水珠,如烟似雾,一片迷离,“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因而有所谓“洪椿晓雨”之称,为“峨山十景”之一。
离洪椿坪前行,就是著名的“九十九道拐”,过此险境才可到达仙峰寺和九老洞。九老洞,以幽深怪秘闻名。传说远古时代有九位仙叟住在这个洞里,轩辕黄帝游山访道到此,遇见了一位白发童颜的老人,问他说:“有侣乎?”老人回答道:“九人。”这就是“九老洞”的来历,所以后人就称这里为“九老仙府”,也被列入“峨山十景”。这深奥莫测的古洞,实际上是一条地下暗河,被地下水溶蚀而成巨洞,其中有大小支洞六十多个,每个支洞形态各异,各种各样的化学沉积物满布洞内。九老洞还没有经过开发整理,一般游人为它的种种神奇传说所吸引,到此只能在洞中看看这谜一样的幽邃的怪洞。九老洞附近又是猴群集中栖息之地,顽皮的猴子的嬉戏也往往带给游人难得的乐趣。这里的猴群似乎是母系社会,领头的最有权威的老猴是众猴的老祖母。她率领众猴挡住游人的去路索要食物,每个猴子得到的花生、面包、水果等都先交给她,由她分给幼猴、小猴、大猴,等到众猴都在分享果实,这位首领才食用自己应得的一份,表现出尊老爱幼的风范。猴群与人和睦相处,似乎遵守这样的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凡是欺骗或伤害了这些猴子的人,就难免要受到报复。
由九老洞经遇仙寺,过九岭岗,攀钻天坡,前面就是洗象池。庙宇雄踞在钻天坡顶,高度为海拔2070米,寓于一片冷杉林中,云雾飘来飞去,似乎伸手可摘。寺前有一个池子,原称明月池。据佛教传说,普贤菩萨每次骑象来到这里,总要在这池子里为象沐浴,然后才由此上金顶,所以这里就名为洗象池,寺院也就因此而得名。池旁有一石,名为“升象石”。离池不远就是危岩,岩边有石刻道是:“岩谷灵光”。这里地势高爽,视野开阔,是观月的好地方。每当云收雾敛,碧空万里,月朗中天的时候,人们置身在这里,四周万籁俱寂,银光无垠,杉影扶疏,真如登临天宫。这名为“象池夜月”的奇妙境界,又是“峨山十景”之一。前人在《十景诗》中咏洗象池云:“普贤骑象杳何之?胜迹空留洗象池。一月映池池贮月,月池感应妙难思。”可惜洗象池已干涸,常为乱叶所遮覆,如能引来清澈的泉水,那真是普贤菩萨有灵了!
洗象池虽已开始进入高山层,但要抵达金顶还须经过艰苦的攀登。金顶古庙屹立,又有奇观吸引着人们,是游峨眉山的高潮。
二、“白水秋风”与普贤菩萨
如果从清音阁沿右路上山,过双飞桥前行,攀援约五、六里,就到白龙洞。洞上有白龙寺,传说这里就是《白蛇传》中白蛇修炼之处。出白龙寺,楠木参天,林荫夹道。这些珍贵的楠木为明代高僧别传所栽,他在这里念诵《法华经》,每念一字就植树一棵。经文六万九千七百十七字,他就栽了这么多棵楠木,称为“古德林”。真是功德无量,该尊为绿化楷模!如今幸存的古楠虽已不多,却株株挺拔俊秀。由此前行,经灵官楼,可到著名的千年古刹万年寺。
万年寺为峨眉山主要寺庙之一,原名“普贤寺”,东晋隆安五年(401年)明彻和尚创建;据另一说,东汉时蒲公最早在此建寺。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重建,易名为“白水普贤寺”。明万历年间敕改圣寿万年寺,通称万年寺。这里古木苍苍,修竹青翠,殿前有山溪水池,池名为白水池。池中有弹琴蛙,鸣声如琴,清脆悦耳。每至清秋时节,站在白水池旁观看,满山红叶,层林如染,景色艳丽,阵阵清风吹来,秋意令人陶醉,有“白水秋风”的美誉,列为“峨山十景”之一,以观赏峨眉秋色著称。诗仙李白就曾欣赏过这里的秋色之美,至今殿前还留有“唐广浚弹琴处”遗址,相传李白和广浚和尚曾在这里弹琴、论诗、赏秋。李白有《听蜀僧浚弹琴》传世,诗中写道:“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万年寺以供奉普贤菩萨为主,这里的普贤铜像就是峨眉山的镇山之宝,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二“胁侍”,文殊菩萨代表“智”,普贤菩萨代表“行”。据说普贤菩萨曾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帮助佛弘法传教,“遍一切处,纯一善妙”,所以有“大行普贤”的尊号。“行”的要求是“谨审静重”,这正是大象所具有的品质。