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_卡扎菲论文

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_卡扎菲论文

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比亚论文,美国论文,原因论文,关系正常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5月15日,美国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把利比亚从美国国务院确定的“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删除。至此,始自2003年底的美利关系和缓进程终于划上了一个“休止符”,冰封逾25年之久的美利外交关系也终于全面解冻。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两个曾经不共戴天的宿敌走到了一起?是石油与安全的简单交易?还是另有其他更深层的考虑?美国与利比亚关系的发展前景又如何?它们真能从“宿敌”变成“朋友”吗?

美利关系发展变化的简略回顾

美利关系交恶始于1969年卡扎菲发动“九一”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因利比亚采取一系列石油国有化措施,剥夺美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利益,并迫使美国撤出其在非洲最大的军事驻地——惠勒斯空军基地,美利关系由此开始陷入紧张状态,但未宣布断交。

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国开始指责利比亚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两国关系迅速恶化,并最终断交。1982年美国宣布禁止进口利比亚石油及向利出口石油技术和设备。1986年,美国对利比亚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军事上的打击,不仅冻结了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下令美国石油公司和技术人员撤出利比亚,而且以打击恐怖主义为由,空袭了利首都的黎波里和第二城市班加西。1991年11月,美、英指控利比亚两名情报人员在1988年策划制造了“洛克比空难”,并因此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要求利比亚交出两名嫌疑犯和放弃恐怖主义政策,并对利比亚实施航空、军事、外交制裁,冻结利比亚的海外资金,禁止向利比亚出口炼油设备。1996年,美国又通过“达马托法”,对在利比亚石油、天然气领域年投资4000万美元以上或违反联合国有关决议的外国公司实行制裁。

美利对峙8年后,利比亚于1999年4月主动将两名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的嫌疑犯交由联合国代表送至设在荷兰的苏格兰特别法庭受审,联合国随即中止了对利比亚制裁,但美国仍维持对利比亚单方面经济制裁。苏格兰特别法庭2001年对洛克比案做出判决后,美国继续拒绝彻底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同年7月,美国决定将“达马托法”延长5年。

2001年九一一事件的爆发成为美利关系改善的一个契机。利比亚迅速对美国表示同情,并重申坚决反对恐怖主义。2003年8月,利比亚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英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向遇难者家属支付总额为27亿美元的巨额赔偿,并为利比亚官员的行为承担责任。同年12月,利比亚又出人意料地主动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并允许国际核查人员进入利比亚。

在这一系列积极因素的推动下,美利关系出现和缓迹象。2004年2月,美国解除了长达23年之久的美国公民赴利比亚旅游禁令。4月,美国宣布放宽对利比亚的经济和贸易制裁,允许美国公司购买利比亚石油,向利比亚投资。6月,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9月,美国宣布全面取消对利比亚经济制裁,但仍未将其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删除,以此对利比亚继续保持压力。2005年8月,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卢格访问利比亚,成为两国关系缓和以来美国访问利比亚的最高级别官员。会谈中,卡扎菲甚至提出邀请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访问利比亚。

然而,由于美国对卡扎菲的个性捉摸不透和对利比亚未来发展走向一直深表疑虑,美利关系近几年来表面上喧闹,实际上仍一直是在一种不温不火的慢节奏下缓步前行。尽管利比亚一再呼吁美国恢复两国间大使级关系,但美国方面一直反应冷淡。甚至今年4月底美国最新公布的年度全球反恐形势报告中还把利比亚列为“无赖国家”。然而,时隔仅一个月,利比亚却成功从“无赖国家”名单中消失,而与美国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这一“身份”的巨变自然使世人再次把目光瞄向这一对不久前还曾是冤家的身上,并试图从中探析美国做出这一决定背后的真实意图。

美国的战略考虑

从综合因素分析,美国在推动改善与利比亚关系方面的战略考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希望对朝鲜和伊朗等国家形成示范效应

