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周代“工商食官”制度

再论周代“工商食官”制度

一、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梅其君,韩赫明[1](2022)在《从手工业专门化生产看“工商食官”》文中指出就手工业而言,"工商食官"是指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为保证手工业产品的供应,统治者为工匠提供较为优厚的待遇,使之能够专心从事生产的一项制度。"工"之"食官"是手工业生产专门化在国家出现后的客观需要。史前已有少数手工业门类形成了专门化生产,出现了以手工业为主业的"手工业族"。国家出现后,业已形成专门化生产的手工业就转变为官府手工业,"手工业族"则成为"食官之工"的来源。"食官之工"是领取"稍食"的平民,而非奴隶。"工商食官"并不意味着官府垄断手工业,民间手工业虽然弱小,但也一直存在,而且是市场上手工业产品交易的主要来源。"世业"、"族居"和"食官"构成"工商食官"的制度内涵,而所谓"工商食官"的解体就是官府手工业的管理方式及其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宋时磊[2](2020)在《中国工匠的起源、组织模式与文化形象之变迁》文中认为中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思想资源。不同时期工匠的组织形态与其所承担的文化形象紧密相连,既往研究对两者高度相关性的关注付之阙如。工匠组织的最初组织模式可追溯至氏族部落时期,早期氏族部落首领以工匠形象出现时,被赋予了经天纬地、沟通天人的功能,具有"工巫同一"的特性。西周工匠食官制度之下,工匠以其特殊技能而拥有相对较高的地位,于是拥有了诫告劝谏的政治职责。而在春秋战国及以后,工匠组织模式进入多元化时代,工匠的形象回归其本职——器物制作。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工匠拥有了治者、谏者、工者三位一体的文化形象,而三重形象对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产生了深刻影响。

刘媛媛,冯磊[3](2020)在《中国古代抑商传统形成及伦理审视》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代抑商传统滥觞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在汉武帝时期成熟定型,之后看似相对的儒家和法家的经济伦理思想在围绕服务权力意志的基础上,却得到进一步整合,最大限度地从身份序位、创富途径、财富分配等方面夯实了中国古代抑商传统的政商伦理基础和利益协调原则。今天,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前提恰恰在于对这一基础和原则的反思和扬弃。

王松磊[4](2019)在《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新论 ——基于唯物史观视角》文中提出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产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之所以把马克思的这段话放在摘要的第一段,是因为这段话是贯穿于本研究的灵魂。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不能离开历史,隔离传统。理解传统社会,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比阶级分析法、传统-现代理论范式、国家-社会二分法、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唯物史观能提供更科学的视角,来理解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及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依据唯物史观,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传统农业中国的生产力状况。文明社会早期阶段,地理环境作为“初始条件”,其特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对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气候的变化,导致人类结束了“原始的丰裕生活”,不得不驯化可食用的物种,进而发明了农业。作为劳动对象,黄土的土壤环境、冬干夏湿的气候特点以及粟和黍的植物特性,产生了旱作农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农业生产工具没有根本的革新,生产工具的驱动力长期以自然力为主。第二部分论述了生产关系的相关核心概念和不同社会类型的生产关系特点。分配是以权威为媒介的生产关系,这是传统农业中国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交换是遵循价值规律的生产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的中心环节。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分配与交换并重。基于交换和分工的集体是生产上相互依赖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基于分配关系的集体是在外部因素作用下生产上自给自足的个体的强制性共同体。两种类型的集体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中国的集体属于后一种类型。第三部分阐明了交换关系在传统农业中国的约束条件。受到交通运输成本的影响,交换关系在中西方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由于存在优良的河流和海洋,西方社会的交换关系具有天然优势。而在传统的农业中国,道路、河流、运河等交通运输条件则依赖中央政府的能力。社会分工与交换,在西方是基于经济需求,在传统农业中国则基于政治需求。无论是起源还是后来的发展,商人和工商业均受制于政治统治。第四部分对集体社会的形成进行了阐述。农耕社会生产方式对外扩张和防御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对内统一作为保障。农耕生产方式的内敛性则产生了对内排斥军事暴力和离心倾向。由于公有制、资源稀缺性、集中分配的管理方式和服从权威的共性,使农耕生产方式与军事组织能够结合在一起,其最佳方式就是兵农合一的集体制度。最大的集体单位是天下(国家),最小的集体单位是个体家庭,与家族、宗族、官僚制等其他类型的集体单位,共构成了包含许多集体单位的等级性集体社会。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第五部分对家国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交换关系为经济基础,西方的家国异构本质上是私的家庭的血缘亲属关系不同于公共权力的国家的政治关系。而传统农业中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分配关系为基础,家国同构是伦理道德和父家长权威的结合。随着农耕经济被市场经济取代,应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家国关系。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农业中国是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集体社会;第二,传统中国集体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分配为中心环节,当前中国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提高交换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第三,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底色具有多层性。