普贤坐骑为六牙白象,也正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宋代初年,嘉州屡屡奏说普贤菩萨在峨眉山显相,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万年寺住持僧茂真和尚奉诏入朝,受宋太宗赵光义嘉誉,派大夫张仁瓒携带黄金三千两随茂真和尚回成都,购得铜三十万斤,铸造普贤骑白象一尊。这一巨大的铜像,高为7.35米,重达62吨。大象为白色六牙,象鼻触地,两耳如翼,足踏三尺莲台,气势古朴雄浑,双目炯炯有神。普贤端坐象背莲台之上,头戴五佛金冠,手执如意,体态丰润,神情安详,比例匀称,造像优美。从此以后,峨眉山作为普贤菩萨道场就更明确更稳固了,而这座名贵的庞然铜像也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万年寺名声显赫,规模宏大,原有殿宇七重。历代多次遭受劫难,寺庙也屡毁屡兴。所幸的是,这巨型的普贤铜像,历经千年,多次逢凶化吉,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修寺院,神宗皇帝赐匾额“圣寿万年寺”。当时为了防御火灾,特仿照印度和缅甸的建庙技术和风格,全用砖砌建造无梁殿以保护巨型普贤铜像。全殿长宽各为16米,四壁砖砌,逐渐内收,成穹隆拱顶。因整个建筑无梁无柱,不同一根木头,所以称为“无梁殿”。殿中除供巨型普贤铜像外,四壁下部有小龛二十四个,内各供铁铸佛像一尊;四壁上部有横龛六道,排列着铜铸小佛像三百零七个。穹隆顶上绘有四个彩色“飞天”,翩翩飞舞,神采飘逸。无梁殿的圆顶上,建有五座尖塔,还有狮、鹿、吉祥兽等饰物,风格非常别致。1946年的一场大火,除这座无梁砖殿外,其余殿宇都化为灰烬。1953年,重建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毗舍婆佛三尊大铜佛,这三尊丈六金身为当年别传禅师所铸造,也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出万年寺后,前行不多远可到观心庵,它的上面就是顶心坡。这里坡陡路窄,行人倾身向上爬、膝盖顶着心窝。顶心坡之名由此而来,也称为观心坡,俗名叫作点心坡。爬上观心坡,经过怪石嶙峋的鬼门关,穿越狭窄的仙女桥,上有一刹名为息心所。的确,爬过漫长的险峻陡坡,经受了激烈的心跳,是需要平静以息心了。“观心”、“息心”,都有佛教喻意,也都包含着人生哲理。丁文灿游至此留诗一首,以表现他的体悟:“观心坡上息心所,朵朵云飞意甚闲。天籁无声沉百虑,俗情多欲若千般。放怀着眼看将去,特地返躬复转还。我语世人休妄恋,坡前回首自牢关。”由此前行,又有一坡极陡,名为放光坡,相传普贤菩萨曾在这里显圣,坡名也就因此而来。
放光坡上有长老坪,这里的寺院宽敞。从这里翻越骆驼岭,前面的大庙就是初殿。这些景观,也都和峨眉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联系着,显示出峨眉山佛教化的历程。据传说,东汉明帝时,有位名叫蒲公的,以采药为业,就住在长老坪,至今还留有一处“蒲公结庐故址”。长老坪骆驼岭畔,有人蒲氏村,全村都姓蒲,传为蒲公的后裔。当年,蒲公上山采药,看见麋鹿的蹄印象莲花一样,请教高僧之后得知这里为普贤菩萨道场,于是佛教就在这里逐渐发展起来。这最早发现莲花形鹿迹之处,因为对峨眉山以后的佛教化有特殊意义,所以此处所建寺庙就名为“初殿”。北宋范镇的《初殿》一诗云:“前去峨眉最高峰,不知崖嶂几千重。山僧笑说蒲公事,白鹿曾于此发踪。”初殿前面,危磴高悬,称作上天梯,攀过这段陡岭,就可到达华严顶。华严顶群峰环抱,而华严独秀,所以称为中顶,又素有小金顶之称。从这里遥望九老洞,朱红的楼阁掩映于青翠的山林间,古刹云深给人以游于佛国之感。继续前行,到九岭岗与左路会合,从此两途同归,古道上通金顶。这一路景物都烙刻着佛教文化。
三、金顶奇观的佛教化
当我们历尽艰辛攀登到金顶时,就似乎置身于一个特殊的世界。在这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之巅,生物难以成长。植物除冷杉和竹子外,就只能看到苔类。冷杉的树叶一盘一盘的,因长时间被雪压着,枝叶都向下垂,而且长得很密。竹子也特别地矮,密密接连成一大片,远远看去像是草地。到处都长着暗绿色的苔类,冷杉也满挂着苍苔老藤。这里,不但听不到尘世中那嘈杂的噪音,而且也难以听到鸟语虫鸣,只是偶尔有佛现鸟的叫声可闻,那叫声好像告诉人们:“佛现了!佛现了!”它也因此而得名。我们好像脱离了凡尘,进入了原始的洪荒状态。站在这绝好的观赏台上,空间似乎是无限地扩大了。眼前一片茫茫云海,宛如无边无际的汪洋,时而波涛汹涌起伏,时而浪花轻盈飘扬,真是变化无穷。忽而云开雾散,像是拉开了幕布,现出了苍翠的山峰,一层又一层,重重叠叠,在云海中忽隐忽现。那西头是大雪山,巍峨地雄踞在那里,终年穿着闪闪的银装。那东边是川东平原,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像是三条金龙,它们相会于乐山大佛的眼前。
