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论文,强国论文,大国论文,努力实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7X(2009)03-0003-06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是新中国几代体育人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奋斗的理想。在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我国竞技体育取得重大突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发出了“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这是新时期体育工作加速发展的进军号和动员令,既为新时期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值此之际,有必要认真分析和深刻理解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深刻内涵,有必要对我国体育发展的进程进行总体的考量和判断,有必要找出存在的差距,明确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加快步伐,尽早实现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
1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
1.1 区别与联系
大国与强国,虽一字之差,却有本质的不同。大,主要是指数量多,规模大,而强,主要是指质量高,实力雄厚。一个是质,一个是量,二者是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的国度表述概念。
大国与强国,虽有明显区别,但也有交叉,也有密切联系。大国是成为强国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数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由于资源总量多,发展余地大,从而为成为强国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大凡世界强国同时又是世界大国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大国也可能因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在涉及人均获得资源的数量、资源分布的密度、整体进步的速度等方面时,则可能反倒成为大国转变为强国的困难和阻力。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主要是国家在体育领域发展数量与质量方面与世界各国的比较。如前所述,体育大国主要是指该国体育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宏大,在国际上居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而体育强国,则是该国体育发展的综合实力超群,总体水平明显领先于其他的国家。
1.2 评价与指标
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较的概念,并没有固定的、定量化的评价体系。它是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中做出的判断,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总体实力的定性化评价。对于这个标准,本研究的理解是: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应当是衡量和判别体育强国的两项基本标准。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法制、体育传播、体育管理和体育交往等构成了体育强国的支撑系统。体育精神、体育威望、国际体育话语权等是体育强国的软实力表现。
判别体育强国与否,不能追求指标体系的尽善尽美,面面俱到。不能苛求竞技体育的方方面面都要领先世界,更不能要求群众体育的各个领域都达到名列前茅的水平。事实上,这样的“完美强国”是不存在的。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对均衡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在主要项目和总体层面达到质和量的统一,达到公认的世界较高水平。
1.3 背景与意义
我国是大国,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通过和平崛起,努力增强国力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在经济、科技,以及军事等方面的飞速进步,为包括体育在内的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神七”飞天、成功主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等,为我国体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提供了极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撑条件。在我国和平崛起、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体育领域率先进军世界强国行列,具有鼓舞斗志、振奋精神的动员性和示范性,在国家发展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意义重大,任务光荣。既承载着党和政府的重托、各族人民的厚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体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2 竞技体育:由奥运强国向竞技强国冲击
2.1 我国已跃居奥运强国行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为世界瞩目,而且已成为公认的奥运会“三强”之一。近3届的金牌总数统计结果表明,我国仍名列第一,并与“三强”后续排名的其他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表1)。
表1 近3届奥运会金牌总数前5名国家统计一览表
位次国家 悉尼雅典北京总数
1
中国 28 32 51 111
2
美国 39 35 36 110
3
俄罗斯32 27 23
82
4
澳大利亚 16 17 14
47
5
德国 14 14 16
44
近3届奥运会奖牌总数的统计结果,虽有一定变化,但我国的“三强”地位依然比较稳固(表2)。
表2 近3届奥运会奖牌总数前5名国家统计一览表
位次国家 悉尼雅典北京总数
1
美国 97 103110 310
2
俄罗斯88
