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亚—里海地区石油的新时代——兼评海湾—中亚—东亚石油“大陆桥”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里海论文,东亚论文,石油论文,陆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里海油气业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
近年来,中亚—里海油气业的发展举世瞩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本地区蕴藏有大量油气的国家注重凭借这一优势的资源条件谋求发展,而一些发达国家则力图借机填补中亚—里海地区出现的政治和经济“真空”,开发甚至谋求控制新的进口油气的源流;另一方面,也与在本地区新发现大的油气田有关;此外,中亚—里海地区油气出口国前一时期赶上了国际石油市场供不应求,油价飞涨这一新的“石油繁荣”时期,油气出口市场成为卖方市场,油气出口收入剧增,由此带来了经济的高增长。因此,中亚—里海地区油气业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国际政治与外交的角逐也在升温。
亚欧大陆中部的海湾、西西伯利亚和中亚—里海是世界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富集的地区,这三大地区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之和当居世界之首。其中中亚—里海的油气储量虽不及海湾与西西伯利亚,但近年由于哈萨克斯坦3个超大型油气田(田吉兹、卡沙甘、卡拉恰干纳克)①和阿塞拜疆两个超大型油气田(“ACG”油田群②、沙赫德尼兹大气田)的发现,也成为引人瞩目的油气富集区。据估计,上述五大油气田石油储量为325亿桶,天然气为2万亿立方米,如果不把俄罗斯与伊朗两国在里海沿岸的油气田包括在内,五大油气田石油与天然气储量分别占中亚—里海两项储量的67.7%和21%。五大油气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石油峰值可达每日380万桶,每年天然气700亿立方米。③
当然,如果再加上中亚—里海地区其他油气田的储量,相关数值更大。据《英国石油公司2006年世界能源统计》的数字,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阿塞拜疆五国,其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480亿桶,天然气为9.5万亿立方米,合1 050亿桶油当量,其中哈萨克斯坦和阿塞拜疆两国占90%。另据美国《油气杂志》数字,2007年,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和塔吉克斯坦七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共约52.4亿吨,占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总数的2.88%。其中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最多,约有41.1亿吨,④其次是阿塞拜疆,约有9.6亿吨(据中国驻阿塞拜疆大使馆经商处数字,阿塞拜疆石油可采储量有13亿~15亿吨,90%蕴藏在海底),土、乌两国分别有0.8亿吨(据中国商务部数字,两国已探明石油储量各为1亿吨)。此外,俄罗斯在里海沿岸6块油气田已探明石油储量3亿吨⑤;伊朗在里海沿岸的石油储量据估计有100多亿桶(约合14亿吨)。依此计算,中亚—里海石油总储量约为69亿多吨,约占2007年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储量总数的3.8%。⑥
中亚—里海地区,尤其是土、哈两国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土库曼斯坦160多个油气田中气田有127个,其余部分除油田外也有一些为油气田。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至2008年初,土、哈、乌、阿四国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共计为83 535亿立方米。另外,俄罗斯里海沿岸6块油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也有7000亿立方米。⑦这五国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合计为90 535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天然气估计探明储量的5.2%。中亚—里海地区天然气储量较多的国家为土、乌、哈三国。据中国商务部数字,这3个国家的天然气已探明储量分别为2.9万亿立方米、1.9万亿立方米和1.8万亿立方米,而对远景数字的估计则更高。土库曼斯坦远景天然气储量为2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占全球剩余储量的15.8%。