李鑫[5](2017)在《晋国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从叔虞立晋到静公迁为家人,晋国经历了六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叔虞初封,盛况空前,燮父改唐为晋,随后晋国逐渐沉寂,湮没于历史中。西周末年,平王东迁,文侯有矫辅王室之功,晋国遂显于诸侯。武献而后,晋国开疆拓土,以至于文公,开创不世之业。文襄霸业,晋国立威诸国,一时风头无两。其后,晋国国力渐弱,悼公继立,复先祖之业,重建霸权。奈何晋国颓势已显,此后晋国国力山河日下,终是无力回天,为韩、赵、魏三家所灭,成为历史的专有名词。从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晋国对先秦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影响,是先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晋国经济制度与思想是晋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国的土地制度、商业制度、手工业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对晋国的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晋国的经济思想是晋国由晋国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出来的,它与晋国的经济制度互为依仗,推动着晋国历史的发展。

汤洁娟[6](2017)在《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遗存研究》文中提出中原地区手工业发展源远流长,技术先进,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中原地区西周、东周时期的手工业遗存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空间范围集中在西周都邑、东周王城及主要封国列国控制区,视野涵盖今河南省全境、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关中平原等地。文章依据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运用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学研究方法,采用统计比较分析法、二重证据法等方法,并注重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对两周时期手工业的门类、操作链、区域特征、发展演变及特点等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与界定本文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回顾与梳理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介绍本文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依据手工业生产遗存的判别标准,确认各个手工业作坊的属性,并对其内涵进行分析。第三章探讨了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各门类的操作链,主要对铸铜、冶铸铁、制陶、制骨、玉石器加工这五类有明确生产遗存的手工业门类的操作流程进行研究,以期复原真实状态的生产面貌。第四章和第五章基于前文手工业作坊内涵和操作链的分析,对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进行分区和分期研究。第六章进一步探讨了两周手工业的相关问题,如手工业的分工、形态、组织管理及手工业者身份地位。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全文主要观点。本文认为,所谓手工业遗存,是指手工业生产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生产各方面状况的生产设施、生产场地、生产制品等。手工业遗存往往以作坊的形式存在,而各个门类的手工业作坊不是不证自明的。故通过作坊标准的设定来判别出两周手工业作坊的数量和门类,明确有考古遗存证明的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作坊有:铸铜作坊13个,铸铁作坊12个,制陶作坊24个,制骨作坊10个,玉石器作坊6个。对有明确生产遗存的手工业门类,提取作坊所反映的动态信息,探讨不同门类手工业的操作链,能够复原孤立的生产环节。分析发现,铸铜业的操作链包括制范、浇铸和成品处理三个环节。冶铁业操作链流程包括构筑熔炉、制作铸范、烘范、浇铸成型及成型后的加工处理(退火脱碳处理)。制陶操作链包括选料、淘洗(练泥)、存储坯泥、成型、阴干、修整装饰、入窑烧制。骨器生产操作链一般流程包括选材、取料、坯料成形、坯料细加工和制成成品、装饰等工序。玉石器操作链包括:采掘、运输石料—制坯—加工(分割、打孔、雕刻、琢磨等)—修整成型。以手工业作坊的门类分布及手工业操作链分析为基础,比较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表现层面,对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进行分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关中区、郑洛区、晋南豫西区、冀南豫北区、豫南区等五个区域。关中区以西周时期手工业遗存为主,从手工业种类、数量、比例、规模等方面明显体现出其处于都邑中心的位置。郑洛区手工业门类齐全,年代覆盖整个两周时期,整个区域又可以分为洛阳和新郑两个子中心,两地手工业的发展态势对比反映出王权的衰落和列国势力的崛起。晋南豫西区主要作坊遗存为东周时期,主要反映的是晋国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冀南豫北区冶铸铁业突出,说明该区域在战国中后期冶铸铁业的发达与普及,其背后既有技术的原因,又有社会的动因。豫南区手工业分布较散、规模不大。基于对两周手工业各门类生产遗存的分析,依据手工业种类、工艺水平、产品、手工业者身份、组织管理、手工业形态等方面的差别判断,春秋中期和战国中期是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分界点,因而可以将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的发展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从门类、技术水平乃至手工业者都与晚商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有细微的发展,但本质不变,可以视作是晚商手工业的延续发展期。第二期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手工业门类较第一期有明显增多,冶铸铁、琉璃等新门类开始出现,其他手工业技艺水平发生较大转变,尤其体现在铸铜业方面,工艺技法因批量化生产出现较大变革,手工业与商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视为转型期。战国中期以后为第三期,上一期末出现冶铸铁业到此期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门类,其他传统手工业生产技术基本定型,但风格有所转变,尤其是多种装饰工艺的运用,然而就技术本质而言,并无实质性的变化。手工业与商品贸易关系愈发密切,尤其体现在铸币行业。手工业形态基本定型,私营手工业蓬勃发展,所以此期可谓是定型期。

