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同体论文,管理模式论文,班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3)04-0041-03
当前,我国中小学形成了以班主任制度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形成一支庞大的优秀班主任队伍。但在现实中,基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越来越表现出与班级管理目标不适应的方面。针对现行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在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建立班级组制度,构建了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基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责任人,在当今我国中小学中,班主任工作压力过大,明显影响了这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升,班主任安排的难度越来越大,优秀教师教学和班级管理兼顾困难;其他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接触少且难以在班级树立威信,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教书”与“育人”分离、脱节的现象。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虽然我国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机关到校长都在关心班主任制度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但是其成效一直不理想,全员育人更容易成为空话。尤其是随着班主任补贴的提高,基于班主任制度的班级管理出现一个怪现象(笔者暂且称之为“班主任怪圈”):因为班级管理重要而设立班主任制度——因班主任辛苦实施班主任津贴——非班主任的科任教师把班级管理责任向班主任转移——班主任工作强度和压力加大——教师不想做班主任——增加班主任补贴——把更多班级管理的责任向班主任转移。如果不走出这样的怪圈,班主任制度、班级管理都难以有根本性转变,难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设想。为此,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不约而同地进行了班级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由于对班主任制度没有根本性突破,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二、设计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笔者以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作为探索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试验基地,学校从调查现行班主任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入手,总结分析影响班主任制度成效的根本问题和原因,结合理论研究,探索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努力形成指导“班改”的新思想与理论。
学校从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共同体”出发来探索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共同体”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杜威最早把它引入教育教学情境中。随着新课程带来的新教学思想观念,近年基于班级的“学习共同体”引起我国教育专家的重视,对基于班级的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越来越多,学习共同体被认为是体现新课程学习观念的重要形式,出现了多种班级内的学习共同体组织形式,但常因受到班级组织模式的影响而难以得到深入发展。如何改革班级组织模式,建立基于新的班级组织模式的学习共同体仍然有待探索。笔者认为,把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可以为两个方面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经过探索,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创建了新的班级组织模式,即“班级组制度”: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构建全员参与的班级管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两个班级(也可以一个班级)的全体科任教师组成班级组(语数外教师一般都是任教两个班级,其他教师选择参加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班级组内部民主选举组长,按照要求实施组织自我考核、自主分工班级组的工作,将学校对班级组集体考核和组内对个人考核相结合。在班级组管理的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班级组成员分工担任学习共同体的指导教师,将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深入到学习共同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共同体建立学生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机制;建立基于班级考核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教师综合工作绩效和制度。
班级组制度将传统班主任制度的“一对多”,即班主任一个人直接管理班级和学生,改变为以下几种形式:“多对一”,不同学科教师共同分析、诊断和实施对困难学生的教育;“一对多”,班级组教师分工担任学生的导师;“一对一”,班级组教师对学生干部、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多对多”,班级组教师与学生一起组织大型活动,组成多个由教师指导的活动小组。
三、推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习惯与突破
在新旧事物交替中,应以制度的刚性消除旧的管理体制中的障碍和阻力,变革传统习惯和思维定势。实施班级组改革之初,就有教师说:“我什么也不会,你们参加班级组吧,我就不参加了。”“我把课教好就行了,你们能力高,你们多管理学生吧。”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学校制定了班级组捆绑式评价制度。刚性的制度有针对性地打破了教师在班级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惯性思维,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改革推行过程中教师可能出现的推卸、等候、观望、迟疑等不良状态。