从石油产量看,近年中亚—里海地区石油产量增长较快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两国。2001~2003年,哈萨克斯坦石油产量由3000多万吨上升为5000多万吨;2006年石油产量为5321万吨,2007年产量为5555万吨。阿塞拜疆2006年石油产量为3213万吨,2007年估算产量为4325万吨。土库曼斯坦近年石油产量有所起伏,2005年实际产量975万吨,2006年为825万吨,2007年估算产量900万吨。乌兹别克斯坦2006年石油产量为540万吨,2007年估算产量为500万吨。⑧
中亚—里海地区天然气产量以土库曼斯坦为多。土库曼斯坦是本地区主要天然气出口国。20世纪90年代受苏联解体的影响,原有经济联系受阻,导致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产量下降,1990年为877.8亿立方米,而1992年降为572亿立方米,1998年继而降为132亿立方米。产量大幅度波动的直接原因与输出管道出现问题有关。2002年,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产量只有530亿立方米。2006年,该国天然气产量虽上升为600多亿立方米,但仍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哈萨克斯坦是本地区天然气生产的后起之秀,2003年天然气产量为135.27亿立方米,2006、2007年分别上升为241.54亿立方米和266.02亿立方米。阿塞拜疆2007年天然气产量为93.39亿立方米。⑨
中亚油气的出口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原油和天然气的加工能力不足,各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均不足2000万吨。据美国《油气杂志》数字,2007年阿塞拜疆原油加工能力为1994.9万吨;哈萨克斯坦为1725.5万吨;土库曼斯坦为1184.9万吨;乌兹别克斯坦为1111.4万吨。发展石化等工业仍需相当的时日。
石油和天然气是中亚—里海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哈萨克斯坦2007年所产6 080万吨原油与90%的凝析油供出口,所产天然气也有52%供出口。乌兹别克斯坦2006年出口天然气127亿立方米,其中95.8亿立方米输往俄罗斯。⑩近年国际石油市场由于供不应求、美元贬值等原因,油价在高位运行,石油输出国呈现了新的石油繁荣,中亚油气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新时代。
从中亚—里海本地区有关国家来说,由于油气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收入、贸易收入、财政收入中均占重要地位,油气输出成为国家经济安全乃至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油气出口收入的最大化,避免出现风险,保证油气出口的安全稳定,成为各国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油气资源的开发也成为中亚—里海地区有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就国际经济关系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对油气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卖方市场。加速油气资源开发,增加油气供应,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国际能源市场来看,无论是需求一方,还是供应一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海湾地区是世界石油供应的重要来源,但是峰值期有一定限制,何况有的国家不愿全力开采,以将必要的资源留给后代。而中亚—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兴未艾,远未达到峰值期,其实力虽远比不上海湾产油国,但在石油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仍然是国际油气市场新的重要角色。
历来对进口石油需求较多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但近年发展中国家对进口石油的需求明显增多。这一方面增加了对石油的需求量;另一方面也部分改变了石油出口的地理流向。
从近30多年的情况看,除非出现西方国家的“滞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的形势,导致随后出现石油供过于求、油价暴跌的局面,否则,油价高位运行的态势一时难有太大改变。中亚—里海地区同其他输出石油的地区一样,有发展油气业、带动经济高增长的历史性机遇。当然,由于有这么多的油气储藏在中亚—里海地区,又有这么多的油气从这里出口,在全球化日益发展,人们对油气资源需求日殷的情况下,也有潜在的风险,甚至有可能会被卷入国际油气市场上各方角逐旋涡的危险。