蔡航[7](2017)在《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现象研究》文中认为春秋社会有着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庶人这样一个等级严明的社会结构体系,其中,卿大夫以上阶层掌握着国家的核心权力,士阶层的地位较之其它贵族阶层而言显得十分卑微,即便能够占据一官半职,也是小官、小吏,基本游离于权力核心之外,难以参与高层决策,而庶民阶层如农、工、商及皂隶等,更几乎没有政治权力,被排除在外,有些甚至没有人身自由。然而这些看似身份低微的士民,在长达三百多年的春秋时期,能够凭借某种机会直接参政或被卷入到政治斗争中,并对当时社会产生一定影响,已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作为处于政治边缘的底层士民,在等级严明的春秋社会,能够有机会参政,甚至参与到立嗣、弑君这样的政治环节中,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和重视,到了春秋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如官僚制度的形成,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为士人的崛起和下层民众的推动。本文将分五部分进行论述。首先笔者欲将搜集到的材料中的参政人物进行归类,将其身份归为公卿近侍、贱官微臣和匹庶民众三大类,每一类再细分为几小类,这样能够较为清晰地给读者以人物身份上的概览,且为后面的参政活动特点做出铺垫。而后笔者将阐述参政者的参政方式,分为犯颜直谏、出谋划策、政治预言、舆论谴责、恃宠作乱、施计报复、执行刺杀、家臣叛乱八种形式,每种形式均有其特点和作用,正文将举例进行具体论证。第三部分笔者将论述参政活动的原因。主要分为个人原因和社会原因,个人原因包括忠心为主、卫道守礼、私欲膨胀等七种,将结合材料具体阐释。关于社会原因,笔者欲利用今人研究成果,从原始时期民主传统的遗存,到客观的春秋社会环境的变迁,做一疏浅阐释。第四部分笔者将总结参政结果。结果将分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分别阐释,对参政者个人而言,主要涉及个人利益的得失,对社会而言,参政结果体现在立嗣、弑君、叛乱等方面。第五部分笔者将对参政活动的特点进行论述,这一部分也是对前文的综合论述,以此给予读者以春秋时期下层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特点上的一个全面认知。最后,结语里对论文的各个部分进行全面总结,综合概括了前文身份、方式、原因及结果等部分的内容,并阐述了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汪翔[8](2015)在《“工商食官”制度下国营工商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商食官"制度是特殊历史时期下,特殊的经济制度安排。在这样的制度下,工商手工业者没有劳动资料,工商依靠服务官的所得而生活。在"工商食官"的制度安排中,国家的经济牢牢被掌握在奴隶主国家手中,由国家进行经营管理。