赖斯在发布美利复交决定的声明中明确表示,美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对利比亚在2003年放弃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肯定。她还强调,朝伊两国如果效仿利比亚也会得到美国同样的肯定。赖斯在声明中称:“2003年对利比亚人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2006年对朝伊两国人民来说也将会成为一个转折点”。她还说,“利比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榜样,朝鲜和伊朗两国政府应该学会在国际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些改变不仅对两国人民有好处,而且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①在赖斯发表声明后,美国国务院又专门举行了一个发布会。会上美国助理国务卿戴维·威尔奇也强调,希望朝鲜和伊朗能够注意到利比亚改正自己错误的方法。威尔奇说,“利比亚做出一个直率的决定,利比亚决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每个国家都会犯错误,就像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一样,但是我们希望它们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②

由此可见,美国在与伊朗就核问题的谈判陷入僵局、而伊朗又在铀浓缩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且态度一直强硬,以及有关美英正密谋对伊朗实施打击等讨论不时出现在报端和媒体的关键时刻做出这一重大决定,其真实含义绝对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国在复交声明中向伊朗和朝鲜(包括政府和人民)传递了非常明确的信号:只要朝伊两国按照利比亚方式处理核问题,那么它们与美国关系正常化的前景就可能明朗起来。而且,不寻求拥有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反而更安全,人民的生活才能更有保障。

在美国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耗费巨资和无数生命代价却收获寥寥的情况下,利比亚的主动“缴械”行为的确令布什政府如获至宝。布什政府不仅可以拿利比亚说事,把这一“战绩”也记在反恐战的名下,以进一步获取国内人民对“先发制人”反恐战略的支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美国不仅希望利比亚成为朝鲜和伊朗的“榜样”,而且从更大范围看,希望利比亚成为阿拉伯世界,以及全球所有所谓“不民主”、“邪恶”和“无赖国家”的“榜样”。

(二)希望藉此加强对利比亚以及其他中东、非洲产油国的控制

利比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要产油国之一。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对世界石油已知储量的统计,利比亚的石油储量约为297.5亿桶,居世界第八位,也是仅次于尼日利亚的非洲第二大产油国。天然气探明储量近1.3亿立方米,居非洲首位。由于受美国经济制裁,利比亚的油井开发和未知油田探查工作多年停顿,因此有专家认为利比亚潜在的石油储量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③另据麦卡锡咨询公司预测,利比亚未探明石油储量可能高达1000亿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历来把石油安全作为其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一事件后,美国更是从全球战略和美国国家安全的高度关注石油进口的多元化和非洲石油在美国石油供应中的地位。在2001年和2002年美国“总统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小组” (the President’s National Energy Policy Development Group)和美国国防部制订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加大从非洲进口石油应被视为国家安全问题”屡屡被提及。④由于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当中东地区局势持续动荡、国际油价受伊朗核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断刷新历史高位、全球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之际,为给本国开辟新的安全、可靠和稳定的能源后备基地,美国理所当然地把目光投向了拥有丰富和优良石油资源的利比亚。

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对利比亚实施制裁以前,美国石油公司在利比亚的日产量一度达到100万桶,约占利比亚当时石油总产量的一半。多家美国石油公司曾在20年里一直存有利比亚石油和天然气田的租赁合同。1986年美国开始对利比亚实行经济制裁时,这些公司都与利比亚政府签订了“暂停”合同,将公司在利比亚的股份冻结至它们重返利比亚的那一天。据悉,为了早日重返利比亚,在美利关系开始缓和之前,美国石油公司就在幕后做了大量游说工作,希望能尽快恢复与这个北非国家的石油生意。

近年来,随着利比亚外交政策的转变,英、法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土耳其、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或石油公司均以不同方式先后进入利比亚油气开发市场,这更使美国如坐针毡。2004年2月,布什政府宣布,将允许美国石油公司重开返利谈判,为美国石油公司返回利比亚开了绿灯。2005年1月,利比亚拿出15块油田举行了解除制裁后的首次海外公开招标。美国公司单独或与其他国家的公司合作一举拿下了其中11块油田的标的。同年10月,利比亚继而拿出44块油田进行第二次海外招标,美国石油企业同样成为大赢家。