围绕中亚—里海油气业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中亚—里海地区作为新兴的油气开发区,其油气业的发展引起了本地区以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就本地区来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有关各国如何划分里海盆地资源范围。该盆地有5个国家,在如何划分各国在该盆地的资源范围上存有争议。经过协商,濒临里海的独联体国家在分享里海石油资源问题上取得一些共识。俄罗斯、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已同意按“修正中心”原则划分里海。2001年11月,阿塞拜疆和哈萨克斯坦签署了按中心线划分里海海底资源的协议,2002年5月13日,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在莫斯科签订了平均划分里海北半部资源的协议,并于2002年9月23日签订了《关于划分里海海底邻接区段的协议》。2002年6月,俄罗斯和阿塞拜疆就划分里海海底达成一致,而独联体外的伊朗则坚持平分里海(五国各占20%)。2002年4月,里海沿岸国家虽举行了高层会议,但没有达成有关里海法律地位的多边协议。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建议所有里海沿岸国家成立一个石油生产组织,但他的这一倡议没有得到回应,他为此感到十分遗憾。(11)尽管有分歧,但各方仍有相互合作的需要和愿望。
就大国在中亚—里海地区的角逐而言,主要是美、俄两国之间的博弈。
众所周知,俄罗斯在中亚—里海地区享有传统政治、地缘等优势和影响力。本地区国家除伊朗以外,都曾是苏联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又是独联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特殊的历史性经济联系。除俄罗斯外,中亚—里海地区其他独联体成员国都是内陆国家,在油气输出方面对俄罗斯有借道的需要。因此,油气输出与其他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中亚油气输出的传统方向是欧洲国家,即以西向运输为主。这同苏联时期经济重心在欧洲部分,并与欧洲国家的经济联系较为密切有关。
俄罗斯本国并不缺少油气资源,(12)但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希望继续保持自身在中亚—里海地区前加盟共和国石油领域中的主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有俄罗斯官员甚至提出中亚—里海地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石油仍应经俄罗斯领土外运的主张。《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曾提出:“独联体是俄罗斯国际能源合作的重点对象”,“俄罗斯希望将独联体特别是中亚国家的能源资源(尤其是天然气)长期、大规模地吸收到自己的燃料能源体系之中”。而中亚国家则希望摆脱和避免俄罗斯对它们油气领域的特殊影响,以便在独联体外拓展油气业的国际交往空间。因此,未来双方只能在商业的基础上,经过协商与谈判调整在这一领域的经济关系。
2002年1月,普京呼吁中亚—里海国家建立“欧亚能源联盟”。在里海国家中,哈、阿两国均同俄罗斯签订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协定。俄罗斯还曾倡议建立天然气输出国组织。2007年5月12日,俄罗斯与中亚哈、土、乌三国发表联合声明,对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进行改造,并沿里海铺设新管道,计划于2010年前达100亿立方米,实际有望达300亿立方米。卢克公司根据开发里海北部油田的需要,将于2020年前在里海北部修建2 000公里水下管道系统。这将是俄罗斯首次在大陆架修建石油管道。据悉,卢克公司将为此投资600亿卢布(1美元约合23.5卢布),一期工程将于2012年竣工。(13)
尽管俄罗斯在里海东岸的影响力更大,西岸对俄罗斯的离心力大一些,但有关国家都是独立的主体,在同俄罗斯的交往中,不会完全受俄罗斯的左右。阿塞拜疆是前苏联油气开采最早的地区,20世纪20年代,其石油产量曾占全苏联石油总产量的95%。阿塞拜疆石油机械制造业也比较发达。在苏联时期,俄罗斯石油开发后,阿塞拜疆的石油开采量才退居第二位。经多年开采,阿塞拜疆原有陆地油气田资源走向枯竭,但在里海沿岸与大陆架仍有大量油气资源。近年沙阿德尼兹地下石油构造的发现使阿塞拜疆石油业重新焕发“青春”。但它现在已不再属于“全苏”,而只属于阿塞拜疆自己了。
由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入局,使中亚—里海地区的国际关系变得较为复杂。为了填补苏联解体后出现的“真空”,扩大西方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势力,以削弱俄罗斯的影响,美国将中亚—里海地区视为必须要占领的政治与资源高地。近年来中亚—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的新发现,更加促使美国加紧向中亚—里海地区进军。正是在这种促使中亚—里海地区“脱亚入欧”、“脱俄入北约”的政治图谋和油气博弈的影响下,中亚—里海油气业的开发,以及外运管道的走向被过度渲染、夸张与政治化,使这一本来十分普通的议题涂上了政治角逐的浓彩。