王海明[9](2015)在《夏商周经济制度新探》文中提出夏商周生产资料及其所转化的经济权力是一种独特的私有制,亦即官有制,完全归官吏和官吏阶级所有:一方面,土地是王有制,归国王一人所有;另一方面,不但土地及其所转化的经济权力——主要是支配土地和耕作者以及收取地租的经济权力——是官有制,而且工商经济权力也是官有制,因而所有经济部门的经济权力都实行官有制,归官吏和官吏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所有。这样一来,一方面,分封制和血缘宗法制以及井田制三大国家制度,是王有制及官有制的三大结果和表现;另一方面,井田制是夏商周的土地制度,而井田耕作者既非奴隶,亦非农奴,而是拥有人身自由的佃农。因此,全面说来,夏商周是王有制和官有制的非农奴制的血缘宗法制的分封制的封建社会;究竟言之,夏商周是王有制和官有制的封建社会:非农奴制和血缘宗法制以及分封制都是王有制和官有制的产儿。

刘云升[10](2013)在《工商食官“制度论”的法理障碍》文中研究指明工商食官最多是一种习惯,或者政治家的设想,因为一旦它被制度化,周代就不可能存在自由工商业者。从法理上分析,既然工商业者是在官奴隶,周代也就不存在工匠、商人纳税问题,市场也因为缺少交易对象而失去存在必要。《周礼》所述市场上诉讼制度、官府放贷于民制度都只能是虚幻的构想。然而,周代的人口规模和市场密集程度,使我们相信工商食官不是制度,存在自由工商业者。

二、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从手工业专门化生产看“工商食官”(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工业生产的专门化:从原始手工业到官府手工业
二、“食官之工”的身份与“食官”方式
三、手工业产品的交易与民间手工业
四、“工商食官”的制度内涵及其解体
五、结论

(3)中国古代抑商传统形成及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商食官终结与法家抑商逻辑
二、汉初政商实情与武帝抑商原委
三、抑商传统中的政商伦理反思