可以预计,随着美利全面外交关系的恢复,美国石油公司投资和购买利比亚石油及石油产品的势头将不可阻挡。美国也将由此推动形成一条中亚-伊拉克-利比亚的“石油供给轴”,改变目前美国对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强化美国对非洲和中东产油国的影响与控制力。

(三)希望构建全球反恐战略基地链,配合美国的全球反恐战略部署

九一一事件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反恐和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一直是美国的既定国家战略。近年来,针对“基地”等恐怖组织活动方式的变化,为有效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军已开始着手把战略重点从传统的欧洲转移到贯穿于加勒比海沿岸、北非、高加索、中亚、南亚、东南亚和朝鲜半岛的一条所谓“不稳定弧形带”,计划在这些地区建立十余个小规模、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前沿作战基地”或“前沿作战设施”,以形成一条针对恐怖组织的完整的全球反恐战略基地链。

近年来,由于担心恐怖分子“利用非洲特有的环境——混乱的边界、地区冲突、松散的金融制度、武器泛滥——来营造和扩展自己的网络与基地”,美国特别加强了与非洲(尤其是北非和非洲之角)的反恐军事合作。2005年7月,300名美国陆军士兵和阿尔及利亚、马里、摩洛哥、突尼斯等8个北非和西非国家联合举行了为期两周的大规模实战反恐军事演习。今年2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对北非三国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进行了他上任以来的首次访问,主要磋商双边军事合作和反恐问题,凸显了美国对北非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视。⑤

利比亚地处北非地中海南岸,战略地位重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是美国在非洲的最主要军事基地。美利关系全面正常化是美国尽快恢复与利比亚军事合作的第一步。如在利比亚恢复建立美军军事和后勤基地的话,无论对于美国全球反恐战略基地链的建设,还是加强对伊朗、叙利亚等“麻烦国家”,以及埃及、沙特等其他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控制,及推动所谓的“大中东民主计划”都将是一大利好因素。

另外,美利复交并巩固美国在北非国家的存在,还可以此作为抵制英、法等一些竞争对手在非洲存在的手段。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美国的昔日盟友(法国、英国等)变成了它在非洲争夺影响力的新竞争对手。与美国相比,英、法、意等欧洲国家在改善与利比亚关系方面往往先声夺人,显得更为热情、主动。继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2004年2月访问利比亚后,英国首相布莱尔也于同年3月走进了卡扎菲在利比亚沙漠中的帐篷。卡扎菲也于同年4月应邀访问了欧盟总部布鲁塞尔。上述欧洲国家和卡扎菲的“亲密接触”也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地推动了美国改善与利比亚的关系。

利比亚的现实需要和外交目的

作为美利双边关系改善的另一重要当事国,利比亚态度的转变自然至关重要。从利比亚国内形势及其面临的地区和国际环境分析,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至少可以从政治、外交和经济发展上给利比亚带来巨大的好处与回报。

(一)可以帮助利比亚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摆脱长期以来的外交孤立状态,同时提升利比亚在国际上,尤其是在中东、非洲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利美关系的变化似乎再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正是从利益角度权衡得失,利比亚选择了从“与美为敌”到“与美为友”的转变。经过长期地遭打击、受制裁、被孤立后,卡扎菲——这位曾经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中东领导人——变得比过去成熟、理性和务实了。他意识到利比亚要想摆脱经济困境和政治孤立,必须改善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

有报道认为,伊拉克战争对卡扎菲的震动相当大,为避免利比亚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和重蹈萨达姆的覆辙,卡扎菲才做出了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惊人之举”⑥。在接受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采访时,卡扎菲也承认,伊拉克战争对他做出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定产生了影响。但他强调这一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方面”,即他认识到,世界正在发生变化,他的国家可以不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就感到安全,“利比亚已经不需要这种武器了”⑦。的确,虽然利比亚寻求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努力,以及有关接触和谈判早在伊拉克战争甚至九一一事件之前就已开始进行(有报道认为,利比亚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决定谋求同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并同当时的克林顿政府官员举行了秘密会谈,⑧并因这样的接触而使利比亚没有被列入布什在2002年初确定的“邪恶轴心”国家名单⑨),但九一一事件后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则无疑加速了利比亚政策调整的步伐。