在苏联时期,西方石油公司难以进入这些前加盟共和国油气业。苏联解体后情况有所改变,西方的一些公司开始进入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业。在全球化的形势下,这也是中亚—里海地区国家为获得开发油气业的资金与技术所作的一种必要选择。国际十大石油公司在前述中亚五大项目剩余石油权益可采储量已达222.9亿桶。雪佛龙—德士古石油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投资已达数十亿美元。尽管国际石油公司是在商业经营基础上进入该地区油气业的,但美国政府把对中亚地区油气业的开发纳入美国国家能源战略,谋求加以控制。美国要求哈萨克斯坦将更多的石油地通过由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巴杰线”出口到西方市场,还有政治上的企图。当哈萨克斯坦签署通过里海石油管道出口的协议后,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祝贺说,这是“建立民主、改善地区安全和加强投资的基础”。不过相对来说,美国对中亚其他四国的油气业没有抱太大希望,认为它们属于“失败国家”(14),美国政府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些国家境内建立和保有军事基地。
在帝国主义时代,西方强国之间曾发生过异常激烈的竞争。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曾说过,英国的石油公司与美国的石油公司在全世界所有石油产地都进行着殊死的斗争。(15)但是当今世界已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国之间,各国石油公司之间在石油领域中的相互关系既不同于帝国主义时代,也有别于美苏冷战时代。各国之间既有激烈竞争,又必然要进行一些合作。即使是超级大国,在中亚—里海地区参与任何一个国家的油气业务,都很难再取得垄断地位,也无法阻止它们外运油气管道的多向化。正如水总要往低处流一样,本地区的油气总要流向需要它的地方。修建一条通向西方的油气管道,并不像零和游戏那样,一定意味着对手的失败,或向其他方向出口油气者的衰落。其实,欧盟自己也进口了不少俄罗斯的石油,欧盟1/4的天然气消费来自俄罗斯,而且美国的石油业界也与俄罗斯同行有所交往与合作。
中亚有的国家选择修建不经俄罗斯的外运油气管道,主要是出于价格等因素的考虑,未必是出于政治选择。独联体内部油气贸易价格往往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这种情况一是由于历史原因;二是贸易协议规定的价格虽经双方同意,但不能随时价的上浮而上浮;三是中亚—里海地区经俄罗斯等国出口至欧洲的部分,俄罗斯不可能以欧洲的价格支付给供货国。因此,中亚—里海地区对俄罗斯既有依赖的一面,又有打算自谋出路的一面,所以在管道取向上亦即亦离。中亚哈、土两国本已于2007年12月20日签署铺设里海沿岸(或称濒里海)天然气管道的协议;2008年3月,哈、乌、土三国又支持铺设一条跨越里海、绕过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据认为,主要原因是通过俄罗斯管道输出天然气无法按欧洲的价格计价。(16)
至于在中亚—里海地区的各国之间,因油田划界、价格、支付等问题存在分歧,并出现过一些纠纷,但由于存在相互借道等因素,合作仍不可或缺,甚至会成为相互关系中更重要的内容。
中亚—里海油气出口对象多国化与油气外运管道多向化
中亚—里海地区油气业的战略地位虽然不能与亚欧大陆中部的海湾、西西伯利亚相比,但它的兴起会改变原有的油气输出流向,进而牵动多方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体关于中亚—里海地区油气管道走向的报道较多,在这一被称为“零和游戏”的博弈中,巴库—杰伊汉石油管道的兴建与开通尤其被简单化为西方的胜利与俄罗斯的失败。
俄罗斯在中亚—里海地区油气管道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苏联时期,里海地区各加盟共和国的所有外运油气管线都要经过俄罗斯。1997年之前,除小批量石油经由驳船或铁路通过俄罗斯出口,或通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的小管线出口以外,主要靠阿特劳—萨马拉这条输油管线出口。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谋求建立自己的油气出口体系,原苏联境内的石油资源为各独立国家分割,原有供应关系有所改变。这给各有关国家石油的生产、销售与运输带来一系列新问题,甚至可以说面临重构油气供应链的严峻形势。除价格与支付外,较为突出的是油气外运管道问题。中亚—里海多数国家为内陆国,受地理条件限制,向俄罗斯以外地区外运油气不很便捷,往往要绕道而行。
从纯经济角度考虑,无论是油气输出方,还是进口方,乃至过境方,都希望油气运输能够便捷、安全。而且考虑到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各方都希望这种跨国运输能够多向化,而不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正如油气进口国希望从多国与多路进口油气资源以规避风险一样,中亚—里海的油气出口国也希望获得更广泛的销售市场。实现油气出口对象的多国化与油气外运管道的多向化既是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也是保障油气出口安全所必须。摆脱对一个大国的依赖,同时又防止陷入另一个大国的控制,才能使这些国家的石油出口业变得更为安全。