(4)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新论 ——基于唯物史观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
        (一)提出问题
        (二)思维历程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阶级分析法与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研究述评
        (二)传统——现代理论范式与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三)国家——社会理论范式与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研究述评
        (四)新制度经济学与农业中国的集体产权研究评述
    三、思路方法
        (一)研究旨趣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1章 黄土地上的社会生产力
    1.1 地理环境与生产力的关系
        1.1.1 地理环境特性决定生产力发展状况
        1.1.2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初期起决定性作用
        1.1.3 地理环境特性的“蝴蝶效应”
    1.2 地理环境特性与农业革命
        1.2.1 原始社会的“丰裕生活”走向资源稀缺
        1.2.2 物种特性产生不同社会组织制度
    1.3 黄土环境与黄土文明新论
        1.3.1 黄土文明而非黄河文明
        1.3.2 黄土分布于华夏文明核心区
        1.3.3 黄土成因决定中国农业社会的起源
    1.4 黄土土壤与定居式旱作农业
        1.4.1 黄土土壤特性产生旱作农业
        1.4.2 旱作农业产生轮耕制
        1.4.3 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中国特色的上层建筑
    1.5 农业生产工具与驱动动力
        1.5.1 农业生产工具的自然和人为局限
        1.5.2 青铜很少用做农业生产工具
        1.5.3 驱动动力长期以自然力为主
    小结
第2章 以分配为中心环节的生产关系
    2.1 相关核心概念新解
        2.1.1 作为前提性存在的生产
        2.1.2 以权威为媒介的等级性分配
        2.1.3 遵循价值规律的交换
        2.1.4 以分配关系为基础的集体权威
    2.2 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新解
        2.2.1 交换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环节
        2.2.2 分配是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中心环节
        2.2.3 交换和分配并重是现代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2.3 传统农业中国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2.3.1 西方交换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3.2 传统中国分配关系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2.3.3 对若干重要问题的反思
    小结
第3章 受限制的交换关系
    3.1 交换关系的生产力限制
        3.1.1 西方社会交换关系存在天然优势
        3.1.2 传统中国交换关系存在天然局限
        3.1.3 运输成本对交换关系影响深远
    3.2 政治统治主导下的社会分工与交换
        3.2.1 政治需求产生分配的社会分工
        3.2.2 政治需求导致青铜业与农业分离
        3.2.3 制陶业与农业关系复杂
        3.2.4 纺织业与农业结合产生自然经济
    3.3 官商关系新论
        3.3.1 “商人”自起源就出身低贱
        3.3.2 战国以后抑商成为基本国策
        3.3.3 商人无取得政权之可能
        3.3.4 官营工商业排挤私营工商业
    小结
第4章 农耕生产方式和军事制度合成的集体社会
    4.1 农耕生产方式的对外扩张性
        4.1.1 战争起源于社会生产方式
        4.1.2 农耕生产方式扩张与防御
        4.1.3 农耕生产方式要求政治统一
    4.2 农耕生产方式的对内收敛性
        4.2.1 农耕生产方式对内排斥军事暴力
        4.2.2 农耕生产方式天然地存在内部离心力
    4.3 农耕生产方式与军事组织的契合
        4.3.1 契合于资源稀缺性
        4.3.2 契合于集中分配的管理方式
        4.3.3 契合于集体权威
    4.4 集体社会的形成
        4.4.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
        4.4.2 最大的集体单位是天下(国家)
        4.4.3 最小的集体单位是个体家庭
    小结
第5章 伦理和权威的家国同构
    5.1 西方社会的家国异构论
        5.1.1 亚里士多德:家务管理异于城邦政治
        5.1.2 梅因:地域国家取代血缘政治
        5.1.3 摩尔根:血缘人身关系的古代社会与地域财产的政治国家
        5.1.4 恩格斯:血缘亲属与阶级国家
    5.2 传统中国的家国同构论
        5.2.1 西方思想家:伦理道德与家父权力的家国同构
        5.2.2 日本学者:秩序的家国同构
        5.2.3 中国学者:宗法的家国同构
        5.2.4 梁漱溟:伦理的家国同构
    5.3 对家国异构论与同构论的再思考
        5.3.1 西方社会家国异构的质疑
        5.3.2 传统中国家国同构论的缺陷
    小结
结论
    (一)传统农业中国是建立在农耕生产方式基础上的集体社会
    (二)传统中国集体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分配关系为中心
    (三)传统农业中国具有多重社会底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晋国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古代文献资料
        (二)学术界关于晋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
        (三)学术界关于晋国经济制度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晋国土地制度
    一、贵族等级土地所有制
    二、晋“作爰田”
    三、六卿田制
第三章 晋国商业制度
    一、货币制度
        (一)多种货币并存
        (二)货币形制有一定规定
        (三)货币官营
    二、国家对商业的干预制度
        (一)市场的监管制度
        (二)流通商品的监管制度
        (三)商人的管理制度
第四章 晋国的手工业制度
    一、工商食官
    二、世袭其业,聚族而居
第五章 晋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防灾救灾制度
        (一)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备灾制度
        (二)灾害发生后的救灾制度
    二、养老抚孤
第六章 晋国主要经济思想
    一、重农思想
        (一)对农业神的崇拜
        (二)重视农时
        (三)重视农业生产
    二、富民思想
        (一)息民惠民
        (二)发展工商业
    三、尚俭尚勤
    四、其他经济思想
        (一)叔向的贫富思想
        (二)财政思想
        (三)晋人早期的义利观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遗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历史
        二、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小结
第二章 手工业门类分析
    第一节 铸铜业
        一、文献记载所反映的两周铸铜业
        二、铸铜作坊的发现与分布
        三、遗存分析
    第二节 冶铸铁业
        一、我国冶铁起源问题的文献记载与分析
        二、铸铁作坊的发现与分布
        三、遗存分析
    第三节 制陶业
        一、文献记载所反映的两周制陶业
        二、制陶作坊的发现与分布
        三、遗存分析
    第四节 骨器制造业
        一、文献记载所反映的两周制骨业
        二、制骨作坊的发现与分布
        三、遗存分析
    第五节 玉石器加工制造业
        一、文献记载所反映的玉石器加工业
        二、玉石器作坊的发现与分布
        三、遗存分析
    第六节 其他类手工业
        一、漆器制造业
        二、纺织业
        三、琉璃加工业
        四、原始瓷制造业
    小结
第三章 手工业各门类的操作链分析
    第一节 铸铜业操作链
        一、制范环节遗存构成及程序
        二、浇铸环节遗存的构成与程序
        三、成品处理
    第二节 冶铸铁业操作链
        一、构筑熔炉
        二、制作模范
        三、烘范浇铸成型
        四、成型后的加工处理
    第三节 制陶业操作链
        一、选料
        二、陶洗和练泥
        三、器物成型
        四、修整装饰
        五、入窑烧制
    第四节 制骨业操作链
        一、选材
        二、取料
        三、坯料成形
        四、坯料细加工
        五、废片废料的填埋
    第五节 玉石器加工业操作链
        一、采掘、运输石料
        二、制坯
        三、精加工(打孔、切割、雕琢)
        四、修整成型
    小结
第四章 手工业分区
    第一节 关中区
        一、类别构成
        二、区域特征
        三、原因分析
    第二节 郑洛区
        一、类别构成
        二、区域特征
        三、原因分析
    第三节 晋南豫西区
        一、类别构成
        二、区域特征
        三、原因分析
    第四节 冀南豫北区
        一、类别构成
        二、区域特征
        三、原因分析
    第五节 豫南区
        一、类别构成
        二、区域特征
        三、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手工业分期及特点
    第一节 分期
        一、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
        二、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
        三、战国中期以后
    第二节 手工业发展特征
        一、门类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交流性
        二、专业化生产趋势明显
        三、从非商品生产向商品化过渡
        四、冶铸业的空前发展
        五、手工业变革滞后于社会变革
    小结
第六章 相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手工业分工
        一、分工的意义与作用
        二、手工业与商业的关系
    第二节 手工业形态
        一、形态类型
        二、手工业形态的阶段性发展
        三、手工业形态转型背景
        四、手工业形态转型的过程
    第三节 手工业者的身份地位
        一、官营手工业作坊的手工业者构成及地位
        二、民间手工业者的身份与地位
    第四节 手工业组织管理
        一、组织管理模式
        二、产品的管理
        三、生产者的管理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7)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范畴及历史追溯
        1.研究范畴
        2.历史追溯
    二、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第1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者身份
    1.1 公卿近侍
        1.1.1 寺人
        1.1.2 竖
        1.1.3 车右
        1.1.4 俳优
        1.1.5 其他侍人
    1.2 贱官微臣
        1.2.1 圉人
        1.2.2 乐师
        1.2.3 虞人
        1.2.4 工师
    1.3 匹庶民众
        1.3.1 商人
        1.3.2 医
        1.3.3 巫
        1.3.4 百工
        1.3.5 刺客
        1.3.6 其他民众
第2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方式
    2.1 犯颜直谏
    2.2 出谋划策
    2.3 政治预言
    2.4 舆论谴责
    2.5 恃宠作乱
    2.6 施计报复
    2.7 执行刺杀
    2.8 家臣叛乱
第3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原因
    3.1 个人原因
        3.1.1 忠心为主
        3.1.2 卫道守礼
        3.1.3 不满政治
        3.1.4 恃宠而骄
        3.1.5 受人指使
        3.1.6 私欲膨胀
        3.1.7 私怨报复
    3.2 社会原因
        3.2.1 原始时期民主制的遗存
        3.2.2 等级制度的破坏
        3.2.3 士阶层的崛起
        3.2.4 用人、选官标准的变化
        3.2.5 公卿近侍参政的便利通达
        3.2.6 下层士民的政治责任感
第4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结果
    4.1 对参政者个人而言
        4.1.1 为主排忧
        4.1.2 得以进仕
        4.1.3 私欲得逞
        4.1.4 身份地位并无明显改变
    4.2 对社会而言
        4.2.1 立嗣
        4.2.2 弑君
        4.2.3 叛乱
第5章 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特点
    5.1 春秋前期参政现象少,中后期频繁
    5.2 公卿近侍参政多于其他人群
    5.3 具体的参政现象多为偶然产生
    5.4 参政的原因和方式复杂多样
    5.5 除个体外也有群体性参政事例
    5.6 参政现象虽多始于负面和消极,但在客观上推动了春秋历史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导师及作者简介
后记

