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_生活方式论文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_生活方式论文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活方式论文,主义论文,精神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人们的消费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相伴随的,是过度关心消费的观念的出现,且已不再仅仅决定着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是以文化—意识形态的形式日益明显地对我国的社会、文化产生着影响。这种文化—意识形态我们称之为“消费主义”。

与最初的与享乐主义几乎同义的消费主义相比,现在它已日益极端化,尽管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似乎仅是一般生活潮。然而,从其目前相当普遍的影响及其与大众的消费心理的结合看,却已成为一种新生的根深蒂固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大量的媒体在以消费指导的方式为之呐喊助威。因此,说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形态、意识形态的确并不过份,如果说“追求物质享受”的消费主义已会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负面影响,消费主义日益极端化并发展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就更要求我们予以严重关注并适度引导,否则,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势必产生此后几代人的努力也难以挽回的破坏作用。

一、消费至上:大众传媒与民众心理苟合而产生的一种走入歧途的生活方式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成,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消费至上观念。由此,消费主义派生出了以下特征:(1)为消费而消费。人们不再倾向于关心消费的结果,也即不再仅为维持生存与发展而消费,而是更追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比如以消费行为显示自己的财富、地位及趋时或超前观念等等。(2)消费就是一切。以消费为人生支点,人生只有消费,只有及时行乐,要尽可能避免劳作。(3)一切为了消费。以消费为人生目的,活着就得想方设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求,即使这种欲求是不正当或不现实的,也要不择手段地设法满足它,哪怕只是一时之乐,也愿意为此而为所欲为,甚至甘冒丧失生命的危险。(4)消费一切。不管是物质资料、文化艺术甚或人自身(如人的经历、感情甚至人体等),都可以成为消费对象供人消费,以至于使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完全的消费主义时代。(5)不顾一切地消费,比如超前消费、举债消费等。人们的消费不再受到个人支付能力的严格限制,从父母处攫取、借债或通过其它正当或非正当的途径满足自己过度的消费欲求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景观。

人们越来越多地接受消费主义这种生活观念,如果要追根溯源,起推动作用的因素当首推大众传播媒介,我国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活观念与消费心理的演进则是大众传媒得以发生作用的社会、心理基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曾经历了一个人为抑制生活要求的时代,因此,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生活需要的复位。人们热切地关注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为以后生活需求的畸型膨胀和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心理起点。但是,消费主义最终在我国人民生活中不断扩散,原因主要的还是在于大众传媒的巨大推动力,可以说,它是“传媒推销给我们的生活方式”。传媒一方面以新闻的、言论的、文学艺术的或其它的方式不断介绍、展示发达国家的潇洒、奢华的享受型生活方式,一方面又以各种新异的广告推销形表色色的货物和精神产品,这些极富诱惑力的宣传在客观上不能不引导着人们的消费实践。

应当说,我们不能责怪传媒,毕竟消费行为的最终选择权在个人。问题是,就个人来说,民众的消费心理很不成熟,这为传媒推销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如其消费心理成熟,其消费行为就应当以理性判断为前提,对待传媒也应具备批判的眼光。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才开始有了真正自主的消费生活,加之诸多社会变革的逐步推行,人们对新的经济生活变得很不适应,其消费心理的不成熟度极高,追求时尚的趋时心理,追求流行的从众心理以及攀比心理、对价格上涨与假冒伪劣的恐惧心理等大量存在,对传媒的消费引导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就这样,有了社会、心理基础和传媒这一卓有成效的助推器,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进入我国并迅速深入人心,从而极端化并发展成了一种影响日深的文化—意识形态。

二、作为消费主义生活实践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的青年的行为走向

有研究表明,从阶层或社会群体看,首先接受消费主义并身体力行的,是高收入阶层,即企业家及其他先富起来的人们,继之而起的是知识阶层、青年学生、城市一般公务员和职员及其他城乡居民。但无论在哪一个阶层或社会群体中,从年龄层次上看,首先追求并实践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都是青年。生活中,我们也常见这样的情形:很多青年把拥有一辆摩托车看成一种潇洒;持信用卡消费的(有人称之为“持卡一族”)半数以上是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在衣服、家用电器乃至香皂、牙膏之类日常用品上,追求新潮、高档、名牌几乎成为所有青年的普遍消费倾向;被称为“发烧友”或“光碟一族”的音响组合的欣赏者则是清一色的青年。这其中当然包括大量的依靠父母资助或举债消费的青年消费者。由此看来,青年作为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已成为一个无可置疑的事实。