中亚国家独立后谋求建立自己的石油出口体系,于是,除向北继续向俄罗斯输出油气之外,也出现了向西、东、南3个方向扩展出口的趋势,开拓了与西欧、东亚、南亚间的石油贸易。多向出口已经成为中亚新时期能源战略的重要特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介入能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垄断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贸易和控制油气管道的走向。
中亚—里海国家在谋求出口对象多国化与油气外运管道多向化这一点上是共同的,由于地理位置与条件的不同,在具体对象国与外运管道的走向上也有所区别。其中里海东岸国家与里海西岸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一)巴杰管线与中亚的油气外运
阿塞拜疆为了保证国家石油业的尽快发展与安全,在各种国际力量间保持“平衡”的同时,着力向西方倾斜。20世纪90年代中期,阿塞拜疆同外国石油公司签订了一系列“世纪合同”,同时大力建造石油外运管道。阿塞拜疆出口石油原有两条通向俄罗斯新罗西斯克的管线:北线经俄罗斯的车臣,长1483公里,1997年修复后开通使用,年输送能力为500万吨(17);南线可绕过车臣,经塔吉斯坦,管线于2000年竣工,输送能力为600万吨。1999年4月,从巴库—格鲁吉亚—黑海苏普拉港的管线开始出口石油,该管线长855公里,年输出能力为575万吨。(18)这条西线是一条不经俄罗斯的管线。这几条通往黑海的管线运能都不算很高。如果继续从黑海外运,还需要穿越马尔马拉海,或修建通往地中海的管线。
美国等西方国家刻意经营经阿塞拜疆直接走向地中海的石油出口管道,因为它既可绕开俄罗斯与伊朗,又可吸引中亚其他国家石油外运。美国政府认为,控制里海国家的石油资源,既可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又可以对俄罗斯起制约作用。因此,美国热衷于修筑绕开俄罗斯与伊朗从中亚—里海地区直通西方的石油管道—巴杰管线,它从阿塞拜疆的巴库—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土耳其在地中海的港口杰伊汉,全长1760公里。1999年11月巴杰管线签约时,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还出席了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仪式。2002年9月,该管线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2005年管线开通。
巴杰管线设计年过油能力为5 000万吨,而通油初期阿塞拜疆的石油产量不足此数,需要吸引里海其他国家的石油入网,才能使管道的运能得到充分利用。巴杰线上马后,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说,希望哈萨克斯坦每年通过巴杰管道运送2000万吨石油。而哈萨克斯坦总统办公厅副主任乌瑟姆巴耶夫2003年底曾说过,只有到2013~2015年间,哈萨克斯坦才能有多余石油通过该管线出口。(19)
(二)哈萨克斯坦适应油田大开发的管道布局
20世纪90年代,哈萨克斯坦两大炼油厂加工的原油须从俄罗斯秋明油田运来,而哈萨克斯坦田吉兹油田所产原油又须运往俄罗斯炼油厂加工;且田吉兹原油出口须经俄罗斯“友谊”输油管运往新罗西斯克,其运输配额也要由俄罗斯决定。哈萨克斯坦独立初期,只有阿特劳—萨马拉这一条管线外运,年输出石油350万吨。里海国际石油运输财团投资修建跨越里海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输油管线于2001年投入使用,年运输能力上升为2825万吨。哈萨克斯坦主要是靠通往俄罗斯的这两条输油管出口石油,其数量约占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总量的70%。(20)哈萨克斯坦第一条外运国产天然气管道是由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承建的,它将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州的扎纳诺尔油田同布哈拉—乌拉尔国际输气管道相连,使扎纳诺尔油田的天然气可以经俄罗斯进入国际市场。该管道全长150多公里,于2004年10月1日动工,设计年输送天然气52亿立方米,2005年10月5日全线贯通并正式投入运营。(21)
为实现多向化,哈萨克斯坦积极开拓不经俄罗斯的石油出口运输通道。在里海—黑海—地中海方向,哈萨克斯坦通过本国阿克套港用小油轮将石油运到巴库,再经过输油管将石油运到格鲁吉亚在黑海的港口苏普拉,但输出数量有限。阿塞拜疆—土耳其的巴杰线建成后,哈萨克斯坦虽不愿舍弃利用这一出口管道,但受渡轮限制,运量有限。
