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并深化社科情报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实际应用论文,情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会刊和学报,《情报资料工作》(以下简称《工作》)创办30年来,励精图治,弘扬主题,引领了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的发展轨迹;在新的起点上,《工作》更须深化社科情报的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延伸社科情报的社会应用。在《工作》创刊30周年之际,作为忠实的读者、作者与编委,发表一点感想,试图再次叩击社科情报理论与实践这一主旋律。
1 成绩斐然:引领国内社科情报的理论研究
学术研究导引是一流学术期刊的重要使命,《工作》属于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刊物,在国内70余种图书馆学情报学刊物中,是唯一一本偏重社会科学情报学的刊物。30年来,引领着我国社科情报的理论研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刊物的一系列活动看,《工作》从1987年第1期起正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会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联合主办,奠定了刊物在全国社科情报界的学术地位,使之成为“中央级的、全国性的社会科学情报资料专业刊物”。1995年,《工作》编辑部联合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征文及评奖活动。1997年,《工作》第1期上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和刊物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当前我国社会对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与对策”征文及评奖活动。2000年,《工作》推出了“社科基金项目动态”栏目。2003年,《工作》第1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提出要把“为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服务”写在社科信息工作的旗帜上。2004年,《工作》第1期上发表了本刊评论员的文章“与数字革命共进,与网络发展同行——必须重视转型期的社科信息学科理论建设”。2007年,《工作》确立了“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信息服务的不断创新”的选题重点。2008年,《工作》陆续组织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与事业发展”、“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中的图书馆”等专题。
其次,近10年,《工作》在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仍持续关注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吸引并组织业界专家围绕社科情报撰文发稿,成为我国社科情报的核心研究阵地。例如,周晓英“中国社会科学信息理论十年发展论略”、张聿忠等“社会科学信息学科建设回顾与断想”,邓小昭“社科情报基础理论问题研究:1979-1999”,范并思“推动社科情报的学科建设”,杨沛超等“关于社会科学信息理论研究的若干课题”、“社会科学创新中的社科信息服务研究论纲”,梁俊兰“社科情报学理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王知津等“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研究的进展与趋势”,等等。
2 期待突破:深化社科情报的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
我国的社科情报理论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一度呈现过繁荣景象,然而自1994年开始,面对市场经济和汹涌而来的商品化浪潮,社科情报工作出现了“滑坡”现象,社科情报事业的定位出现危机;社科情报学理论研究中出现了浮躁风气,一是抢热点,二是大而全,社科情报学理论研究成果则大幅度减少;中国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逐渐边缘化,社科情报学甚至成为一个逐渐远行的学派。2004年1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得以空前繁荣,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社科情报理论研究复苏缓慢、步履蹒跚。
社会科学创新发展及信息社会快速变迁的大环境,需要我们紧跟时代步伐,研究社会环境的变化,充分应用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信息社会建设之中并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社科情报的管理创新和理论创新,及时关注社会发展和学术研究新动向,拓展社科信息管理的研究领域。例如,早在20世纪70年代发端的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SI)于21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作为信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应当成为社科情报理论给予充分关注的新研究领域。又如,面对网络环境下社科信息需求的扩大化和社科信息需求特点的变化,为了使我国社科信息工作全面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为了更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社科信息资源,必须加强我国社科信息政策与法规的建设。社科信息政策与法规建设关系到社科信息领域信息工作的开展和信息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再如,应当鼓励学术争鸣。学术争鸣是社科情报的一种重要交流形式,同自然科学研究相比,学术争鸣在社科研究中的情报交流作用更大一些,原因在于社科研究中的价值判断成分较大,学术见解的一致性较弱,因而社科交流方式更多的是辩论与争鸣,而不是科学的论述。同时,学术争鸣更是社科情报的筛选、评价与优化的过程,学术争鸣的终结成果将向人们展示更具逻辑性的社科研究成果,因而可以优化社科情报,优化社科情报的交流与传播。另外,应当不断追踪在国际领域内有重大影响的社科情报理论与实践项目,探讨国际学术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如国外新兴的危机信息学(Crisis Informatics,CI)等,在相互可接受的社会价值平台上促进中外交流与国际合作。
《工作》应当有针对性地组织更多的理论研究性文章,使这唯一的社科情报研究阵地更好地为社科情报理论研究服务,充分发挥学报展示我国社科情报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的平台作用。同时,应积极报道国外特别是先进国家的研究热点及动态,增加世界知名度,同时把有中国特色的社科情报研究成果推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3 紧扣现实:延伸社科情报的社会应用
社科情报研究有着广泛的社会应用领域,需要我们在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基础上,紧跟社会科学创新的时代步伐并紧密围绕社会现实的变迁去拓展和延伸。例如,e-Social Science是国外社会科学研究中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它将新的网格技术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突破潜能;社科情报机构应当利用数字图书馆所拥有的大量数据积极参与e-Social Science的环境构建,将文献信息服务嵌入到学者的研究过程中。又如,应该加深对社会科学情报服务中为决策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功能的认识,在危机处置及信息系统构建、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化、战略研究、区域规划、社交网站监管等现实生活领域,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随时提供充分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支持,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咨询、论证和建议。再如,我国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然而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问题还广泛存在,社科情报界更有责任积极介入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构建之中。
相应的,《工作》也应当关注社科情报的社会延伸与应用的发展状况,及时围绕相关主题进行组稿、报道和宣传,彰显我国社科情报研究的现实覆盖力和社会应用价值。
标签:情报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