青年毕竟是青年。这就是青年成为消费主义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的原因。青年处于人生中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其生活需要易随实现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增长直至过度膨胀,但由于购买力的限制,他们为满足其增长的需要而企图越过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于是,出现了一面节衣缩食,一面对高档、新潮、名牌消费品有很高的预期值和购买量的怪现象。当然,这种源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社会性需要是很正常的,但通过畸型消费方式来标示其社会地位、社会形象和生存状态其实并不是行之有效的满足社会性需要的途径。就象抽烟、喝酒、跳舞等成人化消费行为并不一定会使自己被认可为成人一样,那种“拥有它对我可以无用,但我不可以不拥有”的观点,那种“购买只为给别人看”的自我炫示性消费行为都只能是对其社会性需要的虚假满足。

青年群体内互动频繁,人际交往会极大地影响其消费观念;青年接触传媒的机会多、范围广,对传媒的依赖性强、接受快,在消费方面更易追随传媒;此外,青年的情绪冲动性消费也较多。这一切都使得青年的消费行为越发难以理性化,也越容易接受并实践消费主义。就这样,青年顺理成章地成了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总先锋和典型代表,成了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最早也是最大的一批猎物。

消费主义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于青年,更多的是巨大而深远的消极影响。消费主义可能会使青年更着眼于享受而不是创造,因此,对劳动漠不关心而仅视之为谋生的手段;可能会使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更具趋利性,倾向于寻求“轻轻松松赚大钱”的舒适且高薪的职业,导致职业观念的畸变和职业流动的无序化;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缺少“淡如水”的君子之交,缺乏真正的友谊与爱情;可能因专注于个人欲求的满足、小家庭的生活安排而拒绝承担赡养、扶养、纳税、助人等法律或道义上的责任;可能因消费需求的满足而陷于空虚无聊,最终出现酗酒、吸毒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还可能由于消费欲求的无限膨胀与购买力的有限性的矛盾而引发卖淫、盗窃、抢劫、走私、贩毒等各种犯罪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它会使一代青年丧失社会责任感,不愿对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而只满足于做物质的奴隶,做消费生活的奴隶。无论就个人还是就整个社会来看,这种结局都是令人痛惜的。

三、消费主义时代,青年精神会否溃败?

消费主义将会使青年行为出现的不良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但消费主义对于青年还会产生更深层的消极影响:可能导致青年精神的溃败。在笔者看来,青年精神至少包括以下内容:远大的理想、自主意识与创造力、强烈的个性、积极的批判精神和健全的文化人格。随着消费主义的影响范围日渐扩大,影响日渐加深,放弃思想、放纵欲望会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就象拜物主义者将被物质所摧毁一样,消费主义者最终将被消费所击垮,其结果则是青年精神的整体溃败。

(1)理想的失落。青年是一个富有理想的时期。然而,在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日益扩大其影响的今天,理想化的、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再难沉浸在对理想的执着中,而是日益选择了现实,他们更企望能维持一种物质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他人的生活水平。因此,择业要选择经济收入高、他人钦羡的职业;经济收入主要的不用于对未来发展的积累(如智力投资),而是用于家庭消费,认为“能挣会花”才是现代生活风格;某一生活目标一旦实现,无法很快确立新目标,以致于感到无聊、无目的、无动力。同样地,由于只关心消费,青年对社会的关心有可能日益减少,怎能奢谈社会理想呢?这样的结果我们当然不愿看到,因为一个时代的人如果无法担负起社会赋予的重任,终会被社会所压垮、所抛弃。

(2)自主意识和创造力匮乏。消费主义是重消费不重生产的,生产只是为达到消费目的的一种手段。尽管它会刺激人们不断追求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等方面的进步,但消费主义更倾向于接受,让人们丧失自主意识,于是,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社会分工:少部分人具有高度的创造力,控制着整个生产领域,生产出供消费的物质的或精神的产品,同时用金钱这一无形之手通过操纵传媒来操纵人们的消费;大部分人从事生产只是用来换取消费品,他们俯首听命于生产指挥者,也俯首听命于传媒推介的消费倾向,这当然是与创造力相背离的。没有创造力,就不仅没有发展,而且会失去生机和活力。

(3)个性的丧失。在西方,尽管也存在着消费主义倾向,不同层面的人毕竟还会有不同层面的消费。但在中国,人们生活的同质性很强。现在,从文化水平很高的人到文盲,从老人到孩童,会吃着同样的营养食品,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听着同样的乐曲,做着同样的休闲活动,台球、保龄球、旅游、迪斯科、卡拉OK等等都会成为全社会的时尚。孩子们本应在户外阳光下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却被关在房间里做同样的一些事:读书、看电视、弹钢琴、画画,诸如此类。至于青年,不仅其内部同龄人生活同质化程度很高,与其他年龄段的人们的生活也具同质化特征。长此以往,消费主义使得人们不得不按照同一模式过着貌似丰富多彩且井然有序、实则毫无新异感的索然寡味的生活。在工作中人们只关注消费这一目的能源实现,无法找到工作的意义;而这种无个性的千篇一律的生活天长日久同样会让人丧失生活的意义。那不是很可悲么?