哈萨克斯坦十分重视东向油气管道的开拓。哈方认为,西哈萨克斯坦—中国管道(中哈输油管道)无需经第三国,起步过程也不复杂,而且将来还可以进一步辐射亚太其他石油进口国,因此将与中国合作修建此管道视为战略性选择。该管线西起哈萨克斯坦里海岸边的石油之都阿特劳,东至中国新疆独山子的炼油厂,设计年输油能力一期为1000万吨,二期为2000万吨,将来可能提高到5000万吨。(22)哈方认为,中哈管道不仅可以向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输出石油,还可以输送俄罗斯以及土库曼斯坦等国所产的石油,将来俄罗斯每年可通过哈萨克斯坦境内管道向中国出口3000万吨石油。中哈石油管道已于2006年5月25日开始输油,中国从哈方进口原油的数量因此连年翻番:2005年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进口129万吨,2006年为268.28万吨,2007年猛增为599.84万吨。2006年12月,中哈双方达成修建第二条石油管道协议,该管道将连接里海大陆架与中国,长761公里,预计2009年10月建成。(23)此外,2007年8月18日,中哈两国领导人签署的联合公报中还提出要实施中哈天然气管道工程,加强石油化工联合体,以及油气深加工方面的合作。
(三)土库曼斯坦开拓独联体外天然气市场的探索
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出口收入占全国外贸出口收入的一半以上,天然气出口情况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主要输往乌克兰和俄罗斯,都要经过俄罗斯名为“中亚—中央”的管道输出,经哈萨克斯坦运往俄罗斯的萨拉托夫,并与俄罗斯的天然气管网连接。因此,出口天然气需要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双方时有争议发生。(24)土库曼斯坦向乌克兰出口天然气以换货贸易方式进行,乌克兰以粮食和机械等货物交换土方的天然气,双方也常常出现矛盾。(25)土库曼斯坦也向阿塞拜疆出口天然气,但两国之间对里海中的一个油田(阿方称“卡巴兹”,土方称“谢尔达尔”)的归属存在争议,阿方长期拖欠20世纪90年代初欠下土库曼斯坦的4400多万美元天然气债款,这影响了双方在天然气贸易上的合作。近来阿塞拜疆归还了这笔债款,两国关系好转,为增进合作扫除了障碍。
对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出口来说,处理好与俄罗斯、乌克兰、阿塞拜疆等独联体“体内”国家的关系至关重要。为广开“气路”,近年土库曼斯坦也很注意开发“体外”市场。
美国和欧洲国家希望修建从土库曼巴什—巴库的跨里海天然气管线,以与经第比利斯—埃尔祖鲁姆的已有管线连接,输往欧洲。土库曼斯坦对此持积极态度,但有部分里海国家表示反对。
土库曼斯坦希望在油气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2006年4月3日,双方签署了关于实施中土天然气管道项目和土库曼斯坦向中国出口天然气的总协议。协议规定,中方从2009年1月1日起,30年内每年购买土库曼斯坦300亿立方米天然气。(26)中石油一家子公司与土方签订了1.5亿美元的气井钻井服务合同。(27)2007年8月29日,中土天然气勘探开发合作项目正式启动,开始修建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中国华中、华东与华南的天然气管道。这条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线全长约1万公里,其中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天然气处理厂、中乌天然气管道,以及中哈天然气管道分别已于2008年6月27日、6月30日和7月9日开工建设。
此外,土库曼斯坦还积极推动建设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洋天然气管线。2002年5月31日,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修建从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坎大哈省—巴基斯坦的木尔坦天然气管线,全长1460公里,年输气量为300立方米,预计耗资20亿美元(后改为32亿美元),原计划2005年以前建成。(28)后因受阿富汗战争影响而搁浅。
(四)中亚里海国家和伊朗之间油气管线的开通与交往
伊朗也是里海国家,但它的油气储藏有很多分布在西南部,所产天然气尚不能满足北方的需要。由于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双方在海湾剑拔弩张,伊朗不能不对后方的油气通道有所部署,因此具有与中亚国家合作的需求。中亚国家则希望能够借道伊朗从海湾出口油气,所以也谋求与伊朗在油气业领域进行合作。尽管打通这一通道存在政治困难,交往规模也将受到限制。
伊朗在20世纪末即有同里海国家进口石油、再从海湾出口石油的想法。(29)21世纪初,出现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与伊朗之间实行“石油换购”的安排:俄、哈将石油运至伊朗里海沿岸的涅卡港,供德黑兰炼油厂生产成品油,伊朗以原油抵换,供俄、哈在海湾出口。在涅卡港与德黑兰之间本来有一条供伊朗向中亚出口成品油的输油管,实行“换购”之后,此输油管成为伊朗输入原油的管道。哈萨克斯坦用运油车将石油运往伊朗北部,不很方便。关于修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石油管道,各方已进行可行性研究。预计该管道始于哈萨克斯坦西部地区,经土库曼斯坦西部通往伊朗北部,然后接入海湾地区的干线管网,经哈尔克岛将石油输往亚洲其他市场;计划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造价12亿美元。(30)据认为,对哈萨克斯坦而言,由于预期经济效益较好,这是最具吸引力的出口路线之一。