金顶主要的建筑是华藏寺,前后共五进,规模相当雄伟,供奉普贤菩萨,在这样的高山上,建起如此的寺院实属不易。寺院后面最高处,原有一座铜殿,为明代所铸造,瓦、柱、门、棂、窗和四壁都是铜质掺金的,所以称为金殿。殿高二丈五尺,深一丈五尺,内供有普贤菩萨,旁有万尊小佛。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光彩夺目,甚至山下都能看到。这里名为金顶,其由来就在于此。
金顶有著名的四大奇观,这就是云海、日出、佛光、佛灯,其中特别是佛光名闻天下,为别处名山所罕见。华藏寺附近有卧云庵,庵左的睹光台,就是观赏佛光等四大奇观的最佳位置。这里前面是万丈深渊,被称为舍身崖,常为云海遮没。当佛光出现时,人们眼前的茫茫云海上,忽然出现一轮彩色光环。在这五彩光环中,又有一个人影,你若挥手,他也挥手,你若点头,他也点头,“光环随人动,人影在环中”。宋代范成大的《峨眉山行记》,最早最真实最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奇观,《峨眉山志》对佛光也有很好的描述。这些记载,不但描写了佛光出现的情景,而且使人们知道佛光的种类很多,同时也触及到了佛光的形成。凡到峨眉山来朝山和游览的人们,无不以一睹佛光为长途攀登的最终愿望。一旦看到佛光,就定然兴高彩烈,视为平生的幸事,逢人便要学说一番。然而,佛光并非都能见到的。因为峨眉山一年之中大半是阴雨天,能见到佛光的不过八十天左右,而且这“佛现”的时间又很短,所以失望而归者不在少数,这就显得更加神秘了。
佛光,本来是自然界的一种光学现象,与佛教文化结合起来才获得这一美名,是自然景观佛教化的典型。在古代,这一奇观的正式名称是“光相”,光相的意思是菩萨以光示“相”。峨眉山的光相,具体地说就是普贤菩萨本身,或称之为“普贤光明”。按照佛们的说法,人们的罪孽深重,是不能见到菩萨的“法”、“报”二身的。但是,如果你登上峨眉山金顶,心诚意专,并且又有“缘分”,可望见到菩萨的“报身”,也就是“佛光”。光相,意思就是菩萨用佛光这一奇景向有“缘分”的人们显示自己的形象。因此,峨眉山也称为“大光明山”,与此相联系,还有光明岩、光明坝、光明坡等。金顶佛光之所以被认为是普贤菩萨的光相,峨眉山之所以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佛教信徒还从佛经中找到了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有这样一段经文:“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语法。”峨眉山在神州大地的西南,顶峰之上又有佛光显现,正好与“光明山”相吻合,于是峨眉山就与普贤菩萨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之作为佛门圣地的声誉也就更得到了确证。范成大在《峨眉山行记》中就曾写道:“惟大峨,其高摩霄,为佛书所记普贤大士示现之所。”菩萨因有“光相”而更显其灵异,自然景观因与菩萨结合而神化,两者相得益彰。“金顶祥光”,在“峨山十景”中自然也就位居首席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佛光的形成逐渐有了切实的认识。范成大在《峨眉山行记》中就已指出:“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的确,云海和日光是佛光形成的前提,此外,还得有其它的条件,诸如适当的角度和位置等。佛光的现象,可从日光的衍射作用得到解释。云层就像一块屏幕,日光从背后照来,自然会把我们的身体投影于屏幕之上。
李白在《登峨眉山》中写道:“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他是以诗歌描绘和赞颂峨眉山的第一人,最早对峨眉山作出了确切的评价。自然美景和人文意蕴在这里互相融合,而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