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战略:基于产业组织的分析_企业重组论文

大公司战略:基于产业组织的分析_企业重组论文

论大公司战略———个基于产业组织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公司论文,战略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一个基本认识

A·钱德勒(A·Chandler)曾经为我们提供过一个简要的命题:战略决定结构。因此,产业组织始终取决于产业发展战略。不仅如此,战略以目标为转移。因此,产业发展战略始终以发展目标为指导。但是,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中国的主干产业(指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发展目标是什么?目标的本质是什么?衡量它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始终没有被明确下来。

只稍事回顾迄今为止我国的主干产业发展史,就可以明确:这些产业的发展目标就是使产业成熟化。时常看到人们枚举大量的数据和事件,来说明某一产业业已建立起完整的工商业体系,而且这多半是从历史的观点来分析。它隐含的主旨思想就是这些产业已基本成熟,尽管常常并未言明。但是,问题并不在于证据,因为证据一向是为论点服务的。问题在于衡量证据并借以取得结论的标准。本文我们主要分析制造业。

一个产业的状态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不取决于它自己的愿望,而取决于它的竞争环境,但一个产业的竞争环境从来就不是历史的,而是现实的。未来中国制造业的竞争环境是以国际竞争为基调的环境,而不是同自己历史竞争的环境,所以衡量的尺度必须建筑在国际竞争这一基础之上,不管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或者先在国内市场,然后在国际市场。以此为基础,衡量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准至少有三个:(1)符合规模经济的生产方式;(2)健全的市场和成熟的市场组织;(3)强劲的技术进步。三者缺一不可。显然,不论依据上述任何一项标准,我国绝大多数主干产业都不是成熟的产业。在这一前提下,历史的证据才能被合理地运用,那就是: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确建立了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但它可能是一个庞大、臃肿、不成熟的体系,体积虽大,却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它与它未来生存的背景相悖。因此,它的发展战略目标自然地是使其成熟化。这个战略目标的实质就是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从粗放向集约化转变;从半市场、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模仿向创新转变。

2 实现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

实现产业成熟化的关键是实施大公司战略,因为就产业发展共同目标而言,它决定了产业共同利益是否可以取得;而就产业其他发展战略而言,如企业重组战略、创新战略、人才培育战略和集约化战略等,它是主导战略。

2.1 一个经济学分析

产业是一个企业群或者由企业构成的“集体”。在产业中,个别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和目标。但是,这并不否认产业的集体利益和目标。从集体的角度思考,产业组织必须以产业共同目标为出发点。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分析表明:在个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集体中,集体成员越多,成员规模越平均,越不可能实现共同目标[(1)]。

产业的共同目标是一种集体物品,所谓集体物品(Group Good)是指:任何物品,如果集团中的任何个体能够消费它,就不能不被集团中的其他个体消费,或者说那些没有购买集体物品的成员不能被排除在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之外,而对于非集体物品则能够做到这一点。集体物品如同就广义的社会而言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或者它是就集体而言的“公共物品”。

提供集体物品需要支付成本,假定集体物品的成本是获得集体物品的比率(T)的函数(C=f(T)),其平均成本函数服从传统的U形曲线。同时,个体(i)对集体物品的分享取决于它(或他)在集体中的份额(F[,1]),这个份额由个体的规模(S[,1])与集体的规模(S[,g])决定,即:

F[,1]=S[,1]/S[,g]

一个个体是否提供集体物品,取决于集体物品给它带来的收益(V[,1])与提供集体物品所需支付的成本(C)相减所余的价值(A[,1])。所以,

A[,1]=V[,1]-C而个体收益与集体收益(V[,g])的关系决定于:

V[,1]=F[,1]V[,g]很显然:

A[,1]=V[,1]-C=F[,1]V[,g]-C只有当A[,1]>0时,个体才可能提供集体物品,一个方便的推论就是,只有当:

F[,1]>C/V[,g]时,个体才能提供集体物品。所以,集体成员是否愿意提供集体物品,或者它提供集体物品的动力取决于两个因素:

(1)个体规模。如果个体规模很大,它的份额就很大,它就具有很大的取得价值的可能性。可以证明:规模最大的个体,即便单独提供集体物品,也有取得价值的可能性(即:A[,1]>0)。相反,集体规模分布越是平均化,就越是由于缺乏动力从而缺乏提供集体物品的个体。

(2)集体规模。就成员数量而言,一个较小的团体,可以有效地提高F[,1];相反,一个较大的团体,则会降低F[,1]。这是因为集体成员越多,个体份额就越少。所以,小团体比大团体更易实现共同目标。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产业部门出于产业共同利益始终没有停止促进公共利益的指导和具体推动,但始终奏效不大。因为这些产业是一个成员数量太多、成员规模太平均(市场集中度低)的“集体”。因此,产业管理部门实现产业共同目标的方法主要在于结构改造,即减少集体成员数量,扩大成员规模分布差距。这就是大公司战略的经济理论依据。