土库曼斯坦也向伊朗出口石油,但主要出口天然气。为了确保天然气的顺利输出并获得合理收入,一直设法开拓向伊朗出口天然气的管道。土库曼斯坦独立后,曾与伊朗签订了在25年(1993~2018年)内向对方大宗出口天然气的协议。1997年,土库曼斯坦和伊朗耗资1.9亿美元建成了从土库曼斯坦的科尔别杰(Korpezhe)—伊朗库尔特—库伊(Kurt-Kui)长200公里的天然气管线,成为当时中亚绕过俄罗斯出口天然气的唯一管线,现年输送能力已上升为80亿~99亿立方米。伊方表示,2008年将达到140亿立方米。(31)
阿塞拜疆则通过天然气管道,输入或转运来自伊朗的天然气,因而成为中亚—里海地区天然气贸易的重要枢纽。根据1966年伊朗同苏联签订的协议,双方共同建设了从海湾油田—苏联边境阿塞拜疆的阿斯塔拉的“伊朗天然气干线”一号线,长1100公里。1992年伊朗与阿塞拜疆、乌克兰达成协议,修建向欧洲出口天然气的管道。伊朗与阿塞拜疆还通过连接伊朗乔尔法和阿塞拜疆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的40多公里的管道,进行天然气贸易,可以每年输送天然气3.5亿立方米。近年也有从阿塞拜疆向伊朗输出天然气的报道。(32)
海湾—中亚—东亚油气大陆桥设想
中亚国家计划修建和已建的新管道究竟能不能如期满载运行,目前仍有一些变数,但大的方向已很明确。从整个亚欧大陆来说,油气的地下资源主要集中于大陆中部,而经济较为发达、对进口油气需求较多的国家又多分布在大陆的西部与东部,因而油气向大陆东西两个方向分流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演化的必然趋势。尽管现在油气西流的势头强劲,但中亚—里海与东亚在油气领域的合作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中国学者曾提出从中国东部—西部—中亚与中东构建石油“大陆桥”的设想。近些年来,日本官方、石油业界和学者不断有人提出泛亚油气“大陆桥”的设想,主要内容是修建从伊朗—中亚与中国或是从中亚—中国—日本和东北亚的陆—海油气管道,向日、韩等国输送石油与天然气。对东亚来说,建设从伊朗乃至海湾其他国家—东亚的石油大陆桥的设想如能实现,运距比绕走海路大为缩短。从伊朗方面来说,该设想开拓了战略后方,一旦海上石油出口受阻,可从北方外运。从实际情况看,伊朗与中亚之间已有管道相连;在中段,从中亚—中国的油气管道有的已经修通,有的正在设计与修建;在东端,哈土两国也都提出过从中亚—中国向亚太辐射的设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湾—中亚—东亚石油大陆桥已不只是一种设想,而是已在部分构建中的现实。
修建上述油气大陆桥在技术上的障碍较易克服,克服政治上的障碍则须待以时日。美国从围堵和遏制伊朗出发,反对修建任何包括伊朗在内的跨越多国的油气管道,其中包括由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的天然气管道,以及欧盟倡导的跨越里海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纳布科管线。
但是交通的发展,其中包括油气管道的扩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里海—中亚地区油气运输体系跨区域的发展,在东西交通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横跨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之路”上,继公路、铁路开通之后,“油气之路”的开通不仅使受到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博斯普鲁斯海峡等瓶颈制约的东西海上运输得以减轻压力,而且将促进沿路各国经济联系的扩大,实现共同繁荣。
注释:
①哈萨克斯坦在2000年7月发现的卡沙甘油田可采储量达130亿桶(近18亿吨),保守估计也有10亿吨,是30年来在哈萨克斯坦海域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已试采,预计2011年投产。哈萨克斯坦正在开发的另一个较大油田是库尔曼加齐油田,如果加上它,哈萨克斯坦有4个超大型油田。
②“ACG”油田群由阿泽利、齐拉格和哥尤涅什利三大油田组成。
③《国际石油经济》,2007年第5期,第49页。
④据美国《油气杂志》2004年年终号的数字,截至2004年底,哈萨克斯坦石油储量为12.33亿吨,2006年底上升为41亿吨,比2005年底储量增加了233.33%;另据哈萨克斯坦官方资料,陆地已探明石油储量有24亿吨,里海沿岸及其大陆架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46亿吨,后者的远景储量达70亿吨;而据中国商务部网站数字,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为54亿吨。
⑤新华网莫斯科2008年4月18日讯。
⑥[美国]《油气杂志》,2007年12月24日。
⑦同上。
⑧[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2月24日年终号。