(9)夏商周经济制度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阶级概念: 破解夏商周的钥匙
    1. 阶级的词源含义
    2. 马克思主义阶级定义
    3. 阶级的精确定义
二王有制和官有制: 夏商周生产资料及其所转化的经济权力所有制
    1. 王有制: 夏商周土地所有制
    2. 官有制: 夏商周土地经济权力所有制
    3. 工商食官: 夏商周工商经济权力官有制
    4. 关于夏商周所有制的几种理论———— “国有制论” 与 “贵族所有制论” 以及 “王有制虚化论”
三分封制: 王有制和官有制的表现之一
    1. 分封制: 夏商周国家制度
    2. 分封制意味着王有制和官有制
四宗法国家: 王有制和官有制的表现之二
    1. 三代: 一种宗法国家制度
    2. 宗法概念
    3. 宗法制成为一种国家制度的主客观条件
    4. 夏商周和秦汉以降: 血缘宗法制与拟制宗法制
五井田制: 王有制和官有制的表现之三
    1. 井田制概念
    2. 授还田制
    3. 农民份地平均分配制度
    4. 宗法封受制和公田私田制
    5. 贡、助、彻
    6. 井田制: 王有制及官有制的结果和表现
    7. 井田制学说: 孟子理想说和封建庄园说以及农村公社土地制度说
六夏商周社会形态: 生产资料王有制和经济权力官有制的封建社会
    1. 奴隶和奴隶制经济形态
    2. 农奴与农奴制经济形态
    3. 封建制: 两种封建概念和两种封建制
    4. 社会形态性质的判别标准
    5. 夏商周: 王有制分封制血缘宗法制的非农奴制封建社会