九一一事件的爆发为利比亚改善与西方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良机。就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卡扎菲一反常态,强烈谴责恐怖活动,成为当时最早谴责恐怖主义、并向美国表示哀悼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之一。此外,卡扎菲还号召利比亚人向受伤的美国人献血,并表示愿意同美国交换有关“基地”组织的情报。阿富汗战争,特别是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看到美国布什政府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行动,利比亚更是感受到了空前的安全压力。利比亚政府深信,只有同美国合作才是避免遭受打击的唯一办法。⑩

卡扎菲一直是一个有着“政治抱负”的国家领导人。在推动阿拉伯国家统一的努力受挫后,他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到了创建“非洲联盟”和推动成立“非洲合众国”方面。2005年3月,卡扎菲在一次群众集会演讲中,曾谈到他的两大愿望是与美国做朋友和使利比亚进入改革后的安理会。卡扎菲很清楚,如不先实现第一个愿望,第二个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将十分渺茫。因此,与美国全面复交、并从美国国务院“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中消失,这对于利比亚摆脱长期的外交被动局面,加强利比亚在中东、非洲和不结盟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并进而实现卡扎菲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的远大抱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与美国全面复交有助于利比亚巩固和加快国内的政治、经济改革步伐,为石油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

随着卡扎菲晚年执政理念和执政风格的日益灵活与务实,近年来利比亚在政治、经济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措施,如实行国企私有化改革(现已有6500家私人企业)、免除进口商品关税、开放投资领域、改革国家补贴制度、建立股票市场,等等。这些在以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另外,随着卡扎菲本人年事日高,他也在考虑政权的接班人问题。深得其宠爱的第三个儿子赛义夫·伊斯兰·卡扎菲虽然名义上只是“卡扎菲发展基金会”主席,实际上被认为是利比亚的第二号人物,极有可能成为卡扎菲的接班人。近年来,小卡扎菲直接参与了利比亚一系列重大外交行动的决策过程,是利比亚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要幕后“推手”。这位年仅31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年轻经济学博士,有着和其父亲截然不同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和他父亲“反美斗士”的形象不同,小卡扎菲希望利比亚成为一个正常的、完全融入国际社会的民主国家。(11)应当说,卡扎菲晚年日益温和的立场和现实灵活的政策与小卡扎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卡扎菲也希望为将来继承其政权的儿子营造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使利比亚不再受到国际社会的敌视。

从经济发展方面看,虽然利比亚石油储量丰富,是北非的重要产油国,但多年的经济制裁使利比亚的石油生产、经济贸易、石化工业和招商引资等都受到很大影响,面临“有油没钱”的尴尬局面。以作为利比亚经济命脉的石油产业为例,利比亚石油收入在20世纪70~80年代初鼎盛时期曾占利国民生产总值的50%~70%,石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5%以上。但90年代遭受制裁后,石油工业因面临技术、资金、设备和零配件的短缺开始呈现下滑趋势,石油收入降到了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左右。日原油产量也从70年代的330万桶减少到2001年的140万桶。(12)

由于利比亚90%以上的工业品和70%的食品靠进口,制裁还严重影响到物价的稳定和国民的日常生活。虽然面粉和大米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但羊肉、鸡肉和鱼等“奢侈品”的价格已比制裁前上涨了50%~100%。另外,黑市猖獗,通货膨胀率高达30%,不少企业宣告破产,机场和港口也一片萧条。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调查报告称,2001年利比亚失业率高达30%。联合国解除空运禁令后,利比亚甚至没有资金购买新型飞机,只能靠“从前苏联国家买来的老旧飞机勉强支撑”(13)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加上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的强大诱惑,利比亚渴望改变现状,重振其石油大国的雄风。对利比亚来说,恢复正常的国际地位,仅在经济上每年就可减少30亿美元的损失。而与美国关系全面正常化,将使利比亚的原油开采获得美国石油公司的大量资金、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有业内人士估计,一旦利比亚获得海外企业的支持,它的原油日产量可在5年内翻一番。(14)

