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及其对我国外贸政策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启示论文,国际贸易论文,外贸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研究商品和劳务在国际间的交换及这种交换的原因的结果;研究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研究经济增长、技术变动与贸易的相互关系的的一门学科,在经历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一俄林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前沿课题已经发展到把技术变动、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研究,并到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而这些成果和结论,对于我们在新的形势下确定对外贸易的走向和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揭示了在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这两个条件是目前国际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发达的工业国家之间贸易量大大增加和广泛存在的“双向贸易”(Twoway—Trade)的原因, 因而在新的条件和背景下,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作出了新的解释。“规模经济贸易学说”认为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势态共有四种,即完全竞争(主要是农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大多数工业品市场)、寡头竞争(需投入大量资本和技术的产品市场如大型飞机等)和完全垄断。而在国际市场上大量存在的是垄断竞争(即不完全竞争),即使是同类产品,也会因产品的功能、型号、规模等差别而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另外,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即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绝对成本会增加,但单位成本会下降。因此,“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在国际市场是垄断竞争市场,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两个基本前提下,有结论:(1 )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高效率地囊括一切行业的全部产品,这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必然,各国可根据本国的优势,规模生产哪些哪怕是同一行业中的不同品种,形成垄断竞争,在进口某类产品的同时又出口该类自己占优势的产品,形成“双向贸易”,从中获得贸易利益;(2)仅仅面对国内市场和有限的国外市场,会因市场需求的限制, 使生产规模不能太大,从而使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保持在较高水平,而积极参加国际贸易,不断寻求和扩大市场,这时需求的扩大,刺激企业相应地扩大生产能力,因规模经济起作用,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使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强,进而获得贸易利益。
另一方面,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关于因国际贸易而发生“技术外溢(Spillovers )和“干着学”(Learning
bydoing)效应。这种理论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先进技术的拥有者, 最初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其技术,纯粹是为了贸易实现的需要,而不得不把与贸易内容有关的技术、性能、特点、甚至一些参数向进口方介绍,这样,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自然地输出了技术,这就是“技术外溢”。而作为商品的进口国、就自然地成了技术的输入国,使该国的技术在低成本下得以较快地改变,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干着学”来完成的。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不管什么技术都有一个外溢过程,“干着学”式的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技术外溢中获得,而技术外溢又可分为国际技术外溢和国内技术外溢两大类,前者是通过国际贸易等各种途径,学到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是有条件和代价的;后者则是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其特点是传播速度较快,一项新技术可在国内较迅速地推广。克鲁格曼在研究技术变动对贸易模式和福利的影响时还指出:(1 )技术进步发生在发达国家,则对谁都有好处;若技术进步发生在落后国家,则对发达国家会形成竞争和压力;(2 )技术变动的另一种动力是技术创新,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取得贸易优势的根本所在,而一国技术创新成果的好坏取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对研究与开发(R&D)的投资规模。
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得益于邓小平的“扩大对外开放”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经济思想,而且这些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政策含义十分吻合。国际贸易新理论揭示,扩大开放意味着更广泛深入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更大的市场,由规模经济,便可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的来往,也会带来新的技术、新的思路和启发、新的管理经验,使我们在技术方面少走弯路,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商品进入国际市场更具有竞争力。而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似乎可能保护国内的某些产业,但所要付出的成本可能很高。对国内有些产业实行必要的保护是应该的,但怎样保护,保护程度如何,值得研究。总体地看贸易保护是消极的,扩大对外开放是积极的、趋势性的。
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着良好的势头,根据趋势,我国今年进出口贸易总额3100亿美元的目标基本能够实现,尤其是出口目标(1550亿美元)有把握实现,但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在坚持扩大开放的总原则之下,应采取一些新的有效举措,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以科技为先导的产品。以广东为例,面对紧邻香港和香港回归的事实,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应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加大这些产品出口比重,参与国际竞争。香港已成为事实上的金融中心和著名的自由港,在产品出口方面,1995年香港产品出口值共2317亿港元,其中,衣物及衣物配件(738亿港元)、纺纱布料、及制成品等有关产品(140亿港元)、钟表等(136亿港元),加上食品、玩具及一般零件等的出口, 这些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占出口总额的大部分。香港回归后,内地劳动力优势可能以各种形式给香港的这些产业带来利益。根据这一情况,广东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应该尽快形成自己特色,大力开发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这方面,具有较大的空间和余地。据统计,96年我国出口商品中,加工贸易占总额的50%,其他的许多出口商深加工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为了适应党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的要求,对外贸易应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根据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即使在国外发展较成熟的行业,我们也可以积极发展,开发某种产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提高质量、突出特色,形成垄断竞争。
2.充分认识贸易保护的弊端,适当放松进口限制,受“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影响,我国在开放国内市场方面显得顾虑重重,以至在复关或加入世贸组织方面举步维艰。客观地讲,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国内民族工业必要保护是应该的,但重要的是选择什么保护对象?采取什么保护方式?还要充分认识这种保护的前景和代价是什么?扩大开放,既是指积极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也包括开放门户,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古典的和新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主张的就是自由贸易,揭示在自由贸易下,国际范围的资源配置可以优化,并且分析了贸易保护给消费者和整个国家福利所带来的损失。新国际贸易理论关于“技术外溢”和“干着学”的观点,揭示了国际贸易对技术变动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对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限制,损失的不只是消费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拖延了技术外溢和“干着学”的过程,进而拖延了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过程,这种贸易保护的代价是巨大的。
3.加强反走私力度,维护国际贸易秩序以至整个经济秩序和稳定。必须充分认识走私问题将是危害中国经济的严重问题,广东作为沿海省份,且邻香港这个最大的自由港,必然成为走私者的理想场地,反走私的任务也就特别重,其他沿海地区也有同样的问题。走私活动对市场的冲击,对外贸的影响是直接的,据估计1996年我国彩电走私100万台, 占全国市场彩电销售量的2/3;96年全国微机销售量100万台, 其中大约有60万台为走私产品。走私,本质上是一种地下经济或黑市经济,因走私现象的存在,其交易又肯定和合法交易并存,而且其在国内的价格保持在或略低于无走私状态的水平,这样不断扩大的非法交易,就会因其不断抵消生产和消费的收益而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走私现象的存在,是自由贸易抑制的必然结果,是贸易过度保护的伴生现象;另一方面,走私对一国的对外贸易和国内市场进而是一国的民族工业形成冲击,原来的保护国内市场、民族工业免受冲击的贸易保护主义,却因此招来了走私的同样冲击。所以,在外贸政策一定的情况下,必须加反走私力度。其举措有二:一是干扰走私获利,如削弱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让国内市场需要的国外优质产品顺利进入;二是严厉打击,但这必然提高反走私成本。
4.调整市场结构,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在巩固和发展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是避免经营风险,争取较充分发展余地的措施。我们距东南亚市场很近,但贸易额比重并不大,还有发展的余地;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现在也在实行开放政策,而且与我们的互补性很强,要特别注意尽早进入这些市场;另外要适应非洲和拉美国家小批具量、多品种的要求和运输距离远的特点,政府应该采取一些鼓励政策,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不要放弃,要适度开拓这些市场,如在适当的时候和地点设立贸易中心,鼓励企业去这些国家举办展销会等。此外,要把贸易、经济合作、承包、劳务、援外,投资等形式结合起来,多头并进。要从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的观点来考虑市场分布问题,巩固现有市场,加大开拓新市场的力度。
国际贸易新理论是在新的形势和条件下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作出解释,并揭示其规律和趋势,这对我们在新的开放形势下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