(10)工商食官“制度论”的法理障碍(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税收制度分析
二、从市场管理制度分析
三、从在府工商业者的职能分析
四、从狱讼制度分析

四、周代“工商食官”制度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手工业专门化生产看“工商食官”[J]. 梅其君,韩赫明. 贵州社会科学, 2022(01)
  • [2]中国工匠的起源、组织模式与文化形象之变迁[J]. 宋时磊. 人文论丛, 2020(01)
  • [3]中国古代抑商传统形成及伦理审视[J]. 刘媛媛,冯磊. 学术探索, 2020(03)
  • [4]传统农业中国的社会结构新论 ——基于唯物史观视角[D]. 王松磊. 山西大学, 2019(02)
  • [5]晋国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研究[D]. 李鑫. 山西师范大学, 2017(03)
  • [6]中原地区两周手工业遗存研究[D]. 汤洁娟. 郑州大学, 2017(08)
  • [7]春秋时期大夫以下阶层参政现象研究[D]. 蔡航. 吉林大学, 2017(08)
  • [8]“工商食官”制度下国营工商业思想研究[J]. 汪翔. 时代金融, 2015(36)
  • [9]夏商周经济制度新探[J]. 王海明.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0]工商食官“制度论”的法理障碍[J]. 刘云升. 河北学刊, 2013(01)

标签:;  ;  ;  ;  ;  

再论周代“工商食官”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