虽然学校尽力避免改革阻力,但是惯性思维不是一下子就能打破的。改革举措进入实施阶段后,学校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分年级组与每个班级组召开专题会。在起初,校长不厌其烦地去解读,去鼓劲儿。教师带着新鲜,当然也有迟疑,或快或慢地行动起来。在前进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整合大家的优势,寻找最适合自己班级组管理的方式。一学期过去,教师在相互交流中的用词发生了变化。以班主任制度管理中常见的任课教师求助班主任为例,原来是:“王老师,你看你们班某某某,作业又没交,上课还不注意听讲,你可要管管呀!”后来是:“组长,你看咱们班的某某某作业没交,上课听讲也不够专注,我们商量一下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这个孩子?”从“你们班”到“咱们班”,从“你可要管管呀”到“咱们商量一下还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帮这个孩子”,从“我”到“我们”,改变的不仅是表述,更重要的是心态。这是教师从班级管理旁观者心态到全员育人主人翁意识的转变。
(二)探索与融合
对于班级组管理来说,每个成员的教育理念、方法都有差异。张老师认为要做细致入微的学生思想工作,李老师认为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教育、自主成长……这里没有对与错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不同观点融合共生的问题。因此,学校鼓励班级组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在与学校发展方向契合的前提下,确定班级组的教育理念和班级组的培养目标。学校还经常召开班级组长交流会、班级组工作分析会、班级组案例研讨会等,教师互相分享、借鉴、交流、碰撞,使班级组工作的思想基础更加明确:求同存异,分工合作,发挥特长。值得欣慰的是,正确的教育理念一旦被教师接受,就变成了改变自己、造福学生的强大力量。在教师的潜心探索下,经过班级组教师集思广益设计的活动接二连三地出现:“班会1+1”“家长会超市”“我是研究生”“组内交换生”“亲子共读沙龙”等。一个教师的想法,点燃班级组所有教师的智慧;一个班级组的设计,带动年级所有班级组的行动。学生不仅用惊讶的眼神看着班级组的变化,还用快乐的参与、明显的进步给教师继续探索的勇气和信心。
教师的合作渐渐形成合力。例如,在学生的才艺展示活动中,节目排练、主持人培训、音响设备、背景、照相摄像等各项工作都有不同的教师负责组织培训,一个学生才艺展示的舞台同时也是班级组每个教师通力合作的平台。每个班级组活动的开展都不属于哪一个人,而是属于一个团队。巧妙的互补实现了工作的高效,最终惠及班级组的所有学生。又如,学生外出活动,有班级组按小时分配带队教师,副组长自愿要求负责最后一个时间段,以便对学生返回工作具体安排;对接的教师往往会早到五分钟,既给同伴提供方便,又做到无缝衔接。在时下,很多学校畏惧组织学生外出,担心出现各种问题,而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在班级组教师的合作下,不断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了一次次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融合共生,让教师的个性特点在班级组工作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校设计的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实际上,多个教师共同带领一个班级组,分歧和讨论在所难免,沟通、理解与包容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
(三)评价与改变
班级组建设既有教师的合作管理,又有教师的个性发挥;既有学生的整体变化,也有学生的个性成长。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的付出,成为学校反复讨论的话题。
在班级组改革实施初期,学校经过反复论证,将原先各自单独进行的德育评价和教学评价进行捆绑、整合,形成考核班级组的评价制度,以期促进教师的合作,并在学期末试行全员参与的评价方式。其具体做法是,让同一个班级组的教师和各处室主任坐在一起,本着“针对工作、不对个人”的原则,就近相比,在讨论、衡量中得出各位教师在班级组中的贡献率。
评价试行一个学期后,教师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些班级组提出“新学期,事先分配好工作量及其所占比率,重新聘任班级组教师”。也有教师说:“贡献率就这么多,做个差不多就行了。”对于前一种情况,学校鼓励尝试,但要根据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学期末评价时适当调整,以此来激励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后一种心理,学校再次把目光放到评价制度的修订上,进一步细化教师工作绩效考评,对班级组创造性开展的工作进行奖励,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在教师业务量化考核上体现,力求使评价既兼顾“班级组”的团队协作,又不埋没教师个人在其中的付出,不仅考核教师做了多少,更要考核做得好不好,用评价改变行为,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充满智慧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
四、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给学校带来积极变化
第一,优化了教师资源,学生被全面关注。利用“一对多”“一对一”等形式,班级组教师和学生组成师生成长共同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班级组也会按照学生的个性特长或者优势科目,把学生分配到相应班级组教师的名下。这样,一个教师带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的效果,远远好于一个班主任带几十个学生。由于有班级组建设目标的引领、捆绑式评价制度的导向,每个教师都会竭尽所能去帮助、指导学生,在促进学生成长的同时,也使自己专业水平得到提升,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第二,班级带领班级,实现优势互补。班级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班级组内的两个班级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各班有各班的优势。一个班的优势,可以通过班委、学生代表分享给另外一个班级;举行班级活动时,让两个班级互相加油、鼓励……渐渐地,在班级组教师的引导下,一个班级的优点可以成为班级组的优势,原本稍显弱势的班级也能在合作中找到优点,获得自信。
第三,集中教师智慧,形成团队效应。过去是班主任独自站在班级管理的最前线,一个人应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问题;现在是集中多人智慧,大家一起关注学生的成长。实行班级组管理后,面对“我们的班”“我们的活动”,教师都会出主意、想办法,一个人的思想可能有局限,但是,几个人的思考就在碰撞中产生奇妙的火花。
第四,方便分层教学,发挥学伴作用。两个班级组成一个班级组,也就将两个小班级组成了一个大班级,在大班级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更容易分配学生和安排教学内容。两个班级同一层次或同一爱好的学生在一起,有利于发挥学伴作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标签:班级管理论文; 学习共同体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 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