2.2 其它分析

以下原因,从其它侧面决定了大公司战略是产业发展战略体系的主导战略。

(1)技术创新遵循阀值理论[(2)],即只有当企业R&D人员和投资超过某一阈值(有时人们特也称为阈值),才可能产生创新结果,因此大公司比小公司具有更强劲的技术进步能力。

(2)按照成本理论,大公司有利于组织规模经济,因此大公司战略有利于促进集约化生产。

(3)按照生产理论[(3)],大公司有利于培育和保持各种专门人才,出色的企业家、管理人才和技术专家往往不均匀地分布于大公司。

(4)只有执行大公司战略,才可能提出企业重组的要求。

3 实施大公司战略的策略要点

推行大公司战略不能依靠行政手段,这从产权经济学上已经获得解答。所以,大公司应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一个公司的规模扩展,可以通过内部扩展和企业重组来实现。由于内部扩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当前中国的许多产业都把大公司战略寄托于企业重组。即通过垂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兼并、收购或者联合的方式扩展规模。由于有关这一方面的文献很多,因此,我们重点讨论若干策略问题。

(1)企业重组可以是非常紧密的,比如通过企业兼并取得重组;也可以是比较松散的,比如通过合同联合取得重组。原则上讲,只要能够通过产权重组方式重组,就不采取简单联合的方法重组,因为只有完整的产权才能构成真正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多数企业集团并没有达到企业重组的目的。

(2)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通过企业重组形成大公司的本质是利用企业组织代替企业间的市场交易,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因此,企业重组最好以技术关联性为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较低的内部成本代替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如果技术关联性差,实质上就没有节约交易成本,企业就没有重组动机。从这个意义出发,企业重组不一定局限在产业内部,而可以延展至其它技术关联产业。

(3)有的经济学家指出[(4)]:当前中国企业行为不佳(如忽视集约化和技术进步)的组织原因在于战略结构缺位。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企业决策者的行为与其所处的决策现场具有鲜明的一致性,中国企业的决策者始终处于战术决策的决策现场,如价格决策、生产决策、技术决策、制程决策等,这就使企业决策者没有开展战略决策的需要,因而不可能培育出杰出的企业家。因此,经重组的企业必须突出强化企业的战略结构。

(4)这里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总体程序安排问题,因为企业重组不是没有条件的。比如,企业兼并原则上需要一个健全的资本市场,因为兼并往往是通过股权收购(全部或者部分)来实现的。为此,必须作一个序贯安排。比如可以首先重点推动不涉及资本市场的重组活动,然后伴随资本市场的成熟,重点推动涉及资本市场的重组活动。当然,在不涉及资本市场的条件下推动企业重组需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

4 几个附加讨论

强调大公司战略不是不要其它战略,事实上以下诸战略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它们与大公司战略是相互配合的。

(1)模仿性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兼顾战略。技术进步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则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技术扩散。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产业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技术创新方面成效不大。因此,旨在推进技术进步的战略应该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制定出色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解决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①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必须从当前技术结构为起点。比如,R&D投入只能来源于现有产品,于是,包含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社会创新的过程创新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同时它也是生产集约化的技术基础。②技术进步的进展具有某种稳定的过程范式。比如,它总是经历从滞后仿制、追随仿制、模仿性创新到技术领先创新的规范过程。因此,中国企业的产品创新必须首先进入模仿性创新的过程。这就决定了,技术进步战略必然遵循模仿性产品创新与过程创新兼顾的战略。

(2)人才培育战略。如果把国际竞争作为我们的定位目标,人才培育就成为紧迫的问题。有两点特别重要:①人才是公共物品,这必须主要通过发挥政府职能来实现。②人才的概念是广义的,绝不仅仅指专业技术人才,包括企业家,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3)利用优势战略。在任何发展战略制定中,如果说只存在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要诀,那只能是充分利用优势。任何战略,每远离此原则一分,失败的可能性就增加一分,尤其在国际竞争背景下。

(4)集约化战略。倡导集约化的发展方式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是制度与文化的配合体,因此,问题必然来自两个方面。①来自产权的硬约束问题,中央政府正在着手解决这个问题。②来自习惯问题。比如,我们一提到技术进步往往以日本不失时机地利用国际技术革命作为佐证,可日本人却不以为然。他们指出:日本的经济奇迹主要依靠的是所谓“增量变革”,即无时不发生、无人不为、无处不在的小革新、小专利、小发明,而且主要是以过程创新为主导方向,这可以从日本的工业技术优势在于制造技术得到证明。而我们办工业总有一种托福勒所说的“好大狂”的运动习惯,必须改变这种习俗。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出于控制篇幅的考虑,本文绝大多数的论点没有展开讨论,而是着眼于申明立场。

标签:;  ;  ;  

大公司战略:基于产业组织的分析_企业重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