美利关系前景分析

尽管从现实需要和国家利益出发,美利两国都有改善彼此关系的要求,但双边关系真要如卡扎菲所希望的那样从“宿敌”变成“朋友”乃至“盟友”,则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毕竟,美利两国已交恶了几十年之久,两国间的前嫌因此难以短期内冰释。

从美国方面看,卡扎菲桀骜不驯、乖张多变的性格似乎让人难以把握。据美国官员私下对中国《环球时报》记者透露,美国之所以迟迟没有把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上撤下,主要是对利比亚特别是卡扎菲本人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深表疑虑,担心利比亚一旦走下美国的黑名单,卡扎菲会像以前那样做出一些惊人之举,令美国难堪。美国学术杂志《中东季刊》2006年第一期的一篇题为《利比亚和美国——独特的利比亚案例》的文章称:“华盛顿和的黎波里之间存在恶感……两国之间最大的外交挑战是构筑互信。对很多美国观察家来说,卡扎菲既危险又古怪,很多人担心,跟他签署任何协议的努力最终都会以尴尬收场。”(15)也似乎要为这样的“疑虑”增添注脚,今年3月下旬,卡扎菲又放话称萨达姆仍为伊拉克的“合法总统”,并要求美国释放萨达姆。另外,2004年6月,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还宣称,卡扎菲在同美英协商解除对利比亚制裁的同时,其情报主管却密令下属刺杀沙特阿拉伯王储阿卜杜拉,并采取各种手段破坏沙特的稳定。虽然利比亚断然否认这一指控,美国也拿不出确凿证据,但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还是急不可耐地警告说,如果有证据证明卡扎菲下令或是纵容这样的恐怖行动,那么美国将改变目前对利比亚的政策。

另外,从利比亚方面看,虽然政府和人民都欢迎美国公司的资金、技术和设备进入利比亚,帮助利比亚重振石油业和百废待兴的经济,但每每想到和提及当年美国飞机轰炸利比亚和受制裁时期的艰难生活,人们仍然义愤填膺,对美国的价值观更是不屑一顾。(16)

由此看来,虽然美国与利比亚全面复交标志着两国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美利关系较之以前又进了一步,但两国关系从政府到民间的真正热络尚需时日。

注释:

①中国新闻网2006年5月16日讯。

②同上。

③参见[日本]《富士产经商报》,2004年3月11日。

④Michael T.Klare and Daniel Volman,"Africa's Oil and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Current History,May 2004,p.226.

⑤参见拙文:《美加紧向非洲军事渗透》,载《人民日报》,2006年2月21日。

⑥参见[日本]《朝日新闻》,2003年12月21日。

⑦参见美国有线新闻网(CNN),2003年12月23日报道。

⑧参见[美国]《纽约时报》,2004年1月23日。

⑨参见[法国]《世界报》,2004年2月11日。

⑩参见[德国]《世界报》,2004年1月6日。

(11)参见[法国]《问题》周刊,2004年8月17日。

(12)参见[日本]《读卖新闻》,2003年12月21日。

(13)参见[日本]《读卖新闻》,2003年12月21日。

(14)参见张娥:《美利化干戈为石油》,载《中国石油石化》,2006年第11期,第39页。

(15)转引自钟东、黄培昭等:《利比亚总有“惊人之举”》,载《环球时报》,2006年5月15日。

(16)参见王东:《利比亚换总理,还走改革路》,载《环球时报》,2006年3月8日。

标签:;  ;  ;  ;  ;  ;  ;  ;  ;  ;  

美国与利比亚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分析_卡扎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