92 72 252
3
中国 59
63100 222
4
澳大利亚 58
49 46 153
5
德国 57
48 41 146
事实证明,我国已经在奥运会的比赛中较为稳固地确立了强国的地位。值此取得辉煌成就之时,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还必须认识到,尽管奥运会是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标志,但并不是竞技体育的全部。奥运强国与竞技强国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由奥运强国向竞技体育强国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不少的差距。
2.2 巩固北京奥运成绩虽有难度也有可能
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实现了奥运金牌第一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不应当忘记,我们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在主场获得的。众所周知,由于东道主的自尊激励、自然环境的适应、场地设施的熟悉、观众的倾向激励、友好接待的感化以及组织管理主动等原因,奥运比赛主场优势是客观存在的。承办国奥运成绩明显提高,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都验证了的事实(表3)。
表3 近4届奥运会主办国金牌增长率统计一览表
承办国 承办国本届金牌数 承办国上届金牌数 增长率(%)
第26届(亚特兰大)美国44
37
18.92
第27届(悉尼)澳大利亚169
77.78
第28届(雅典)希腊 64
50.00
第29届(北京)中国51
32
59.38
从我国金牌增长最多的项目分析,金牌增长最多的项目多为主观因素可参与程度较高的评分性项目。除举重外,体操、跳水、蹦床、柔道、拳击等获得突破性进展的项目均是评分性项目。由于这样的主场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会再有,因此,我们本届奥运会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稳定性不强,今后出现一定波动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并不是必然的。
历史经验值得注意,奥运承办国承办后巩固和保持承办成绩和地位,并不是没有可能,并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后奥运必然出现滑坡。近5届奥运会多数承办国承办后的表现,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美国在承办亚特兰大奥运会后,成绩虽出现下滑,但随后的3届奥运会依然维持奖牌总数第一和两届金牌数第一的成绩,表现仍然令美国人认可。韩国承办汉城奥运会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维持金牌总数不变,甚至在北京奥运会上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实属不易。澳大利亚在承办悉尼奥运会后的雅典奥运会上,金牌总数又有了新的增长,创造了奇迹。
所有这些国家的表现,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我们也可以从中增强信心,汲取经验。经过不懈的努力,稳定已经取得的成绩(表4)。
表4 奥运会承办国承办后各届成绩(金牌)统计一览表
各届承办国 第24届汉城 第25届巴塞罗那 第26届亚特兰大 第27届悉尼 第28届雅典 第29届北京
韩国12 12 7
8
9 13
西班牙 13 5
3
3
5
美国 44 39 35 36
澳大利亚 16 17 14
希腊
6
0
2.3 提高奥运金牌质量的任务相当艰巨
如前所述,除了关注数量之外,体育强国,重在考量质量,应当承认,由于不同项目竞争强度不同、在世界的普及水平和关注程度不同,所获得金牌也有质量差异。
众所周知,田径和游泳项目是公认为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被称为“三大球”的足球、篮球和排球是最有代表性和最引人注目的集体运动项目。这5个项目的综合成绩,对于衡量一个国家体育运动发展水平,对于判别体育强国与否具有标志性意义。
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这些项目的成绩与美国、俄国等传统体育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表5,表6)。
表5 北京奥运会田径、游泳项目中、美、俄奖牌统计一览表
两项奖牌总数金牌银牌铜牌
美国 54 19 18 17
俄国 21
6
6
9
中国
8
1
3
4
表6 北京奥运会篮、排、足球项目中、美、俄奖牌统计一览表
三项奖牌总数金牌银牌铜牌
美国5
4
1 0
俄国2
0
0 2
中国1
0
0 1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基础项目和重要竞技项目,在国际上非常普及,竞争相当激烈,想要有所突破,并非易事。因此,更需要精心筹划,加倍努力。其中,日本、韩国的经验就值得特别的注意。
2.4 提高冬季奥运会成绩还需加倍努力
奥林匹克运动和比赛是一个整体。在我国夏季奥运会取得领先地位的同时,不能忽略冬奥会我国的运动水平不高的事实。以2006年都灵冬奥会的金牌排行榜为例,我国成绩明显落后于美国和俄国,发展空间很大(表7)。
表7 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中、美、俄奖牌榜排名比较一览表
总排名国家金牌银牌铜牌奖牌总数
2 美国 9
9
725
4 俄国 8
6
822
14中国 2
4
511
2.5 奥运之外的其他世界大赛也要力争有所作为
必须看到,虽然奥运会是绝大多数竞技体育项目最高水平的比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技体育水平的基本标志,但是,应当看到,还有一些项目最高水平的比赛是在奥运之外,是在单项国际大赛中,如足球的世界杯、田径的黄金大奖赛、篮球世界锦标赛、网球的世界巡回赛等等。这些国际体育比赛,有的也是举世瞩目,影响巨大,也是构成体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这些十分引人注目的国际大赛中,我们的水平还不高,还没有赢得应有的国际地位。如最有代表性的男子足球,美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多次进军决赛圈,并在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取得第8的好成绩。俄国在2008年10月国际足联的排名中也位居第9。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相当明显。
2.6 繁荣职业体育市场还要花费相当大的气力