⑨[美国]《油气杂志》,2006年12月24日;2007年3月12日;2007年12月24日;2008年3月10日。
⑩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及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经商处网站。
(11)参见中新网2004年1月2日讯。
(12)2008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石油日产量达950万桶,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的920万桶,居世界首位。
(13)新华网莫斯科2008年4月17日讯。
(14)参见[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2007年7~8月号,在2007年“失败国家指数”中,中亚乌、塔、吉、土在“失败国家排名”中分列第22、39、41和43位。
(15)参见《斯大林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30页。
(16)三国以此作为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负责人谈判的筹码。2008年3月11日,三国在莫斯科同俄罗斯举行会谈中宣布,从2009年起,三国将参照欧洲的价格向俄罗斯出口天然气。据推测,每千立方米天然气的价格,将从目前的179.5美元调整到315美元。
(17)据路透社莫斯科1999年11月12日报道,1999年初,俄罗斯黑海管道石油运输公司由于失去对该管道的控制权,而不得不将它关闭。
(18)《石油化工技术经济》,2004年第1期。
(19)杨光主编:《中东非洲发展报告(2004~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20)杨光主编:前引书,第37页。
(21)《北京晚报》,2005年10月7日。
(22)《环球时报》,2004年9月24日。
(23)中华网,2008年6月14日。
(24)1997年,土俄双方因在支付问题上有分歧,俄罗斯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拒绝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俄管网,导致当年土库曼斯坦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5.9%。随着世界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土俄双方就土库曼斯坦出口天然气事宜达成协议,1999年土库曼斯坦天然气产量增至223.14亿立方米,2000年猛增至465亿立方米。但2001年又降为391亿立方米。2001年12月,俄土两国签订了为期25年的天然气开发合同,规定所开采的45%的天然气由俄罗斯支配。2003年4月10日,土俄两国再次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在25年内,土耳其向俄罗斯输送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进口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费用一半以现汇支付,另一半以商品与技术援助形式支付。2005年1月1日,因双方在价格上有分歧,土库曼斯坦中止了对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
(25)1999年,因乌克兰未按时向土库曼斯坦还债,土库曼斯坦一度中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2001年土乌两国签署了2002~2006年以每千立方米42美元的价格向乌克兰输送25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乌克兰以现汇与在土库曼斯坦投资建设工程两种方式支付费用。2005年1月1日,土库曼斯坦中止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土方认为价格过低,要求调高至每千立方米60美元。经双方紧急磋商,将价格上调为每千立方米58美元后,土库曼斯坦恢复向乌克兰供气。
(26)新华社2007年7月17日讯。
(27)中国钻井网,2007年5月15日。
(28)《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8日。
(29)《国际经贸消息》,1997年12月18日。
(30)中国石油网,2002年3月25日。
(31)国际燃气网:《土库曼斯坦明年起增加出口伊朗天然气》,2007年9月22日。
(32)国际文传电讯社2008年2月14日讯。
标签:石油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哈萨克斯坦总统论文; 能源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土库曼斯坦总统论文; 美国天然气论文; 天然气投资论文; 欧亚大陆桥论文; 管道修复论文; 外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