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办公室 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本文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文章从阐述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入手,进一步展开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最后提出了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江源生态保护;实施效果评估;问题及原因;对策建议
前言
三江源地区作为国内及其关键的淡水资源供应区,其水资源蕴藏量高于2000亿立方米,其中分别占据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15%,三江皆起源于此地,所以被称为三江源,也有“中华水塔”之称。
一、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
1.水源涵养能力提升
生态工程的建设促进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的蓄养能力,其中水源总量上升了大概85亿立方米,而湖泊和湿地面积分别增长了79、104平方千米,从工程建成后2012年的情况调查数据看,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年出境水量相较于2004年实现了高于20%的增长。不仅如此,该地区的水体也得到了净化,因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开展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于提升区域水源蓄养水平、增长水量、改善水质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
2.水土保持能力提高
自2005年开启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后,工程所在区的植被恢复情况表现良好,中等覆盖度的草地面积渐趋稳定,而高覆盖度率区域则以每年2000平方千米的速率在增长;黑土滩的植被覆盖程度也提升了60%左右,沙化趋势得到了实际效果上的遏制,正是因为植被得到了良好的保护,所以水土保持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在三江源区域的生态保护过程中,森林植被扩张了约150平方的范围,工程项目相关的草原植被也有了11%的提升,因此整个植物物种也因此获得了保护,动物的种类得以因此而保存下来,2012年玛多县内生存的藏羚羊就突破了四万的数目,和十年之前比有了1.5万只的上涨,其他的藏野驴、岩羊等动物种类的繁衍生息条件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区域内的生态体系得到了质的改观,生物多样性也因此快速恢复起来。
4.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
基础设施的硬件状况、农牧区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构成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的关键性组成要素,自从工程得到兴建以后,三江源区域成功移民的人数达到五六万之多,还成功建成了86个之多的生态移民区,23个边缘城镇的客观设施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13万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得到了更多保证,一系列的居住、工作、教育问题——比如饮水、交通、用电、上学、就医等等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1.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
工程在得到建设后,尽管其内部区域的生态条件得到了优化,但实际上,三江源的草地依然还在退化,基本每年会有近8万亩的面积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依然是威胁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生态的恢复工作本身是非常困难的,资金的投入也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且三江源的自然环境本身比较脆弱,账款赊欠严重,巨额的生态保护成本和繁重的工作任务,因此在长期的高额资金供应商必须加强注意。
2.生态移民“留不住、难致富”的难题亟待解决
自从生态保护工程得到兴建之后,前前后后有了5万多名牧民准备完成退牧搬迁工作,然而其中很多居民都被“留不住、难致富”的难题所深深困扰。首先是因为生活补助低,所以围栏禁牧、退牧还草等就项目的开展,就会威胁百姓的基本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因此该项工程总是难以得到实际的落实。除此之外,在地域偏僻、经济落后的三江源地区,百姓的充分就业难以实现、经济产业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很多居民都是将畜牧业作为主要的职业,所以一旦封闭了草地畜牧区,百姓的只要职业就难以为继,缺乏经济产业就无法为地区带来经济动力,因此生活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谓不严重。
3.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江源所在区的生态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基础,因此必须搭建完整的全面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打造三江源生态保护长效投入机制。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这一点还远远没有实现,首先表现在补偿主体的单一性方面,三江源本身是国内最关键的一道生态屏障,因此在流域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必须得到科学全面的考虑。其次,该地区的补偿标准往往达不到既定要求。2005—2013年的短短8年内,三江源每年禁伐和休牧的损失就多达近十亿之多,但是补偿却远远不能抵消。
三、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
1.推动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
从长远目光看,仅仅采取人工修复的思路和形式,往往不具有科学性,而且违背了客观规律,因此无法起到正常的生态保护作用。因此需要把握自然规则,在此基础上做好人工手段和自然修复的融合,避免人为力量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
2.建立生态移民的多元途径
在生态移民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元的移民模式。根据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以及外围区域自然生态的不同情况,科学制定移民规划,引导牧民有序迁移,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促进草畜平衡、人与自然平衡。
3. 形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充分体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价值,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其次,应借鉴国际类似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立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分布、用水规模以及生态受益范围,征收不同标准的生态补偿基金,加强生态涵养、保护和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和对策的探讨,有助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环境。相关人员需要做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效果评估,如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水土保持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等等;同时进行存在的问题探析,比如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生态移民“留不住、难致富”的难题亟待解决,生态补偿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的对策建议,推动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建立生态移民的多元途径,形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墨武.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思考———以果洛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为例[J].青海国土经略,2013(4):34-36.
[2]彭毛,黎与,胡振军.海南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效益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Z].中国青海绿色经济投资贸易洽谈会绿色发展高峰论坛暨三江源生态文明专题论坛,2012.
论文作者:李生寿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7
标签:三江源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保护论文; 地区论文; 移民论文; 对策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