除了在周期性的体育比赛取得突出的成绩之外,职业体育的发展水平可以在国内和国际产生持续性影响,也是衡量该国体育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这方面,我们与世界体育强国也有不小的差距。如今,美国NBA,足球的英超、意甲、西甲、德甲、法甲等世界著名的职业体育赛事对中国球迷的吸引力远远高于中国球市,占据了绝大多数中国球迷的观赏时间,我国的职业体育市场亟待振兴。
由上分析可见,尽管我国奥运强国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还需要加倍努力。
3 群众体育:由健身体育大国向健身体育强国进军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无论从开展体育活动的种类形式上看,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数量上看,还是从群众性体育竞赛的举办频率次数上看,从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规模总量上看,我国都具有明显群众体育大国特征。但是,由于群众体育面对的是幅员辽阔、亿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并逐渐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因此,由健身体育大国向健身体育强国的发展,必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在北京奥运会竞技运动取得辉煌之际,不能以此来对照,过分贬低我国群众体育的成就。辩证统一,一分为二,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 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但锻炼质量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群众体育获得了较快发展。3次较大规模的群众体育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人口数量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1996年为31.4%,2000年为33.9%,2004年为37.1%(图1)。而美国学者罗南尔多·伍兹在苏州体育博士高层论坛提供的美国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为48%。可见,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人口比例相比,我们虽有差距,但并不十分明显。但是,我国体育人口的总量约达4亿多人,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国家体育总局公布显示,2007年全国约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即便如此,也不失体育大国的表征。
但是,应当承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绝大多数民众的体育锻炼质量还不高。
从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水平上看,多数人还处于自娱自乐、松散结合的状态,还没有实现向组织有序、指导有方的系统化、网络化的有效管理层次转化。
从运动的基础保障条件上看,大众健身场地设施的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2007年调查结果表明,62%的居民主要锻炼项目是健身走和跑步。相当数量的群众还在露天、简易、粗放和替代的体育锻炼地点锻炼,人们向规范、集约、正规场所转移的需求一时还难以满足。
从健身运动科学化水平上看,绝大多数健身者的运动负荷掌控还只能凭感觉,靠估量,缺乏力量和速度锻炼,运动负荷较低,强身意识较弱,还没有实现向科学评价和医务监督的层次转变。
3.2 我国全民健身的民族特色鲜明,但国际交流和影响不够
全民健身活动中,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色突出,不仅种类繁多,样式多样,而且充满浓厚的东方意蕴,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武术、太极、气功、秧歌、棋类、舞龙、舞狮、毽球、腰鼓等数十类项目流行于城乡社区,全国体育大会设置28个非奥运竞赛项目268个小项的比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55个民族的运动员参加15个竞赛项目124小项和148个表演项目的比赛。此外,全国农民运动会、各省(市)运动会和一些单项体育赛事也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与此同时,还应当看到,我国群众体育自娱自乐、自给自足特点较为明显,缺少规则意识、比赛意识和交流意识,缺乏国际视野和推介意识。换言之,群众体育缺乏建设健身体育强国的意识。因而,我国的群众体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相对于国外传入的瑜伽、跆拳道、门球、街舞、轮滑等等,我们实在需要强化群众体育的国际意识、传播意识。
3.3 城镇社会体育进步明显,但总体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较为突出
在相对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中,我国城镇社会体育获得了持续较快发展。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公报》中所列举的我国体育人口统计中,城市市民约为50.8%。其中,晨练最具特色,蜚声中外,甚至成为各国游客的观赏“景点”。体育健身路径、健身园和健身中心等非标准体育场地建设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改革开放后的1979-2003年间,平均每年建设1695个,总共建设42373个,相当于前30年的79.2倍。
但与此同时,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却更加突出。
学生,作为未来国民体质健康的基础,情况不容乐观。2002年发表的我国青少年体质调查的数据表明,在身高体重形态指标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青少年的耐力指标和胸围指标,已经连续15年持续下降,青少年中血红蛋白偏低者明显高于国际水平。2004年,在全国14省(市)18万7岁~22岁城乡男、女学生中进行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再次显示,与两年前相比,我国学生肥胖情况在继续扩大的同时,爆发力和力量素质仍在继续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m中跑成绩略有提高外,其余各项素质自2002年以来继续呈下降趋势。2005年进行的17岁中、日青年体质比较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除女子身高略高外,50m跑、握力、体重、身高等各项指标均低于日本青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与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差。