(4)批判精神的泯灭。从某种意义上说,批判精神是青年的专利。青年人如此,一个年轻的社会也是如此。青年的国有观念少,多不受国有观念的限制,因此批判精神尤为突出。尽管其批判可能有失偏颇甚至于偏激,尽管其批判多于建设,但无论如何,批判精神不能没有。然而,消费主义使青年丧失了应有的个性,青年也便习惯于无原则地认同于传媒推介,久而久之,批判精神必会泯灭,而其结果是不再有不同的声音,不再有对发展与进步的来自反面的刺激,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过程恐怕也会因此趋缓。

(5)文化人格的病态。消费主义把文化发展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而娱乐消遣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是非理性的文化享受,这无疑会导致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跟着感觉走”、“潇洒走一回”、“玩得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这样的社会心理堂而皇之地流行起来就是一个例证。“玩文学”、“玩艺术”甚至“玩语言”与“玩股票”一样成了时尚。严肃的精神劳作变成了玩世不恭的游戏,文化生产的意义变成了排遣自我情绪、获得感官愉悦,这不能不说是文化理性的迷失。而且,一旦把文字降到了闲谈甚至游戏的地步,人自身也就开始变了:反应敏捷但内涵贫乏,聪明机智但意境浅薄,表达欲强但无话可说,幽默风趣但虚假苍白。最后,人不再是有生命力的人,而是终日沉浸在消费之中,文化人格的堕落势必发生。正因为此,清醒的人们提出了严重警告:我们的文化面临着人文精神丧失的危险。

四、消费指导:拯救青年精神的行动由此起步

消费主义之于青年显然更多的是具消极的意义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青年自身,对青年精神尤其如此。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我国青年接受外国影响更为迅速,范围也更广,也就更需要防止它对国内已有的消费主义观念的蔓延再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一方面,拯救青年精神或许是更为重要的。青年精神是青年的一个标志,也是青年之所以代表着未来的至关重要的原因。没有青年精神,就没有真正的青年,我们对未来的信念也就失去了现实的根基。

拯救青年精神宜从引导消费入手。可以这样说,指导青年的消费,就是在拯救未来。

为了使青年摆脱消费主义的影响,也许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做出种种合理构想让当代青年接受,但这毕竟不够明智,也不够科学。消费主义已被人们接受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生活又有着明显的惯性,用新的生活方式设计去引导消费,必然会遇到一个会否接受的问题。在一个开放性社会中进行生活方式的选择,人居于相当主动的地位,如不从根本上改变其消费观念,他就很难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青年则更是如此。因此,指导消费应由改变消费观念开始,以观念引导生活,使生活方式进入理性化时代。

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应当是,仅将维持人的生命继而为人的发展——以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为核心的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提供日益优越的条件作为消费的意义。以消费行为标示人的地位、身份,财富等等只能是一种奢望,还将使人走入消费主义的误区。

青年的消费要真正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与判断力,而较少受感情的驱使。这样,才可以拒绝传媒的蛊惑,可以准确地认识我们的国情和自己的消费能力,才可以使消费转向效益型、发展型,在食物、住房、衣物、学习费用、文化娱乐、家庭耐用品、人际往来、赡养支出等方面比例适当,规划合理,使消费结构趋于有序化、科学化。青年尤其应当注意消费中的智力投资,这方能保证青年对飞速发展的社会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运用智慧与判断力去规划日常生活,其关键在于学会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欲求。青年的欲求的增长既迅速又无序,主次难分,真伪难辨,对之必须加强临督。否则,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人的欲求,最终却会毁灭文明的人类。

对青年的消费指导,可以由教师、工会、党团组织等组织实施,但媒体对此负有更重大的责任。通过多方面的协同努力,有理由相信,青年的生活方式会更加科学、合理、文明、多彩,他们也将日益充分展现青年精神的魅力和巨大作用,推动时代向新的高度跨越。

标签:;  ;  ;  ;  ;  ;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与青年精神_生活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