占我国人口数量比例最大的农民群体的体育发展相当滞后。2001年全国体育人口的统计以及苏、皖、甘3省的抽样结果表明,农村体育人口仅为10%左右。2007年调查结果表明,城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是乡村的2.7倍,城乡差异很大;2005年,第2次国民体质监测结果发现,20岁~69岁年龄段的乡村人群体质比同年龄层的城镇人群差,且随年龄增长差距增大。全国群众体育调查资料显示:占国土面积83.5%和人口70%以上的广大农村地区只拥有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近年来,尽管有所改观,但是并没有出现本质上的变化。
3.4 群众体育的财物供给不断增加,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近年来,国家对群众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1997-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与各地共投资建设全民健身工程13919个,总投资达22.7亿元。自从1994年发行体育彩票以来,体育彩票公益金成为群众体育的主要来源。截止到2006年底,体育彩票公益金中用于全民健身的有140.2亿元,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的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的提高,我国共有种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场地占64.4%.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 m[2],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48.15元。
但是,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我国群众体育的事业经费投入和体育设施供应仍然存在明显的供应不足。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布,我国体育场地人均面积不仅数量不足,并且种类和质量较低,其中,以上为篮球、排球或门球场。条件较好的大型体育场(馆)全年利用率不足30%。据统计,到2003年末,城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仅1.7亿m[2],只完成我国《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暂行规定》下限的32.4%,距下限标准还差2/3以上。
事实说明,尽管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相对于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相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还处于落后的层面。在建设体育强国的征程中,群众体育是难点,也应当成为重点。
4 科学发展: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国运兴,体育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非凡的进步。我们不仅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奥运强国之一,而且也已经大踏步迈入世界体育大国的行列。面向未来,站在一个新的有中国特色起点上,我们要继往开来、不断进取,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
4.1 后奥运的中国体育: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深对建设体育强国重要性的认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证明,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社会越发展,体育的地位就越突出。建设体育强国,不仅仅是体育队伍的任务和目标,他既承载着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百年进取的光荣使命,也是强身健体,振兴中华民族的有力措施,并将在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产生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强健民族体魄上创造更大辉煌。
目标已经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北京奥运会后,竞技体育要注意纠正“竞技顶峰”之说,更不能产生任何松懈情绪。群众体育,要注意克服悲观论调,实事求是地把握发展定位,把握机遇,加快发展,跟上步伐。而整个体育事业,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战略的优化和调整,则应确立增加投入、提高效益和加快发展的方针,以保证体育强国目标的早日实现。
4.2 竞技与群体:在共同发展中体现和谐
构建和谐体育,必须澄清一些人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有人人为地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对立起来,认为要想快速发展群众体育,必须削弱竞技体育。提出后北京奥运会的“拐点论”,“战略重点转移”等。这种观点是有害的。众所周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舍弃一方,而倾注另一方。必须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在一方取得明显进步的时候,不是以停止脚步来等待另一方的追赶,而是在继续前进的同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拉动另一方的进步。而作为相对落后的一方,则要在总体的带动下加快发展,力求赶上总体的节奏。因此,要像邓小平同志说过的那样,“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各类体育的关系。
4.3 群众体育:作为公益福利事业加快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最本质的特征是为最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因此,群众体育也是体育强国的基本指标之一。鉴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群众体育相对落后的国情,我们必须像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3.1 明确公益事业性质
在发展群众体育中,必须明确群众体育属于一种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的性质。像重视绿化那样重视群众体育。在国家的公益事业和福利支出体系中增加群众体育项目,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供给渠道不畅通的问题。
4.3.2 构建共管服务体系
群众体育的社会公益事业性质和资源供应相对紧缺的发展现状,决定了满足群众体育的需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其中包括教育系统学校体育资源向公众的开放,文化系统城乡社区文化馆、站、点的休闲、娱乐、康体活动的开展,园林系统公园、绿地、江滨、湖畔的健身场地提供,卫生保健系统向居民提供体质测定、健康咨询、运动处方等服务。
4.3.3 开发全民健身市场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引导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开发体育市场,通过丰富的市场供应和优质的体育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层次化的体育需求。如努力开拓赛马业市场,开发体育经费新来源。
4.3.4 重在场(馆)设施建设
要以更多更好地提供公共体育设施服务为重点,改善全民健身的基础条件。要调整群众体育的供给结构。控制高端体育项目的供给,如高尔夫球等,增加和发展中档群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如羽毛球、游泳等,大力改善低档群众体育的条件,如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
要将主要建设大型、比赛和观赏功能为主的体育设施,转变到小型、分散和健身功能为主的公共体育场所上来,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基本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建设经济实用的居民健身场所上。继续大力推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加强农村体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工作重点之一。
4.4 竞技体育:在完善体制、优化结构中继续提高
竞技体育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发展竞技体育,也是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之一。高水平体育竞赛不但可以满足群众的观赏和娱乐审美需要,而且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等方面更有着特殊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后北京奥运会时期,竞技体育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大力发展,还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4.4.1 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
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几代体育工作者在半个世纪的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的,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再次证明,举国体制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
我们要认真总结、完善和推广优秀运动项目的管理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举国体制的凝聚力、动员力和战斗力,在田径、游泳和足球等项目的发展中发挥优势,在天才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中显示效益。
当然,在提高效益、依托社会、优化结构、健全法制等方面,举国体制还要不断地完善。
4.4.2 调整和优化发展结构
要以提高竞技体育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实力为目标,调整和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结构。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调整,寻求基础项目和重大项目的突破,努力实现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和落后项目的协调发展:在2010年冬奥会迫在眉睫的形势下,集中优势,调整布局,提高效益,加快冬季项目的整体进步,促进冬季运动项目和夏季运动项目的协调发展,以显示出建设体育强国的阶段性成果;重视奥运会之外的重要竞技比赛的组织参与水平,促进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更为均衡、更为全面和更高水平的体育发展体系,创造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面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选准项目,着力推进,大力发展职业体育,开发竞技体育表演市场,使体育比赛逐步像影视艺术、晚会艺术那样,成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文化发展的亮点之一。
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也是体育战线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的又一个新的起跑线。体育工作者要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为契机,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念、锐意进取,谦虚谨慎、埋头苦干,努力在发展体育运动、强健民族体魄上创造更大辉煌,为党、为祖国、为人民赢得更大荣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8-12-28; 修订日期:2009-02-20
标签:2008年北京奥运会论文; 体育论文; 竞技体育论文; 美国体育论文; 中国金牌论文; 奥运金牌论文; 奥运会项目论文; 健身论文; 足球论文; 奥运会论文;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论文;